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深层稠油油藏超临界压力注汽开发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深层稠油油藏由于储层埋藏深、原油粘度高,油层有效吸汽所需的注汽压力往往高于常规注汽锅炉出口的额定压力,导致注气效果较差。为此,在对不同压力下饱和蒸汽焓、温度、潜热、比容以及超临界压力下蒸汽的比容、比焓等蒸汽热力学性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对深层稠油油藏超临界压力注汽时的井筒热损失、储层受热半径进行了模拟计算,同时进一步预测了深层稠油超临界压力注汽开采效果。认为通过研制超临界压力锅炉、完善配套工艺、实施超临界压力注汽可以实现深层稠油乃至特、超稠油油藏的有效开发。  相似文献   

2.
任标  陈琦 《特种油气藏》1999,6(3):39-43,48
针对克拉玛依油田3区克上组注水砾岩稠油油藏的地质情况,进行数模拟综合研究,选择了注汽参数。在该区原注水开发工艺模式的基础上对其原井下的结构及井口工艺在蒸汽吞吐开采中的适应性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
为改善新疆油田稠油热采水平井的注汽开发效果,进行了水平井分段完井分段注汽技术研究与现场试验。利用管外、管内热敏封隔器及配套工具设计了分段完井、注汽采油管柱,结合超稠油流变性试验与数值模拟技术完成了地层屏蔽有效性论证,优化了盲管段长度;实现了强制注汽,并有效防止2个注汽井段之间的汽窜,保证分段注汽效果。2011年,新疆油田9口稠油水平井采用高温热敏封隔器进行水平井分段完井、分段注汽试验,施工成功率100%,与常规双管笼统注汽的邻近水平井相比,分段完井的水平井首轮吞吐平均油汽比高0.44,吸汽剖面得到改善,分段注汽效果明显。这表明稠油热采水平井分段完井及注汽采油技术是可行且实用的先进技术,为新疆油田超稠油高效开采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4.
5.
稠油油藏注蒸汽和烟道气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提高克拉玛依油田九6区特稠油蒸汽吞吐后期及转蒸汽驱开发效果,进行了注蒸汽添加锅炉烟道气机理、地质参数敏感性、注采参数优化和经济评价等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适宜的油藏条件下,蒸汽加烟道气吞吐和蒸汽加烟道气驱比单纯的蒸汽吞吐和蒸汽驱效果都有明显的改善.蒸汽吞吐后期加锅炉烟道气可使该区吞吐周期延长2~4轮次,单井产量提高1459 t,采出程度提高7.02%;蒸汽驱过程中添加烟道气可使采出程度提高3.7%.  相似文献   

6.
风城浅层超稠油油藏水平井注蒸汽开发试验效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风城浅层超稠油油藏水平井试验区由1口水平井,3口直井和5口观察井组成。1995年投入注蒸汽开发试验。从生产试验特点,生产效果影响因素,汽窜裂缝方向及不同生产方式下效果对比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汽窜裂缝是影响水平井生产效果的重要因素;水平吉吞吐预热,间歇汽驱,化学剂降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开采方式。  相似文献   

7.
尚思贤 《特种油气藏》1999,6(4):44-47,58
方法 使汽水两相流通过KZQ-I型蒸汽取样品产生重力分离,取出液态水样,进行离子分析,测出蒸汽干度。目的 解决浅层稠油油藏井下蒸汽干度直接监测问题,以便执行最佳蒸汽干和采油工艺。结果 自行设计的井下盖汽器准确,误差≤5%;对吞吐井、面积驱含3种不同井下管柱进行直接监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结论井下蒸汽干度监测真实、可靠、方便;经常监测井下蒸汽干度对执行最佳蒸汽干度的采油工艺,选择合理的井下管柱有重要  相似文献   

8.
三参数注采特征曲线能够很好地揭示累积注浆汽量与累积产油量之间的半对数线性关系,可以用于注蒸汽开发稠油油藏原油采收率的计算,针对三参数注采特征曲线不能采用常规的最小二乘法确定模型参数的问题,提出了求解模型参数的两种简单方法,即线性回归法和等步长法,线性回归法仅适用于汽油比有规律增大的油藏,而等步长法与汽油比我关,适用范围较线性的回归法要广。通过实例验证表明,用三参数法计算稠油油藏原油采收率是适用,有  相似文献   

9.
稠油油藏蒸汽驱末期注热水和间歇注汽的物理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真空物理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了新疆克拉玛依油田九1区反七点井网稠油油藏蒸汽驱末期改注热水,以及间歇注汽和间歇注热水等注驱方式对生产效果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了热水驱及间歇汽驱对油藏中各层温度变化的影响,力图对油藏内温度变化方面探求蒸汽驱末期转热水驱或转间歇汽驱驱油的机理。  相似文献   

