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加入琥珀酸酐对大豆分离蛋白(soybean protein isolate,SPI)进行改性,探究琥珀酰化调控SPI电荷密度引起的构象改变和乳化性改善之间的关系.通过荧光光谱、紫外光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不同酰化程度SPI的构象变化,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电位、表面疏水性、分子柔性及乳化性等手段表征琥珀酰化对SP...  相似文献   

2.
结合静电纺丝技术和水热法制备Fe2O3/TiO2异质结光催化材料.利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傅立叶转换红外光谱(FT-IR)及比表面分析等方法,对Fe2O3/TiO2异质结的形貌、晶型、化学组成等进行表征.利用Fe2O3/TiO2材料对罗丹明B(RB)进行光催化降解,结果表明,Fe2O3/TiO2对RB的降解速率高于纯TiO2纳米纤维,而且掺铁量为0.5%时降解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3.
结合静电纺丝技术和水热法制备Fe_2O_3/TiO_2异质结光催化材料.利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傅立叶转换红外光谱(FT-IR)及比表面分析等方法,对Fe_2O_3/TiO_2异质结的形貌、晶型、化学组成等进行表征.利用Fe_2O_3/TiO_2材料对罗丹明B(RB)进行光催化降解,结果表明,Fe_2O_3/TiO_2对RB的降解速率高于纯TiO_2纳米纤维,而且掺铁量为0.5%时降解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4.
在造纸工艺中利用机械手段制造水印纸张具有较强的防伪作用,但不能广泛应用。印刷水印在个性化印刷技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水印光油实现水印效果已成为印刷水印研究的新热点。水印光油的水印效果受光油本身及纸张结构等诸多因素影响。通过测试纸张水印部分的透光度,探讨了光油渗透量、光油颜色以及纸张类型对光油水印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光油渗透量以及纸张结构对水印效果影响显著,光油颜色对水印效果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5.
生条和熟条中的棉结以及其他杂质是由原料的品质和机器的调整情况决定的,因此在许多纺纱厂中,由试验人员进行日常的检验。这种主观的检验方法显然不总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6.
刘超  何斌  柯勤飞 《上海纺织科技》2020,48(5):11-13,22
改变过滤性能测试中氯化钠(NaCl)气溶胶的流量,研究其对针刺、熔喷和静电纺3种常用非织造空气过滤材料过滤效率和呼吸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各试样的过滤效率随气溶胶流量的增大而呈现不同程度的减小,其中针刺静电棉试样的过滤效率下降明显,呼吸阻力随气溶胶流量的增加呈线性增长趋势;各试样拟合方程的校正相关系数平方R~2均大于0.95,可用于估算不同气溶胶流量条件下试样的呼吸阻力,其中熔喷试样和静电纺试样的呼吸阻力随气溶胶流量的增加而明显上升;气溶胶流量变化对普通针刺试样的过滤效率和呼吸阻力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7.
卷烟材料多因素对卷烟通风率及过滤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卷烟纸、成型纸、接装纸及滤嘴组合搭配对纸通风率、滤嘴通风率、总通风率及卷烟过滤效率的影响规律,采用L27(313)裂区正交设计方法进行在线试验和取样.检测结果经过直观分析、方差分析及贡献率分析,结果表明:滤嘴长度、吸阻及接装纸透气度是影响试验指标的显著因素和重要因素;滤嘴长度为27 mm,吸阻为794 Pa卷烟的纸通风率及总通风率最大;滤嘴长度或吸阻越大,卷烟的滤嘴通风率及过滤效率也越大;接装纸透气度越大,滤嘴通风率、总通风率及过滤效率也越大,而纸通风率则越小.  相似文献   

8.
生淀粉酿醋、醋醅中高产醋酸菌的分离和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商业部下达的“提高完善生淀粉制醋工艺试验”课题研究中,我们为了了解固体酿醋过程中醋酸菌的变化情况,而进行了不同发酵时期的醋醅中的醋酸茵分离选优及鉴定,以期能  相似文献   

9.
<正>脲醛树脂作为一种湿强剂被广泛应用于湿强纸的生产,但其在纸张中的存留率并不能直接说明其对纸张真实的增强效用,可能在较低存留率下有良好的湿强度,反之,如将经絮凝的树脂胶液加入浆内,即使有较高的存留率,也很少会产生应有的效率。在正常生产条件下,脲醛树脂的用量在3%时,其在纸张中的存  相似文献   

10.
以室温放置直至变质的市售酸奶为样品,从中分离出2株酵母菌和4株霉菌,分别命名为Y1、Y2、M1、M2、M3、M4。酵母菌采用形态学和26SrDNAD1/D2区序列分析鉴定,确定Y1为乳酸克鲁维酵母(Kluyveromyces lactis),Y2为马克思克鲁维酵母(Kluyveromyces marxianus)。霉菌经菌落及菌体形态学鉴定,确定M1、M2、M4为青霉(Penicillum),M3为白地霉(Geotrichum candidum)。   相似文献   

