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6 毫秒
1.
济宁市水资源相对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以联合国规定的人均水资源丰水线(3 000 m3/人)、警戒线(1 700 m3/人)、下限值(1 000 m3/人)和山东省人均水资源量、单位生产总值耗水量为参照标准,计算了1999—2008年济宁市水资源相对承载力。结果表明:济宁市水资源相对联合国规定的人均水资源量人口承载力处于超载状态,相对山东省人口承载力处于富余状态,相对山东省经济承载力处于富余状态。  相似文献   

2.
江淮分水岭地区是安徽省重要的粮油畜禽生产基地,但区域土壤不肥,易旱缺水。基于江淮分水岭地区水资源现状,从"水环境-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复合系统出发,依据水资源支撑力、水资源压力、水资源承载调控力3个子系统在水资源承载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建立了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系统结构模型,用于对江淮分水岭地区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分析。研究表明:在保障生态用水与生活用水前提下,当前该区域水资源承载力总体处于可载状态,但时空差异明显。时间尺度上,2005~2015年间,区域单位GDP综合用水量大幅减少,水资源所承载的经济总量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区域降水量和水资源可利用量年际变化较大,可承载的人口规模波动趋势明显。空间尺度上,各市间水资源可承载的经济总量与可承载的人口规模差异极大,可承载的经济总量上合肥最大,淮南最小;可承载的人口规模上六安最大,淮南同样为最小,合肥次之。水资源承载潜力上六安巢湖滁州合肥淮南;在各市的水资源承载状态中,合肥在研究期内有4 a处于超载状态,超载范围在9.87%~31.46%,超载率最高年份为2008年,淮南各年均处于超载状态,平均超载率为59.79%,2010年超载率最高达70.18%,区域化水资源问题趋于严重。水资源可承载的人口规模与区域降水量大小显著相关,用水效率的提高及产业结构的合理性调整可降低单位GDP综合用水量,大大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根据研究结果,建议各市应根据水资源承载力实际状况,提高用水效率,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区域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向征  高海丽 《人民长江》2023,(9):106-113
为揭示长江上游典型喀斯特地区城市群水资源空间均衡性变化特征,以黔中城市群为研究区,采用基尼系数法分析2011~2020年研究区水资源-人口、水资源-GDP、水资源-耕地的空间分布均衡性,并结合水资源负载指数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和潜力进行评价。结果显示:(1)研究区水资源-人口、水资源-GDP空间分布整体上呈现出不均衡的状态,其中中部区域为城市群核心区,由于水资源量较少,且承载了较多的人口和GDP,因此水资源、人口、GDP三者空间均衡状态较差;北部和南部区域,由于水资源量较为丰富,承载的人口和GDP较少,因此均衡状态优于中部区域。各区域均呈现出较好的水资源-耕地均衡状态。(2)研究区水资源负载指数在空间上呈现中部高、南北低的特点;在时间变化上,中部区域呈现出一定的降低趋势,北部区域则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南部区域略有提升但基本处于稳定状态。研究成果有助于长江上游喀斯特地区城市群制定社会经济发展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政策。  相似文献   

4.
基于集对分析的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的不确定性,提出了基于集对分析和熵权赋值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河南省11个市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结果表明:南阳、平顶山的水资源承载力相对较强,其他几个市承载力相对较弱,整体上河南省水资源承载力处于较低的水平,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高,区域水资源承载人口、经济与生态环境的潜力较小.  相似文献   

5.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水资源承载力的影响因素,在考虑基本生态耗水、人均生活耗水、人均粮食耗水和人均GDP耗水前提下,建立水资源承载力定量计算模型,采用不同生活水平和规划水平两种方案研究了石羊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结果表明:在同一水平年,随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石羊河流域可承载人口呈下降趋势,相对承载指数近乎呈直线上升趋势;在同一生活水平下,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可承载人口呈增长趋势,相对承载指数呈下降趋势;在规划水平下,2010年和2020年流域相对承载指数分别为0.90和0.97,流域能够承载规划的人口和经济规模。  相似文献   

6.
为促进黄河三角洲地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构建了水资源承载力多目标优化计算模型,选用人口、经济和粮食承载指数量化水资源承载力,得出2010年、2015年和2020年不同水平年基本方案和节水方案下水资源系统能够支撑的最大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规模,利用相对承载指数法评价了水资源承载力的相对状态。结果表明:2010年研究区整体处于弱度超载状态;2015年、2020年由于用水功效系数的提高、南水北调工程通水以及非常规水源的利用,因此水资源承载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节水方案下研究区水资源承载力更强,节水是提高研究区水资源承载力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一个地区的水资源可利用量在一定程度上比水资源总量更具有实际意义,它是水资源承载力的评价基础。现简要介绍了水资源可利用量及承载力评价方法,并采用扣损法对富县地区水资源可利用量进行计算,最后以此为依据,采用水资源负载指数和承载指数对该地区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分析表明:富县地区水资源可利用量为4 994.22万m3,水资源可利用率为45.42%,总体偏低。该区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高,潜力小,从人口角度来看,水资源承载力状况一般,处于水资源盈余状态。  相似文献   

