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米渣蛋白酿造酱油的原料配比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靳艳  袁江兰  康旭  徐宁  林灿 《中国调味品》2013,38(9):45-47,68
对米渣蛋白全替代大豆生产酿造酱油的原料配比进行了研究。以蛋白酶活、淀粉酶活为主要制曲指标,确定米渣蛋白最佳加入量为60%,其蛋白酶活达到2224U,淀粉酶活达到290U,发酵30天后,pH为6.18,氨基酸态氮含量为1.022g/dL,还原糖含量为3.518g/dL,色度为0.204。不同淀粉质原料对酿造酱油各项品质指标均有明显影响,炒小麦的蛋白酶活和氨基酸态氮含量最高,分别为2692U和0.936g/dL。面粉淀粉酶活最高,为380U;米粉还原糖含量最高,为4.93g/dL;蒸玉米的色度最高,为0.249。以氨基酸态氮含量和还原糖含量为主要发酵指标,可以确定蒸玉米为最佳淀粉质原料,以米渣代替大豆酿造酱油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以淡水鱼下脚料为原料,经酱油曲发酵数天后制成的低盐速酿鱼露,并对其工艺进行研究。所制得鱼露产品经30天发酵后,最终的各项指标为氨基酸态氮含量1.25g/dL;总酸含量1.70g/dL;食盐的含量11.01g/dL;挥发性盐基氮182mg/dL;可溶性总氮含量0.212g/dL;无盐固形物含量10.8g/dL;非酶褐变指数为0.948;pH值5.09。根据鱼露行业标准SB/T 10324-1999,符合鱼露的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3.
液体发酵中以乙醇代盐生产低盐酱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乙醇代替部分盐发酵55d生产的低盐酱油,其中20%盐、1%乙醇溶液泡曲发酵的原酱油中氨基酸态氮为0.865g/100mL,15%~17%乙醇溶液泡曲发酵生产的无盐原酱油中氨基酸态氮约为1.020g/100mL,提高了17%;在5%盐条件下,12%乙醇溶液泡曲得到低盐酱油的氨基酸态氮为0.992g/100mL,提高了14%;10%盐条件下,5%乙醇溶液泡曲得到低盐酱油的氨基酸态氮也达到0.990g/100mL,提高了大约14%。而含有10%盐、5%~7%乙醇的酱油样品风味最好。  相似文献   

4.
对比探究了不同比例油橄榄果汁替代发酵用水制备低盐固态发酵酱油的感官与理化性能。研究显示:以80%的油橄榄果汁替代量进行低盐固态发酵,得到的酱油在感官上与普通酱油相近,并且总酸含量为0.73g/dL,氨基酸态氮含量达到0.55g/dL,全氮含量达到1.20g/dL,氨基酸生成率为45.83%。结果表明:利用一定比例的油橄榄果汁进行低盐固态发酵酿造酱油,在感官和理化指标上都可以达到甚至优于普通低盐固态发酵酱油,研究结果为压榨橄榄油副产物——油橄榄果汁的有效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为一种新型紫苏酱油的生产工艺,比较了酱醪发酵初期不同紫苏添加量对酱油中氨基酸态氮、还原糖、总酚和总黄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曲料质量)紫苏添加量最佳,且酱油中氨基酸态氮含量为1.00g/dL,还原糖含量为9.6g/dL总酚含量为418.15 mg RE/dL,总黄酮含量为54.26mg RE/dL,并增加了17种风味物质。所制得的酱油将高盐稀态酱油特有的酯香气和紫苏的香气完美地融合,口感香甜,具有特有的紫苏风味,提高了紫苏的附加值。作为一种风味独特且具有保健功效的调味品,具有极大的食用价值和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6.
为了生产出富含虫草营养成分的保健酱油,试验以豆粕、麸皮、蛹虫草发酵液、蛹虫草菌丝体等作为原料,使用低盐固态发酵法进行酱油发酵生产,在制曲、制醅、勾兑等不同工艺时期添加虫草发酵液或菌丝体。确定蛹虫草保健酱油的最优生产工艺为制曲时添加原料重量的10%虫草菌丝体,制曲时间为72h,盐水浓度为12°Be',所得酱油成分含量为总氮2.2157g/dL、氨基酸态氮1.317g/dL、可溶性无盐固形物34.3728g/dL、含盐量17.0826g/dL、虫草多糖含量68.204mg/dL、虫草素含量0.371g/dL。生产出既保持传统酱油的营养成分和风味,又富含虫草营养成分(虫草多糖、虫草素)的高品质酱油。  相似文献   

7.
牡蛎酱油的研究与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牡蛎、豆粕、麸皮为原料,采用多菌种混合制曲,低盐固态发酵酿造牡蛎酱油。通过实验,得出制曲最佳配料比为:牡蛎200g,豆粕500g,麸皮800g,水800mL,发酵条件为:盐度12%,曲水比1:1,前10d发酵温度为50℃,后20d发酵温度为45℃。牡蛎酱油与传统工艺酿造的酱油相比,海鲜风味浓郁,且氨基态氮、全氮及牛磺酸含量分别达到0.82g/dL,1.68g/dL,8.81×10^-5g/dL。  相似文献   

