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塑料》2015,(5)
以纳米二氧化硅为分散稳定剂,采用悬浮聚合的方法,成功制备了以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作为囊壁,以十二醇为相变芯材的相变微胶囊。通过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激光粒度仪、差示扫描量热仪、热重分析仪分别对微胶囊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当丙烯腈质量分数超过单体比的90%,相变微胶囊形貌极为规整,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芯材投料质量分数为55%时,所制备的相变微胶囊的潜热达到110.7 J/g,可以作为功能性材料用于储能功能纺织品、涂料、混凝土等。  相似文献   

2.
采用原位聚合法, 以掺杂了金属Fe3+、Zr4+、Ce4+的二氧化钛(TiO2)纳米粒子及TiO2纳米粒子填充聚乙烯醇(PVA)改性三聚氰胺甲醛树脂(MF)为微胶囊复合壁材,橙花精油为芯材,制备了掺杂TiO2纳米粒子填充PVA改性囊壁的相变微胶囊。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热失重分析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了掺杂TiO2纳米粒子对微胶囊力学性能、热性能及表面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囊壁中均匀地加入掺杂纳米TiO2后,芯材释放速率减小;当壁材中Fe3+掺杂纳米TiO2含量为0.5 %(质量分数,下同)时,微胶囊的破损率为18.1 %,芯材的10 d释放速率为4.5 %。  相似文献   

3.
以掺杂金属Fe~(3+)、Zr~(4+)、Ce~(4+)的TiO_2纳米粒子及TiO_2纳米粒子填充聚乙烯醇(PVA)改性密胺甲醛树脂为微胶囊复合壁材,以十四烷为芯材,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掺杂TiO_2纳米粒子填充PVA改性囊壁的相变微胶囊。考察了掺杂TiO_2纳米粒子对微胶囊机械性能、热性能及表面形态的影响,采用FT-IR、TG和SEM等方法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当囊壁中均匀地掺杂纳米TiO_2后,微胶囊的机械强度增大,芯材释放率减小。当壁材中Fe~(3+)掺杂纳米TiO_2质量分数为0.5%时,微胶囊破损率为18.5%,芯材10 d释放率为22.6%。  相似文献   

4.
微胶囊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低熔点的相变材料为芯材,三聚氰胺脲醛树脂为囊壁材料,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相变储能微胶囊。采用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和热重分析测试技术表征了制备的相变微胶囊的结构组成、形貌特征及热性能。实验结果表明,相变储能微胶囊复合相变材料热稳定性好,在160℃以下无质量损失,其相变温度和焓值分别为15.3℃,132.3 J/g。制备得到的微胶囊呈球形,平均粒径小于20μm,固化剂滴加速度为0.5 mL/m in时微胶囊形貌较佳,优化的芯/壁质量比为1∶1.5,且微胶囊的亲水性随芯材含量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5.
王鑫  方建华  吴江  刘坪  冯彦寒  刘娜  林旺 《化工进展》2020,39(4):1431-1438
以相变温度为32℃的石蜡为芯材,三聚氰胺-甲醛树脂/改性SiO2杂化层为壁材,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相变微胶囊。使用接触角测定仪考察了KH-570对纳米SiO2的有机改性效果;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能谱仪(EDS)分析了微胶囊表面形貌及壳层表面的元素分布;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测定了相变微胶囊的热性能参数。结果表明:使用KH-570有机改性的纳米SiO2颗粒制备杂化层能显著提升微胶囊的热稳定性与使用耐久性。当改性SiO2质量分数为3%时,制得的微胶囊呈光滑球形,SiO2颗粒在胶囊壳层表面分散均匀,其相变焓为135.1J/g,相变过程滞后,并且微胶囊芯材在有机溶剂中的渗透率由66.1%降至45.8%,经历1000次热循环后的质量与相变焓损失率仅为7%与24.4%。  相似文献   

6.
以石蜡为芯材,纳米纤维素(CNFs)改性的三聚氰胺-尿素-甲醛树脂(MUF)为壁材,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纳米相变微胶囊。采用红外光谱仪、示差扫描量热仪、热重分析仪和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等对产物的性能进行了分析和表征。结果表明,加入质量分数1.5%的CNFs时,CNFs在壁材中分布均匀,制备的石蜡微胶囊相变焓达61.20 J/g,使得微胶囊的包含量从50.1%升高到55.6%,破损率从30.2%下降到24.5%。  相似文献   

7.
以亚麻油为芯材,脲醛树脂为壁材,采用二步法制备自修复微胶囊。通过探讨芯壁比、乳化剂用量、pH等对微胶囊形貌及性能的影响,确定了微胶囊的最佳合成工艺。将微胶囊应用到环氧树脂基体中制备自修复涂层,并考察了涂层的力学性能及自修复性能。结果表明,当芯壁比为3:5时,乳化剂用量为1.5wt%,脲醛树脂预聚温度为70℃,终点pH为3.0时,制备的微胶囊呈规则球形结构,平均粒径约为140μm,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当涂层中微胶囊质量分数为3%时,涂层的力学性能提升幅度较大。  相似文献   

