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超声波法制备茶多酚/β-环糊精包合物,制定L9(34)正交试验表,研究芯材(茶多酚)与壁材(β-环糊精)的质量比、超声功率、超声温度及时间对包埋率的影响。通过FT-IR和TGA对包合物进行表征,测试了水性抗菌油墨的黏度、细度、附着力、初干性和抗菌性。研究结果表明:当茶多酚/β-环糊精包合物添加量为7%(相对于油墨总质量而言)时,可制备黏度为528.0 mPa·s、细度为35μm、附着力为4B和初干性为10 mm的水性抗菌油墨;该油墨对大肠杆菌的抗菌率可达81.33%。  相似文献   

2.
食品胶对甘薯淀粉糊黏度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在淀粉乳浓度6%(质量分数)条件下,分别添加相当于淀粉干基质量分数1%、2.5%、5%的瓜尔胶、纯化魔芋微粉、卡拉胶、羧甲基纤维素(CMC)、黄原胶5种食品胶对甘薯淀粉糊黏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胶体对淀粉糊黏度性质的影响程度不同,瓜尔胶和魔芋微粉对淀粉的协同作用特别强;卡拉胶和CMC在低浓度时对淀粉糊性质影响不明显,高浓度较明显.不同添加量的食品胶都降低甘薯淀粉的起糊温度和回生值,而且黄原胶对甘薯淀粉起糊温度降低程度最大.  相似文献   

3.
以玉米黄粉酶解液为氮源,应用于黄原胶发酵培养基,探讨了蛋白酶种类、玉米黄粉酶解液添加量和酶添加量等对发酵生产黄原胶黏度和产胶率的影响,并优化了复配氮源的种类及复配比例。结果表明,碱性蛋白酶水解玉米黄粉的酶解液作为氮源发酵生产黄原胶的黏度和产胶率优于其他蛋白酶解液;当酶解液添加量为6%(以发酵培养液体积为基准,下同)、碱性蛋白酶添加量为6.0 kU/g时,发酵生产黄原胶的黏度和产胶率可以达到3235.7 mPa·s和24.4 g/L。相较于与棉籽粉、豆粕粉和花生粉复配,大豆蛋白与玉米黄粉酶解液复配发酵生产黄原胶的黏度和产胶率更高;玉米黄粉酶解液与大豆蛋白复配质量比为3∶7时,发酵黄原胶的黏度和产胶率可以达到5833.2 mPa·s和32.4 g/L,与单独以大豆蛋白为氮源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4.
黄原胶和HBS-1都是微生物代谢产生的胞外聚合物。为了有效的降低NB 35-2稠油的黏度,进行了这两种生物聚合物及其与α-烯烃磺酸盐(AOS)复配对稠油的乳化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当w(黄原胶)≥0.20%或复配体系中w(黄原胶)≥0.10%(w(AOS)=0.06%)时,形成的乳状液的稳定性好。随HBS-1质量分数增加,乳状液的稳定性提高,黏度下降;当HBS-1与AOS复配后,复配体系(w(HBS-1)=0.05%和w(AOS)=0.06%)形成的乳状液稳定性进一步提高,黏度也明显下降。此复配体系有利于NB 35-2稠油的乳化开采和运输。  相似文献   

5.
以硼酸、正丁醇、乙二醇、二乙烯三胺为反应原料,采用一锅法合成了有机硼交联剂(JSA-1)。考察了胍胶质量分数(即含量,以胍胶占胍胶基液总质量计)、JSA-1用量(即添加量,以胍胶基液质量为基准,下同)、pH对JSA-1交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胍胶质量分数越大(0.09%~0.4%),胍胶压裂液的交联状态越好、交联时间越短、表观黏度越高、耐温能力越强;JSA-1用量越大(0.04%~0.4%),胍胶压裂液的交联状态越好、交联时间越短、耐温能力越强;pH(p H=4~14)越高,胍胶压裂液的交联时间越长、耐温能力越强。JSA-1对pH和胍胶质量分数的适用范围较广,在低温配方中,可以使低质量分数的胍胶实现有效交联,胍胶质量分数为0.13%的胍胶基液与JSA-1交联后,在常温、100 s–1剪切下表观黏度可达到50 mPa·s;在高温配方中,胍胶质量分数为0.4%的胍胶基液与JSA-1交联后制备的压裂液具备较好的耐温耐剪切能力,在120℃、100 s–1剪切条件下表观黏度可以稳定保持在300 mPa·s左右。  相似文献   

