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源-汇系统格架下,以地震构形分析为基础,对珠江口盆地番禺4洼古近系文昌组沉积相、古地貌和地震构形属性切片进行了研究,划分了沉积单元,定性—半定量指出了各沉积单元边界,并优选了2个勘探潜力区带。研究结果表明: ①珠江口盆地番禺4洼古近系文昌组源-汇系统分为3类,西北部发育缓坡发散型源-汇系统,纵向上呈扇三角洲—湖泊—辫状河三角洲动态演化特征,地震上由中—强反射过渡到中—弱振幅平行反射,再演变为高频中振幅前积反射;西南部发育长轴汇聚型源-汇系统,辫状河三角洲稳定发育,以楔状展布为主;陡坡平行型源-汇系统在控洼断层上盘发育多期叠置的扇三角洲沉积,整体上呈楔形,反映了物源充沛背景下的扇三角洲平原—前缘的沉积特征。②研究区文昌组沉积期的古地貌整体上具有“东断西超”的格局,文五段—文四段沉积期,研究区为强烈断陷期,局部构造运动使西北和东南抬升,中部形成了构造脊和2个次洼;文三段—文二段沉积期,进入断坳期,沉积中心整体向东迁移,湖盆萎缩,西部遭受剥蚀。③研究区缓坡发散型源-汇区发育7个沉积单元,主要为扇三角洲前缘叠置连片的水下分流河道和薄层席状砂;长轴汇聚型源-汇区发育4个沉积单元,以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分布广泛的前缘席状砂为主;陡坡平行源-汇区发育水下扇、扇三角洲前缘和浊积扇等4个沉积单元。④西南部的长轴汇聚型源-汇系统和西北部缓坡发散型源-汇系统为研究区的勘探潜力区。  相似文献   

2.
扇三角洲沉积砂砾岩体作为良好的油气储层,一直备受重视。为了深化对断陷盆地初始裂陷期扇三角洲沉积特征的认识,以松辽盆地苏家屯次洼火石岭组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岩心、测井、三维地震资料和古地貌恢复技术,对初始裂陷期扇三角洲的发育规律、沉积特征和控制因素展开深入研究,建立了断陷湖盆初始裂陷期扇三角洲沉积模式。结果表明:①苏家屯次洼初始裂陷期发育东西双断的地堑式断陷湖盆,区内地形高差较大、构造运动活跃,沉积物源主要来自次洼西北、西南和东部等3个方向;②火石岭组形成时期广泛发育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岩性以厚层杂色、灰色砂砾岩夹薄层灰色泥岩为主,测井曲线多呈高幅箱形或钟形,在地震剖面上多表现为斜交前积反射、楔状或丘状杂乱反射结构;③沉积体系展布受控盆断裂和古地貌控制,形成"中部凹陷带湖相、东西断阶带扇三角洲相"的沉积格局以及"中部生烃、两侧储集"的生储配置关系;④初始裂陷期构造活动是控制扇三角洲体系发育的主导因素,控盆断裂不仅控制着沉积相带和储层砂体的分布,也持续影响着断陷湖盆的沉积充填演化。该研究成果可为陆相盆地断陷深部的油气勘探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3.
陆相断陷湖盆演化复杂、构造活动强烈、源-汇系统多样,利用沟谷体系刻画或沉积物粒度变化来推测古水系搬运路径等传统方法无法有效恢复其古水系,特别是勘探程度较低的深洼区的古水系演化过程的恢复难度更大.为提升古水系恢复结果的准确度,以地震沉积学理论为指导,综合岩心、测井、录井和三维地震资料,通过地层切片和井震标定,划分古水系级...  相似文献   

4.
根据地层发育特点,将辽河西部凹陷南段斜坡区划分为笔架岭东坡和葫东斜坡两个构造带,以沉积物形成过程为主线,总结形成"源–渠–汇"体系控制扇体分布的研究方法。首先,明确葫芦岛凸起为渤海湾盆地边缘性凸起的分支,具有持续供源能力;其次,利用地震反射特征在葫东斜坡区识别出若干"U"、"V"型古沟谷,并向盆地方向汇聚成两支主沟道,对应发育两支扇体;笔架岭东坡沙三段沉积期受古地貌控制,物源以北东向为主;最后,利用人工地震相识别方法,在笔架岭东坡识别出楔形反射地震相、上超反射地震相、前积反射地震相、平行反射地震相等类型,并利用有限钻井信息,落实本区沙河街期继承性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体系。  相似文献   

5.
始新统文昌组半深湖相烃源岩分布及规模是开平凹陷油气勘探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区域沉积背景为基础,利用孢粉组合与地球化学指标判断文昌组沉积环境;利用岩心、薄片、测井和地震资料,类比陆丰凹陷文昌组沉积相,分析开平凹陷文昌组沉积特征;基于地质认识,利用多属性神经网络方法,预测文昌组半深湖相空间分布。研究认为,开平凹陷文昌组为河流-湖泊沉积环境,气候温暖略干,识别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和前缘亚相,滨湖、浅湖和半深湖亚相,建立起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相模式;利用有监督的多属性神经网络深度学习方法,预测半深湖相从文六段沉积时期开始发育,文五段持续扩张,文四段规模达到最大,到文三段时期半深湖相萎缩,文一—二段则不发育半深湖相。其中开平凹陷主洼在文四段半深湖面积达166 km~2,体积达98.6 km~3,推测主洼东部及东洼也有半深湖相发育。  相似文献   

