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断陷盆地总体构造活动强烈,断裂带、褶皱带、背斜带等强构造区十分发育,是断陷盆地中主要的油气富集区,也是早期勘探的主要对象。但随着强构造区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已很难再有大的发现,油气勘探必须向弱构造区转移。通过对断层落差面密度、地层曲率、地层厚度变化率导数3个表征构造活动强度指标的统计、分析,划分出冀中坳陷的弱构造区,并分析其地质特征。通过对比强、弱构造区成藏条件的差异性,解剖油气成藏实例,总结弱构造区的油气成藏特征及富集规律。发现弱构造区主要分布在洼槽和斜坡地区,油气成藏主要受控于烃源岩、输导体系等,以发育岩性油气藏为主,在油气源充足条件下具有大面积、连片含油的成藏特点,可形成规模油气富集。以冀中坳陷蠡县斜坡为例,北部油源充足,且具有有效的输导体系,发育大面积多源供烃、断—砂输导的岩性油气藏。  相似文献   

2.
陆相断陷盆地相-势耦合控藏作用及其基本模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陆相断陷盆地油气运移、富集具有"断坡控砂、复式输导、相势控藏"的基本特征。文中以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为例,详细阐述了"相"势"控藏特征和"优相-低势耦合控藏"的基本模式。研究表明,"相"控油气作用可分4个层次,即构造相控油气作用、沉积相控油气作用、岩相控油气作用和岩石物理相控油气作用,它们反映了从宏观到微观的油气分布规律和富集机制。"相"控油气作用的基本模式为"高孔-优相控藏"。"势"控油气作用可分为4种类型,即位能控油气作用、压能控油气作用、界面能控油气作用和动能控油气作用。不同类型势能控制着不同类型油气藏的形成和富集。"势"控油气作用的基本模式为"低势控藏"。优相-低势耦合作用控制了东营凹陷90%以上的油气藏分布,决定了不同类型的油气藏在不同埋深条件下的分布及势能差异,解释了主要目的层有效储层临界孔隙度随埋深增大而变小的规律性,阐明了各类圈闭内部势能较外部势能低50%以上才能开始聚集油气的机制。应用"近源-优相-低势"控藏模式可以对陆相断陷盆地潜在隐蔽油气藏进行分布预测。  相似文献   

3.
以梁家楼成藏组合体成藏地质要素演化规律分析为基础,认为该区输导体系样式决定油藏储层沉积类型及体系域类型,输导体系类型与含油圈闭类型密切相关,输导体系空间展布决定油藏空间组合形态,因而陆相断陷盆地成藏相合体模式可以表述为与输导体系相关联的储层和圈闭。  相似文献   

4.
焉耆盆地博湖坳陷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焉耆盆地中生代原型盆地的形成与演化研究,将其划分为中、晚三叠世断陷形成亚阶段、早侏罗世早期-中侏罗世早期断陷扩展亚阶段、中侏罗世中期-晚侏罗世晚期萎缩衰亡亚阶段,指出第二阶段对油气形成起重要作用。分析认为烃源岩条件、盖层及储盖组合、圈闭类型、断层的封堵性及优势输导体系是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烃源岩演化、储集层自生伊利石年代学分析、矿物流体包裹体均-温度分析结果表明,盆地有两次重要的油气运移和成藏时期。油气成藏有宝浪苏木构造带、种马场构造带、博南鼻状构造带三种主要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5.
断陷盆地油气成藏模式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18,自引:7,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付广  杨勉 《石油实验地质》2001,23(4):408-411
在我国断陷盆地类型及其内二级构造发育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油气藏类型及其与油气成藏条件的时空匹配关系的总结,提出了我国断陷盆地油气成藏的4种主要模式,并对其成藏条件进行了分析;通过不同断陷盆地内二级构造发育的分析,阐述了在不同断陷盆地中不同二级构造带内6种油气成藏模式的空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6.
论述了江汉盆地沔阳凹陷白垩系一下第三系的油气藏特征,总结了成藏模式。沔阳凹陷油藏类型以构造油藏为主,少量岩性油藏。新沟嘴组下段油气来源于自身的烃源岩,凹陷中北部以侧向排烃为主,潜江组沉积末期是其生排烃和油气运移的关键时刻,油气主要富集于距离成熟烃源体最近的鼻状隆起带内。白垩系为多源次生成藏,垂向排烃为主,油气主要富集于大断层上升盘的构造圈闭中。主要成藏模式有五种,自源一侧向排烃一封闭型是最有效的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7.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中段油气成藏模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复杂的断开明系统以及异常活跃的火山作用使辽河盆地东部凹陷中段具有独特的成藏模式。通过火山作用与油气的关系、成藏物质基础和空间条件的剖析,建立了东部凹陷中段油气成藏模式。认为欧利坨子地区沙三段油气的富集源泉于充足的油源,良好的输导体系以及优良的能量配置的黄金组合。其成藏模式是以垂向运移为主和短距离的侧向运移为辅。而铁匠炉地区油气运聚模式有别于欧利坨子地区,油气运移通道以连能砂体为主,而沿断层的垂向运移很弱,从而造成其油气主要分布在沙三中下段。  相似文献   

