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陕西省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时空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桂波  南灵 《资源与产业》2012,14(1):124-130
为了定量测度陕西省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的时空差异,为陕西省土地利用碳减排工作提供参考,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上对陕西省2000-2007年土地利用碳排放量、碳吸收量进行测算,并利用碳排放基尼系数进行区域差异分析,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2000-2007年陕西省碳排放总量逐年增加,2007年达4 944.08万t,年均增长率为9.46%;2)2000-2007年期间陕西省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呈现出关中最大,陕北次之,陕南最小的分布格局;3)对土地利用碳排放基尼系数按区域分解表明,陕西省不仅整体上表现为碳排放量的增加而且三大区域内部也表现为碳排放量的增加;4)对土地利用碳排放基尼系数按土地利用方式分解表明,区域建设用地利用的不平衡是影响陕西省土地利用碳排放差异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2.
为了优化浙江省土地利用结构,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应做好减排工作。以浙江省为研究区域,利用碳足迹计算模型核算2007—2016年该地区碳足迹水平,利用脱钩分析和标准椭圆差探究浙江省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研究表明:2007—2016年浙江省年均净碳排放量增长率为4.06%,建设用地是浙江省主要碳源,碳源碳汇总量差距扩大,低碳发展难度加大;宁波市净碳排放量位居浙江省首位,丽水市净碳排放量最低,且是唯一碳汇作用大于碳源的地区,浙东北与浙西南碳排放差距扩大;浙江省人均GDP与人均碳足迹呈现弱脱钩状态,浙江省经济发展快于碳排放量增加速度,丽水市脱钩程度最优,舟山市脱钩程度较差;浙江省净碳排放量与建设用地碳排放量空间分布集聚于东北部,耕地碳排放量空间分布较为分散,较前两者中心偏西南方。  相似文献   

3.
农业是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源,也是碳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如何兼顾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到农业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选取2005—2020年陕西省1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将超效率SBM模型和ML指数模型相结合,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测算陕西省各城市的农业碳排放效率,并采用Tobit模型实证分析影响陕西省各市农业碳排放效率的主要因素。通过超效率SBM模型计算各市静态农业碳排放效率,发现在研究期内西安的农业碳排放效率稳步上升,且其农业碳排放效率值较高;商洛市农业碳排放效率值在1以上,农业碳排放效率较高;铜川市、渭南市和榆林市的农业碳排放效率值一直在1以下,未出现改善趋势;其余城市的农业碳排放效率呈现不同的波动趋势。运用ML指数测算动态农业碳排放效率发现,陕西省各市农业碳排放效率的改善大多来源于技术进步的贡献,而技术效率未能起到明显促进农业碳排放效率提高的作用。通过Tobit模型实证分析陕西省各市农业碳排放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发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碳排放效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表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相应的农业碳排放效率越高;产值结构与耕地规模和农业碳排放效率之间有显著的负向关系,...  相似文献   

4.
通过构建脱钩理论的Tapio脱钩模型,研究新疆1990—2010年经济增长与CO2排放的脱钩关系及程度,分析发展的时间演变趋势。借助IPAT模型及结构分解分析法(structure decomposition analysis, SDA),从碳排放总量及能源强度方面,对脱钩弹性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0—2010年,新疆经济增长与CO2排放之间处于弱脱钩及扩张连接状态;各个脱钩状态下,影响CO2排放的主要因素是规模效应;通过技术进步来促使CO2排放强度下降是实现新疆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增长脱钩的重要手段,但不能将技术进步作为提高能源效率的唯一手段来实现节能。  相似文献   

5.
区域土地集约利用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从城乡统筹角度出发,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城市、城镇、农村作为一个区域整体来研究,并从自然、社会、经济、人为4个方面综合分析了影响区域土地集约利用的因素,为驱动机制的研究奠定基础。自然因素包括地质、地形、气候和环境,社会因素包括城市化和城镇化水平、人口密度、技术水平和区位条件,经济因素包括经济水平、产业结构、产业集聚和地价,人为因素包括政策制度、宏观调控和文化习俗等。研究认为,自然因素是限制性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是促进性因素,人为因素是控制性因素,各因素必须相互协调,共同作用,才能促使区域土地集约利用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运用平均对数迪氏指数法(LMDI)对我国有色金属行业2000—2011年能源消耗碳排放的变动特点和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基于LMDI模型的情景分析,对2020年有色金属行业的碳排放进行预测。结果表明,经济规模是促进碳排放的最主要因素,能源强度是减缓碳排放的主要因素,能源结构和碳排放系数的影响较小。我国有色金属行业的减排潜力很大,未来减排关键在于控制经济规模的扩张和降低能源强度。  相似文献   

