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纳滤膜用于直饮水生产的中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市政自来水为原水、纳滤膜为主体工艺生产直饮水,考察了纳滤膜对原水浊度、微量有机污染物、内分泌干扰物及无机离子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纳滤膜对浊度和微量有机污染物、内分泌干扰物的去除彻底.对无机盐及各种单一无机阴、阳离子的去除率与其标准脱盐率基本一致,可确保直饮水的TDS、COMn硫酸盐、氟化物、浊度等水质指标达到<饮用净水水质标准>(CJ94-2005)的要求,出水的口感和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2.
侯立安  左莉 《中国给水排水》2006,22(7):62-64,68
以某自备井水和类炭疽杆菌污染水为研究对象,考察了纳滤工艺对水中有机物和类炭疽杆菌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井水经10μm保安过滤器、活性炭柱、超滤处理后可满足纳滤的进水水质要求;纳滤工艺可有效去除水中的有机物及致癌、致畸、致突变物,对TOC的去除率>90%,出水的Ames试验结果为阴性;在类炭疽杆菌含量为27000~33000 CFU/100mL的条件下,超滤膜的除菌率为89.70%,纳滤膜的除菌率为48.78%,而离子交换树脂则无除菌作用;当采用纳滤工艺去除类炭疽杆菌及其繁殖体时,需先经过消毒处理才能达到理想的净化效果.  相似文献   

3.
侯立安  左莉 《中国给水排水》2006,22(Z1):410-413
以某自备井水和类炭疽杆菌污染水为研究对象,考察了纳滤工艺对水中有机物和类炭疽杆菌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井水经10μm保安过滤器、活性炭柱、超滤处理后可满足纳滤的进水水质要求;纳滤工艺可有效去除水中的有机物及致癌、致畸、致突变物,对TOC的去除率>90%,出水的Ames试验结果为阴性;在类炭疽杆菌含量为27000~33 000 CFU/100mL的条件下,超滤膜的除菌率为89.7%,纳滤膜的除菌率为48.78%,而离子交换树脂则无除菌作用;当采用纳滤工艺去除类炭疽杆菌及其繁殖体时,需先经过消毒处理才能达到理想的净化效果.试验所设计的化学清洗方法,对膜污染的控制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对比研究了前置臭氧/活性炭工艺和常规深度处理工艺对微污染水源水中氨氮、有机物以及消毒副产物前体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前置臭氧/活性炭工艺对氨氮的去除效果优于常规深度处理工艺。当氨氮浓度为3.04 mg/L时,前置臭氧/活性炭工艺对氨氮的去除率相比常规深度处理工艺提高了21.44%;前置臭氧/活性炭工艺和常规深度处理工艺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相当,前置臭氧/活性炭工艺对沉后水中UV_(254)、TOC和COD_(Mn)的去除率分别为73.91%、46.14%、61%;前置臭氧/活性炭工艺和常规深度处理工艺均能有效控制消毒副产物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在城市饮用水深度处理技术中,采用纳滤膜通过配置不同浓度的氨氮,考察其经过纳滤膜和砂滤池出水经过纳滤膜过滤两种方式对氨氮和有机物的截留率。结果表明:配制1mg/L、2mg/L和3mg/L浓度的氨氮水样,纳滤膜对氨氮的截留率分别为2.94%、4.69%和6.47%;砂滤池出水平均TOC浓度为1.13mg/L,平均截留率为38.05%,纳滤膜出水中有机物的SUVA254为1.82L/(mg·m),截留率为46.94%。纳滤膜截留氨氮效果不显著,截留有机物效果明显,被截留的有机物芳香化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6.
针对太湖有机复合污染饮用水源的主要问题,设计了以生物过滤、反渗透膜为主的组合技术工艺,包括:曝气生物滤池前处理系统;超滤、微滤、反渗透膜组合处理系统;紫外消毒产品水出水系统。在设计中着重解决了关键部分的设计:生物滤池前处理系统;膜组合处理系统优化;清洗系统。设备运行结果表明,该工艺适合太湖有机污染富营养化水源水的深度净化处理,产品水可达到高品质直饮水水质标准。试验研究为太湖水源水的深度净化找到了一条可行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7.
针对微污染水源水,通过生产性试验对比不同粒径砂滤池对颗粒数、无脊椎动物、氨氮、荧光溶解性有机物和消毒副产物的去除效果,并结合出水阀开度分析滤池水头损失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细砂滤池出水颗粒数明显低于常规砂滤池,更能保障出水水质;细砂滤池对无脊椎动物的平均去除率为97%,控制效果更稳定;细砂滤池抗氨氮冲击负荷的能力更强,响应更快,相比常规砂滤池,氨氮去除量可提高0.80 mg/L。三维荧光光谱分析表明,待滤水主要包含芳香性蛋白质类物质和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类物质,细砂滤池对荧光溶解性有机物的去除效果略好于常规砂滤池。细砂滤池对消毒副产物前体物控制效果更佳。在相同运行时间内,细砂滤池水头损失增长率高于常规砂滤池,应根据进水水质合理调整细砂滤池反冲洗周期。  相似文献   

