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收缩不仅发生在城市,镇区也存在 收缩问题。“上医治未病”,欠发地区内的镇 区如何积极防治城镇收缩、化解发展困境是 亟待研究的议题。本文以虞城县23个乡镇为 例,总结了豫东平原农区镇区的空间特征,发 现存在新增建设规模过大、房屋闲置、滞销 物业过多、建筑烂尾现象突出、空间品质下 行等城镇收缩问题;预测其收缩模式为“空 间品质—人口规模—建设规模下行滞后”, 具有“逆向收缩”的机制特征;指出豫东农 区镇区的主要职能仍是零售服务,人口、产 业集聚能力较弱;应借鉴精明收缩和精明增 长的理念审慎进行空间扩张和开发建设,不宜将其作为就地城镇化的主阵地,以解决既有矛盾,规避即将大幅出现的小城镇收缩问题。最 后,从发展理念、镇区建设、职能角色、公服设施和规划管理五个方面提出了收缩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2.
龙彬  廖雪妤  李静  宋正江 《华中建筑》2022,(10):106-110
我国有数以万计的乡村由于自然环境、资源数量以及经济条件等因素的限制,整体发展水平低下,村民生活品质堪忧,大量村民涌入城市,造成了城镇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少的态势,收缩型村庄在未来将成为常态。该文提出基于“精明收缩”理念,以山西省长治市佛堂村为例,针对村庄现有人口收缩、产业不济、土地空置、经济落后、城镇化推进的困境,从空间、资源、产业及人居环境四个方面着手,将精明收缩理论与乡村发展需求相耦合,提出相应的精明收缩策略以及规划思路,以期对乡村规划及乡村转型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3.
基于微小产居单元特征的乡村就地城镇化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分析当前乡村就地城镇化实践过程中人居空间稀释、乡村资源外移和城乡行政壁垒等现实阻碍,文章结合乡村产业转型、美丽乡村及乡村社区建设背景,通过对汪集街"微园区、小社区"的微小产居单元的实证研究发现:产居空间聚合的微小产居单元建设依托企业下沉、产居分权和土地流转政策,推动农业产业化,带动乡村工业与服务业发展,实现村民非农化就地就业;同时,基于城乡等值理念推动乡村设施城镇化建设,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均衡化,提升村民市民身份的自我认同感,增加村民留在乡村的居住意愿,为乡村就地城镇化提供支撑。可见,微小产居单元作为产城融合政策在乡村的科学实践,是推进乡村就地城镇化的一种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4.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产城融合的特色小镇,构建"以镇带村、以村促镇"的镇村联动发展机制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之义。本研究以J省A通航小镇为例,基于"中心—腹地"理论视角考察特色小镇"飞地"风险的生成机制。研究发现:外发型产业培育机制使得特色小镇与腹地村镇难以形成高度关联的产业生态并导致其"脱域"运营;而小镇运营的社会脱域机制也进一步导致社会资源的非均衡配置和创新要素的"飞地"式集聚。研究最后指出,规避特色小镇创建的"飞地"风险必须构建产业培育及其社会运营的良性互动机制,走出一条镇村联动、融合共享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镇化的持续推进,中国乡村常住 人口大幅度减少,但部分地区的乡村人居空间却 出现了持续的增长,这种“不平衡的人地关系” 严重制约了乡村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乡村空间 的有序发展。如何应对乡村人口收缩事实,提高 乡村土地利用效率,促进乡村空间有序发展,是 乡村振兴背景下亟需研究的重要现实问题。本文 以陕西省县域空间单元为研究对象,采集乡村人 口与农村居民点用地数据,利用人居空间变迁 弹性系数和GIS分析方法,揭示了陕西省县域乡 村人居空间演化特征与类型,并探讨了乡村人居 空间的精明收缩路径。研究结果表明,2000— 2015年,陕西省乡村人居空间表现为明显的“人 缩地扩”特征,2015年以后乡村人居空间收缩趋 势逐渐显现;陕西省农村居民点用地主要集中 分布在关中平原大、中城市主城区周边地域,陕北地区农村居民点主要集中在北洛河、无定河等流域,陕南地区则主要集中在汉中盆地和丹江河 谷;2010—2018年,陕西省县域乡村人居空间演化类型从人减地扩的稀释型向人减地缩的萎缩 型和收缩型转变,萎缩型和收缩型县域数量总计为67个,占全部县域总数的62.62%,以撤村并居 为主要内容的镇村综合改革是陕西省乡村人居空间从增长转向收缩的主要驱动因素;最后,从分 类施策、规划管控、土地管理、乡村治理4个方面提出了乡村人居空间的精明收缩路径。本文可为 乡村振兴背景下陕西省乡村人居空间的优化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6.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新时代城乡发展的大战略,位于城市边缘区的城边村收缩发展成为必然。