8.
焉耆盆地油气藏特征与成藏模式   总被引:27,自引:6,他引:27  
焉耆盆地是我国西部众多中新生代小型含煤盆地之一。 1993年开始进行规模性勘探 ,先后探明了宝浪油气田和本布图油田。该盆地油气藏圈闭成因类型主要为与逆断层有关的背斜、断背斜油气藏 ;油气具有典型煤成烃特征 ,油气藏流体相态类型丰富 ,气油比高 ,流体性质好 ;油气藏几何类型以层状边水为主 ;油气聚集层位主要为侏罗系三工河组 ,油气层分布集中 ,单井油气层厚度大 ,埋深适中 ;侏罗系储集层主要为低孔低渗的孔隙型碎屑岩 ;压力系数较高 ,产能中等 ;单储系数低 ,储量丰度中等。通过烃源岩生排烃史、圈闭发育史和成藏史分析 ,研究了油气藏的形成机理 ,探讨了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9.
松南盆地十屋断陷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南隆起区油气成藏与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油气成藏区别明显,十屋断陷烃源岩为J3-K1断陷地层。在部分断层不能成为油气垂向运移通道的条件下,油气赋存在源岩层内以横向运移为主,形成原生油气藏。对于后期改造强烈的背斜圈闭,在有持续烃源供给的条件下,能够形成次生油气藏。  相似文献   

10.
陆相断陷盆地缓坡带油气成藏组合模式—以济阳坳陷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为例,分析了缓坡带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提出了缓坡带的"成因-结构分类";以基底断层与盖层断层的发育程度、活动时期、组合方式作为划分标准,将陆相断陷盆地缓坡带划分为坡折式、断阶式、半地堑式和垒-堑式4种类型.不同类型缓坡带的石油地质特征具有较大筹异,分别形成不同的油气成藏组合,油气富集程度差别较大.断阶式和半地堑式缓坡带是油气富集程度较高的缓坡带类型;垒-堑式缓坡带下部油气比较富集,上部通常难以成藏;坡折式缓坡带油气富集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11.
断陷盆地岩性地层油藏分布特征   总被引:25,自引:6,他引:19  
易士威 《石油学报》2005,26(1):38-41
近几年对二连盆地、冀中坳陷岩性及地层油藏的勘探研究结果表明,与构造油藏相比,由于圈闭形成机制的不同和成藏控制因素的差异,岩性、地层油藏主要沿"湖泛面、不整合面、断面"分布;既可分布于低势区,也可分布于高势区;既可发育于低位域,也可发育于高位域.岩性油藏的分布主要受控于沉积体系,地层油藏的分布主要受控于削截带和超覆带,其富集程度主要受沉积储集相带的控制.因此,在对岩性及地层油藏的勘探中,一定要以沉积体系、地层超覆、地层剥蚀为主控因素重新划分勘探单元;注重对"湖泛面、不整合面、断面"控藏和沉积相、储集相的研究;要拓展勘探领域,即由环洼向洼槽,由正向构造区向负向构造区,由构造带的高部位向构造带的翼部,由构造带向岩相带、超覆带、剥蚀带延伸.  相似文献   

12.
隐蔽油气藏的勘探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分析了华北探区隐蔽油气藏类型及其分布特征,指出了隐蔽油气藏围绕生油中心分布,并提出其分布的有利区带,箕状凹陷的陡坡带分布砂,砾岩体油气藏;洼槽带分布三角洲前缘砂体和浊积岩油气藏;斜坡带分布地层-岩性油气藏;大断层下降盘负地形分布河道砂岩性油气藏,隆起区古山梁是潜山油气藏分布的有利区带。列举了两个隐蔽油气藏的勘探实例,总结了隐蔽油气藏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3.
二连盆地以发育中、新生代小型断陷湖盆群为特征,具有形成地层岩性油藏的良好地质条件。针对盆地内断陷湖盆规模小、物源多、沉积快速及相带变化快的特点,以沉积砂体形成、分布过程为主线,通过古地貌及地震沉积相分析、典型沉积砂体剖析等,针对物源供给、运载路径和砂体沉积等进行分析,开展沉积砂体分布主要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古物源、古沟谷和坡折带是二连盆地断陷湖盆沉积砂体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凹陷周缘与内部古高地控制沉积物的入湖位置和物源供给,控凹断层等控制形成的古沟谷是沉积砂体的主要搬运路径,不同类型的构造(沉积)坡折带控制沉积砂体的叠合方式及分布特征。断陷湖盆内古物源、古沟谷和坡折带的有机配置,共同控制了研究区沉积砂体的形成与分布。  相似文献   