8.
成都市水资源承载力动态变化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生态足迹理论对成都市2000年-2009年的水资源承载力和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以明确其水资源承载力状况及其动态变化情况。结果显示,近年来成都市水资源承载力受水文情势的影响波动性较大,各年份水资源承载力与年降雨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达0.95;水资源生态足迹逐年增加,各足迹账户中,农业用水比重最大,生态用水比重最小,工业用水量处于增长趋势,但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同期GDP增长速度。成都市水资源在2006年、2007年、2009年三年出现了生态赤字,水资源足迹与承载力之比为1.16、1.06、1.29;万元GDP水资源生态足迹在逐年下降,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和利用效率逐步提高。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成都市水资源承载力驱动因子进行分析后发现,人口和经济技术的发展水平是成都市水资源承载力主要影响因子。从总量上来说,成都市基本能满足需水总量的要求,但由于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水污染严重、水源涵养能力下降、水利设施不足等,成都市水资源可开发空间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9.
云南省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口发展功能区划是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础依据,而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是人口发展功能分区的基础和依据之一。本文通过水资源基础评价、基于水资源负载指数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评价和基于人水关系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三个方面的内容,对云南省的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云南省水资源总量丰富,但空间分布不均,总趋势为西多东少,南多北少,山区多、河谷平坝少。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于全国水平,大部分地区以高原山地为主,受地形条件限制,兴建水利设施较为困难,水利基础设施薄弱。从人口角度来看,云南省水资源承载力状况良好,绝大部分地区为水资源盈余状态,水资源承载力盈余县市占93.8%。  相似文献   

10.
为了合理评价和提升江西省水资源承载能力,耦合风险矩阵评价和政策情景模拟方法,从水资源数量和水资源质量双重角度,对江西省2015~2019年的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并从用水效率和用水结构两个方面进行情景模拟,探讨了江西省水资源承载力提升路径。研究结果表明:2019年江西省水资源承载压力较大,11个地市中有7个地市的水资源承载状况为临界状态或者超载状态,并呈现西北部最高、南部次之、东北部最低的空间分布特征;江西省用水效率在长江经济带中较低,若提高至长江经济带低用水效率水平,则可将水资源承载力处于临界状态或者超载状态的地市降为2个;江西省农业用水占比处于长江经济带第二高位,若提高用水结构均衡度,降低农业用水量占比,水资源承载力处于临界状态或者超载状态的地市也可降为2个。研究成果可为提高江西省水资源承载力提供一种实现路径,对促进江西省水资源空间均衡和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为全面系统地分析湘潭市岳塘区水资源-环境的整体承载状况,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涵盖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系统等16项指标的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借助于SPSS 19.0软件分析了岳塘区2005~2015年的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13~2015年岳塘区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处于I级(优秀)状况;除2007,2011年有较小的波动外,总体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承载能力变化主要受城镇污水处理率、万元GDP用水量、人均水资源量等指标的影响。研究成果可为岳塘区产业结构调整、用水方式改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投影寻踪方法在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与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解决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中指标数据高维、非线性的问题,构建基于最大信息熵原理的投影寻踪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将该方法应用于2015年安徽省16个地级市水资源承载力的空间分布评价中;最后对2005—2015年安徽省全省水资源承载力进行动态评价,将该评价结果与灰色GM(1,1)模型结合,对2018—2020年安徽省区域水资源承载状况进行预测。结果表明:2015年,安徽省水资源承载空间分布状况整体表现为皖南地区优于皖中地区,皖中地区优于皖北地区;2005—2015年期间,全省水资源承载力虽基本处于临界超载状态,但年际间承载状况逐年好转。预测结果表明,2018—2020年全省水资源承载力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总体向可载趋势发展。  相似文献   

13.
长江经济带水资源生态足迹时空分析及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测算长江经济带及其各个省(市)的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人均水资源生态承载力以及人均水资源生态盈亏,并运用灰色神经网络模型预测2016-2025年的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从时间趋势来看,长江经济带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呈现先上升后趋于平稳的变化趋势,生态承载未出现超载现象,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和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均有较大时间上波动;从空间差异来看,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的年均值总体呈现上游高下游低的空间分布特征(浙江省除外),人均水资源生态承载力的年均值受自然因素影响呈现明显的空间变化差异;从预测结果来看,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有较大下降的为上海、浙江和湖南,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不容乐观的有江苏、重庆以及云南。  相似文献   

