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2.
3.
针对黄土高原沟壑区城镇化进程加快和水土流失等严重问题,基于当代人口分布的“塬面化”发展趋势,通过分析城镇体系组织结构与地形地貌关系,提出了以“黄土塬”为城镇体系协调单元的构想,并对协调单元的内涵进行了阐述。结合延安地区洛川县永乡塬单元,探讨了协调单元中城镇体系发展的适宜空间和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布局的原则,并运用景观生态学“斑块-廊道-基底”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城镇体系协调发展的“大分散、大聚集”基本模式、树枝形多中心组团和均衡增长的类型模式。 相似文献
4.
黔东南州位于贵州省的东南部,城镇化水平处于较滞后的状态。本文主要是对黔东南州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功能结构进行了优化,提升了核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以到整合、协调区域资源,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小城镇建设》2016,(8)
本文通过梳理凌河流域城镇面临的生态环境、产业经济、城镇发展等方面的问题,以构建流域生态治理体系为线索,提出区域发展重点是推动流域特色农旅发展,引导传统产业集聚,带动流域产业发展转型,促进流域城镇建设,实现流域生态治理、产业转型、城镇统筹发展。本文提出应首先结合地质灾害分布、自然保护区分布、水源地保护、用地类型等要素划定生态控制线与生态控制区,其次进行旅游、矿产、特色农林资源、重要产业园区、区域交通设施等重要发展要素空间识别,在此基础上构建与流域生态治理要求及资源条件相匹配的分类分区城镇职能体系,并以此为基础确定滨河乡镇地区空间分区,引导区域有序发展,以期对其他流域治理地区的区域城镇规划提供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7.
近年来,我国许多城镇密集区的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并作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大事件"而深刻地影响城镇空间的发展。城镇密集区城镇空间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区域一体化的必要条件和重要手段。本文梳理了成渝城镇密集区城镇空间发展的基本现状和问题,在总结协调发展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城镇密集区城镇空间规模适度、城镇空间协调发展、区域基础设施统筹共建和城乡空间统筹发展的空间发展目标和规划对策,并对区域空间协调发展的机制创新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海岛城镇协调发展规划——以舟山市干览镇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岛地区城镇由于自然、交通等条件的限制,发展往往落后于周边大陆地区,然而近年来,在交通条件得到较大改善、海洋经济快速发展,以及邻近大陆地区产业升级的区域发展背景下,一些海岛城镇进入了快速工业化阶段.这样一种阶段生的转变,对于海岛城镇来说,必然面临各项规划的压力. 相似文献
9.
“流空间”视角下,对城市体系的研究
逐渐由属性数据测度的静态等级结构转向关系
型数据测度的动态城市网络。以浙江省宁海县
为例,利用SDK数据表征各乡镇间的实测人流
联系强度,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法、改进的优势
流法和位序—规模法测度城镇体系网络特征,
且与现行县域总体规划的城镇体系规划进行对
比。结果表明:一、宁海县各乡镇联系整体呈现
西强东弱、北强南弱的不均衡特征;二、第一、
第二和第三优势流主要向跃龙街道和桃源街
道汇集,且可识别区域内联系紧密的乡镇组合;
三、宁海县的人群流动通廊与规划轴线走向、
对外交通系统布局基本一致,西店镇、茶院乡—
力洋镇组合、前童镇—岔路镇组合的发展基本
符合规划设想,长街镇与规划设想尚有一定的
差距。为优化宁海城镇体系,建议采取统筹区域交通、强化重点乡镇中心性、整合要素资源等措施。本研究对于其他区域城镇体系的识别和规
划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上海城市规划》2019,(5)
借鉴城市网络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基于LBS大数据,从人流活动特征的视角对厦门市的空间结构特征展开研究。以厦门本地人群、漳州人群、泉州人群和全国旅游商务人群4大类人群在厦门市内活动形成的网络体系来反映城市空间结构的实质特征,包括人流活动中心的分布,以及活动中心之间的关联特征等。研究表明,厦门市的中心体系具有多点网络化特征,外围组团对人群的分流作用尚不明显,本岛一核独大。组团内部的高强度联系中心包括商业中心、大型交通枢纽、大型住区、旅游景点、高校片区、工业园等,主要分布在厦门本岛。总体来看,厦门市多中心的空间结构尚未充分形成。厦门岛外4大新城不仅要在未来发展中致力于保证组团规模来增强独立性、尽量维持相对较高的职住平衡水平,构建综合服务齐全的城市副中心,还要承担承内启外的角色,构筑面向厦漳泉地区的发展桥头堡。 相似文献
14.
