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谈饮用水消毒中常用的几种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毅强 《山西建筑》2007,33(27):190-191
对饮用水消毒中常用的几种方法进行了介绍,对这几种方法进行了比较,认为在目前国内的饮用水消毒处理中次氯酸钠发生器消毒是比较好的一种,而紫外线消毒法是今后可能取代传统的化学消毒法并且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一种绿色环保高效的消毒方法。  相似文献   

2.
饮用水水源突发性石油污染的应急处理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粉末活性炭(PAC)与ClO2组合技术对水源突发性石油污染进行了应急处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PAC+ClO2组合技术的除油效果明显优于采用单一处理方法.在ClO2和PAC的投量分别为8和30 ms/L,PAC吸附时间为3 h的条件下,该组合工艺可将水中0.5 mg/L石油类污染物降至0.01 mg/L,满足饮用水标准中0.05 mg/L的要求.在输水管渠中间的调压阀室投加PAC,可以充分利用管渠的流行混合时间;在水厂混合反应前投加ClO2进行预氧化较为适宜.PAC+ClO2组合技术可作为饮用水水源突发石油类污染的应急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3.
在水厂现有工艺上如何实现及时、高效、经济除藻,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以珠江水系北江段某水厂应对水源藻类突发污染为例,混凝除藻烧杯试验发现,采用Al2O3含量为6%的聚合氯化铝(PAC)且投加量为20 mg/L,同时投加0.6 mg/L的二氧化氯,可以有效去除水中大部分叶绿素a,除藻率高达90%以上,并且还可强化后续的混凝沉淀效果。将以上结果在生产性试验中进行验证,取得了良好效果,这为珠江水系沿线自来水厂应对藻类暴发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4.
高锰酸盐复合药剂处理中堂水厂水源水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高锰酸盐复合药剂对东莞市中堂镇中堂水厂水源水进行了强化混凝处理的实验研究,考察其在主要水质指标方面的强化效应.实验结果表明:高锰酸盐复合药剂对混凝处理具有较好的强化作用;在浊度、UV254、铁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去除效率,并且能够降低滤后水中总锰浓度.在改善出水水质的同时,也有着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5.
研究强化混凝预氧化过滤工艺对低温微污染地下水中锰(Mn)、铁(Fe)、浊度、CODMn、氨氮(NH4+-N)等指标的去除效果,确定最佳工艺条件。方法是在低温实验室模拟微污染地下水,通过添加混凝剂、助凝剂、预氧化剂以及不同滤料过滤形式确定最佳工艺条件参数。结果低温微污染地下水经强化混凝-次氯酸钠预氧化-锰砂二级过滤工艺处理后,铁(Fe)的除去率为95.8~97.3%、锰(Mn)的除去率为76.6~83.6%、CODMn的除去率为58.8~65.4%,氨氮的除去率为80.0~81.8%,浊度的除去率为83.3~90.8%、次氯酸钠剩余量为1.26~1.33mg/L。除Mn的浓度在标准值边缘外,其他指标浓度均满足《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结论优化后的工艺对低温微污染地下水的处理效果较好,对微污染指标有较高的去除率。  相似文献   

6.
尹学英 《山西建筑》2007,33(32):183-184
分析了我国目前水资源污染现状、主要危害及微污染水源水水质特点,结合我国国情及常规处理工艺的特点,探讨了强化混凝、强化沉淀和强化过滤、强化消毒去除水中有机物的净化机理。  相似文献   

7.
二氧化氯个人饮水消毒袋消毒效果研究1前言氯化消毒的饮水可产生氯仿、一溴二氯甲烷、二溴一氯甲烷、溴仿等有机致癌物。为减少这些有害物质对人体的危害,各国相继开展了替代消毒剂的研究。二氧化氯产生的三卤甲烷很少,而且对病毒的消毒效果也很好,因而已被欧美许多水...  相似文献   

8.
针对次氯酸钠发生器、二氧化氯发生器及成品次氯酸钠消毒后的消毒效果和消毒副产物的生成情况进行研究,并对成品次氯酸钠溶液进行了特性试验,分析了三种消毒方式的安全管理和运行成本.结果表明:三种消毒方式消毒杀菌效果没有显著差异,但二氧化氯与次氯酸钠消毒产生的消毒副产物种类不同,次氯酸钠消毒副产物多为三卤甲烷类和卤乙酸等,二氧化...  相似文献   