6.
北部湾盆地海中凹陷渐新世涠三段是该凹陷最主要的储集层,因此对其沉积体系发育规律的研究对于该地区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从研究区钻井岩心精细描述入手,结合测井相、地震相、地震属性特征,确定了涠三段的沉积相并建立了断陷湖盆背景下的沉积模式。研究表明:碟状—席状反射、前积反射、水道充填反射是涠三段最富砂的地震相。涠三段发育滨浅湖相、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冲积扇4种沉积相类型。在滨浅湖背景下,受控于南缓北陡的半地堑湖盆结构,海中凹陷整体呈现出南北分异的沉积特征,表现为在南部缓坡带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在北部发育辫状河三角洲与扇三角洲;同时坡折带、断裂样式、沟渠古地貌等因素控制着来自三大不同方向物源的三角洲,南部企西隆起物源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并受坡折带控制在平面上划分出平原与前缘,中部涠西南低凸起物源受断裂控制在西侧发育辫状河三角洲与扇三角洲,西北部万山隆起物源的沉积物通过远距离搬运在研究区西北侧湖盆边缘形成辫状河三角洲。  相似文献   

7.
西江30洼位于惠州凹陷西南部,由于前期深层地震资料差、钻井少等原因,研究区地质研究及油气发现主要集中在浅层,而对深层文昌组关注相对较少,缺少系统的源汇体系分析及有利砂体预测,制约了该区勘探进程。利用最新三维地震资料和钻井资料,在“源-汇”理论指导下对西江30洼陡坡带文昌组沉积体系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惠西低凸起中生界花岗岩为西江30洼提供物源,源区发育6个汇水单元,对应6个沟谷通道,并定量统计了汇水面积、集水高差、搬运距离、沟谷类型、宽深比等参数。基于地震沉积学及构造背景分析,认为西江30洼陡坡带垂向上发生了由扇三角洲向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的转换,文四段发育扇三角洲沉积,可识别出5个扇体,文三段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可识别出3个朵叶体。惠州运动所引起的裂陷迁移和古地理格局的变化是西江30洼陡坡带发生扇-辫沉积体系转换的主要原因。通过源汇各要素相关性分析,明确汇水面积和搬运距离是控制西江30洼陡坡带砂体发育规模的主控因素,并指出F汇水单元输砂能力最强,其对应的文四段扇体4和文三段朵叶体3,展布规模最大,地震相特征最优,有利于优质储层发育,是下步勘探的有利区带。通过以上分析指明了西江3...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源-汇"研究已逐渐成为沉积学领域颇为关注的重要课题。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源-汇"系统研究取得的新进展,分析总结了沉积体系"源-汇"研究思路与多方法综合分析技术,并指出了"源-汇"系统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大陆边缘盆地沉积体系的"源-汇"研究集中于沉积事件的触发机制和沉积物的搬运过程,复杂陆相断陷盆地在储层预测方面创新形成了"源-汇"时空耦合控砂原理及相应的控砂模式。"源-汇"研究将多方法物源示踪分析应用于古源区恢复与古水系重建中。针对陆相断陷盆地局部物源背景下的"源-汇"系统,潜在剥蚀区的层序地层学精细研究恢复了隐伏物源区地质历史时期的真实面貌。"源-汇"系统要素的定量化表征与储层的定量预测正在逐步探索之中,建立从源到汇的定量响应关系是最终目的,而在"源-汇"系统定量化约束下的沉积过程模拟,为少井条件下储层预测提供了有力支持。重视物源体系研究、定量化储层预测、多学科、多方法融合、过程化与机制化研究,形成工业化应用标准是未来沉积体系"源-汇"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湖泊浅水三角洲为中国陆相盆地岩性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为明确其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运用岩性、电性、地震资料,对歧口凹陷南大港断层上升盘沙河街组沙二段小型细粒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建立了沉积模式。通过分析沙二段剥蚀范围、重矿物分布特征,认为沉积物源主要来自东北侧;根据岩性、电性、地震特征识别出水上分流河道、河口坝、水下分流河道、席状砂等沉积微相;最后结合砂地比确定了平面沉积相分布特征。研究表明:湖盆小型细粒浅水三角洲的主要控制因素为构造条件、气候、物源供给、水深、湖平面变化和地形坡度;在构造条件稳定、气候相对干旱、物源供给较小、水深较浅、湖平面下降、地形平缓的背景下,局部隆起提供沉积物来源,发育以三角洲前缘为主、河口坝较发育的小型细粒浅水三角洲。研究成果为全面地认识浅水湖泊三角洲沉积特征与油气勘探前景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珠江口盆地深水区白云凹陷始新统-下渐新统沉积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钻井和地震资料为基础,根据地震相、地震速度岩性指数、沉积古地形特征和区域地质背景等资料综合分析了白云凹陷古近系主要层序各体系域的沉积相发育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白云凹陷古近系文昌层序与恩平层序是属于两个不同演化阶段的层序.文昌层序是断陷期沉积,低位体系域发育滨浅湖相沉积,湖扩体系域发育中深湖相沉积,高位体系域沉积期有北部、西南部和东南部3个物源体系,发育(扇)三角洲-滨浅湖-中深湖沉积体系.恩平层序属于断陷向坳陷转换期的沉积,低位体系域在构造高部位发育河道充填沉积,在凹陷内发育滨浅湖相沉积;湖扩体系域发育中深湖相沉积;高位体系域沉积期有北部和南部2个物源体系,发育(扇)三角洲-滨浅湖-中深湖沉积体系.  相似文献   