盐城市位于江苏东部沿海,以“江苏沿海生态城市”为性质,应积极推进城市空间的发展,逐步实施城市向沿海扩散,合理规划城镇体系,调整行政区划,加快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小城镇数量众多,其中山区城镇约占全国城镇总数的一半以上。发展小城镇是一项带动社会经济和发展的大战略。西部大开发给位于西部的山区城镇带来了发展的契机,山区城镇有山有水的特点和厚重的文化底蕴,以及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使得山区城镇空间拓展显示出独特的亲水空间、山地景观等多方面特色。笔者在《攀枝花市盐边县桐子林城镇空间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研究中,充分利用盐边县新县城——桐子林的现有资源,构建一个沿江带状“山水园林城镇”的空间发展模式,形成山、水、城相渗透相容的布局;同时体现其自身特色,塑造良好的城镇形象,…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先利用Arc GIS软件中的水文模块对泾河水系进行重新分级,以冲沟为泾河流域的最小水系,建立泾河流域的6级水系,旨在使水系分级具有定量化的特征。其次,在DEM数字模型的基础上提取川道的边界范围,可以看出泾河及其各级支流冲积而成的川道,水系级别越高,川道则越大,其中最宽的川道位于泾河中上游,宽度达到3.6km。第三,将川道和城镇数据叠加,得出川道城镇的空间分布特征,川道面积越大分布城镇越多,城镇级别越高;中游区的川道城镇密度最大,上游区和下游区城镇密度最小;中游区分布的川道城镇规模大。第四,从地形地貌、自然要素、水土流失和基础设施四个方面分析了川道城镇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梁峁、坡地生态保护+宽的川道生态控制+沟道水系生态廊道网络"的川道城镇生态发展空间模式。 相似文献
17.
城市品位是城市品质和城市特色的集中体现,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文章从认识论角度出发,深入剖析城市品位的内涵特征与提升要点,通过对泾河新城城市品位实践进行总结反思,探讨了城市品位的提升策略.文章提出以城市规划为统领、以文化品位彰显为核心、以服务品位支撑为重点、以环境品位提升为亮点、以管理品位优化为保障等五步法是泾河新城城市品位提升工作的方法策略,以期对其他同类城市品位提升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8.
19.
文章以南京中心区为例,对建筑的识别性及其所处位置的空间结构特征的关系进行了量化解析。首先,通过现场调查和公众投票,确定了31处高识别性建筑;其次,使用空间网络中间性分析技术对建筑的空间结构特征进行表征;在此基础上,从空间分布和统计分布两方面分析建筑识别性与中间性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建筑的可识别性与其所处位置的空间结构特征之间具有关联性,并揭示了这种关联性的特征。结论认为,强化重要建筑的可识别性应当重视其城市设计布点控制,并提出引入基于中间性的空间结构分析方法优化相关实践。 相似文献
20.
基于经济密度差异特征的区域空间结构研究——以江西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引入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基于江西省91个地理单元的18个经济密度指标,对江西省经济密度的地域空间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非农产业的空间经济密度、非农产业的人均经济密度和农业的经济密度是影响江西省经济密度的三大因子;按照经济密度差异,江西省可划分为4种类型区域,不同类型区域的地理单元组成3种城市群空间结构类型,分别为扇形结构、双核心结构和飞地型结构;江西省初步形成了沿浙赣线和京九线发展的“十”字形空间结构格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