8.
响应面法优化纳米UF香精微胶囊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岩  易封萍 《精细化工》2013,30(1):51-55,63
采用原位聚合法以脲醛树脂(urea-formaldehyde resins,UF)为壁材制备的微胶囊常在微米级水平上,实验选用吐温80作乳化剂,通过探究实验工艺,制备出了纳米粒径的脲醛树脂香精微胶囊。进行了乳化香精粒径、固含量、壁芯比(UF壁材与香精芯材的质量比,下同)单因素实验,以激光粒度仪测定的微胶囊粒径大小和分布情况为考察指标,确定了3种因素的水平范围。实验表明,当体系固体质量分数小于1%,壁芯比为(2~5):1,乳化香精粒径为50~200 nm时可制得粒径分布均匀的纳米粒径微胶囊。用响应面分析软件进行实验设计,得到了微胶囊粒径与3种因素之间的三次回归模型,其R2值为0.992 7。对模型进行4组实验验证,验证实验结果相对偏差在6%以内,该模型具有较高可信度。  相似文献   

9.
张影 《热固性树脂》2020,35(3):20-23
采用原位聚合法以脲醛树脂为壁材,E-51环氧树脂为芯材制备了微胶囊并将其加入E-51环氧树脂/1622T改性脂肪胺体系中。采用示差扫描量热法及力学性能测试研究了该体系的固化动力学及其他性能。结果表明:微胶囊质量分数为10%时,体系的凝胶温度、固化温度和后处理温度均降低,固化度提高。活化能达到极小值45.02 kJ/mol,较纯环氧体系降低18.91%。冲击强度达到极大值2.58 kJ/m2,较纯环氧树脂体系提高20.34%。微胶囊质量分数为5%时,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分别为67.1 MPa和86.2 MPa,较纯环氧树脂体系分别提高6.5%和10.51%。  相似文献   

10.
以脲醛树脂为壁材,使用原位聚合法制备芳香驱蚊微胶囊。考察了微胶囊结构、包埋率、粒径及其分布等影响因素。优化的缩聚反应条件是:以十二烷基硫酸钠为表面活性剂,以盐酸为酸性催化剂,催化剂分批加入,终点pH值2.0,酸化4 h,固化温度70℃,固化时间2 h,搅拌速度800 r/min,可以得到包封率为91.3%、缓释效果良好、粒径分布均匀且粒径1~10μm的流动性球型固体微胶囊。  相似文献   

11.
雷瑞  马养民  杨秀芳 《化工进展》2020,39(7):2782-2787
采用三聚氰胺-脲醛树脂(MUF)为壁材、合成的花椒籽油醇酸树脂为芯材,原位聚合法制备自修复微胶囊,探讨了微胶囊的制备工艺。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红外光谱仪(FTIR)、热重分析仪(TGA)和粒径分析仪对微胶囊的表面形貌、化学结构、热稳定性及其粒径分布进行了测试表征。将醇酸树脂微胶囊分散到环氧基体中,研究了环氧涂层的力学性能和自修复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当乳化剂浓度为2.0g/L、芯壁比为2∶1、终点pH为3.5时,微胶囊呈球形结构,无明显的缺陷和损伤,平均粒径为97.44μm,热稳定性良好。当添加质量分数5%的微胶囊时,与未添加微胶囊的自修复涂层相比,其弯曲强度、拉伸强度、黏结强度及其冲击强度分别提高了50.4%、50.0%、40.0%及25.2%,且涂层的自修复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12.
以丙烯腈、丙烯酸丁酯和甲基丙烯酸的共聚物为壁材,十四醇为芯材,通过悬浮聚合法合成相变储能微胶囊材料。研究了单体组成、均化速率、芯壁比对微胶囊形貌和性能的影响,并利用红外光谱、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激光粒度仪、差示扫描量热仪、热重分析仪分别对微胶囊进行了表征。通过实验优化,当芯壁比为1.5∶1(质量比),均化速率为1 500 r/min,反应温度为70℃时,制备的相变微胶囊球形圆整,粒径均匀,相变焓为113.53J/g,并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卢荣  王静  李亚敏  徐抗震  郑晓燕 《化学工程》2011,39(12):26-30,39
研究微胶囊相变材料包封率的影响因素,为微胶囊相变材料的研发及生产加工提供参考.以三聚氰胺-甲醛树脂为壁材,正十二醇为芯材,通过原位聚合法制备微胶囊相变材料.采用响应面分析( RSM)实验设计和多元二次回归方法作为函数估计的工具,研究微胶囊制备体系中物料配比函数与微胶囊包封率之间的关系,建立了二次多元回归模型.得出物料配...  相似文献   

