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短波单边带机载电台系统中,天线调谐器是很重要的部件。由于天线调谐器是射频信号的必经之路,容易受到射频干扰,本文介绍了天调与收发信机间的接口关系;通过对射频干扰特点的分析,给出了天线调谐器接口逻辑电路抗射频干扰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彭海良  王彦平 《现代雷达》2006,28(10):70-74,78
回顾了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重复飞行机载L—SAR干涉系统和机载X波段双天线干涉SAR系统的研制和试验,阐述了利用收发天线分置结构拓展干涉基线长度的方法。在采用三天线的收发天线分置结构机载干涉SAR的基础上,构建三天线的双基线机载干涉SAR,并就其基线精密动态测量和基线优化设计两个关键技术以及系统性能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利用三天线构成的双基线机载干涉SAR是改进相位展开过程、提高高程测量精度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该文对机载SAR天线座有限元建模及结构动力学特性进行了研究。文中基于结构动力学理论,建立了机载SAR天线座的有限元模型,指出了动力学分析的关键技术,并进行了模态分析和瞬态动力学分析。仿真结果表明:机载SAR天线座的动力学性能满足伺服控制系统带宽和结构强度需求。该文提供的有限元快速建模和分析方法可为机载SAR天线座的轻量化设计提供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4.
由于单脉冲跟踪天线在网络设计上较为复杂,特别是在使用中需要经常校相,而由此带来的不稳定因素,使得天线指向常出现偏差。利用步进跟踪方法,能够在程序引导过程中,依据伺服控制系统来不断调整星位、飞机经纬度天线指向,并与步进跟踪进行信号叠加,以确保天线与跟踪卫星的精确性。对于步进跟踪技术是基于时段控制的方式,由于跟踪进度不够,通常可以获得1/6半功率波束带宽精度。在机载卫星通信天线实际应用中,即便存在较大惯导漂移,步进跟踪方式天线仍能获得长时间的稳定跟踪效果,可见,对于步进跟踪方法在机载卫星通信天线中的应用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机载天线的电磁兼容性(EMC)进行了研究,在某些飞机简化模型的基础上,应用几何绕射理论分析了飞机-天线一体化辐射方向图,按照EMC的近似工程理论,建立了机载天线的耦合模型,并且,由此开发了适用于机载天线电磁兼容性的分析程序。  相似文献   

6.
机载卫星通信天线采用步进跟踪方法是为了解决单脉冲跟踪天线网络复杂和校相不稳,以及程引时惯导漂移导致天线指向偏差等问题而设计的;机载卫星通信天线步进跟踪方法是在程序引导基础上的步进跟踪,即伺服控制系统根据惯导、星位和飞机经纬度计算天线指向,并叠加步进跟踪以保证天线精确跟踪卫星。由于步进跟踪是时段控制,天线跟踪精度不高,一般能达到1/6半功率波束宽度以上精度。实际使用中,当机载存在惯导较大漂移时天线仍能长时间稳定跟踪卫星,这说明机载卫星通信天线程引基础上的步进跟踪方法可行有效。  相似文献   

7.
飞机规律排布的窗口在某种程度上类似定向天线或相控阵天线,文章对通过这种“天线”向外发射一些机载通信系统信号的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8.
美军的一种带有独特机载天线的测试床在开发与集成战场信息网络和通信节点的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测试床就是一种机载新网关,其主要功能是支持机载通信传输,生成信息并融合到新的指挥与控制网络中。  相似文献   

9.
青滔 《电讯技术》2020,(2):239-244
多径效应在机载天线的外场测试中会严重影响测试精度。针对该问题,提出了一种能够消除多径误差且简单易行的测试方法。该方法考虑多径信号的产生机理和矢量叠加原理,对直达和反射信号的组合进行测试,通过数据处理得出直达波信号强度,用于天线增益和方向图计算。利用该方法对机载VHF/UHF天线开展了外场测试,测试结果与仿真曲线吻合良好,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该测试方法可用于机载航电系统的总体设计与试验验证工作。  相似文献   

10.
典型机载DME测距设备由天线、射频电缆、收发讯机、显示单元和控制单元组成,通过与地面导航台采用问答方式,收发1000Hz左右的L波段脉冲射频信号,测量脉冲信号的往返延迟时间,计算出飞机到测距台之间的视线距离(斜距)。  相似文献   

11.
机载天线辐射方向图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采用一致性几何绕射理论分析了某型载机机体对其上安装的单极子天线辐射方向图的影响,计算了天线经机体散射后的场,编制了计算程序,调用该程序可计算机载天线任意面方向图及立体方向图。其结果可用于天线间耦合特性分析和机载多天线配置优化研究。  相似文献   

