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聚丙烯微孔膜的亲水改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丙烯微孔膜的强疏水性导致在膜分离过程中驱动力高和易污染,需要亲水化改性.亲水改性方法主要有共混法、表面吸附法、表面接枝法等。目前主要是对聚丙烯微孔膜表面进行改性,但表面改性容易对膜的微孔造成影响。共混法是最有效和应用前景的方法,是以后聚丙烯微孔膜亲水改性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2.
采用硅烷偶联剂KH-570对溶胀处理后的聚丙烯纤维表面进行亲水改性,并对改性聚丙烯纤维采用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仪、扫描电镜以及接触角测量仪进行了分析和表征,结果表明,硅烷偶联剂KH-570能有效的对聚丙烯纤维表面进行亲水改性,在聚丙烯纤维的表面发生了自水解反应,包裹在了纤维的表面,通过其自身的官能团,提高了聚丙烯纤维表面的亲水性能。  相似文献   

3.
简要介绍了聚丙烯材料的亲水性测试方法,着重论述了对聚丙烯材料进行亲水改性的各种方法及最新研究进展,并指出今后对聚丙烯材料进行亲水改性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聚丙烯的亲水改性孙卫明,杨予根,王洪冰(上海复旦大学延生生化公司,200433)聚丙烯具有优良的化学稳定性和热绝缘性,用它为原料纺织成的纤维,其力学强度可与达可纶和尼龙媲美,大大强于奥纶,其拉伸和弹性回复性能亦可与尼龙相比。聚丙烯微孔膜制备简单、价格...  相似文献   

5.
高分子分离膜材料亲水改性及对膜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高分子分离膜材料的亲水改性中常用的化学改性和物理改性方法。化学改性可以通过膜材料化学改性和膜表面化学改性来实现 ;物理改性即高分子膜材料的物理共混也可以改善膜材料的亲水性能。同时介绍了膜材料共混改性对膜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通过DSC,SEM,力学性能,流变性能和与水接触角测试,研究了氯化聚丙烯(CPP) 增容聚丙烯 丁腈橡胶(PP NBR)体系的力学性能和亲水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在CPP含量不变的情况下,随着NBR含量的增加,PP NBR共混体系的韧性增强,冲击强度和断裂伸长率提高,拉伸强度和模量下降,表面亲水性能增大;在NBR和CPP总含量不变的情况下,当CPP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共混体系的冲击强度开始下降。  相似文献   

7.
利用回收聚丙烯固相接枝马来酸酐(MAH)、低温等离子体等,对聚丙烯进行亲水改性研究.以亲水性的MAH作为接枝单体,探讨了单体用量及引发荆用量等因素对固相接枝反应的影响.当乙烯-醋酸乙烯酯(EVA)含量为3%时,接触角最低可降到69.6°;而等离子体可以进一步改善亲水性,使接触角最低速54.0°.  相似文献   

8.
为研发绿色环保、制备工艺简单的油水分离材料,以单宁酸(TA)和聚乙二醇(PEG)为改性剂,聚偏氟乙烯(PVDF)膜为基底,通过简单浸渍法,制备了超亲水复合膜(TAPE膜)。采用SEM、AFM、FTIR、XPS和接触角测定仪对TAPE膜进行了表征和分析,并考察了TAPE膜的油水分离性能、耐磨性能和稳定性。结果表明,TAPE膜具有多孔微纳米粗糙结构,当TA含量为蒸馏水质量的1.75%时,该膜的水接触角和水下油接触角分别为0°和156°,表现出超亲水性和水下超疏油性。在0.09 MPa工作压力下,TAPE膜分离水包油乳液的膜通量为1146.4 L/(m2·h),是原始PVDF膜的30倍,该膜对油水混合液和水包油乳液的分离效率均可达99.9%。此外,TAPE膜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膜表面经砂纸(320目)磨损(100 g载重)25次后水接触角仍高达152°。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分离膜亲水改性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进行检索和分析,主要从膜材料亲水改性和膜表面亲水改性两个角度出发,综述了目前对疏水性分离膜的亲水化改性方法,对我国该领域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采用部分醇解的聚醋酸乙烯酯(PVAc)为亲水剂、戊二醛(GA)为交联剂,通过"醇解-交联-水解"法制备亲水型聚四氟乙烯(PTFE)平板膜,并研究了PVAc含量、醇解时间和GA含量等条件对PTFE平板膜结构和亲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VAc、GA的质量浓度分别为45、6 g/L,醇解、水解时间分别为30、150 min条件下制备的亲水PTFE平板膜具有良好的亲水性能,其接触角为58.7°,孔隙率为74.2%,纯水通量为272.1 kg/(m~2·h),对陶瓷切割废水的浊度去除率达99.55%,并能有效抑制了蛋白质的吸附污染。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提高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微孔膜的亲水性,通过接枝马来酸酐单体,并分析改性机理和影响效应。运用DOE设计制得接枝率在0.65%~1.55%的微孔膜,其与极性电解液的接触角可降至26.47°,接触角较未接枝UHMWPE微孔膜降低约50%,对电解液的浸润性显著增强。分析和探讨了各配方对UHMWPE微孔膜接枝率的影响效应、量化回归和最佳响应预期,回归全相关系数达到86.1%。通过微孔膜的SEM分析,解释了UHMWPE微孔膜随着接枝率的增大,因分子链团聚效应而形成结晶堆叠、凹凸不平的微观形貌。  相似文献   