文章从国外的"精明收缩"策略和实践出发,就"精明收缩"的由来、内涵界定、策略实施及广州乡村的收缩模式发展进行理论及实践总结,论证了广州城边村的发展趋向与"精明收缩"的耦合性。基于"精明收缩"的视角,从宏观层面提出城边村执行国家顶层治理能力的空间规划体系;从中观层面提出城边村半被动型收缩下的"精明增长"与"精明收缩"并行的空间重组模式;从微观层面对城边村的生产空间高效化、生活空间宜居化与生态空间景致化三方面进行深度剖析。结合广州城边村规划案例,探讨了"精明收缩"理论下城边村空间规划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仍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但也出现了城市收缩现象,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乡镇,面临更为严重的人口收缩、经济发展缓慢等困境。本文以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宝盖镇为例,分析了过去快速增长的路径依赖下显现的衰退问题。城镇当下收缩转型的动力机制,外部因素表现在宏观外部政策引导和资源要素转化,内部驱动表现在农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和本地农民转移推动。为实现收缩趋势下的精明发展,宝盖镇需要进行总体格局精明重构和产业功能聚集转型,并对土地资源整治修复,加强闲置用地盘活利用,使得城镇空间布局有序优化,提升城镇人居环境品质。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乡村"成为乡村经济振兴的重要途径之一,推动了乡村城镇化进程。在乡村草根创业者的带领下,以电子商务为核心促进了乡村产业非农化,并依托乡村特有的熟人社会网络快速裂变复制,也带来了乡村人口再集聚和建设空间快速扩张。淘宝村正从初期起步萌芽到井喷式增长,面临着低准入门槛下同质竞争加剧、创新活力不足等普遍问题,而传统乡村的土地利用方式、人居环境、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供给等难以适应电商产业提升需求。本文以全国闻名的淘宝村——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沙集镇东风村为例,梳理第一代淘宝村的发展路径、当前遭遇的发展困境,从产业转型、空间融合、设施供应、平台构建等方面提出"互联网+"乡村城镇化进一步推进和提升质量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山地地区囿于自然条件的限制,乡村整体发展水平较低,村民生活品质不高,因此有必要对部分乡村空间进行收缩集聚。然而,当前关于山地乡村居民点集聚规划的理念滞后、手段简单及实施机制缺乏,不能满足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发展的基本要求。文章针对当前规划困境,提出基于"精明收缩"的山地乡村居民点集聚规划方法体系,并以湖北省宜昌市龙泉镇为例,指出需在"精明收缩"理念的指导下,以发展为基本导向,从村民的真实需求出发,构建多规协调的系统性规划方法体系,同时通过精细化的实施机制设计,保障规划有效实施,从而助推山地乡村居民点的主动收缩,实现乡村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规划师》2016,(6)
长期以来,山地地区囿于自然条件的限制,乡村整体发展水平较低,村民生活品质不高,因此有必要对部分乡村空间进行收缩集聚。然而,当前关于山地乡村居民点集聚规划的理念滞后、手段简单及实施机制缺乏,不能满足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发展的基本要求。文章针对当前规划困境,提出基于"精明收缩"的山地乡村居民点集聚规划方法体系,并以湖北省宜昌市龙泉镇为例,指出需在"精明收缩"理念的指导下,以发展为基本导向,从村民的真实需求出发,构建多规协调的系统性规划方法体系,同时通过精细化的实施机制设计,保障规划有效实施,从而助推山地乡村居民点的主动收缩,实现乡村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城市发展为主流的城镇化进程中,部分乡村受城市吸血效应的影响,呈衰败式、收缩式发展趋势,多种传统的村庄规划面临这种状况,出现不同程度的引导无力、实用性差等问题.该文以国土空间规划改革为契机,探索适用于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实用性村庄规划.并以上沟村为例进行实证性研究:基于上沟村的收缩趋势和现实条件,综合运用乡村精明收...  相似文献   

12.
面对当下农村劳动力流失、产业衰败、文化消逝、环境污染等诸多复杂情况,国家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基此,结合福建省漳州市郭坑镇口社村村庄规划实践,在分析村庄现状及资源潜力的基础上,立足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理念,从产业策划、环境整治、文化重塑等4方面规划及整改措施。  相似文献   

13.