6.
根据海藻酸钠、羧甲基纤维素良好的成膜性和壳聚糖优异的抗菌性,将此三种基材复合制备一种具有抗菌功效的新型食品包装材料,用以减少塑料袋的使用,缓解环境压力。将海藻酸钠与壳聚糖、甘油混合后溶于醋酸,配制成海藻酸钠/壳聚糖混合溶液,将此混合溶液与羧甲基纤维素溶液按85∶15的质量比混匀,流延至玻璃板后60℃烘干,用CaCl_2溶液交联风干后制得羧甲基纤维素/海藻酸钠/壳聚糖复合膜。通过单因素实验结果选择三种基材的较优质量分数,再结合正交实验结果选择各质量配比的最佳组合。当海藻酸钠质量分数为1.5%、羧甲基纤维素质量分数为0.5%、壳聚糖质量分数为1.5%时,该复合膜的拉伸强度、水蒸气透过率、断裂伸长率等指标较优,壳聚糖的存在也能较好地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羧甲基纤维素/海藻酸钠/壳聚糖复合膜具有良好的抗菌性,将其应用于食品的包装具有广阔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以聚甘油-2-二油酸酯、十聚甘油单月桂酸酯分别替代Span-80、Tween-80作为W/O、O/W乳化剂,以液体石蜡作为油相制备W/O/W多重乳液;以乳液的分层率作为乳液稳定程度的标准,探讨了乳化剂种类、乳化剂质量分数及油水体积比对W/O/W多重乳状液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借用旋转流变仪对乳液流变性能进行测定,探讨脂肪醇(C_(m )H_(2m+1)OH,m=12,14,16,18和20)、高聚物(黄原胶、羟乙基纤维素、小核菌胶)对W/O/W多重乳液流变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稳定的W/O/W多重乳液较优组成,初级乳液(W/O):聚甘油-2-二油酸酯质量分数为10%,V(液体石蜡)∶V(水)=?2∶1;W/O/W多重乳液:十聚甘油单月桂酸酯质量分数为6%,V(初级乳液)∶V(水)=9∶10,脂肪醇(十六醇)质量分数为2%,高聚物(黄原胶)质量分数为0.15%。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氢氧化钠(Na OH)对大豆蛋白胶黏度的影响以及苯甲酸钠的防腐效果。采用单因素实验法,研究了反应温度、Na OH用量、反应时间对大豆蛋白胶黏度的影响;初步探索了苯甲酸钠对反应体系的防腐效果。结果表明,氢氧化钠占大豆蛋白的质量分数为0.90%、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1h时,反应体系的黏度最大。防腐剂苯甲酸钠质量分数为0.60%~0.80%时防腐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利用物理负载法制备活性炭/聚氨酯海绵(AC/PU)复合材料,探讨了制备工艺中稀释剂挥发温度、时间和胶液质量分数对材料结构的影响,以及材料结构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稀释剂挥发温度和时间对材料结构没有明显影响;胶液质量分数越大,材料的活性炭负载量越大。材料负载量越大,床层压降越大,但对活性炭的比表面积没有明显影响。胶液质量分数为50%时,单位质量的聚氨酯海绵的负载量为13~15 g/g;当风速达到12 m/s时,压降浮动范围为0.4~0.5 k Pa,压降降低了17%~33%。沥青基活性炭海绵平均吸附量为0.092 4 g/g。吸附量降低了32.2%,与粉末活性炭海绵(PAC/PU)相比,穿透吸附量增加了2.37倍。  相似文献   