8.
针对无添加酱油存在的鲜味不足、偏咸偏涩、口感不够协调、口感单薄且留口时间短等缺点,开展了谷氨酰胺酶在酱油发酵过程中和酵母抽提物在后期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酱油发酵初期一次性添加酱醪0.01%的谷氨酰胺酶能使酱油的谷氨酸含量提升44.55%,焦谷氨酸降低67.69%,而氨基氮、全氮、总酸和盐分等指标影响不大;感官方面,酱油的鲜味和综合协调性得到明显的提升,咸味和苦涩味得到较好的淡化,但对浓厚度帮助不大。在酱油生产后期使用1.0%的酵母抽提物KU012后,谷氨酸含量提升0.11g/dL,在前者基础上再次提升7.53%,5'-呈味核苷酸由未检出提升至0.12g/dL,氨基氮和全氮分别提升0.03g/dL和0.09g/dL,而对总酸、还原糖和盐分影响较小;感官方面,酱油的鲜味和综合协调性得到较大的提升,咸味和苦涩味得到较好的淡化,并且浓厚度和持久感也得到了较好的提升。谷氨酰胺酶和酵母抽提物对无添加酱油的品质具有极大的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9.
以扇贝裙边、豆粕、麸皮、小麦为原料,采用多菌种混合制曲,低盐固态发酵酿造扇贝裙边酱油.通过试验得出制曲最佳配料比为扇贝裙边200g、豆粕400g、麸皮400g、水700mL、小麦400g.发酵条件为盐度12%、曲水比11,前10d发酵温度为50℃,后20d发酵温度为45℃.扇贝裙边酱油与传统工艺酿造的酱油相比,海鲜风味浓郁,氨基酸态氮、全氮、牛磺酸、氨基多糖含量分别达到0.83/100mL、1.70g/100mL、7.82×10-5g/100mL、3.51×10-5g/100mL.  相似文献   

10.
鱼酱油的研究与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低值鱼、豆粕、小麦、麸皮为原料,采用单菌种制曲,低盐固态发酵酿造鱼酱油.以中性蛋白酶酶活和发酵后鱼酱油的氨基酸态氮的含量为指标,采用正交实验方法,确定最佳制曲工艺条件为豆粕40 g、小麦10 g、麸皮30 g,鱼40 g,接菌量1%,制曲时间50 h;发酵条件为盐水量13%(w/w),发酵温度50 ℃,发酵时间30 d.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不同发酵温度(35、25℃、自然)对高盐稀态酱油原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高盐稀态酱油在25℃下发酵品质最好,发酵60d后总氮含量为1.23g/100mL,氨基酸态氮为0.74g/100mL,总酸和还原糖分别为2.03、3.37g/100mL,pH为4.60。25℃下发酵酱油的氨态氮含量与35℃和自然发酵的酱油相比,分别高出了11.68%和8.55%,而且25℃发酵的酱油其游离氨基酸总量也最高,为55.67mg/mL,其中必需氨基酸占43.97%,鲜味氨基酸占29.20%,甜味氨基酸占22.06%,均高于35℃和自然发酵的酱油。25℃发酵酱油的赖氨酸含量为3.91mg/mL,分别比35℃和自然发酵酱油高出16.37%和15.69%。   相似文献   

12.
鲜醋糟栽培食用菌后所得醋菌糠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且栽培基质中未添加非食用成分,被用于添加强化以制备功能性酱油成曲。研究发现成曲原料中醋菌糠添加量为40%时,成曲蛋白酶活可达到2253.39U/g干曲,淀粉酶活可达到1294.11U/g干曲,DPPH清除率可达83.5%,Fe2+螯合率达到73.06%,总黄酮含量为4.034mg/g干曲,总酚含量为18.21mg/g干曲,均优于完全不添加醋菌糠的对照组。实验结果说明利用醋菌糠添加强化制备功能性酱油成曲是可行的,能有效提高酱油成曲的酶学活性和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3.
玉米原浆是玉米浸泡水的浓缩液,含有大量的小分子蛋白质水解物,氨基酸态氮含量达到1.0g/dL。在酱油种曲培养过程中,添加处理后的玉米浆能促使米曲霉快速吸收氮源,提高了微生物的繁殖速度,增加了酱油种曲的孢子数。文章重点介绍了玉米浆的前期处理方法,以及在酱油种曲中应用时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贻贝蒸煮液的经济价值和贻贝的综合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同时开发新型酱油品种,将贻贝蒸煮液添加至低盐稀态发酵酱油曲料中进行发酵,制备贻贝酱油,试验设置3组测试组(贻贝蒸煮液添加量分别为5%,10%和15%)和对照组(不添加)。结果表明,贻贝酱油(10%添加量)的可溶性无盐固形物含量16.83 g/100 m L,全氮含量1.55 g/100 m L,均达到国标特级酱油标准,氨基酸态氮含量0.75 g/100 m L,达到国标一级酱油标准;贻贝酱油中鲜味氨基酸占比较高,同时必需氨基酸含量以及醇类、酯类、酚类等风味物质的含量高于某特级酱油。试验制备的贻贝酱油风味独特营养价值高,有望为贻贝蒸煮液的综合利用提供新途径,提高经济效益同时降低污染。  相似文献   