城镇谋求持续发展的同时,必须正视土地资源的刚性束缚,存量空间优化成为新时代城镇建设的关键点。金港镇努力探索在兼顾城镇特色发展与城镇规模管控的前提下,积极探索统筹"港、产、城"资源,优化城镇存量空间的策略与途径。文章聚焦金港镇港口、产业和城镇存量空间存在的问题,提出搭建"多港口为支撑、临港木产业为驱动、双镇区为载体"的具有金港特色的"港产城"联动模式的总体策略,并从多港联运、木产驱动和双镇联合三个方面提出存量空间优化的具体建议。本研究对小城镇如何挖掘利用好自身资源、特色化发展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根本目标是实现产业增效、乡村繁荣和村民增收的"产村共荣"。在此目标下,面对机遇和挑战,在产业融合带动下江苏省无锡市乡村从村民生产生活方式到空间环境均展现转型生机,形成新型农业推动下的环境优化型、工业升级引导下的分离与集中型和三产发展促进的特色塑造型三种具有产业特色的乡村空间转型模式,并针对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阻碍乡村整体提升的瓶颈:因产业开发预评估的不足、产业融合体运作低效导致的产业融合发展虎头蛇尾和因政策引导保护不力产生的产业融合发展离村化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策略。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农村发展存在农业资源产业化程度较低、产业品牌缺乏等问题。为了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文章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提出农村资源价值最大化的发展思路,以额敏县域美丽乡村规划为例,探讨我国乡村以村为单位、以农业资源为片区,采取经济学逻辑下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培育以特色产业为核心的乡村建设,以更好地打破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实现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朱金  李强  王璐妍 《城市规划》2019,43(3):34-40,49
城市人口的增长与衰减均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不同阶段下的产物。西方国家较早面临了城市收缩的现实,并形成了各自的理念转变与规划应对。我国仍处于快速城镇化阶段,但也出现了城市收缩的现象,特别是在我国中西部人口流出地区。然而在上海这一特大城市的郊区小城镇也面临着人口收缩、经济滞缓为特征的收缩困境。本文以上海市郊的合庆镇为例,分析了在过去增长路径的依赖下,显现出的"被动衰退"趋势。城镇当下的发展已出现了收缩的内外部驱动机制,内部机制表现在本地农民的脱农化程度高以及较强的城镇聚居意愿,外部驱动表现在环境的负外部性对本地农民的挤出作用和宏观政策导向。为实现收缩情景下的精明发展,合庆镇急需对镇村体系进行精明重构,产业区进行瘦身转型,并相应调整镇域空间布局,使其在收缩、有限的空间范围内保持良性增长,提升城镇发展品质。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作者所做"乡村聚落在城镇化进程中的演化研究",尝试借用城市发展、城镇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理念融合,在产业互动、生态宜居的大目标下,从公共设施建设、产业模式优化与生态环境营造三个方面尝试构建一种可协调共生的多元迭代矩阵网络发展架构,以推动资源要素在乡村地区的自由流动、相互交换与合理配置,助力乡村激活。  相似文献   

18.
大都市边缘区乡村多处于“亦城亦乡”的半城镇化阶段,无差别政策供给导致的路径偏差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在中国式城乡现代化目标的指引下,提出再造乡村多维价值,重塑主体关系,实现多层级赋能提升的乡村就地城镇化路径。构建了精准划分村庄类型、引导乡村收缩发展,厘清可用资源、创新利用方式,空间设计、产业发展、社区营造三位一体,差异化政策供给、全过程建设管理的落实就地城镇化目标的乡村规划思路;并以西安高新区八村为例,通过村庄类型细分及就地城镇化驱动要素识别、村民全面发展的“为村产业”培育,“村—地—校—企”的合作型村庄建设、公共资源精准投放下的长效机制建立等内容,为大都市边缘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规划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9.
不同地区的农村城镇化进程及特征对该地区农村聚落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本研究基于山东省的民意调查,结合全国、全省城镇化的政策以及全省城镇化的历史进程和特征分析山东省农村居民点的发展趋势。山东省农村发展面临着人口老龄化,2030年60岁以上人口比例将达到50%,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减少,农村居民点面临衰败的风险。山东农村普遍缺乏的不是新房,而是完善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乡村地区经济发展趋向于多元化,非农产业已经成为农村发展的重要力量,非农收入已经接近或者超过农业收入。乡村地区是"城镇人的故乡",随着乡村地区公共服务的完善,应按照"新时期城乡居民的最佳住所"来保护和发展,走精明收缩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作为上海市首批乡村振兴示范村、上海市近郊村,吴房村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优势,通过"农区、园区、镇区"产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快镇域资源聚集,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创新融资平台,系统破解农村金融、人才、土地三大难题,实现美好居住环境可持续、农民收入增长可持续、村庄有效治理可持续,为我国城市近郊区村庄顺应发展规律,分类推进乡村建设,构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机制提供了有益借鉴.本文将深入分析总结吴房村在脱贫攻坚和乡村建设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