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随着国家首批海绵试点城市考核结束,海绵城市建设进入后评价时期。各海绵试点城市在地方标准的编制过程中,仍存在缺乏统一规划,海绵城市标准分散且不完整的现象,未能形成系统有效、具有地方特色的海绵城市建设标准体系。为科学有序地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指导服务地方省市海绵城市标准编制工作。以福建省为例,着力构建一套多维度、多层次的海绵城市建设标准体系用于指导地方海绵城市建设标准的编制。该体系在分析我国现行基础性标准规范、福建省地域环境对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的基础上,针对海绵城市全过程管控流程,梳理现行海绵城市标准规范存在的问题,借鉴国际及国内海绵试点城市成功经验,提出福建省海绵城市标准体系框架,对全国地方省市海绵城市标准编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海绵城市建设与实施需要解决构建海绵城市建设的规划建设管控体系和建立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体系等问题。通过客观复原常德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过程中规划建设管控历程的演变,并基于现有的规划建设管控体系,构建了与海绵城市建设相适宜的规划建设管控体系。在海绵城市建设标准体系上,以问题为导向,构建常德市海绵城市建设有关材料、规划设计施工等标准体系。为城市政府及相关管理决策部门在海绵城市建设与推广过程中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3.
海绵城市是城市建设的一种新理念,实现智慧化管控有助于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结合北京海绵城市建设与管理的实际情况,明确了海绵城市管控以服务海绵城市管理部门为宗旨,以支撑海绵年度建设任务考核、工作计划制定为首要目标,海绵城市智慧管控体系应包含信息采集层、分析处理层和业务应用层等3个部分。提出了智慧管控的框架,明确了建设原则和实施路径,海绵城市智慧管控体系的实施可按"自上而下、先内后外、近远结合"的工作思路开展,近期开展"布点、入库、建模、上图"等四项工作,远期实现"共享、融合、协作"等目标,旨在为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水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与生态治水理念,对当代城市建设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当前,如火如荼的海绵城市建设为水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新的机遇。为完善水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明确了水文化遗产的定义与价值及其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意义。通过专家问卷调查和对海绵城市进行实例分析的方式,对海绵城市建设中水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问题、形成原因以及海绵城市建设与水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互惠共生密切关系进行了剖析,进而从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健全部门机构与合作机制、建立多层次的规划体系、编制专项保护规划等规划层面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中水文化遗产的保护策略,以期为海绵城市建设和水文化遗产保护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典型的城市内涝发现,导致全国各地城市内涝灾害严重的主要原因为各地入汛早、暴雨增多,城市雨洪调蓄能力差、排水设施标准低。叙述了海绵城市内涵和功能,介绍了国内外海绵城市建设发展概况和海绵城市建设优秀案例,重点分析了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在内涵认识和措施建设上存在的主要误区,结合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现状阐述了低影响开发设施体系是一个由源头控制、中途控制、末端控制共同构成的系统,探讨了低影响开发的主要措施,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和透水铺装。并对海绵城市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建议,以期提高对海绵城市的认识,促进海绵城市建设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为有效应对城市内涝和水污染问题,中国提出海绵城市雨洪管理理念,以“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城市面源污染控制”和“城市暴雨内涝灾害防治”等为评估指标,旨在综合提升城市的水资源、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质量。在海绵城市规划、建设、运行维护过程中,需要建立完备的在线监测对象体系,辅助海绵城市建设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以国家第一批海绵试点城市镇江市为例,构建由气象(降雨)监测、下垫面监测、陆域(海绵设施、项目地块、排水分区)监测、河湖、流域监测等组成的多层级有机嵌套海绵城市监测对象体系,明确其监测指标、布点原则、监测频率、数据的筛选/识别及有效利用。海绵城市监测对象体系构建与实施对评价海绵城市建设成效与优化运行、加强城市内涝治理实施、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萍乡完成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后,全面贯彻海绵城市理念,全域推广海绵城市建设。本文基于萍乡市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实践经验,对萍乡市全域推广海绵城市建设工作进行了研究,发现所辖县海绵城市推进工作进度较慢,存在项目建设片面化、碎片化,部分海绵设施施工质量不合格等问题。经过对比分析这些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结合萍乡市海绵城市试点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全域推广海绵城市建设的工作实际,进而提出了3项对策与建议,希望能为萍乡市全域推广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提供有益借鉴,同时为当前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针对目前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主要从市政角度考虑、强调低影响开发措施应用、缺乏海绵城市系统建设理念的现实,以临海市为例,从流域治水角度,从问题与需求出发,统筹外围保障工程与内部实施方案两大工程体系,总结海绵城市实施方案编制实践要点,对未来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推广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中的水科学难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总结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实践和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海绵城市建设提出的背景和承载的期望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从水科学学科体系的10个方面(水文学、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水工程、水经济、水法律、水文化、水信息、水教育),阐述水科学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和海绵城市建设中可能遇到的6方面水科学难题:海绵城市建设水文效应与水系统模型、水资源高效利用机理及方案优选、面源污染物通过土壤渗虑消减机理及效应、"渗、蓄、滞"作用机理与城市雨洪计算、水安全风险管控及适应机制、水管理体系研究,并初步提出这些难题的解决途径,旨在为海绵城市建设的研究和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结合北京市水影响评价工作经验,分析了水影响评价和建设海绵城市的相互关系,认为海绵城市措施体系是实现水影响评价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水影响评价促进了海绵城市建设,提出水影响评价和海绵城市建设应该协调共进,建设节水型的海绵城市。  相似文献   

11.