8.
针对北江源水情况,以中置曝气活性炭工艺代替臭氧/活性炭工艺,在砂滤池前采用氯+臭氧的联合消毒方式,通过分析出水中微型水生动物、微生物、消毒副产物、可同化有机碳(AOC)、浊度等指标,探讨中置曝气活性炭工艺的出水水质安全性。结果表明,该工艺可基本消除传统臭氧/活性炭工艺存在的出水微型水生动物泄漏风险;采用氯+臭氧联合消毒,在提高消毒能力的同时,维持水中持续消毒效果,可有效控制出水微生物量;氯化与臭氧化的消毒副产物浓度均可较好地控制在《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的限值内;通过二次絮凝工艺,控制臭氧消毒投加量在1 mg/L以内有利于保障水质微生物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针对神东矿区微污染地表水源水质特征,结合最近几年微污染水源水处理工艺技术研究和实践,采用高锰酸钾复盐-粉末活性炭预处理/强化常规处理/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相结合的处理工艺,有效去除污染水体中的有机物,出水浊度<1 NTU,色度≤10度,COD Mn<1 mg/L,出水水质远优于《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运行实践表明,该处理工艺具有运行效果稳定、自动化程度高、处理成本低等特点。详细介绍了净水厂的工艺选择、工艺流程、主要构(建)筑物设计参数等,可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钱塘江水源水存在明显的季节性有机污染和无机盐超标等问题,水质复杂多变,常规饮用水工艺不能有效应对突发污染。在保障优质供水的条件下,以滤后水为实验对象,探讨了超滤-纳滤工艺对突发污染物的应急能力。结果表明:组合工艺对有机物具有高效稳定的去除能力,出水COD_(Mn)和UV_(254)分别低于1. 0 mg/L和0. 004 cm~(-1);出水浊度和微生物指标均低于检测限,提高了生物安全性;对二价离子和单价离子的去除率均在90%以上,有效避免了无机盐超标风险。向滤后水中投加不同种类的污染物进行中试,发现组合工艺对苯系物、抗生素和重金属等突发污染物等具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和良好的应急能力。  相似文献   

11.
纳滤控制饮用水中消毒副产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滤(NF)膜孔径小,能截留较低分子质量的有机物,同时表面带电,对水中有机物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探讨了纳滤对饮用水中消毒副产物及其前体物的去除机理及效果。结合国内外的研究现状,重点阐述了纳滤膜的特性及分离机理,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纳滤膜对典型和新兴消毒副产物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2.
针对太湖微污染原水,为了保障饮用水水质安全,采用预处理(预臭氧/生物预处理)、常规处理(混凝/沉淀/过滤)与深度处理(臭氧/生物活性炭)联合技术,对无锡市A水源厂和B水厂进行从水源到出厂水的全过程水质分析,主要考察了CODMn、浊度、氨氮、UV254、酞酸酯、多环芳烃和氯消毒副产物的沿程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组合工艺对CODMn、浊度、氨氮和UV254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7.6%、99.3%、72.1%和81.9%,对酞酸二甲酯、酞酸二异丁酯和酞酸二丁酯的去除率分别为63.6%、92.4%和60%,对蒽、萘、菲和苯并芘的去除率分别为42.6%、38.4%、57.5%和38.4%。出厂水的三氯甲烷、二氯一溴甲烷、一氯二溴甲烷、三溴甲烷、三氯乙醛、二氯乙酸和三氯乙酸浓度分别为1.75、5.39、9.39、4.83、0.85、0.41和0.50μg/L。采用预处理、常规处理和深度处理相结合的组合工艺能有效降低水体中污染物浓度,可保障出厂水水质安全。  相似文献   