7.
对能源消费碳排放驱动因子的定量分析是目前碳排放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利用IPCC碳排放计算方法对武安市2002~2013年能源消费碳排放量进行了动态测算,并基于在环境经济研究中被广泛应用的STIRPAT模型计量拟合了能源消费碳排放与人口、人均GDP、能源强度、碳排放量强度、城镇化率的多元线性模型。结果表明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在研究阶段内呈逐年增长的趋势,而人口、人均GDP、城市化率、碳排放强度、与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弹性系数为0.295%、(-0.420+0.929InG)%(G为人均GDP)、0.255%、0.188%。能源强度每减少1%,能源消费碳排放将会减少0.056%。同时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碳排放之间并没有出现环境库兹涅茨(EKC)曲线特征。据此研究认为缓解环境矛盾可以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加大科技投入等入手。  相似文献   

8.
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静 《资源与产业》2015,17(1):79-83
为了掌握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的进展,采用比较分析的手段,从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研究尺度和对象、分析方法、研究结论等方面进行梳理和概括。现有的研究成果呈现以下特点:1)根据研究所选择的驱动因子不同,大致可分为综合因素分析和单因素分析;2)研究所采用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因素分解法、相关性分析法、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回归分析法、构造协整方程法、向量误差修正模型法、Granger因果检验法;3)代表性的研究结论有3种:经济驱动论、技术抑制论和阶段贡献论;4)不同研究的研究尺度和研究对象不同,国家层面研究较多,省市层面研究相对较少。最后指出了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湖北省黄石市近9年来土地利用以及相关社会经济因素的统计数据为依据,分析该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幅度、速度以及土地利用程度的变化,并利用spss软件的主成分分析功能,分析该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提出对黄石市土地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浙江省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浙江省1996年详查数据和2006年土地更新调查数据为基础,对浙江省近11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状况进行分析,选取农业人口比例、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额等38个自然及社会经济指标,借助spss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将浙江省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驱动因子概括为人口压力、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3个主要驱动因子,为政府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土地保护政策以及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新疆鄯善县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鄯善县1996~2005年统计数据结合调查数据,对鄯善县1996~2005年间的土地利用/覆盖状况及其动态变化在时间序列和空间序列上加以分析,对研究区9年间土地类型变化的驱动力进行分析,建立驱动因子指标体系,并运用DPS统计软件对13个驱动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13个与各土地类型面积变化相关性系数,进一步分析这些驱动因子与土地类型变化的关系,为鄯善县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依据2004年新疆土地利用数据,运用多元统计软件SPSS的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在全面分析了新疆土地利用结构类型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结合地域一致性,对新疆土地利用进行了分区研究,结果表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可划分为7个区。它们分别是东疆区、准噶尔盆地南部区、准噶尔盆地西北部区、伊犁河谷、塔里木盆地北部区、塔里木盆地西部区、塔里木盆地南部区。分析各利用区特点,确定土地利用方向,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从而保持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3.
基于SPSS的新疆土地利用分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依据2004年新疆土地利用数据,运用多元统计软件SPSS的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在全面分析了新疆土地利用结构类型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结合地域一致性,对新疆土地利用进行了分区研究,结果表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可划分为7个区。它们分别是东疆区、准噶尔盆地南部区、准噶尔盆地西北部区、伊犁河谷、塔里木盆地北部区、塔里木盆地西部区、塔里木盆地南部区。分析各利用区特点,确定土地利用方向,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从而保持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4.
宋梅  谢鹏 《煤炭工程》2014,46(3):103-105
论文以2001-2010年新疆煤炭、石油、天然气消费量为基础,测算2001-2010年新疆碳排放总量,并分析各能源消费量对碳排放量的贡献率,得出煤炭消费对碳排放的贡献最大;以三大产业产值、碳排放量为基础,建立灰色关联模型,分析三大产业和碳排放的关联度,得出第二产业与碳排放关联度最高;进而以第二产业相关行业和碳排放为基础,建立灰色关联模型,具体分析相关行业和碳排放的关联度。最后结合新疆发展现状,给出新疆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意见。  相似文献   