14.
采用硅烷偶联剂γ-(2,3-环氧丙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60)对环氧树脂E-51进行改性,并以此为芯材,三聚氰胺-脲醛树脂(MUF)为壁材,原位聚合法合成微胶囊,探讨了微胶囊制备工艺,并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红外光谱仪(FTIR)、热重分析仪(TGA)等对其表面形貌、化学结构及热性能等进行了表征和测试;之后将改性后的微胶囊应用到自修复环氧树脂涂层中,考察了自修复涂层的力学性能和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当芯壁比为1.5:1、乳化剂质量分数为1.4%时,微胶囊为规则球形,表面粗糙、致密,大小均匀,平均粒径约为100μm,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当涂层中改性微胶囊质量分数为3%时,涂层的拉伸强度、弯曲强度、黏结强度及冲击强度均较高,且其较未改性微胶囊自修复涂层分别提高了14.9%、14.3%、16.0%和9.6%;与未改性微胶囊自修复涂层相比,改性微胶囊自修复涂层的电化学性能增强,且电化学阻抗值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5.
以无机SiO2为壁材、正十八烷为芯材制备相变微胶囊(MEPCM),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粒径分析、差示扫描量热仪和热重分析仪对其结构形貌与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制备的正十八烷相变微胶囊具有良好的球形外观,平均粒径为538. 2 nm;该微胶囊熔融温度和熔融热焓分别为27. 75℃和125. 1 kJ/kg,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采用浸轧法将MEPCM整理到纯棉织物上得到相变调温织物,并考察了浸轧整理液中微胶囊的添加量对织物性能的影响。经过增重率和DSC测试得出MEPCM最佳质量分数为20%,制备出的相变调温织物的熔融温度和熔融热焓分别为26. 50℃和15. 60 kJ/kg,具有良好的耐水洗性和透气性。  相似文献   

16.
以2-甲基咪唑(2MMZ)为芯材,聚苯乙烯(PS)为壁材,采用溶剂挥发技术,制备了一种新型潜伏性2MMZ-PS微胶囊固化剂。通过红外光谱仪(FT-IR)、热重分析仪(TGA)、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粒度分析仪和差热扫描量热仪(DSC)对微胶囊固化剂的化学结构、芯材含量、表面形貌、粒径分布及固化性能等进行了表征。所制备的微胶囊固化剂表面光滑,粒径分布较窄,平均粒径约为10.18 μm,芯材2MMZ含量为40.36%。由微胶囊固化剂与环氧树脂E-51制备的单组分胶黏剂,具有优良的固化特性和潜伏性能,可在相似文献   

17.
采用复合凝聚法,以广藿香精油为芯材,壳聚糖(CTS)和阿拉伯胶(GA)为壁材,制备了广藿香精油微胶囊。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激光粒度仪、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等对微胶囊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乳化剂用量为质量分数1%,芯壁质量比为1∶2,乳化转速为2 500r/min,复凝pH为5,固化剂用量为1.5g时,微胶囊包封率和载药量最佳,微胶囊球形规则、分散性好,平均粒径为10.5μm。  相似文献   

18.
脲醛树脂石蜡微胶囊的制备及其在保温隔热涂料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脲醛树脂为壳材料,质量比为1:1:1的液体石蜡、十八烷和固体石蜡组成的混合物为芯材,用原位聚合的方法制备了脲醛树脂石蜡微胶囊,采用红外光谱分析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微胶囊进行了表征,使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研究了石蜡微胶囊的热性能及相变温度。将该微胶囊制成保温隔热涂料,测定了涂料的保温隔热效果及其机械性能。结果显示,脲醛树脂成功包覆了石蜡,微胶囊表面粗糙,粒径为10μm左右,其相变温度分别为2.1°C、15.1°C和42.9°C,相变焓为50.1J/g。与仅含钛白粉的空白涂料相比,添加了空心玻璃微珠、改性硅藻土和脲醛树脂石蜡微胶囊制备的保温隔热涂料最大温差11.5°C,平均温差9.7°C,涂层的机械性能符合国标要求。  相似文献   

19.
原位聚合法制备玫瑰香精微胶囊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对以脲醛树脂为壁材、用原位聚合法对玫瑰香精进行微胶囊化的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影响微胶囊包埋率、粒径及其分布、微胶囊结构的影响因素。优化的缩聚反应条件为:在壁材质量分数为9%时,以NH4Cl做酸性催化剂,酸化4h,终点pH值1.5,60℃~70℃固化,固化2h。可制得包覆良好、粒径分布均匀且平均粒径小于3.5μm的流动性固体微胶囊。  相似文献   

20.
环氧树脂微胶囊的制备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以脲醛树脂为壁材,E-51环氧树脂为囊芯,通过原位聚合法制备了环氧树脂微胶囊。探讨了反应过程中脲醛量比及反应温度、体系pH值、搅拌速度等实验条件对微胶囊表面形貌、结构、粒径及其分布和包封率的影响。并通过多种方法对微胶囊进行了检测和表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制备环氧树脂微胶囊的最佳反应条件:n(尿素):n(甲醛)=1:2.0,以NH4Cl为酸性催化剂,催化剂分批加入,酸化3h,终点pH为2.0,反应温度70℃,搅拌转速450r/min,固化2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