10.
以高、低黏度端乙烯基硅油、端含氢硅油和侧含氢硅油等为原料,通过配方优化,制备了一种双组分加成型动力电池箱体密封用硅凝胶,并讨论了低黏度端乙烯基硅油用量、端含氢硅油用量、侧含氢硅油活性氢质量分数等对硅凝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低黏度乙烯基硅油质量分数为12%,端含氢硅油质量分数为2. 0%,侧含氢硅油活性氢质量分数为0. 36%时,硅凝胶的综合性能最佳。在此条件下制备的硅凝胶不但能够满足动力电池箱体气密性、IPX8防水性能、UL94 V-0阻燃要求,还能够保证动力电池箱体可自动化施工,可重复拆卸和返修。  相似文献   

11.
通过热重分析、差示扫描量热法对壳聚糖的热稳定性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其在抗菌聚丙烯(PP)中应用的可行性。壳聚糖在氧气中起始分解温度为252.0℃,可满足加工PP时对耐热性能的要求。壳聚糖改性PP的流动性和力学性能变化不大,黄色指数增加。随着壳聚糖添加量的增加,抗菌率逐渐提高,当壳聚糖质量分数达3%时,抗菌PP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葡萄球菌的杀菌率均可达99%。  相似文献   

12.
以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HDI)与聚酯多元醇(PE-3020)合成了聚氨酯预聚体,再加入扩链剂2,2二羟甲基丙酸、改性剂黄原胶,通过黄原胶中的—OH与HDI中的—N襒C襒O反应合成了黄原胶改性水性聚氨酯(WPU)乳液。采用粒径分析仪、XRD、FTIR等研究了黄原胶添加量对改性WPU胶膜的耐水性、力学性能和乳液粒径等影响。结果表明,当黄原胶的加入质量分数为0.2%时乳液呈半透明状,泛蓝光,乳液粒径均匀,拉伸强度达到17.856 MPa,断裂伸长率489.25%,水接触角为57.5°。通过黄原胶改性,WPU的综合性能得到了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3.
制备了添加不同纳米二氧化钛(TiO2)含量的竹粉/聚氯乙烯(PVC)复合材料,研究纳米TiO2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和抗菌性能白子影响,结果表明,纳米TiO2能显著提高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且赋予材料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很好的抗菌性能;当纳米TiO2质量分数为1.2%时,复合材料的抗菌率大于90%,抗菌效果显著;当纳米TiO2质量分数为1.6%时,复合材料的抗菌率均超过了99%,且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抗菌长效性.  相似文献   

14.
以98%的甲酸为溶剂,不同质量分数的再生丝素溶液和3.5%的壳聚糖溶液以质量比70:30共混静电纺丝。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了丝素质量分数、电压和极距(喷丝口到收集装置的距离)对丝素/壳聚糖纳米纤维的形貌及直径的影响。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在丝素/壳聚糖溶液静电纺丝的工艺参数中,对纤维平均直径的影响因素由大到小依次为丝素质量分数、电压、极距。单因素试验表明:丝素/壳聚糖纳米纤维的平均直径及其分布范围随丝素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大;在15 ̄30kV范围内纤维的平均直径随电压增大而减小;当极距大于12cm时,对纤维直径影响不大。最佳工艺条件为:丝素质量分数13%,电压30kV,极距为12cm,制得的纳米纤维平均直径104nm。  相似文献   