14.
为尽可能挖掘联系数所隐含的各类信息价值以更准确地评价分析区域水资源承载力时空状况,利用同一度、差异度、对立度之间的模糊关系作为计算基础,求解差异度与同一度、对立度之间的偏确定度,进而改进联系数中对差异度系数的分配方式,并将该方法用于实际区域水资源承载力动态评价中。结果表明:(1)改进的差异度系数分配方式在实际评价中得到的结果与安徽省水资源承载力实际状况基本一致。(2) 2011—2015年安徽省水资源承载力状况随时间有向好的发展趋势,但仍处于临界超载状况; 从空间上看,安徽省水资源承载状况由北往南逐渐向好,其中皖北地区处于超载状态、皖中处于临界超载状态、皖南处于未超载状态; 从承载子系统看,承载支撑力方面皖南较皖中和皖北偏好,承载压力方面皖北较皖中和皖南偏好,承载调控力方面皖中和皖南偏好。(3)评价结果显示皖北处于超载状况,主要是由于水资源支撑力偏弱; 承载子系统间相对均衡发展是皖中处于承载临界状况的主要原因; 皖南水资源承载状况最好,得益于较强的调控力和支撑力。由分析可知,上述动态评价分析结果合理可靠,该方法直观简便、在资源环境承载力动态评价分析问题中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基于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结合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和生态盈亏指数,讨论了辽宁省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的时空特征,并采用LMDI模型对辽宁省2010—2019年水资源生态足迹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辽宁省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在时间变化上较稳定,各用水账户占比大小依次为农业、工业、生活和生态环境用水;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较大差异,仅丹东市、铁岭市、鞍山市、本溪市和葫芦岛市为生态盈余状态,其他行政区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生态赤字,盘锦市最为严重,水资源生态状况也较差;(2)在辽宁省及各行政区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的构成上,除本溪市为工业用水占比最高以外,辽宁省与其他各市都以农业用水为主,其次为工业用水,生活用水和生态环境用水占比较低但均有小幅提升;(3)通过因素分解得出经济因素是推进水资源生态足迹增长的主导因素,结构因素和人口因素对生态足迹变化的影响比较小,技术因素有效抑制了水资源生态足迹的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16.
通过研究城市化下水资源承载力作用机理及特性,分析了城市化下水资源承载力的主要影响指标,构建了基于“量-质-域-流”4 个维度的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并应用混沌粒子群遗传算法(CPSGA) 进行模型求解。以江苏省南京市为应用实例,对2015—2018 年南京市水资源承载力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构建的综合评价模型应用于城市化影响下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较为合理,CPSGA 算法能够高效地优化指标权重,降低了传统评价方法进行指标赋权时的主观性,使评价结果更为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17.
江西省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春  李雅蓉 《人民长江》2019,50(8):109-114
水资源短缺使得江西省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在此背景下,水资源承载力已成为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以江西省水资源承载力为研究对象,选取了人均水资源量、生态环境用水率、耗水率、人均GDP、万元GDP用水量、产水模数、供水模数以及水资源开发程度等8个指标作为评价指标,使用2006~2015年的数据,应用熵权法确权、TOPSIS法与障碍度模型综合评价江西省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结果表明:江西省2006~2015年的水资源承载力虽然在增加,但是增长速度却变得缓慢;水资源本身因素是制约水资源承载力提升的最主要因素。为了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合理、高效地利用水资源,充分发挥水资源的承载潜力,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针对传统评价方法只能得到宏观评价结果的不足,研究构建了五元联系数模型,用于四川省水资源承载力动态评价与分析。分析结果表明:①五元联系数与偏联系数既能宏观评价区域水资源承载力,又能发掘其微观变化趋势,评价结果准确合理。②从宏观上来说,四川省水资源承载力在评价时间段均处于基本平衡状态,能够支撑四川省目前的社会经济规模。③从微观上来说,四川省水资源承载力联系度在整体上呈上升的趋势,在2009,2011年和2015年3个时间点出现了小幅波动。④各子系统的承载能力排序为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根据评价与分析结果,确定了四川省今后改善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措施和方向,亦即将以控制污染物排放和提高用水效率两个方面为主,以满足新时代下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水资源是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以浙江省临海市为研究区域,分析城市水资源承载力的动态变化及引起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基于城市水资源承载力复合系统分析,采用模糊评判法和熵值法联合评价临海市2010-2015年水资源承载力水平,并采用单因素敏感性分析方法和情景分析法进一步分析临海市水资源承载力动态变化驱动因素。结果表明:近年来临海市水资源承载力水平总体上呈波动上升趋势,社会经济发展是水资源承载力水平动态变化的主要驱动来源;城镇化率、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为主要驱动因素,其中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的驱动影响较为突出。研究为临海市实现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20.
基于因子分析的青海省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琼 《水资源保护》2013,29(1):22-26
运用因子分析法从时间的角度对青海省水资源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影响青海省水资源承载力的3大因子分别为人口、经济和消费因子,水资源供给能力和工业用水因子,耗水量和农业用水因子;2002—2009年,青海省的水资源承载力整体上呈稳步增长的趋势,但在2009年有所回落,预测青海省水资源承载力会继续呈上升的发展趋势。探讨提高青海省水资源承载力的方法和措施:进一步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充分挖掘水资源的开发潜力,提高水利工程的蓄水保水能力,并转变原有经济发展模式,优化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