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向阳乡位于安徽省灵璧县东南部,地处淮北平原,呈西北东南倾斜,总耕地面积58.7km^2,人口34891,2003年涝灾成灾面积达43.5km^2,该乡境内有七条大沟,二条河流,其中北沱河是向阳乡境内的主泄洪道,境内长35.4km,流域面积273.8km^2。年平均降雨量800—900mm,降雨时空分布极不平衡,年降雨量分配极不均匀,6—9月份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  相似文献   

2.
林罡 《治淮》2002,(2):6-7
山东省日照市是一座新兴的沿海开放港口城市,现辖一区两县、一个办事处、一个开发区、一个旅游度假区,共有52个乡镇、街道办事处,总人口270万,总面积5310平方公里。全市70%的地区属山丘区,总地势为背山面海,中高周代,略向东南倾斜。洪涝灾害历来是全市的心腹大患,因此,认真分析日照市洪涝灾害的成因,研究相应的防洪减灾对策,对促进日照市国民经济快速、健康、持续发展,保持城乡居民生活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郑承义  彭群 《治淮》1999,(2):22-23
解放以来,驻马店地区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大规模地开展了水利建设,初步形成了防洪、灌溉、发电、养殖等综合利用的水利工程体系,在历年抗洪减灾斗争中发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然而,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现有水利设施建设与经济增长不同步,致使旱涝灾害仍频繁发生,影响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据统计,1950年~1989年的40年,洪涝成灾面积6577.5万亩,年均163.5万亩,大于300万亩的有9年,最大涝灾的1975年和1991年分别造成经济损失35亿元和34亿元。旱灾面积5070万亩,年均127万亩。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  相似文献   

4.
“98”内蒙特大洪水灾害成因抗洪经验及防洪工作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我区东部地区发生了特大洪涝灾害,在党中央,国务院的要切关怀下,在自治区委,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人民群众与解放军战士,武警官兵,公安干警一道,艰苦奋斗,取得了抗洪抢险救灾斗争的伟大胜利,现就从洪涝灾害成因,抗洪抢险的主要经验及今后防洪工作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洞庭湖区洪涝泛滥成灾,且具洪水位高,持续时间长,受灾范围广,损失惨重之特点,通过从自然,从为及堤防工程环境,地质条件诸因素系统地分析洪涝灾害频繁的成因,提出以防治结合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6.
汨罗市由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地形、水文气象等特点,陈旧的防洪治涝工程已不能适应城市发展,必须采取措施,制定有关政策,规划,进行有效治理,在分析了汨罗城市洪涝灾害形成的原因后,提出治理的紧迫性,以引起各级主要部门的重视,确保城市安全。  相似文献   

7.
袁波 《湖南水利水电》2022,(4):63-65+88
华洪运河流域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北部的君山区和华容县境内,属于洞庭湖平原与低矮丘岗接壤地带,是岳阳市主要的防洪除涝矛盾冲突地区之一。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地区洪涝灾害出现频率高,影响范围大,对区域农业生产、湿地保护、供水保障带来重要影响。文章分析该地区洪涝灾害特征、时空分布,揭示其演变规律,进一步阐释洞庭湖湖区水网地区洪涝灾害形成机理,以期对岳阳市洞庭湖核心地区的防洪治涝工作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8.
岳阳市是全国重点防洪城市,也是“湘北门户”.文章就岳阳市城市洪涝灾害的成因和现状进行了全面分析,根据城市的防洪状况和防洪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新时期城市防洪排涝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造成湖南水患的主要原因:一是特殊的地理条件;二是水土流失严重;三是环保意识淡薄;四是人为设障较多。并对治理水患提出了措施和看法:一是认为必须提高堤防标准,重点治理河道;二是必须依法治山加强水土保持;三是搞好流域规划,加强流域综合治理;四是建立洪水预警系统,进行科学决策。  相似文献   

10.
金华市水土流失状况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金华市水土流失的现状及其成因的综合分析,提出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太湖湖西地区位于太湖流域的西北部,属太湖流域上游地区,总面积7815平方公里。该区地形复杂,高低交错,山圩相连,周边高、腹部低,洪、涝、旱灾不断。宜兴位于湖西地区下游,历史上一直是湖西洪水东入太湖的主要通道,是名符其实的“洪水走廊”。1991年以来,国家按照太湖流域综合治理总体规划方案,加快实施望虞河、太浦河和湖西引排等十大防洪骨干工程,  相似文献   

12.
周鹏 《人民珠江》2014,(3):78-79
阐述了塘厦镇所处位置的地理环境、地形特点,回顾历年的洪涝灾害情况、洪水分布及特性,总结洪涝灾害的特点,从地理、气候、时空及社会活动等分析洪涝灾害的成因,从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法律宣传、生态治理、机构建设等方面提出防御洪涝灾害的对策。防洪减灾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社会性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要搞好这项工作重在提高全社会的水患意识和依法防洪意识,逐步建立健全的防洪工程体系和非工程体系,做到"未雨绸缪"。  相似文献   