9.
以我国目前广泛采用的常规净水工艺为基础,开展了水源突发性砷污染的应急处理工艺中试研究。试验结果显示,当原水As(Ⅲ)含量超标3倍时,常规处理工艺对As(Ⅲ)的去除率仅为71.85%,无法将出水中的As(Ⅲ)控制在10μg/L以下,预氧化是必须的。对于长江镇江段的水质而言,当有效氯的投加量满足大于As(Ⅲ)浓度水平1.0~1.5mg/L时,预氯化-强化混凝工艺能够安全、迅速、有效的应对突发性的As(Ⅲ)污染,但在低有效氯投加量时,氨氮浓度以及预氯化点的选择会对处理效果产生影响。对于有机物含量较高的水体而言,需要进一步考察消毒副产物。当KMnO4的投加量满足大于As(Ⅲ)浓度水平0.5mg/L时,KMnO4预氧化-强化混凝工艺亦能够安全、迅速、有效的应对突发性的As(Ⅲ)污染,且其处理效果明显优于预氯化,预氧化点的选择不会对处理效果产生明显影响。建议有条件的水厂优先选用KMnO4作为As(Ⅲ)的氧化剂。  相似文献   

10.
四川某水厂水库原水水质较差,采用次氯酸钠消毒,三氯甲烷超标的风险极大,改用二氧化氯消毒,亚氯酸盐也会超标。该水厂最终采用次氯酸钠和二氧化氯联合消毒,滤后投加二氧化氯,清水池末端补加次氯酸钠。通过调节两种消毒剂的投加量和比例,既能保证消毒副产物合格的同时,还能保障出厂水和管网水的余氯符合国标要求。次氯酸钠和二氧化氯联合消毒的技术在我省首次得以成功应用,在全省供水行业内极具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为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性铊+锑复合型污染事件,模拟自来水厂现有工艺对含有锑(Sb)和铊(Tl)的原水进行处理,分别考察了常规混凝沉淀工艺、K2Fe O4预氧化/混凝沉淀工艺以及分段处理工艺对Tl和Sb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常规工艺对Sb和Tl的去除效果均有限;K2Fe O4预氧化/混凝沉淀工艺对Tl的去除效果有明显提高,但对Sb的去除率反而降低;分段处理工艺对Sb和Tl都有明显的去除效果,当第1段聚合氯化铁(PFC)的投加量为10.0 mg/L,第2段K2Fe O4、聚合氯化铝铁(PAFC)的投加量分别为1.0、1.5 mg/L时,滤后水中剩余Sb、Tl的浓度分别为2.26、0.012μg/L,去除率分别达到了83.67%和96.32%。因此,分段处理可作为水厂应对突发性铊+锑复合型污染的有效应急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南方某水源水库水为研究对象,探讨了采用硫酸亚铁还原、碱性条件下沉淀去除原水中高含量六价铬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只要原水的酸碱性适宜、硫酸亚铁的投加量足够,混凝沉淀的pH值控制得当,对总铬的去除率可以达到接近100%,且出厂水中总铁和铝的浓度都能达到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的要求。偏酸性的原水(pH3~5)有利于六价铬的去除,但对于试验的中性原水,不调节pH值出厂水中的总铬也能降低至0.05mg/L以下;硫酸亚铁的投加剂量以3倍最低化学反应剂量为宜,即硫酸亚铁剂量与六价铬浓度比为26;沉淀反应的pH值控制在8.5左右。  相似文献   

13.
本文针对太湖水源夏季突发性藻类污染问题,研究了投加高锰酸钾预氧化、高锰酸盐复合药剂(PPC)氧化助凝、聚丙烯酰胺(PAM)、投碱调整pH值、聚硫氯化铝(PACS)混凝及助凝等几种处理方法。生产性试验表明,投加高锰酸钾预氧化对藻类和CODMn的最高去除率分别为84.3%和23.1%;小试结果表明,厂区内采用PAM强化混凝、投碱调整pH值和PPC氧化助凝三种方法对含藻水的处理效果较好。通过研究,高锰酸钾预氧化(取水头部)+PAM强化混凝(厂区)组合技术作为应急工艺具有操作简单,快速有效等特点,符合饮用水应急预案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4.
通过二氧化氯消毒技术在供水厂的应用实践,介绍了该种消毒方式在水质安全、降低成本方面的关键步骤。针对使用范围较广的"氯酸钠法"二氧化氯消毒方式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希望能够为供水行业提供借鉴,提高二氧化氯在饮用水消毒方面的效率。  相似文献   

