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析针叶木浆和苇浆的纤维长度分布情况,比较了5种工艺条件下抄纸所得纸张的抗张指数、撕裂指数以及灰分含量.实验得出苇浆细小纤维含量高于针叶木浆,其所抄造纸页抗张指数和撕裂指数均较低,但细小纤维含量高有助于填料PCC留着.采用预絮聚加填,填料絮聚体主要留着在纤维交织空隙及毛细管处,较少影响纸页抗张强度,并且增加填料留着率.分析认为:采用PCC预絮聚技术,PCC絮聚体的留着位置对纤维之间的氢键结合影响较小;细小纤维缠绕及截留,有助于絮聚体在流送过程中的留着,从而对纸页的相关性能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
温度和初始颗粒大小对絮体破碎再絮凝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絮体的形成/破碎/再絮凝过程在适当条件下具有强化去除水中颗粒物的效果,研究温度和初始颗粒大小对絮体破碎再絮凝去除水中颗粒的影响.采用PDA2000透光率脉动检测仪对絮体破碎再絮凝过程进行在线监测.结果表明,在较低温度条件下,絮体破碎后能有较大的恢复率;初始颗粒越大,絮体大小恢复率越高,由较小初始颗粒产生的絮体经破碎后再絮凝其再生能力不如大颗粒,沉后水浊度与大颗粒相比不具有降低优势.当电中和机理占主导作用时,絮体破碎后能重新絮凝,絮体大小能恢复到破碎之前;而当网捕卷扫机理占主导作用时,絮体的恢复能力不如电中和条件,再絮凝能力降低.絮体破碎后再絮凝的沉后水浊度明显低于破碎前,水温对其结果的影响不大.絮体破碎后再絮凝,适用于较大的初始颗粒和较低水温.  相似文献   

3.
以杨木P-RC APMP为原料,对其进行筛分,并对P-RC APMP细小纤维与碳酸钙进行共絮聚,研究了PAC助留体系下,不同添加量对共絮聚团和浆料电性、共絮聚团大小、浆料体系的留着与共絮聚体系滤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PAC用量的增加,共絮聚团的表面电荷、浆料的Zeta电位与白水阳离子需求量都在不断减小;通过FBRM检测,当加入PAC后,共絮聚团尺寸大小为12.5μm,PAC添加量为0.8%时,细小组分留着率为47.2%.  相似文献   

4.
为改善絮体破碎后的再絮凝能力,提高颗粒的去除效率,以西宁地区低温低浊水为研究对象,通过光学检测仪器及数学拟合方式,分析补投聚合氯化铝(PAC)对破碎后絮体粒径与分布、生长速率变化的影响,描述颗粒及浊度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随PAC补投量的升高,絮体粒径和生长速率均先增大后减小,各自达到峰值所需补投药量分别为4和6 mg/L;剩余浊度和颗粒数先降低后升高,最低时可分别降至0.79 NTU、90个·m L-1.补投2 mg/L药剂后,280~630μm絮体颗粒体积分数由22.85%增大到46.36%,4~35μm絮体颗粒体积分数由1.21%减小至0.19%,再絮凝后絮体平均粒径为400μm,大于未破碎前的370μm,粒径增长率为8.11%,絮体生长速率为77.26μm/min.补投PAC可促进絮体破碎后的再絮凝,提高浊度及颗粒数的去除效果,可有效改善实际工程絮凝工艺效果.  相似文献   

5.
纳米二氧化钛胶体对脱墨浆中DCS絮聚去除的GC-MS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GC-MS表征絮聚前后DCS组分变化的方法研究了纳米TiO2胶体对脱墨浆中DCS絮聚去除的机理.结果表明,该脱墨浆中DCS可硅烷化主要组分为树脂酸、脂肪酸、苯二甲酸酯类物质、2,2-双(4-羟苯基)丙烷和甾醇类等物质;纳米Ti O2胶体对上述多数组分有较强的絮聚去除能力,去除机理主要为“桥连絮聚”作用,且去除效果随组分分子极性增大而增强,随分子结构的位阻屏蔽作用增强而减弱.  相似文献   

6.
针对草浆造纸中段废水的特性,提出了联合使用混凝剂聚合硫酸铁(聚铁)和聚合氯化铝(聚铝)的处理工艺.结果表明:与单独使用聚铁或聚铝相比,聚铁和聚铝联用可提高对COD、浊度和色度的净化效果.投加助凝剂聚丙烯酰胺明显加大了絮体沉降速度,在一定的程度上减少了絮体发生量.聚铁、聚铝和聚丙烯酰胺联用工艺在最佳的工艺条件下对浊度、色...  相似文献   