11.
酸奶中污染酵母菌和霉菌的分离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室温放置直至变质的市售酸奶为样品,从中分离出2株酵母菌和4株霉菌,分别命名为Y1、Y2、M1、M2、M3、M4。酵母菌采用形态学和26SrDNAD1/D2区序列分析鉴定,确定Y1为乳酸克鲁维酵母(Kluyveromyces lactis),Y2为马克思克鲁维酵母(Kluyveromyces marxianus)。霉菌经菌落及菌体形态学鉴定,确定M1、M2、M4为青霉(Penicillum),M3为白地霉(Geotrichum candidum)。  相似文献   

12.
通过认识卤水pH值对制盐设备的影响及对卤水反应速度、沉降速度及精卤质量的影响,提出调节控制卤水pH值的措施及方法。  相似文献   

13.
从河池某米酒酒曲中分离出2株霉菌F1、F2,1株酵母菌F3共3株优势酿酒菌种,经鉴定F1为根霉属和F2为毛霉属,F3为酿酒酵母。对3株优势菌种的特性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两株霉菌均可产糖化酶,其中F1糖化酶活力为422.6 U/m L,F2糖化酶活力为48.73 U/m L;三株菌均具有产酒精能力,其产酒精能力大小为F1>F2>F3。  相似文献   

14.
《食品工业科技》2013,(09):146-149
借助物理方法实现菱角淀粉和菱角蛋白的相对分离,并制备食品级菱角淀粉和菱角蛋白,实现菱角的综合利用,提高了菱角的附加值。通过工艺优化实验,确定菱角淀粉和蛋白分离的最优工艺为:粉碎时间20s,浸泡时间8h,离心分离时间30min。该条件下菱角淀粉的提取率为91.8%,菱角蛋白纯度为93.9%。然后初步研究了菱角淀粉的颗粒结晶特性和蛋白的分子量分布等基本性质,得出:菱角淀粉体积平均粒径为20.86μm,结晶度为36.47%,属于A型淀粉;菱角蛋白的分子量主要分布在17.5和37.2ku左右。   相似文献   

15.
借助物理方法实现菱角淀粉和菱角蛋白的相对分离,并制备食品级菱角淀粉和菱角蛋白,实现菱角的综合利用,提高了菱角的附加值.通过工艺优化实验,确定菱角淀粉和蛋白分离的最优工艺为:粉碎时间20s,浸泡时间8h,离心分离时间30min.该条件下菱角淀粉的提取率为91.8%,菱角蛋白纯度为93.9%.然后初步研究了菱角淀粉的颗粒结晶特性和蛋白的分子量分布等基本性质,得出:菱角淀粉体积平均粒径为20.86μm,结晶度为36.47%,属于A型淀粉;菱角蛋白的分子量主要分布在17.5和37.2ku左右.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乳酸菌的功能,从芬兰传统发酵乳制品--Viili中分离出6株乳酸菌并进行了初步鉴定;以乳酸乳球菌Lac3和肠膜明串珠菌Lac5喂养秀丽隐杆线虫,评价其对线虫寿命的影响.结果表明,用乳酸乳球菌Lac3和肠膜明串珠菌Lac5喂养秀丽线虫比用大肠杆菌OP50喂养能分别提高线虫平均寿命26.973%和31.562%,显著延缓了线虫的衰亡,对研究乳酸菌的保健功能和Viili的长寿功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热磨机械浆中,不同分子质量、不同电荷密度的阳离子聚丙烯酰胺(CPAM)对溶解和胶体物质(DCS)的影响。阴离子物质DCS来源于机械浆,能与阳离子聚合物反应。实验结果表明,相对分子质量为900万、电荷密度为3.2mmol/g的CPAM能与抽出物发生最有效的絮聚,CPAM对抽出物中的甘油三酯和甾基酯的作用效果最大,并且随着CPAM的添加,水样中负电荷密度减小。这些结果与添加CPAM后抽出物浓度减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特征腐败菌的腐败原理,延长产品的货架期。从5,26,36,46,5/46℃(5℃培养24 h后放入46℃培养24 h,如此交替进行)等5个贮藏条件下腐败变质的麻酱调味料中分离出8株腐败菌,利用纯培养的方法,根据菌落形态、菌落颜色、革兰氏染色等特征,选择菌落形态差别较明显的8株菌,通过16S r DNA序列分析确定各菌所属种。将培养12 h的幼龄腐败菌回接到无菌麻酱调味料中,37℃贮藏96 h后,研究腐败特征。结果表明:筛选的8株腐败菌均为芽孢杆菌属。腐败品质特征分析表明,8株腐败菌对酱料的水分含量、色度、黏度、总酸和氨基酸态氮有影响,水分活度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9.
以转基因大豆为试验材料,运用定性PCR的方法研究了粉碎、膨化两种加工工艺对转基因大豆内源基因Lectin、外源基因Cp4 epsps以及启动子和终止子的影响。结果表明,粉碎和膨化加工工艺对大豆转基因成分及调控元件的降解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啤酒花颗粒在加工、储存过程中可能会被微生物污染,从而增加了干加酒花工艺啤酒感染杂菌的风险.为研究啤酒花中微生物对啤酒发酵的影响,从常用的干加酒花颗粒中分离出3株Y1、Y2和Y4菌,根据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鉴定和系统发育树,Y1菌被鉴定为Bacillus velezensis,Y2菌为Terribacillus sac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