10.
蒸汽吞吐效果预测及注汽参数优化方法研究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数值模拟是稠油油藏开发的有力工具,但它需要较多的人力和物力。当对新区的多个油藏进行开发效果预测时,仅用数值模拟是困难的。为此,提出了一种简单的预测蒸汽吞吐效果的方法,它以MarxLangenheim模型为基础,是在BobergLantz模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解析解模型。同时提出了一种应用加权方法考虑多个生产指标的优化方法。以此为基础,在PC机的Windows3.x和Windows95环境下开发了相应的软件。应用结果表明: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优化方法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该软件为油藏工程师提供了一个预测蒸汽吞吐效果和优化注汽参数的工具。图2表2参4(郭海莉摘)  相似文献   

11.
以辽河油区已投入吞吐开采稠油油藏实际一切数据为基础,总结了年油汽比变化规律,建立其动态预测的数学模型,并用推广递推梯度方法,对模型中的参数进行了估计。  相似文献   

12.
方法 针对克拉玛依油田三3区克上组注水砾岩稠油油藏的地质情况 ,进行数模综合研究 ,选择了注汽参数。在该区原注水开发工艺模式的基础上对其原井下结构及井口工艺在蒸汽吞吐开采中的适应性进行了研究。目的 提高该油藏的开发效果。结果 该油藏符合稠油注蒸汽开发条件。结论 在该区成功地实现了注蒸汽吞吐热采工艺并取得了一定的热采效果。同时也为同类油藏的开发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13.
稠油油藏注蒸汽后沥青沉积引起的储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玉霞 《河南石油》2004,18(B06):56-57,63
采用河南稠油油田的原油和岩心开展高温物模实验,系统研究了稠油油藏注蒸汽后沥青在地层条件下的沉积产状及堵塞危害,建立了预测沥青沉积伤害程度的物性伤害方程与图版。为注蒸汽开发过程中的油层保护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4.
针对克拉玛依油田九6区特稠油水平井试验区,进行了水平井倾斜方向、注汽附管长度等参数敏感性分析,并在注采参数优选的基础上,进行了不同生产方式的指标预测,得出九6区水平井应以吞吐生产为主的结论,为今后的水平井生产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15.
海上稠油油田蒸汽吞吐开发与陆上油田相比更为复杂,周期注汽量的合理选择已越来越受到重视。以渤海油田某稠油油藏为研究对象,根据海上油田特点建立概念模型,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对蒸汽吞吐周期注汽量进行优化研究,首先设计7种方案对各周期注汽段塞进行了定性研究;在此基础上,针对开发效果最好的注汽段塞方案又设计12种方案进行定量细化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蒸汽吞吐开发时各周期注汽量应随着周期数的增加而增加,且各周期注汽量递增率均为20%时开发效果最好。M油藏实际区块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吞吐10周期后,蒸汽吞吐周期注汽量最优方案比各周期注汽量相同的注汽方式的累积产油量提高4.58×104m3,采出程度提高0.53%。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稠油开采机理和油藏类型的分析,提出了注采关系曲线法和水驱曲线法为注蒸汽开发稠油油藏预测可来储量的主要方法,并对这两种方法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运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稠油油藏在油藏条件下经济流动极限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产能与流度的关系曲线。  相似文献   

17.
克拉玛依油田六东区稠油开采是在大面积注水开发后,采用转注蒸汽的方法提高采收率。针对该区地层压力系统复杂,钻井困难的问题,推荐了这一区块的钻井优化设计方案,并提出解决上部齐古组地层压力异常的合理井身结构以及水淹层密闭取心和地锚预应力固井完井技术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8.
19.
针对六东区克下组稠油油藏的地质特征,在蒸汽吞吐开采之前,开展了防缩膨实验研究。以储层敏感性评价、防缩膨剂优选及静态性能评价结果为依托,通过对防缩膨剂耐温性能的评价和岩心流动等实验,确定了防缩膨周期、处理半径及现场注入程序。研究表明:适用于六东区克下组的最佳防缩膨剂分别为质量浓度为1%的HCS—G和质量浓度为l%的EXHCS,均可耐230oC高温,能满足现场蒸汽吞吐要求;确定防缩膨处理半径为3.5m,防膨周期约为2年,缩膨周期约为1年,并设计了现场注入程序。  相似文献   

20.
在注入相同蒸汽量的基础上分析注氮气辅助蒸汽吞吐效果时,许多学者忽略了注入总热量对蒸汽吞吐的影 响。在注入总热量相同的条件下,通过分析孤岛油田底水稠油油藏特征,选取研究区3种典型地层参数,即油层厚度分别为2~5,5~8和8 m以上,渗透率分别为500×10-3,1 000×10-3,2 000×10-3 μm2,对应的孔隙度分别为30%,35%和40%,利用数值模拟技术从增油量、加热半径和底水锥进程度3个方面,对注氮气辅助蒸汽吞吐的效果进行了对比。建立了强底水和弱底水条件下普通稠油以及特稠油油藏注氮气辅助蒸汽吞吐地层参数的筛选图版,利用该图版可有效分析底水稠油油藏注氮气辅助蒸汽吞吐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孤岛油田东区Ng3和中二北Ng5油层适合注氮气辅助蒸汽吞吐;孤北1区Ng3油层不适合注氮气辅助蒸汽吞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