11.
撒哈拉清风送爽,尼罗河碧波荡漾。在中苏建交50周年暨苏丹石油项目投产10周年的喜庆日子里,当地时间2009年11月16日,苏丹人民迎来了尊贵客人、友好使者——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率领的中共代表团。友好访问和庆祝活动的时间虽然短暂,但中苏石油合作不断深化拓展,  相似文献   

12.
今年年初,中海壳牌80万吨/年乙烯系统公用工程和乙烯裂解装置D/E区实现了机械标段按期、优质、高效中交,中国石化集团第四建设公司成为参加南海乙烯建设中的佼佼者。  相似文献   

13.
Koyi (1991) has described physical modelling experiments on the initiation of salt diapirism. He also compares his results with the results of an investigation of salt tectonics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Norwegian-Danish Basin by Hospers et al. (1988).
Koyi's comments on this investigation are not altogether favourable. Below, I intend to show that Koyi's criticisms are not valid, as they stem from a combination of: (1) built-in features present in his models which limit their applicability; and (2) an incomplete understanding of the structural setting in which salt diapirism was initiated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Norwegian-Danish Basin.  相似文献   

14.
15.
1986年6月28日乘“石油工业部地震勘探会议”之机,在河北省涿县举行了《石油地球物理勘探》第七届编辑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会议共有45人参加,其中有参加此间“石油工业部地震勘探会议”代表中的编委、学术顾问以及在涿县附近工作的编委26人,此外还特邀了本刊部份通讯员及部分探区主要技术负责人列席了会议,编辑部全体工作人员也列席了会议。石油部勘探司李国玉副司长到会祝贺。主任委员许大坤同志主  相似文献   

16.
中国石油学会物探委员会工作会议暨《石油地球物理勘探》第八届编委会于1989年3月9日至10日在河北省涿州市举行。出席这次会议的代表除了物探委员会的委员之外,还有部分院校的代表和各石油物探公司及有关单位的代表,共90余人,其中有《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杂志的编委28人。这是一次空前的盛会,充分反映了全国石油物探界对学会工作和办好杂志的支持与期望。物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陆邦干主持了会议。  相似文献   

17.
18.
“花窗结构,菱形中心”——断陷盆地的沉积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陆相断陷盆地具有特定的沉积环境.无论是箕状式、地堑式,还是它们之间的组合--混合式,在剖面形态、沉积分布均具有明显的共性.剖面形态上,这些断陷不是三角形就是倒梯形,即所谓的"花窗结构".无论那一类断陷盆地均具有明显的深坳部位,在深坳处沉积物较细,向两侧逐渐变粗.由于盆地演化具周期性,在一个完整的水进-水退旋回中,中间细两侧粗的分界线是两条折线,两条折线结合在一起构成菱形,即所谓"菱形中心".由于盆地演化具有多期性、复杂性,菱形中心可以呈串出现,菱形形态可能有较大的变化.对断陷盆地而言,油气勘探的关键是源岩,而"菱形中心"正是断陷盆地主要的源岩区.  相似文献   

19.
从中国石化集团公司赋予企业文化新的内涵的角度出发,重点就“外部市场化,内部紧密化”的经营机制进行分析;并论述了建立和完善这一新的经营机制必须实现的“三个转变”,必须抓好的“三个环节”。  相似文献   

20.
"油气成藏模式"的概念、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国内外油气成藏模式典型实例的剖析,对同类实例的共性进行了概括和简化,将油气成藏模式归纳为5大类,进而提出了油气成藏模式的新定义。研究认为,油气成藏模式分析的要素包括油气藏形成的基础条件、动力介质、形成机制和演化历程等,成藏模式应是基于全部要素的复合分析,但各类成藏模式的建立方法和适用范围应与不同的勘探程度和研究程度相适应。在实际工作中,可根据资料的情况,以4种要素中的一种或多种为主线,兼顾其他要素,来分别建立盆地级、坳陷级、凹陷级或圈闭级的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