13.
王寅  马步志 《治淮》2006,(10):11-12
安徽省颍上县历来水旱灾害频繁,尤其是洪涝灾害更是颍上的心腹之患,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因此,创新治水理念,优化治水布局,积极探索湖洼地综合治理的新思路,改变湖洼地易涝易旱局面,使内涝区群众增产增收,安居乐业,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一项艰巨的政治任务。  相似文献   

14.
太湖流域是典型低洼感潮平原河网地区,一直受洪涝灾害威胁。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多年建设,太湖流域初步建立了流域防洪减灾体系,成功应对了多场次洪水。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太湖流域防洪治理历程和方略,可分为“分散治水、一轮治太、二轮治太”3个阶段,总结了3个阶段的人水关系,以及历经实践形成的“蓄泄兼筹、洪涝兼治,高低分开、分层设防,引排结合、综合治理”防洪治理方略。同时,采用水文统计及数学模型模拟等方法,研究了当前流域高度城镇化和气候变化背景下面临的防洪新形势,剖析了流域防洪面临的人水地矛盾突出、防洪焦点由太湖转化为河网、区域短历时降雨影响加剧和周边潮位呈波动上升趋势等新问题,探讨了新时期太湖流域韧性防洪减灾体系的设想,包括深化人水和谐理念、强化“四个转变”治理思路、采用“蓄泄兼筹、洪涝并治,分区扩排、两网统筹,多措协同、智慧管控”治理策略等。研究成果可为新时期太湖流域防洪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城区积水成因分析和治理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防洪除涝历来是水利工作的重点之一,城区积水是城市防汛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因强降雨引起的城区积水,往往有一定历时,对城区交通和居民出行、工作及生活带来较大影响,是城市防汛面临的一个现实而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大江大河治理步子迈的很快,基本上扼制了洪涝灾害,取得了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中小河流的防洪治理,却相形见绌。位于吉林省白城地区的通榆县境内的霍林河,就是典型的急待治理的中小河流。霍林河发源于内蒙古自治区的哲里木盟的扎鲁特旗大兴安岭山脉德福特勒罕山北鹿,是嫩江水系的一条支流,流经内蒙、吉林两省区。霍林河的总流域面积为19876.4平方公里,在通榆县境内的流域  相似文献   

17.
再谈洞庭湖的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洞庭湖是祖国的“粮仓”,是国家重点商品粮基地之一,但从SO年代以来连续不断出现洪涝灾害,因而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探讨。人们纷纷提出洞庭湖洪涝灾害为什么逐年加剧?继续演变下去将是什么结果?也有人怀疑解放后水利建设的功过,责怪治理方针多变而不定,责怪盲目围垦,破坏了生态平衡,为此我想谈一谈自己对洞庭湖治理的一些浅见,与关心这个问题的同志们共同商榷。l洞庭湖区洪涝灾害的成因洞庭湖地区在湖南的经济位置十分重要。总面积15200km,占全省的1/14;人口598万,占全省的1/9;受堤境保护的868万亩,占全省的1/6;1982年粮食…  相似文献   

18.
一、淮河中游洪涝灾害成因分析 安徽地处淮河中游,洪涝灾害严重,据20世纪后50年资料统计,安徽境内淮河流域洪涝成灾年均面积达800万亩,其中1950年、1954年、1956年、1963年、1975年、1982年、1991年共七个大中洪水年洪涝成灾面积共1.58亿亩,年均2000万亩以上,即大中洪水年该区域有半数耕地成灾。2003年、2007年淮河又发生流域性大洪水,安徽省成灾面积分别达到13472khm和9767khm,洪涝灾害区域仍主要集中在淮河中游。  相似文献   

19.
1996年7月1日至20日洞庭湖区发生持续性暴雨过程,致使资水,沅水发生特大洪水,洞庭湖区和长江干流监利至螺山一线全面超过历年最高水位,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大范围,高强度,连续性的暴雨过程,造成湘,资,沅,澧四水洪水频频发生,其中资水和沅水发生特大洪水,致使湖区水位持续上升,最高水位普遍超过历史最高水位0.5 ̄2.0m,重现期接近或超过50年一遇,洪水成因有:(1)洪水峰高量大;(2)洞庭湖调蓄  相似文献   

20.
2003年五大连池市发生了严重的洪涝灾害,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安全造成威胁。其中流域内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及防洪工程标准低是洪涝灾害产生的最根本原因。今后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从多方面防治洪涝灾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