15.
杨兰  赵谋明 《食品科学》2009,30(21):297-300
以提高酱油种曲孢子数和成曲酶活力为目标,在麸皮培养基的基础上,对酱油种曲培养基的外加碳源、氮源、无机盐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葡萄糖1.00%、氯化钙0.10%、硫酸锌0.05%、豆粕3.00% 的条件下孢子数可达(15.77 ± 0.49)× 109 个/g 干重,比对照组提高了84.87%。同时对优化种曲和利用该种曲制得的大曲的酶活力进行比较,表明种曲培养基的优劣对酱油发酵有重要影响,其中种曲酶活力提高25.04%,大曲酶活力提高17.40%。  相似文献   

16.
米曲霉双菌株组合制曲改善酶系组成与发酵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9株米曲霉的双菌株组合制曲试验,以中性蛋白酶和淀粉酶、纤维素酶、木聚糖酶为指标,得到组合为C1B1,C2B2,C2B3的组合菌株,较单菌株制曲缩短了制曲时间,其制曲中性蛋白酶和其他各种酶的活力都较组合的单菌株及As3.042制曲酶活性高。并通过进一步的发酵酱油试验,考察了组合菌种与As3.042制曲发酵酱油的质量。组合菌种发酵所得酱油的全氮、氨基态氮、还原糖、谷氨酸的含量较As3.042最高分别提高了0.372 g/100 mL,0.433 g/100 mL,0.67 g/100 mL,0.183g/100 mL,相对提高分别为52.2%,94.1%,49.6%,50.8%。  相似文献   

17.
发酵温度对高盐稀态酱油原油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发酵温度(35、25℃、自然)对高盐稀态酱油原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高盐稀态酱油在25℃下发酵品质最好,发酵60d后总氮含量为1.23g/100mL,氨基酸态氮为0.74g/100mL,总酸和还原糖分别为2.03、3.37g/100mL,pH为4.60。25℃下发酵酱油的氨态氮含量与35℃和自然发酵的酱油相比,分别高出了11.68%和8.55%,而且25℃发酵的酱油其游离氨基酸总量也最高,为55.67mg/mL,其中必需氨基酸占43.97%,鲜味氨基酸占29.20%,甜味氨基酸占22.06%,均高于35℃和自然发酵的酱油。25℃发酵酱油的赖氨酸含量为3.91mg/mL,分别比35℃和自然发酵酱油高出16.37%和15.69%。  相似文献   

18.
周雄川  李冬生  陈雄  王志 《中国酿造》2013,32(10):35-39
以提高中性蛋白酶和内切葡聚糖酶酶活为目的,优化了米曲霉Y6的制曲工艺。在单因素的试验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优化的米曲霉Y6中性蛋白酶的最佳制曲工艺参数为温度30℃,接种量1.0×107个孢子/g干基,培养时间42h,含水量80%,其酶活达到3637U/g;内切葡聚糖酶的最佳制曲工艺参数为温度为30℃,接种量0.25×107个孢子/g干基,培养时间48h,含水量100%,其酶活达到810U/g。  相似文献   

19.
以米曲霉1228为发酵菌种,豆粕和麸皮为原料制曲,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制曲工艺条件;采用低盐固态发酵工艺,进行酱油酿造试验。结果表明:豆粕与麸皮以6:4配比,采用90%加水量和0.5%接种量制曲32 h,成曲的中性蛋白酶酶活为1473 U/g;发酵20 d后,测得酱油的氨基酸态氮含量为6.90 mg/mL,可溶性无盐固形物含量为163.60 mg/mL,酱油色泽棕红,酱香浓郁。  相似文献   

20.
从发酵罐和发酵池中选取发酵过程中的酱油进行中性蛋白酶活力、氨基酸态氮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pH值、总酸含量、有机酸含量、还原糖含量、淀粉酶活力和食盐含量的检测与分析。结果表明:池式发酵酱油的中性蛋白酶活力、氨基酸态氮含量、氨基酸总量、有机酸总量、淀粉酶活力、还原糖含量、总酸含量和pH值都高于罐式发酵酱油;食盐含量则是罐式酱油更多;其中鲜味氨基酸在发酵12 d后池式酱油的含量就高于罐式酱油的含量,尤其是池式酱油的谷氨酸在发酵45 d时已达到10.42 g/kg,而罐式酱油的谷氨酸含量仅7.91 g/kg;两种方式发酵的酱油都能检测出7种有机酸,且含量较高的两种有机酸分别是乳酸和乙酸;在发酵结束时池式酱油的还原糖含量比罐式酱油的还原糖含量高1.01 g/100 g;池式酱油的食盐含量比罐式酱油的食盐含量低0.90 g/100 g,说明在关键呈味物质上池式发酵酱油优于罐式发酵酱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