15.
黄原胶-OH与马来酸酐发生酯化反应,合成了具有更好黏度特征的改性黄原胶MX。合成反应的最佳条件:XG与MA摩尔比1∶11,温度70℃,反应时间24h,产率57.7%。MX比XG有更好的的溶解分散性;当聚合物浓度由7g·L-1增至8g·L-1时,XG的黏度增加了240mPa·s,而MX70的黏度增加了582mPa·s;1.2%NaCl溶液中,2g·L-1MX70黏度为234mPa·s-1,而XG黏度为95mPa·s;3g·L-1的聚合物溶液,pH值为4时MX70、XG表观黏度分别为284、178mPa·s,pH值为11时MX70、XG表观黏度分别为262、152mPa·s;3g·L-1的聚合物溶液,温度从20℃增至80℃,表观黏度依次下降,但MX70黏度下降率比XG减少18.7%。与XG相比,改性后的黄原胶MX增溶性良好、溶液黏度明显提高、耐温耐盐性增强,对油田钻井液增黏剂的研究及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疏水改性羟丙基胍胶(Hm-HPG)水溶液黏度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研究了疏水改性羟丙基胍胶(Hm-HPG)水溶液的黏度行为。结果表明:当Hm-HPG水溶液浓度超过临界缔合浓度cac后,溶液表观黏度(ηa)会迅速增加;水溶液中Hm-HPG质量分数为0.4%时,ηa随温度的升高经历升高-降低-平衡的变化过程,在20℃附近出现最大值;水溶液的ηa随NaCl、KCl和CaCl2加入量的增大不断增加,NaCl对溶液ηa增加的贡献最大,KCl次之,CaCl2最弱。当水溶液中Hm-HPG-R16和Hm-HPG-R12质量分数分别高于0.2%和0.3%时,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与疏水聚合物存在着明显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7.
再生丝素/壳聚糖共混纳米纤维的结构与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98%的甲酸为溶剂,不同质量分数的再生丝素溶液和3.5%的壳聚糖溶液以质量比70∶30共混静电纺丝。测定了壳聚糖的含量对共混膜的结构及力学、溶解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壳聚糖相对含量的增加,丝素β化程度提高,纤维结晶度增大,丝素与壳聚糖以70∶30共混时的溶失率最小;甲醇处理后,溶失率明显降低;共混纳米纤维的断裂强度随着壳聚糖相对含量的增大而增加,柔软性也逐渐提高;共混纤维膜具有优异的抗菌性。  相似文献   

18.
黄原胶用量对50%丁醚脲水悬浮剂流变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研究了增稠剂黄原胶用量对50%丁醚脲水悬浮剂流变性的影响.分别以黄原胶用量0.1%、0.2%、0.3%制备50%丁醚脲水悬浮剂,结果发现:随着黄原胶含量的增加,水悬浮剂黏度增加,屈服值τH变大,流动行为指数n变小,假塑性现象越来越明显,表明黄原胶是良好的结构调节剂.其中以黄原胶用量为0.2%制备的丁醚脲悬浮剂黏度适中,经冷、热贮和常温贮存后仍为假塑性流体,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9.
为了制备用于棉织物天然抗菌整理剂,以绿苋、龙葵和黄柏的复配提取物为芯材,壳聚糖-明胶为壁材,采用复凝聚法制备抗菌微胶囊。研究了乳化剂含量、剪切速度、pH对微胶囊的外观形态及尺寸的影响;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红外光谱仪等对样品进行表征;将抗菌微胶囊用于棉织物的整理并测试其抗菌性能。结果表明:初乳中乳化剂质量分数为5%、剪切速度为8000r/min、pH为5.7为最佳制备条件,制得的微胶囊尺寸分布在1480~3580nm且热稳定性良好;当微胶囊质量浓度为25g/L,黏合剂质量分数为5%,热烘温度为40℃,整理试样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菌率分别为89.30%和81.43%,且抑菌效果持久。  相似文献   

20.
通过建立含有类似锥板流变仪结构的实验平台对不同的温度、压力、剪切速率以及CO2质量分数等工艺条件下聚苯乙烯(PS)/超临界CO2(ScCO2)均相体的流变性能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压力的升高会增加均相体的黏度,压力由7.5 MPa升高到10.5 MPa时,CO2质量分数为0.5%的均相体黏度增加了140 Pa s,约为原来的4.6%;增加温度则会降低均相体黏度,而且随着温度的升高,黏度的下降趋势在逐渐减小,温度从443.15 K逐渐增加到473.15 K时,CO2质量分数为0.5%的均相体黏度的减少值分别为778,482,327 Pa s;当均相体中CO2质量分数逐渐增加时,其黏度变化呈线性下降,CO2质量分数每升高0.1%,均相体黏度下降约为52 Pa s;加大剪切速率可以大幅度降低均相体的黏度,当CO2质量分数为0.5%的均相体在剪切速率从(120/π)/s增加到(240/π)/s时其黏度下降趋势最大,值为4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