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4.
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乡村地区的盲目收缩现象开始凸显,乡村固有的特征急剧弱化,传统村落的文脉信息逐渐模糊.该文基于文化生态学,以甘肃省天水市街亭村为例,探讨村落空间形态与自然生态、社会人文等要素的相互演进关系,为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整体保护研究、规划发展及文脉传承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5.
依托传统村落的文化底蕴与乡土气息,深入挖掘公共空间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进行可持续的旅游开发,是实施乡村振兴的有效方法.本文以禹州市下泉村为例,通过对村庄空间现状的分析与优势发掘,提出旅游导向下公共空间更新的策略,期望做到保护与开发的协调,为下泉村文脉延续与村庄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6.
《小城镇建设》2021,(7)
当前我国传统村落正面临着风貌特色消失、传统文化遗失等问题,在文旅融合的乡村振兴发展背景下,本文旨在探讨传统村落文化空间的营造与发展策略,以文化空间为着力点带动传统村落发展,保护传统村落特色风貌,传承传统村落文化。通过解析传统村落文化空间的基本内涵、文旅融合与村落发展的相互关系,分析当前传统村落文化空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以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鲍屯村为例,从整体格局、节点、建筑三个层面识别传统村落的文化空间,针对其现状问题提出空间营造方案,并围绕文化空间的功能结构打造、多方主体参与、提高文化空间输出三个维度提出传统村落文化空间的发展策略,以期营造出能够满足村民需要与游客享受的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7.
各地对滨海旅游资源的开发投入越来越大,如何协调风景资源保护、旅游开发建设和村庄生产生活三者的关系是风景区保护和开发的重点。以霞浦县东冲半岛风景名胜区大京景区为例,通过对风景区和村庄现状所面临的问题分析,提出了景村融合发展的意见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外部公共空间是传统村落中最具活力的空间,承载了重要的文化,而今外部公共空间逐渐丧失了原本功能,取而代之是迎合游客的商业行为或者功能的凋敝。该文以苏州市陆巷村为例,采用文献调研、实地调研等方法,探究具有江南文化背景的传统村落外部公共空间的活化策略,提出点状空间文化功能激活、线状空间文化界面修复、面状空间文化景观再生。能够通过外部公共空间的活化,起到激发村落活力和传承江南文化的作用。同时,也能够为其他具有同样文化背景的传统村落的空间活化问题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基于传统村落面临衰退、消失、转型等现实问题,以"分类保护与发展"为主要线索,针对不同类型村落提出相适应的保护与发展策略。聚焦于传统村落生态、文态、业态、形态四类要素的内涵及其动态协同关系研究,提出"五态"融合理念,系统性地对传统村落进行解构,总结出多元化、适应性、复杂化的传统村落演化机制。以陕南地区22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研究样本,构建传统村落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依据"五态"中各要素不同状态的组合方式及现实基础,划分出原生滞缓型、初变发展型、转型重构型、消解收缩型4类传统村落。从动态、多维研究视角出发,探索不同类型传统村落的发展路径,以期实现传统村落的精准保护及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12.
13.
本文主要以长阳县磨市镇为研究对象,并以人居环境的五大系统为切入点,旨在发掘在乡村聚落的不断发展与扩张中,其街巷系统随之更新演变并产生的一系列问题。研究结合调研与图示分析乡村聚落的街巷更新与发展,并同时试图探讨应对各项问题的合理解决方式。 相似文献
14.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更新与重构——以番禺大岭村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以主要影响村落空间形态和村民生活形态的村落公共空间为研究范围,选取番禺大岭村为研究案例,通过对大岭村村落公共空间形态的深入剖析,揭示大岭村公共空间的形成原因和在村落空间中的作用与意义。并针对大岭村在由传统乡村聚落向城市社区演变的过程中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保护、改造、开发和利用的具体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15.
吴垭石头村是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位于河南内乡县。近年来,内乡县对吴垭石头村的部分民居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保护更新。文章通过对石头村进行实地调查问卷、现场测量,基于新生土建造技术和本土建造技术,结合典型民居实例,对吴垭石头村的传统建筑提出新的更新策略,为传统村落的保护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6.
17.
18.
历史文化名村是具有独特历史文化底蕴和风貌的村落,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文中以林浦历史文化名村策划为例,阐述了景村融合视角下的历史文化名村特点,探究历史文化名村的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