水系规划设计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古桂林水系思想重点在于在峰值负荷时给水以更多空间,实现峰值蓄水和季节性蓄水。本文针对当前多数城市化建设面临的城市内涝问题,通过分析现代桂林内涝积水原因、古代桂林水系格局及其排涝优势和古桂林水系思想在现代桂林水系中的典型应用,给出了基于古桂林水系的现代海绵城市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12.
针对当前海绵城市建设的成本与效益问题,以江苏省某市的新建医疗中心二期工程为例展开研究。基于场地现状确定不同类型的海绵设施组合,使用SWMM对场地在不同降雨条件与不同海绵设施组合下的雨洪管理效果进行模拟,最后基于全生命周期进行成本与效益评价。结果表明:海绵设施可有效加强城市雨洪管理,可使峰值径流量减小53.32%~70.14%,使出水口流量减小6.67%~53.33%;不同海绵设施的雨洪控制能力和成本效益值与暴雨强度呈反比,其中基于透水下垫面的海绵设施的单位面积径流控制量与成本效益值均高于基于不透水下垫面的海绵设施。研究成果对于场地尺度下的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刘秋常  韩涵  李慧敏  郭磊 《人民长江》2017,48(14):23-26
海绵城市的建设可有效缓解城市雨水洪涝现象。为科学有效地评价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提高海绵城市建设的绩效水平,构建了包括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建设制度及执行、显示度在内的6项一级指标和22个二级指标的海绵城市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了基于熵权和TOPSIS法的海绵城市绩效评价模型。运用所建立的评价模型对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鹤壁市的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鹤壁市海绵城市建设水平为良好,与国家发改委对鹤壁市海绵城市中期绩效考核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4.
国外雨水管理对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背景,分析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讨论海绵城市建设与雨水管理之间的关系,认为可借鉴日本、美国、澳大利亚以及欧洲一些国家的"低影响开发技术"、"水敏性城市设计"、"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等理念和技术,以及一些雨水管理法规与奖励政策,因地制宜地进行城市排水系统改造、雨水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等,推进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曾金凤 《人民长江》2015,46(22):17-20
江西省萍乡市是全国第一批16个海绵城市试点之一。为将萍乡市建设成生态友好的海绵城市,在认真分析地理、河流、水资源、用水情况等的基础上,提出了萍乡海绵城市建设的思路及重点控制指标。萍乡市海绵城市建设主要从建筑与小区类、公园与广场类、道路管网类、河流湖泊类等项目入手,构建新型的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针对该市海绵城市建设的各类项目,制定了相应的保障、监管与考核措施。  相似文献   

16.
武汉作为首批海绵城市试点城市,已经在四新和青山两地开展示范区建设,然而推进速度并不理想。其中尤其是老城区改造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具有一定代表性,对后续推广具有较大借鉴意义。为此,基于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围绕德平路改造项目海绵体设计方案,结合实际调研了解的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提出应加大公众参与、鼓励所有制创新、推广有偿使用以及完善技术规范等,以加快海绵城市建设并提升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17.
杨珂  王思思  李海燕  车伍  赵扬  孙喆 《人民长江》2018,49(15):25-29
通州作为北京城市的副中心和第二批海绵城市试点城市,在新一轮的海绵城市建设之前,梳理通州的生态本底,以现存的上千条灌渠为基础,建立发达的灌渠系统,对于控制径流污染和雨洪调蓄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采用文献查阅、实地调研、GIS模拟、案例对比等方法,从宏观尺度上梳理了灌渠的演变历程和现状,并对灌渠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再利用价值进行了辨析;以西集镇为例,从中观和微观尺度上结合具体的城市规划过程,分析了灌渠再利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针对以上问题从城市蓝线的划定角度对灌渠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保护与再利用提出了建议。研究成果对我国河网发达的平原地区的海绵城市建设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海绵城市建设中若干水文学问题的研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了以水循环为纽带、将城市暴雨-径流、水污染治理和城市生态绿地、湿地建设与市政建设(排水、排污)规划管理联系为一体的"城市水系统"的概念与方法。基于水文学原理,分析了目前海绵城市建设中最为关键、也是质疑较多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概念,指出现行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计算实质是年降水总量控制率。如果回归到水文学概念,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就必须与水文系统响应的增益因子,即径流系数建立内在的联系;需要研究径流系数并非常数,而是与土壤湿度、降水强度和下垫面组合的时变非线性理论问题。此外,对比分析了现行海绵城市建设低影响开发措施和改进后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之间的关系,深入剖析了"城市看海"发生的条件与风险。最后就海绵城市建设与规划的水文学基础亟待改进的方面:径流系数非线性、区分自然条件和城市化后的蓄水量变化的差别、考虑河湖水系调蓄和陆地蒸散发、与流域大海绵调控结合、风险管理等,进行了研讨,并提出了未来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城市绿地作为海绵城市的重要载体,其海绵化设计将直接影响海绵城市的建设效果。针对我国海绵城市建设中绿地设计存在的问题,通过文献研究、案例分析等方法,对海绵型绿地的概念内涵、设计方法和分类设计要点进行了探讨。辨析了海绵型绿地的概念内涵,提出了核心设计目标和广义设计目标,及多专业协同的设计流程。公园绿地宜秉持"多功能"理念,将绿地功能与雨水控制利用有机结合在一起,提升绿地功能复合度和海绵功能。建筑与小区绿地在设计中要坚持"以人为本",通过海绵设计建设高品质生活环境。道路绿地应协同处理好径流污染、积水内涝等问题,以某道路绿地为例,阐述了在北方寒冷地区通过统筹红线内、外绿地,协同实现多目标雨水系统的具体方案。海绵型绿地建设应将绿地功能与海绵功能相结合,通过多专业配合和公众参与协同实现多目标,满足城市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