7.
采用过氧化钙调理污泥,改变过氧化钙投加剂量、反应时间,考察污泥上清液COD、多糖及蛋白质和泥饼含水率,研究过氧化钙预氧化对污泥絮体结构以及脱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时间和过氧化钙剂量的增加,处理后污泥上清液COD增加,多糖含量先增加后减少,蛋白质含量增加,泥饼含水率有明显降低.当过氧化钙的投加量为200mg/gTS时,泥饼的含水率最低为68.3%.当过氧化钙的投加量再增大时,污泥絮体分解越破碎,不利于污泥脱水.用等量过氧化氢调理污泥进行对比,发现过氧化钙可作为一种更稳定的过氧化氢源,对污泥脱水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8.
用双酚A(Bis-A)和4,4′-二氯二苯砜(DCS)合成羟基封端的聚砜预聚体,用甲苯二异氰酸酯(TDI)、聚丙二醇(PPG)、2,2-双(羟甲基)丙酸(DMPA)合成异氰酸酯基封端的聚氨酯预聚体,再将两种预聚体共聚,制备出了改性聚砜.通过改变原料配比、浓度、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测定产物的特性黏度,确定出了共聚改性的最佳条件为: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6h,聚砜预聚体和聚氨酯预聚体质量比4∶1.将改性共聚物通过相转变法制备成超滤膜,测试膜的机械性能、分离性能以及抗污染性能.经测试改性聚砜膜,相比未改性膜,其断裂伸长率提高3.9%,抗张强度减少1.75N/mm2,纯水通量提高4.36mL·cm-2·h-1,水接触角减少13.2°,蛋白吸附量减少71.9μg/cm2.  相似文献   

9.
在黄河泥沙高质量浓度悬浊液中投加阳离子高分子聚合物,采用沉降技术与图像分析技术,探讨了聚合物的架桥絮凝机理以及不同质量浓度聚合物下架桥絮体粒径发展变化趋势,利用分形特性表征参数“分维”定量分析了不同质量浓度对絮体分形结构的影响,得出:①阳离子聚合物对泥沙颗粒的絮凝作用以架桥絮凝机理为主,电性中和机理为辅;②不同高分子质量浓度下泥沙架桥絮体粒径分布均呈广义的正态分布,不同絮凝阶段絮体存在3个粒径分布区域;③高分子质量浓度存在一个最佳值.合适浓度下的高分子架桥絮体结构密实、沉速快,静沉实验中上清液余浊低,分维值高,絮凝效果好.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当前印染废水吸附材料处理效率低、时间长、吸附剂本身污染严重及难降解的问题,以玉米淀粉(CS)为固载基体,将β-环糊精(β-CD)和柠檬酸(CA)引入本聚合体系中,以柠檬酸(CA)作为交联剂,以次亚磷酸钠(SHP)作为催化剂,采用二分法完成β-环糊精固载玉米淀粉(C-β-CDP)的制备.探讨预聚体含量、预聚体和次亚磷酸钠的投放比例、反应温度和时间等因素对玉米淀粉固载β-环糊精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C-β-CDP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预聚体质量分数为60%,nCA-β-CD∶nSHP=1∶0.33,反应温度为100℃,反应时间为30min.反应后出现了新的酯基,原有的结晶区被破坏,证明CS和β-CD之间发生了固载;以藏红花T为吸附对象,C-β-CDP的吸附过程更为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在温度为45℃时最大吸附量为14.747 2 mg/g,对藏红花T去除率为86.061 8%,吸附主要为环糊精对藏红花T的包覆,同时也包括化学吸附而并非分子扩散.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生物与非生物絮凝剂对煤泥水絮体助虑效果的影响,以过滤比阻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对枯草芽孢杆菌、黄孢原毛平革菌与聚丙烯酰胺絮凝剂联合絮凝煤泥水时絮体的过滤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黄孢原毛平革菌和聚丙烯酰胺絮凝剂都可以助滤煤泥水,单一添加时絮体的过滤比阻分别为2.683 1×109,2.040 6×109,2.137 3×109cm/g.生物与非生物絮凝剂联合絮凝时助滤效果更好,且复配组合不同,各因素对试验结果影响有明显不同.最优试验条件下,枯草芽孢杆菌与聚丙烯酰胺联合絮凝煤泥水絮体过滤比阻为0.713 9×109 cm/g,起主要作用的是枯草芽孢杆菌;黄孢原毛平革菌与聚丙烯酰胺联合絮凝煤泥水絮体过滤比阻为0.891 7×109 cm/g,起主要作用的是聚丙烯酰胺.  相似文献   