14.
试论富油凹陷油气分布的"互补性"特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和二连盆地岩性-地层油气藏研究和勘探实践发现,富油凹陷油气分布具有"互补性"特征,即构造和岩性一地层油气藏在油气资源分配、空间分布上具有"互补性",这种分布特征是由构造与岩性一地层油气藏所赋存的宏观地质背景、成藏条件、成藏机理等多种因素的耦合所决定的。进一步研究表明,油气分布的"互补性"在各类陆相盆地中具有普遍性。这一"规律"的揭示,有助于在油气勘探实践中树立新的勘探理念,建立科学的勘探程序,制定正确的勘探部署,对推进我国陆相含油气盆地油气勘探工作向纵深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渤海湾盆地油气勘探实践证明,丰富的油气资源与富含有机质的生烃凹陷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陆相断陷盆地多沉降中心、多物源供给和充填演化的多旋回性,发育了多套有机地球化学特征不同的生油层系和多种油气储集相带组合,形成了不同层系、不同圈闭类型的复式油气聚集带,并在空间上构成了多个相互交叉、叠置或并列的复合含油气系统.研究表明,盆地叠加演化及动力学环境所构成的复式成盆系统孕育了复式成烃系统,复式生烃系统的特点决定了油气成藏的复杂性,它们控制了复合含油气系统(多源油藏)的形成和分布.  相似文献   

16.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断裂体系分形特征与油气藏分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应用分形理论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油气区的断裂体系进行研究,发现断裂的平面分布具有分形特征。对于断裂体系而言,分形维数越大,则断裂分布越不均匀,断裂越发育。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断裂的性质及走向与分形维数的关系。正断裂以NW向为主,自相似性强,其分维数(0.5623)大于NE向正断裂的分维数(0.5611)。逆断裂则以NE向断裂为主,自相似性强,其分维数(1.1356)大于NW向逆断裂的分维数(0.9880)。在有断裂发育的油气藏中,其分维数(1.9640)大于无断裂油气藏的分维数(1.7630)。而在有逆断裂发育的油气藏中,其分维数(1.9540)更是远远大于有正断裂油气藏的分维数(1.1460)。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砂泥岩压实资料、孔隙演化、压力成因、气水分布、天然气运移和成藏特征等分析研究,结合前人的成果资料,对上古生界气藏与典型深盆气藏特征进行了详细对比。研究认为,如果仅从成藏基本条件和气藏某些表现形式看,上古生界气藏与深盆气藏有相似之处。但开发动态资料显示,气层连通性差,气层分属多个压力系统,并没有出现大范围的气水关系倒置现象,局部存在边底水,气水分布主要受构造部位和有利储层相带等因素控制。由成藏作用过程、成藏关键条件和成藏机理考察,上古生界气藏具就近运移、聚集、成藏特点,主要属岩性气藏或构造-岩性气藏。综合分析认为,储层连通性差、圈闭受岩性和构造控制是造成上古生界气藏有别于深盆气藏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8.
冀中坳陷复杂断块油气藏勘探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冀中坳陷第三系以断块油气藏为主,随着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勘探难度越来越大,通过深化复杂断裂带成藏规律研究,加强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的引进,推广与应用,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复杂断块油气藏综合勘探技术。该技术已在冀中坳陷复杂断块油气藏的勘探中成功应用。  相似文献   

19.
二连盆地边界断层的生长模型及其对含油气系统形成的控制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断层连锁现象在裂谷盆地中十分普遍 ,断层连锁虽是短暂的过程 ,但该过程不仅改变了连锁前的沉积分布格局 ,同时对断陷的发育史存在控制作用。裂谷盆地半地堑边界正断层的生长可以划分为两种模式 :断层简单生长模式和断层生长连锁模式。根据对二连盆地典型断陷的构造、沉积发育和烃源岩分布特征等方面的研究 ,发现存在三种类型断陷 :阿北凹陷 ,受单一断层生长控制发育 ,形成一个含油气系统 ;赛汉塔拉凹陷 ,受多条断层生长控制发育 ,形成一个含油气系统 ;乌里亚斯太凹陷 ,受多条断层生长控制发育 ,形成多个含油气系统。因此 ,并不是所有断陷都仅发育一个独立的含油气系统 ,可能发育两个或多个含油气系统。断层连锁前的传递斜坡是砂砾岩体发育的重要部位 ,也是勘探地层 岩性圈闭油气藏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20.
箕状断陷盆地多发育前积地震相,而前积地震相与岩性地层油气藏密切相关。以彰武断陷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为基础,识别出斜交前积、下超充填前积和小型叠瓦前积3种地震相,并分析其特征及其岩性地层油气藏发育规律:斜交前积,发育在构造平静期(九佛堂3—4砂组),向湖盆推进较远,规模大,代表远岸扇沉积,前积层的中部和上部含油气性好,可以发育有利的岩性地层油气藏;下超充填前积,发育在构造活动期(九佛堂5—7砂组和2砂组),为靠近主干断裂下盘快速充填的近岸扇沉积,扇中—扇根的相变带为潜在的岩性地层油气藏发育区;小型叠瓦前积,发育在较深水地层单元(九佛堂5—6砂组),解释为扇体末端或侧缘沉积,以泥质沉积为主,含油气性差。识别出的前积地震相特征及其含油气规律可以为勘探程度较低的箕状断陷盆地油气勘探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