13.
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是当前应用最广泛、技术最成熟的给水处理技术,但该技术在应用过程中也存在着影响饮用水水质安全性的因素。本文系统介绍了臭氧一生物活性炭工艺出水细菌泄漏、臭氧化副产物以及生物可同化有机碳等问题,探讨了臭氧—生物活性炭水质安全问题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4.
微污染源水的处理组合工艺对水致突变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W市水源水和9种组合工艺出水中的TOC,微量有机污染物进行了检测及有机浓集物的Ames试验。结果表明:无论在枯水期还是丰水期,含有活性炭的组合工艺出水Ames试验结果均为阴性,且大大降低了TOC及微量有机污染物的含量,而其它组合工艺出水Ames试验呈阳性。9种组合工艺出水中的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包括消毒副产物)含量较低,表明消毒副产物的前驱物含量很低,源水及处理出水中一些非挥发性的有机污染物(如酚  相似文献   

15.
纳滤用于饮用水深度处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姜红  王志海 《供水技术》2008,2(5):15-17
采用纳滤膜对某市自来水进行深度处理试验,研究了纳滤对自来水中有机物及离子等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采用一级纳滤工艺,在回收率为70%的情况下,能有效去除自来水中的有机物、离子、内分泌干扰物和细菌等.对CODMn浊度、Cr6+和阿特拉津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1.06%,85.47%,77.20%和83.90%;对总硬度和阴离子的去除率保持在一个适中的水平;出水中未检测出细菌.  相似文献   

16.
我国饮用水水源受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城市生活污染等多方面影响,水源水质严重恶化,有机物污染和臭味成为普遍关注的水质问题。针对我国水源水微污染水质,无论是作为把关技术去除溶解性大分子有机污染物与臭味,还是从经济适用观点出发,臭氧-生物炭技术目前仍然是经济有效的深度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17.
研究臭氧预氧化与混凝工艺处理蔷薇河微污染水源水的效果,为自来水厂工程设计提供了可靠的参数.采用臭氧预氧化与常规处理联用工艺对微污染水源水进行了中试试验。实验证明臭氧组合工艺对浊度的去除率接近100%,对氨氮的去除率为90%左右,高锰酸钾指数去除率为50%。臭氧预氧化中试试验表明,该工艺能有效地去除有机物、浊度和色度,使过滤后出水水质达到处理标准.  相似文献   

18.
针对微污染水源水中藻类、氨氮、有机物等质量浓度较高的特点,探讨了满足饮用水水质标准的水处理工艺流程。试验包括6种不同的工艺流程类型,分别为1种预处理单元、2种深度处理单元和常规处理单元的不同组合。试验结果表明,生物预处理可以明显降低出水的氨氮、CODMn、UV254含量,而深度处理单元对出水的色度、浊度有较好的去除效果。组合工艺处理单元的选择,应根据水源水的水质特点和要求达到的饮用水水质目标以及经济因素综合确定。  相似文献   

19.
采用中试规模的内压式超滤膜系统处理水厂沉淀池出水,考察超滤膜系统长期运行的出水水质情况。结果表明,超滤膜系统在处理不同水质期沉淀池出水时具有较高的除浊率,平均除浊率达到93.4%,且99.4%的出水浊度<0.1 NTU,去除效果明显优于同期传统的滤池工艺。超滤膜系统对沉淀池出水中有机物的去除效果有限,对CODMn和UV254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17.2%和8.2%,出水CODMn≤2.0 mg/L的保证率在98%以上,膜出水CODMn浓度受进水水质和运行条件的影响不大。膜进水中以小分子质量有机物为主,在MW<1 ku区间内的DOC和UV254占到整体有机物含量的57.3%和53.5%。超滤膜系统对微生物的去除效果良好,膜出水水质大部分时间无需经过消毒就能保证卫生要求,可降低后续消毒的加氯量,从而减少消毒副产物的生成量。  相似文献   

20.
孙晓丽 《山西建筑》2012,(36):144-145
研究了纳滤膜处理地表水中微量酚类内分泌干扰物在长时间运行下的稳定性,结果表明,NF-90纳滤膜分离酚类内分泌干扰物,较长时间运行下的膜通量稳定在8.7 L/(m2.h)左右;酚类内分泌干扰物的截留率稳定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