12.
机载天线电磁兼容技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机载天线的广泛应用,电磁兼容问题的分析非常重要。针对机载天线的特点,首先对机载天线电磁兼容的核心问题和主要解决途径进行了简要介绍,论述了机载天线隔离度的定义及计算方法,对常用的有限元法、物理光学、几何光学和几何绕射理论等天线电磁兼容技术分析方法进行了比较,最后结合飞机系统的具体情况提出采用混合方法分析机载天线电磁兼容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3.
结合机载通信抗干扰设计的工程应用需求,分析了机体遮挡对机身前后左右典型安装位置VHF/UHF和L频段通信天线的影响程度,提出了一种当通信信号和干扰信号分别位于机身两侧时,应用机体遮挡对信号接收的抑制原理,通过选择指向通信信号一侧的左或右机翼天线实现抗干扰通信的方法。该方法仅需新增两副机翼天线和两个射频开关,具备较强的工程可实现性。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抑制来自机身侧面干扰信号的接收,最大抑制达到35 dB,为机载通信抗干扰能力提升设计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4.
针对舰载塔康(TACAN)天线安装架设位置特殊性需求,为解决天线阵列受到电扫描和机械扫描同时作用影响系统测角问题,建立了天线阵列接收信号的数学模型,分析了电扫描和机械扫描对天线阵列波束空域扫描的耦合效应,研究了耦合效应对舰载塔康系统测角性能的影响。理论推导和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天线接收信号受到阵元馈电频率、天线机械扫描速率以及阵列结构的共同影响,接收信号的周期性不再是馈电信号的频率,且其频谱发生了扩展。通过对机载天线接收信号进行有效滤波处理,可确保舰载塔康系统测角正常工作。  相似文献   

15.
董晓娟  路志勇 《无线电工程》2004,34(4):36-36,57
圆极化天线对于提高通信系统的抗多径能力具有很明显的效果,但是由于机载环境下复杂的边界条件,圆极化机载天线的性能受到很大的影响。该文分析了几种机载条件对天线性能的影响程度,并提出了采用机载圆极化天线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6.
该文研究了机载交轨稀疏阵列天线雷达的下视3维成像处理问题。将稀疏阵列天线布设在载机交轨向,采用频分正交信号实现多发多收以提高发射功率,利用多相位中心孔径综合原理将稀疏阵换成满阵,采用与空间位置相关的匹配滤波器使不同子带信号孔径综合后相位中心的空间位置相同,进一步将子带信号合成宽带信号以提高距离分辨率实现下视3维成像。为了扩大观测幅宽,提出将ScanSAR模式与SweepSAR模式相结合的扫描方式,以降低雷达系统的脉冲重复频率。分析了机载交轨稀疏阵列天线雷达的系统参数,通过仿真验证了该文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杨沛斌  张紫潇  赵永库 《电讯技术》2023,63(8):1145-1150
由于传统飞机的机载防撞系统天线突出飞机表面,对飞机天线布局和气动有一定在影响,且监视距离较近。设计了一种基于相控阵天线的前向机载防撞系统,综合利用飞机机翼等结构共形设计,与飞机同频段功能天线实现共用,降低了天线布局压力及对飞机气动影响。同时由于采用数字相控阵形成和/差波束的单脉冲测角的方式进行目标方位测算,相对于传统的双通道比幅/比相的测角方式,能够较大地提高系统对目标的测角精度,有效提升机载防撞系统性能。  相似文献   

18.
机载超短波通信系统主要承担飞机对外语音信息、情报信息及态势信息等多种信息的传输工作。在日常使用中,机载超短波系统需要基于不同的任务需求配置功能线程,以完成多路机载话音、数据链传输任务。传统的静态调度方法越来越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通信需求,同时也造成链路资源开销大、冗余高的问题。基于以上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天线分时复用的动态链路调度策略及具体实现方法,包括天线资源管理、功能线程状态监测和资源仲裁策略等;针对动态调度天线可能造成接收信号不连续的问题进行了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合理配置天线切换周期能够保证正常通信。  相似文献   

19.
机载测控天线采用定向波束切换天线,不仅可以提高天线的增益,而且可以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采用全向天线单元组阵、通过简易波束控制实现的波束切换天线,具有电气性能好、控制方法简单和可实现性好等特点。介绍了7单元圆形阵列结构波束切换天线的工作原理以及采用简易相位控制实现波束切换的方法,并给出了天线的实测结果,验证了设计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20.
在旋转目标的飞行过程中,目标的旋转会在回波信号中产生微多普勒调制。合作式的旋转目标常通过机载应答机进行信息传输,理论与仿真分析发现在双天线信号传输模式中,弹体的遮挡效应会对接收信号中的微多普勒调制产生影响。通过建立应答式目标的微多普勒模型,分析应答机天线相对位置与微多普勒相位特征的关系,推导了双天线条件下地面接收信号的微多普勒调制特征,给出了对应时频特征下的接收信号模型,并分析了天线切换带来的实测信号间断性问题,结合信号时频特征提出下一步可行的信号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