12.
PVDF膜由于其较强的疏水性能,在水处理应用中需要较强的驱动力,使得运行费用增加;同时膜的疏水性也会导致膜污染、膜堵塞,从而造成膜水通量的降低。因此,针对此问题,提出了PVDF膜的改性,通过对PVDF膜进行改性来提高它的亲水性能从而改善膜的性能。介绍了近年来PVDF膜亲水改性的研究新进展,PVDF膜的改性主要有表面改性和共混改性,表面改性主要有表面接枝与表面涂覆,共混改性主要的共混物质有亲水聚合物、无机纳米粒子以及碳基纳米材料等。研究发现,通过改性后的PVDF膜亲水性能、抗污染性能以及膜的机械性能都有所提高。这为解决PVDF膜的污染问题提供了一种实际可行的方法,并通过提高其亲水性而降低了运行成本。  相似文献   

13.
PVDF膜由于其较强的疏水性能,在水处理应用中需要较强的驱动力,使得运行费用增加;同时膜的疏水性也会导致膜污染、膜堵塞,从而造成膜水通量的降低。因此,针对此问题,提出了PVDF膜的改性,通过对PVDF膜进行改性来提高它的亲水性能从而改善膜的性能。介绍了近年来PVDF膜亲水改性的研究新进展,PVDF膜的改性主要有表面改性和共混改性,表面改性主要有表面接枝与表面涂覆,共混改性主要的共混物质有亲水聚合物、无机纳米粒子以及碳基纳米材料等。研究发现,通过改性后的PVDF膜亲水性能、抗污染性能以及膜的机械性能都有所提高。这为解决PVDF膜的污染问题提供了一种实际可行的方法,并通过提高其亲水性而降低了运行成本。  相似文献   

14.
综述了聚四氟乙烯(PTFE)膜的亲水改性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主要介绍了化学处理法、等离子体法、辐射接枝法、原子层沉积法等改性技术,以及改性PTFE膜在空气净化、膜蒸馏及电池隔膜领域的应用,最后对PTFE膜的发展与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伍卫  李畅  张旭  许炉生  吴成强  张国亮 《化工进展》2019,38(11):4991-4998
膜生物反应器(MBR)技术中最常用的膜材料是聚偏氟乙烯(PVDF),然而由于PVDF膜的疏水性,使其在用于MBR的运行过程中存在易污染、通量低等缺陷,因此对PVDF膜材料进行亲水改性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首先介绍了PVDF膜材料典型的表面涂覆改性和表面化学接枝改性这两种亲水改性方法,然后概述了随着纳米科学技术的兴起,采用无机纳米材料如碳材料氧化石墨烯(GO)、无机抑菌材料纳米银粒子及二氧化钛纳米颗粒等进行功能化复合制备PVDF膜材料等亲水改性方法。研究进展表明,新型亲水改性PVDF膜材料不仅在MBR污/废水处理中优势明显,而且在可再生生物能源生产等可持续发展领域极具潜力。  相似文献   

16.
等离子体技术用于回收聚丙烯亲水改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试以等离子体技术、反应挤出方法制备马来酸酐接枝改性的回收聚丙烯(r-PP),希望在成本更低的r-PP表面引入极性基团,提高亲水性,使其更好地应用于纤维混凝土.用FT-IR、静态水接触角测试研究了改性PP的亲水性和时效性.结果表明:通过等离子体处理后接枝MAH的办法,r-PP接触角可以降至58.9°,进一步用等离子体表面处理,可以使材料接触角降至45.6°,但时效性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17.
聚丙烯中空纤维膜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8.
19.
改性聚苯胺膜的气体分离性能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改性聚苯胺膜的气体透过性能。提出环取代聚苯胺膜由于自由体积增加而具有较大的透气系数。聚苯胺与聚酰亚胺预聚体的共混膜显示了比聚酰亚胺膜和聚苯胺膜更大的渗透系数,而分离系数介于二者之间。苯胺共聚物与乙基纤维素共混膜应用于空气分离,能将空气中氧体积分数从21%提高到46%,且具有中等的富氧空气流量和很好的稳定性,在医疗保健等领域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20.
李艳芳 《塑料》2021,50(4):43-47,53
含油废水对生活环境和生态平衡均造成极大的危害,因此,高效地将油水分离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制备聚丙烯酰胺(PAM)和二氧化钛(TiO2)的质量分数为1%的水溶液,通过改变PAM与TiO2的质量比,采用 自然浸泡法对棉布、聚氨酯膜、铜网进行改性,得到超亲水的膜材料.利用SEM及XRD测试方法对改性前后的膜材料进行表征,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