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桩筏基础的新型分析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实际工程中 ,桩筏基础的平面形状、桩的布置方式多种多样。本文针对具有非规则形状筏板、非均匀布桩的桩筏基础 ,采用筏基无单元方法[1] 对筏板进行模拟 ,以桩与桩、桩与土相互作用的新模型[2 ] 为基础 ,建立了层状地基上桩筏基础与地基共同作用的一种新型分析方法。该方法便于布桩优化分析 ,并可进行桩与土相互作用的非线性分析。工程实例计算和分析表明 ,该方法是合理可行的 ,并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2.
从探讨优化设计方法出发 ,建立了合理的桩筏基础优化设计模型。而后通过优化算例分析 ,获得了桩筏基础设计的一些有借鉴意义的优化结论 ,并希望籍此指导桩筏基础的设计 ,挖掘桩筏基础设计的潜力  相似文献   

3.
程春兰  张端明 《山西建筑》2007,33(20):80-81
针对工程中常用的桩筏基础,通过归纳总结这一研究领域中所取得的成果,简述了几种桩筏基础的设计分析方法,以此为桩筏基础的设计计算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大规模桩筏基础非线性共同作用简化分析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一种分析桩筏基础非线性共同作用的简化分析方法。将单桩的载荷试验结果应用到桩筏基础的沉降分析中,从而使得沉降预测结果更符合工程实际情况。将筏板假定为弹性薄板,筏板下的群桩假定为相互作用的非线性弹簧,使用双曲线函数拟合载荷试验的Q-S曲线,并用它来模拟桩在荷载下的非线性响应。采用相互作用系数法分析桩-桩间的相互作用,同时考虑桩的“加筋”对相互作用系数的影响。为了简化计算,采用多项式拟合桩-桩、桩-土相互作用系数。使用弹性半空间或有限层理论分析土节点间的相互作用。经过实例分析比较,该方法不但可以节省大量机时,而且可以得到较满意的预测结果。该简化方法可以用于工程实践。  相似文献   

5.
王红雨  杨敏 《建筑结构》2005,35(11):69-72
桩筏基础设计的关键在于确定桩筏的荷载分担比及桩对减小沉降的作用。对国内外有关桩筏基础设计方面的资料进行了分析,针对高层建筑常见的两种荷载形式,提出了在筏板中布置长桩,沿筏板边缘布置短桩的桩群布设方式。依据对桩筏基础设计参数的研究成果,给出桩筏基础优化步骤和算例的验证情况。  相似文献   

6.
有些高层建筑使用桩筏基础,桩筏的设计是否合理,会影响高层建筑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因此设计人员应结合实际需求进行桩筏基础的研究工作.结合实例对如何进行优化展开了研究,从选型、数学模型建立,探索桩筏基础的优化思路.希望通过研究,能够帮助技术人员深化对优化设计的认识,提升高层建筑桩筏基础的优化水平.  相似文献   

7.
桩筏基础承载能力分析及模型试验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考虑桩土相互作用时承载力的确定方法,设计了一个模型试验来研究桩筏基础的承载力,并根据试验结果分析了桩土相互作用的特性,对桩筏基础的全面认识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桩筏基础优化设计的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桩筏基础的筏板对整个基础的性能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大多数桩筏基础设计中一直不考虑代板或桩帽的有利影响。根据这样的习惯方法设计的桩筏基础,由于设置了过多的桩,其总沉降是非常小的。然而,从经济角度出发,考虑筏板的承载能力,将基础的平均降和差异沉降均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而进行基础设计,是十分可取的。根据广泛的参数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一种新的设计概念,即将桩权设置在相对柔性的筏板的中部,使差异沉降最  相似文献   

9.
张荫  卢俊龙  黄炜  张玮峰  田洁 《工业建筑》2012,(8):37-40,11
为了研究生态复合墙结构在地基基础与结构相互作用时桩筏基础的优化设计方法,建立生态复合墙-剪力墙混合结构和纯剪力墙结构在相互作用条件下的数值计算模型,计算了结构及地基基础的内力及变形。结合计算结果,分析了相互作用对桩筏基础、地基的应力、应变等的分布规律的影响,并将两种结构计算结果对比分析,研究了筏板厚度、混凝土强度、桩长、桩径等因素的变化对上部结构、桩筏基础的应力、应变及桩顶反力、桩筏荷载分担比等的影响,为生态复合墙结构桩筏基础基于地基-基础-结构相互作用的优化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提出一个预测抗拔桩筏基础非线性变形的简化分析方法,方法将桩假定为相互作用的非线性弹簧,使用双曲线函数拟合抗拔单桩的荷载-位移曲线,并将其用于桩筏基础的变形分析中,使用相互作用系数方法分析桩-桩的相互作用。与室内群桩模型试验和现场群桩试验结果的比较说明,方法不但可以节省计算时间,而且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也比较吻合。  相似文献   