12.
采用轮流搅拌-曝气SBR系统模拟两种不同曝气方式(分点曝气和分段曝气),研究其形成的污泥絮体特性.结果表明:在相同的运行条件下,分点曝气形成的污泥絮体尺度大、沉降性能好,两者的SVI平均值分别为133mL/g和202mL/g,平均粒径分别为74.26μm和53.46μm,而且分点曝气中拥有更多的大颗粒絮体;分点曝气形成的污泥絮体稳定性优于分段曝气,在连续曝气条件下,两种污泥絮体均受到剪切破碎,不仅初始粒子被剥离,而且絮体也被打碎变小,但分段曝气被破碎的程度更大;分点曝气和分段曝气所形成的污泥絮体的EPS含量分别为31.21mg/gVSS和21.6mg/gVSS,且前者EPS中的多糖、蛋白质和DNA组分均比后者多,两者EPS的主要组分以蛋白质为主.两种污泥经连续曝气3h后,EPS皆增大,且多糖含量增加较多;分点曝气和分段曝气形成的污泥比阻分别为5.21×1012 m/kg和7.94×1012 m/kg,前者污泥的脱水性能较好.经连续曝气3h后,两种污泥的比阻明显增大,脱水性能变差.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聚丙烯酸为絮凝剂、油酸钠为捕收剂,进行了细粒黑钨矿(-20μ)絮团浮选的研究。系统地研究了细粒黑钨矿的絮团浮选行为,进行了细粒黑钨矿与石英的絮团浮选分离,研究了金属离子(Mn~(2+)、Fe~(2+))对黑钨矿絮团浮选的影响,通过(?)电位、红外光谱和捕收剂吸附量的测定,揭示了聚丙烯酸与油酸钠在黑钨矿表面的吸附机理及其相互作用;通过絮团粒度及结构分析讨论了在絮团浮选中聚合物与捕收剂所产生的联合团聚效应;进行了黑钨矿絮团浮选动力学研究;探讨了细粒黑钨矿的絮团浮选机理.并根据聚合物与捕收剂的联合选择性团聚作用,提出了一种新的絮团浮选工艺——CPC絮团浮选.  相似文献   

14.
用盐酸溶解含钛高炉渣,将溶出液与聚硅酸按不同配比复合预聚,制得无机高分子复合絮凝剂MSF,对MSF的形貌和红外光谱进行分析:采用MSF处理模拟江水,对所形成絮体的粒径分布以及MSF的絮凝效果进行比较,并研究不同原水水质和pH值对MSF絮凝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按n(M):”(Si)为1:2的配比所制MSF呈现为有较高伸展度、较粗枝杈的长链分枝形貌,形成的絮体粒径最大,对模拟江水的絮凝效果最好;在pH值为1.5-12.5时,絮体表面均呈现很强的正电性;MSF对原水水质和pH值的变化有较强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5.
混凝法处理胜利油田聚合物驱采出水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化学混凝法处理胜利油田聚合物驱采出水,并在比较不同单一混凝剂的除油、除浊效果基础上,进行了混凝剂的优化复配。结果表明:传统铝盐和传统铁盐混凝剂的除油、除浊效果明显优于无机高分子混凝剂和有机高分子絮凝剂。氯化铁和氯化铝按投加量质量比为1:3比例复配时,不但能提高絮体的沉降速度,减少污泥量,而且能达到较高的除油、除浊效果。复配铁铝混凝剂与阴离子聚丙烯酰胺(APAM)三元复配时,除油、除浊效果主要决定于无机复配铁铝混凝剂的投加量;投加0.5mg/L的APAM便能使絮体进一步发生桥联作用,提高沉降性和减少污泥体积。  相似文献   