15.
自来水厂针对给水进行消毒处理是比较关键的一个环节,为了更好达到消毒效果,必然需要针对消毒剂进行优化选用。二氧化氯在处理饮用水方面发挥出了明显优势,成为当前自来水厂给水消毒常用消毒剂,表现出了较高可行性。本文就重点围绕着二氧化氯处理饮用水的机理、应用优势以及应用方式进行了分析论述,希望有助于提升未来二氧化氯处理饮用水的实践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6.
根据大量调查结果,分析了我国二氧化氯在饮用水净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二氧化氯应用的三项基本技术原则:原水适应、设备材料保障和投加控制。并针对二氧化氯净化饮用水副产物的问题,提出了提高二氧化氯利用率、科学选择与正确维护发生器、改进投加控制、增加联合氧化剂以及去除亚氯酸盐技术等5项技术策略。  相似文献   

17.
采用混合预氧化和强化混凝方法处理Sb、As和Ti质量浓度分别为20,25和20μg/L的模拟水源水。经过分析得到最佳的综合处理条件为:高锰酸钾投加量0.50~1.00 mg/L,次氯酸钠投加量1.00~1.50 mg/L,聚合硫酸铁投加量30 mg/L,pH值6.0。将该方法应用到受污染的饮用水水源(Sb≤20μg/L、As≤25μg/L、Ti≤0.20μg/L)常规处理工艺中,Sb、As和Ti的质量浓度分别由原来的16.2,8.1和0.15μg/L降至3.9,2.8和0.06μg/L,去除率分别为75.9%,84.5%和60.0%,该方法可为应对饮用水水源污染突发事件采取经济可行的应急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饮用水源突发镉污染的应急处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性镉污染事件,采用连续流试验考察了常规混凝沉淀工艺、KMnO4预氧化/混凝沉淀工艺、粉末炭(PAC)吸附/混凝沉淀工艺、KMnO4和PAC联用/混凝沉淀工艺以及高锰酸盐复合药剂(PPC)预氧化/混凝沉淀工艺对镉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常规混凝沉淀工艺的除镉效果有限,聚合氯化铝投量为4 mg/L时,对Cd2+的去除率仅为10.5%;KMnO4预氧化/混凝沉淀工艺、PAC吸附/混凝沉淀工艺、KMnO4和PAC联用/混凝沉淀工艺对Cd2+的去除率均有提高,但出水水质仍不能满足国家饮用水水质标准。PPC预氧化/混凝沉淀工艺的除镉效果明显,当PPC投量为3.5 mg/L时,沉后水中剩余Cd2+浓度降低至3.3μg/L,达到了国家饮用水水质标准,去除率为95.2%。因此,PPC预氧化可以作为东江沿岸水厂应对镉污染的一种有效的应急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9.
对使用同一水源的两条相同制水工艺分别采用次氯酸钠和液氯消毒,对比研究了两种消毒剂的消毒效果及消毒副产物的生成特性。结果表明,两种消毒剂对菌落总数和异养菌的去除效果都较好,出厂水的菌落总数和异养菌数都未超过100 CFU/mL,微生物安全性可以得到保障。两种消毒剂对三氯甲烷和四氯化碳含量的控制水平均可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的要求。液氯消毒出水中的三氯甲烷和卤乙酸含量比次氯酸钠消毒出水中的略高,四氯化碳含量基本相同。采用次氯酸钠替代液氯消毒可有效降低水厂生产安全风险,同时在保证消毒效果的前提下有利于降低水中消毒副产物的生成水平。  相似文献   

20.
刘清华  丁卫  胡小芳 《城镇供水》2014,(2):38-40,37
通过对微污染水源水的强化混凝试验,研究不同的聚合氯化铝投加量对消毒副产物三卤甲烷生成势、UV254及TOC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聚铝投加量时三卤甲烷生成势呈现下降的趋势,当聚铝投加量为2.7mg/L时,三卤甲烷生成势的去除由原水的238.9μg/L降至114.5μg/L,去除率高达52.07%,四次试验的平均去除率达40%;投加不同聚铝量后UV254呈现下降的趋势,当聚铝投加量为2.7mg/L时,UV254由原水的0.070降至0.042,去除率达40%,且四次试验的平均去除率达到32.32%;投加不同聚铝量后TOC呈现下降的趋势,当聚铝投加量为2.7mg/L时,TOC的去除由原水的3.231mg/L降至1.226mg/L,去除率高达62.06%,四次试验的平均去除率达到48.4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