11.
考虑极限承载力下的桩筏基础相互作用分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将文献[1]中的单桩分析方法推广应用于群桩体系,引进荷载超限转移法(“Cut-of”)来考虑土的理想弹塑性,以模拟桩、土地基单元超过极限承载力的情况。通过工程实例,将本法沉降计算结果和其它方法及实测值进行了对比分析,表明该法的可行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2.
丁新中 《山西建筑》2005,31(17):56-57
探讨了桩筏复合基础的设计理论,结合工程实践,介绍了高层建筑桩筏复合基础结构设计方法,并针对不同的地质情况,提出了应注意的问题,从而确保桩筏复合基础设计。  相似文献   

13.
桩筏基础相互作用非线性简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出一种桩筏基础相互作用的简化分析方法。对筏板和土体的接触面进行单元离散,在单桩弹塑性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桩–桩、桩–土、土–土的相互作用关系。推导了桩土体系的刚度矩阵,得到刚性筏板群桩基础的竖向荷载沉降关系,桩的轴力沿深度的分布和桩、筏板各自分担的荷载。无需对桩和土体沿深度方向进行单元离散,简化了计算过程。由于考虑了土体的非均匀性和桩土相互作用的非线性特性,计算模型更好地反映了土体的实际性状。与有限元、边界元计算值以及实际工程实测值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正确性,并可应用于实际工程问题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桩顶与筏板多种连接构造方式工作性状对比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桩顶与筏板之间不同构造形式下的相互作用,对可压密土中刚性桩复合地基、常规桩筏基础和桩顶预留净空桩筏基础进行了现场模型试验,测量了筏板沉降、筏板内外不同深度地基土沉降、桩身轴力和桩间土反力,分析了不同荷载级别下筏板沉降、筏板内外不同深度地基土沉降、桩土荷载传递特性和桩土荷载分担比分布规律。与刚性桩复合地基和常规桩筏基础相比,对于桩顶预留净空桩筏基础工作性状,研究发现在桩顶与筏板接触前,桩顶预留净空桩筏基础工作性状与刚性桩复合地基相似;桩顶与筏板接触后,其工作性状与常规桩筏基础相似。试验条件下,桩顶与筏板之间接触、设置褥垫层、预留净空(或可压缩垫块)不同连接方式可显著影响桩间土的压缩及桩土相对滑移,对上述三者来说,桩身下部桩、土相对滑移量(桩端刺入量)依次减小。  相似文献   

15.
变刚度桩筏基础变形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别以天然地基筏板和4组变刚度桩筏基础模型对比试验为基础,分析基桩平面布置、几何尺寸与基础沉降的关系,从而为桩筏基础变刚度调平概念设计提供试验依据。试验研究表明:与上部结构共同作用的桩筏基础,总体上其沉降分布表现为中心区域沉降较大而边角位置沉降较小;筏下均匀布桩较之天然地基,基础沉降量的最大值大约减少70%;基础中心区域桩长增加1倍或者桩数增加1/3,沉降量的最大值约减少50%;上部结构与核心筒下局部加大基桩几何尺寸和适当增加桩数能够有效地减少沉降量的最大值以及沉降差,从而达到调平的效果;筏下布桩有助于减少基础周边的地表沉降,可使其影响局限于1/4基础宽度范围之内。图11表3参12  相似文献   

16.
桩筏基础的相互作用系数解法及参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积分方程法推导出求解桩–桩、桩–土和土–土间相互作用系数所需要的第二类Fredholm积分方程,利用叠加原理对桩筏基础进行计算分析,通过与常规弹性理论方法计算结果的比较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正确性。最后对桩筏基础的沉降、各桩以及土之间的荷载分担情况进行了一系列的参数分析。此方法可以用来分析大规模桩筏基础,具有较好的工程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江宝  阎荣成 《山西建筑》2009,35(30):89-91
总结了工程设计中桩筏基础的设计理论和方法、桩筏基础的模型试验研究现状,结合复合桩基的理论和设计方法,探讨了对桩筏基础的筏板受力性状研究的重要性,提出模型试验要多关注筏板的受力机理的建议,从而为设计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18.
为保证超高层建筑桩筏基础的筏板弯矩设计能够控制在安全范围内,采用相对弯曲计算筏板弯矩法(简称反算弯矩法)与共同作用理论的解析-数值解混合法(简称共同作用混合法)分别对金茂大厦、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两个实例进行分析。根据共同作用混合法计算上海中心大厦的地基变形,用以计算相对弯曲,求得相应弯矩,同时,分别采用共同作用混合法和共同作用数值解-迭代法(简称共同作用迭代法)计算上海中心大厦筏板弯矩并进行比较。利用上述计算的结果,分析上海中心大厦的筏板弯矩,确定控制其筏板弯矩的安全范围。  相似文献   

19.
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 10.0建立传统模型和框架结构-桩筏基础-地基的共同作用模型。采用时程分析法,在一定条件下对地震作用下的传统模型和共同作用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共同作用模型的最大层位移有所增大,但层间位移有所减小,说明在一定情况下考虑共同作用对结构整体上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