15.
针对山东省煤炭行业碳排放问题,基于2005年~2014年山东省煤炭行业历史数据,首先采用Kaya分解模型,找出影响山东煤炭行业碳排放水平的驱动因素,以及各因素的变化趋势;然后结合LMDI模型,得出各驱动因素对山东省煤炭行业的绝对贡献值,并对比碳排放水平进行具体分析,最后提出合理化的减排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16.
文章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计算出2002年、2005年、2007年、2010年和2012年中国旅游业的直接、间接和完全碳排放,并借助LMDI方法对完全碳排放变化量进行了分解分析。研究发现,旅游业碳排放总量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而碳排放强度则逐年递减,交通、食宿和购物是旅游业碳排放的三个主要部门,旅游业间接碳排放占完全碳排放的70%;游客规模扩张和旅游人均消费升高是促进旅游业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原因,碳排放强度下降是抑制碳排放的关键因素,收入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并不显著。结果表明,降低碳排放强度、转变游客消费理念和合理控制旅游规模,是降低旅游业碳排放的主要方法;旅游业碳减排不仅需要交通、食宿和购物等旅游直接相关部门的努力,还需要向旅游业提供中间产品的各个产业部门共同承担。  相似文献   

17.
土地利用变化是碳排放的增长的重要来源之一,土地集约利用作为转变土地粗放利用方式的重要手段,理清土地集约利用与碳排放的关系对“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在对京津冀地区2002-2017年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碳排放核算基础上,运用标准差椭圆法、脱钩理论、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其时空演变、相互关系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1)土地集约利用与碳排放标准差椭圆分布格局均为东北-西南走向,其中土地集约利用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格局;62%的城市碳排放量已出现下降趋势;(2)京津冀地区土地集约利用与碳排放脱钩关系已处于较为理想的强脱钩和弱脱钩状态;(3)各驱动因子交互作用较为显著,交互后均优于单因子影响力,其中经济投入水平与土地投入水平因素的交互影响程度最高,土地投入水平内部因素交互后驱动作用最弱。研究结论:京津冀地区土地集约利用与碳排放已处于较为理想的强脱钩和弱脱钩状态, 在未来的土地利用过程中应处理好影响碳排放增长的高驱动因子与一般因子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为了有针对性地分析新疆能源碳排放的增长机理,分析新疆能源利用现状、碳排放总量、三大产业碳排放的变化趋势、碳排放强度、人均碳排放等变量,基于扩展的Kaya恒等式建立因素分解模型,采用LMDI分解方法对能源碳排放进行因素分解。定量分析1985-2009年经济规模、人口规模、排放系数、能源结构、能源消费强度、产业结构等6个因素对新疆碳排放增量的影响。研究发现,经济规模效应、人口规模效应是正向驱动因素,能源结构与能源消费强度效应对碳排放具有抑制作用,产业结构的负效应表现最为突出。最后结合新疆实际提出了相应的减排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昭苏县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由于灾害点所处的工程地质环境的差异,外界影响因素的差异,因此各自具有不同的发育特征及形成机理,调查中对于危害重大的和典型的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均进行了详细调查,在此基础上选取了县境北部中低山区大洪纳海沟滑坡作为勘查对象,对该滑坡的形成机理和危害特征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0.
新疆阜康矿区瓦斯赋存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中-低阶煤瓦斯含量较低,前期勘探开发和研究中都未给予足够的重视,随着近年来煤层开采深度的加深,瓦斯事故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中-低阶煤中瓦斯赋存受多因素的控制,逆冲断层面的封闭性与构造煤共同导致瓦斯在近断层处聚集,且随着深度的增加,瓦斯含量的浓度随之增加;顶底板泥岩、砂质泥岩与地下水对瓦斯有效封堵,此外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多区块火烧产生的气体对瓦斯产生驱替,致密烧变岩对瓦斯造成封堵;上述因素共同造成阜康五宫、大黄山、西沟、新世纪矿区瓦斯富集形成火烧-水力封堵-断层型煤层气藏,这为煤矿的安全生产和瓦斯的勘探开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