16.
预氧化处理与有机高分子絮凝剂联用会使含氮消毒副产物亚硝基二甲胺(NDMA)质量浓度上升,典型水处理工艺条件下NDMA的质量浓度为60~100 ng/L,为了解不同因素的影响及其反应机理,研究次氯酸钠氯化预氧化及高锰酸钾预氧化与聚环氧氯丙烷二甲胺(polyamine)在不同条件下联用并用氯胺消毒后NDMA的生成量.结果表明:随着预氧化剂投加量、pH、polyamine投加量及Br-质量浓度的增加,NDMA的生成量也相应增加;低质量浓度NH_4~+会导致NDMA生成量增加17. 5%左右,但随质量浓度增加,NDMA生成量逐渐减少至初始水平;随着NO_2~-质量浓度增加,NDMA生成量显著减少,当NO_2~-的质量浓度达到10 mg/L时,NDMA的生成量为最初的15%左右;氯化预氧化过程符合UDMH机理,而高锰酸钾预氧化过程包含UDMH机理及羟基自由基机理.  相似文献   

17.
面絮是和面过程中产生的面团坯粒,其特性是面条品质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对不同和面时间下所得各粒级面絮的含量、水分含量、麦谷蛋白大聚体(GMP)含量及粒度、蛋白质组分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和面过程中不同和面时间的变化改变了面絮颗粒的含量、水分含量及GMP的分布。随着和面时间的增加,各粒级面絮占总体比例变化显著,面絮颗粒由小颗粒(<2.5 mm)向中颗粒(2.5~8.5 mm)、大颗粒(>8.5 mm)转变;更长的和面时间有助于水分在不同粒级面絮中均匀分布;随着和面时间的增加,各粒级面絮的GMP含量增加,粒度增大,蛋白质聚合度增加,分子量分布增大,但在和面初期大颗粒面絮GMP含量先下降后上升。和面时间的增加可促进面絮的粒径、水分分布与GMP聚集的均匀性,但更长的和面时间会导致GMP解聚,大颗粒面絮更容易受搅拌作用而分散。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聚丙烯(PP)无纺布的抗紫外性能,用浸涂法在PP无纺布表面涂覆聚多巴胺(PDA)层,再将壳聚糖(CS)接枝在PDA表面使无纺布表面带正电;利用CS和氧化石墨烯(GO)的静电吸附作用制备不同自组装层数的抗紫外PP无纺布.通过FTIR、TEM、SEM和UPF等测试方法对所制备的无纺布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GO与CS成功组装在PP无纺布表面,且自组装10层GO/CS后样品UPF值提高近500倍,达到2 000,UVA和UVB的透过率仅为0.05%.  相似文献   

19.
采用吡咯化学沉积聚合方法对聚酯(PET)纤维进行表面改性,研究聚合工艺条件对纤维与环氧树脂界面剪切强度的影响.分别用SEM、共聚焦显微镜、DMA及单纤维拔出实验等测试手段对改性前后纤维的表面形貌、粗糙度、聚吡咯(PPy)与基体纤维大分子作用力及复合材料的界面剪切强度(IFSS)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吡咯化学沉积聚合改性是一种有效提高纤维与树脂界面粘结性能的方法.此外,可进一步通过聚合改性工艺条件控制聚吡咯层的形貌及聚吡咯与基体纤维大分子的作用力,从而调控纤维与树脂界面剪切强度,吡咯气相化学沉积后再液相沉积,增强复合材料界面剪切强度比原纤维的提高了127.98%.  相似文献   

20.
以杨絮纤维素(PF)为基体,以硝酸铈铵为引发剂,引发丙烯腈在纤维素的羟基上自由基聚合而制备杨絮纤维-聚丙烯腈接枝共聚物(PF-g-PAN),用盐酸羟胺将聚丙烯腈中的氰基偕胺肟化,制备了聚偕胺肟功能化杨絮纤维(PF-g-PAO)。分析了PF-g-PAN、PF-g-PAO纤维的形态结构,研究了在不同pH的溶液中PF-g-PAO对重铬酸钾溶液中铬及混合重金属离子的吸附行为和机理。利用偕胺肟基团对银离子的螯合作用,制备了偕胺肟杨絮纤维纳米银复合材料(PF-g-PAO/AgNPs),研究了PF-g-PAO对Ag(Ⅰ)的吸附还原机理及复合材料PF-g-PAO/AgNPs对对硝基苯酚(4-NP)还原反应的催化作用。在4-NP 0.3mmol/L、NaBH4264mmol/L、催化剂0.25mg/mL的催化条件下,PF-g-PAO/AgNPs表现出较好的催化活性,催化还原速率常数为1.87s~(-1)·g~(-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