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振石  樊军 《传动技术(上海)》2010,24(4):38-40,37,47
随着密封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密封技术不断得到改进,新密封技术也不断推陈出新,本文就几种密封技术(如磁流体密封、干气密封、蜂窝密封、刷式密封)作简要的概述及密封技术在软件开发上发展。  相似文献   

2.
现代密封技术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密封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密封技术不断得到改进,新密封技术也不断推陈出新,密封发展方向乃是零泄漏、高性能、高可靠性以及长寿命化,本文就几种密封技术(如磁流体密封、干气密封、蜂窝密封、刷式密封)作简要的介绍及密封技术在软件开发上发展。  相似文献   

3.
机械端面密封技术的热点问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根据时代特点和当前机械端面密封技术发展趋势,提出了21世纪初机械密封技术的若干热点问题;流体动压型机械密封是密封技术中最活跃的领域,可控型机械密封是防止密封失效的可靠保障,新型材料的合成与加工是开发新型机械密封的基础,传统型机械密封处于进一步提高的阶段,应重视密封技术(机理和性能和预测)的基础研究、CAD设计技术和新型密封技术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当前采用新材料和工艺的各种机械密封的新技术,进展较快,有下列的机械密封新技术: 近年来,密封面开槽密封技术是在机械密封的密封端面上开了各种各样的流槽,以产生流体静、动压效应,现在还在不断更新。 零泄漏密封技术过去总认为接触式和非接触式机械密封不可能达到零泄漏(或无泄漏)。以色列利用开槽密封技术,提出零泄漏非接触式机械端面密封的新概念,并已用于核电站润滑油泵中。 干运转气体密封技术是将开槽密封技术用于气体密封。 上游泵送密封技术即利用密封面上开流槽将下游少量泄漏流体泵送回上游。 上述几类密封的结构特点…  相似文献   

5.
1987年6月3日至7日,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流体工程学会流体密封专业委员会,邀请国内密封技术界专家、教授和各方面的知名人士共40多人,在浙江大学举行了“密封科技进步研究会”。研究会就国内外密封技术发展动态、密封技术发展方向、密封技术基础理论研究、密封新产品和新材料的开发、密封技术引进和产品出口、密封件质量管理、密封技术人才的教育培训、密封技术资料的编撰等议题广泛地进行了讨论,提出了许多具体意见,涉及范围非常广泛,大致可分为十二个方面:一、建议设立“密封学”学科;二、加强对密封摩擦工况、液膜形态以及非接触型密封工作机理、结构参数等基础理论研究;三、建立密封产品质量保证体系;四、产品的升级换代;五、开发密封系统;六、加强静密封及往复密封的研究;七、扩大软填料、柔性石墨制品系列;八、加强密封标准化工作,建议成立标准化委员会;九、密封产品的国产化;十、开发密封漏液的后处理装置;十一、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密封使用水平;十二、加强密封技术情报工作以及编辑出版工作。本刊选登了部分代表在会议上的发言,以期引起密封技术界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6.
1987年6月3日至7日,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流体工程学会流体密封专业委员会,邀请国内密封技术界专家、教授和各方面的知名人士共40多人,在浙江大学举行了“密封科技进步研究会”。研究会就国内外密封技术发展动态、密封技术发展方向、密封技术基础理论研究、密封新产品和新材料的开发、密封技术引进和产品出口、密封件质量管理、密封技术人才的教育培训、密封技术资料的编撰等议题广泛地进行了讨论,提出了许多具体意见,涉及范围非常广泛,大致可分为十二个方面:一、建议设立“密封学”学科;二、加强对密封摩擦工况、液膜形态以及非接触型密封工作机理、结构参数等基础理论研究;三、建立密封产品质量保证体系;四、产品的升级换代;五、开发密封系统;六、加强静密封及往复密封的研究;七、扩大软填料、柔性石墨制品系列;八、加强密封标准化工作,建议成立标准化委员会;九、密封产品的国产化;十、开发密封漏液的后处理装置;十一、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密封使用水平;十二、加强密封技术情报工作以及编辑出版工作。本刊选登了部分代表在会议上的发言,以期引起密封技术界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7.
1987年6月3日至7日,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流体工程学会流体密封专业委员会,邀请国内密封技术界专家、教授和各方面的知名人士共40多人,在浙江大学举行了“密封科技进步研究会”。研究会就国内外密封技术发展动态、密封技术发展方向、密封技术基础理论研究、密封新产品和新材料的开发、密封技术引进和产品出口、密封件质量管理、密封技术人才的教育培训、密封技术资料的编撰等议题广泛地进行了讨论,提出了许多具体意见,涉及范围非常广泛,大致可分为十二个方面:一、建议设立“密封学”学科;二、加强对密封摩擦工况、液膜形态以及非接触型密封工作机理、结构参数等基础理论研究;三、建立密封产品质量保证体系;四、产品的升级换代;五、开发密封系统;六、加强静密封及往复密封的研究;七、扩大软填料、柔性石墨制品系列;八、加强密封标准化工作,建议成立标准化委员会;九、密封产品的国产化;十、开发密封漏液的后处理装置;十一、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密封使用水平;十二、加强密封技术情报工作以及编辑出版工作。本刊选登了部分代表在会议上的发言,以期引起密封技术界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8.
1987年6月3日至7日,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流体工程学会流体密封专业委员会,邀请国内密封技术界专家、教授和各方面的知名人士共40多人,在浙江大学举行了“密封科技进步研究会”。研究会就国内外密封技术发展动态、密封技术发展方向、密封技术基础理论研究、密封新产品和新材料的开发、密封技术引进和产品出口、密封件质量管理、密封技术人才的教育培训、密封技术资料的编撰等议题广泛地进行了讨论,提出了许多具体意见,涉及范围非常广泛,大致可分为十二个方面:一、建议设立“密封学”学科;二、加强对密封摩擦工况、液膜形态以及非接触型密封工作机理、结构参数等基础理论研究;三、建立密封产品质量保证体系;四、产品的升级换代;五、开发密封系统;六、加强静密封及往复密封的研究;七、扩大软填料、柔性石墨制品系列;八、加强密封标准化工作,建议成立标准化委员会;九、密封产品的国产化;十、开发密封漏液的后处理装置;十一、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密封使用水平;十二、加强密封技术情报工作以及编辑出版工作。本刊选登了部分代表在会议上的发言,以期引起密封技术界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9.
1987年6月3日至7日,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流体工程学会流体密封专业委员会,邀请国内密封技术界专家、教授和各方面的知名人士共40多人,在浙江大学举行了“密封科技进步研究会”。研究会就国内外密封技术发展动态、密封技术发展方向、密封技术基础理论研究、密封新产品和新材料的开发、密封技术引进和产品出口、密封件质量管理、密封技术人才的教育培训、密封技术资料的编撰等议题广泛地进行了讨论,提出了许多具体意见,涉及范围非常广泛,大致可分为十二个方面:一、建议设立“密封学”学科;二、加强对密封摩擦工况、液膜形态以及非接触型密封工作机理、结构参数等基础理论研究;三、建立密封产品质量保证体系;四、产品的升级换代;五、开发密封系统;六、加强静密封及往复密封的研究;七、扩大软填料、柔性石墨制品系列;八、加强密封标准化工作,建议成立标准化委员会;九、密封产品的国产化;十、开发密封漏液的后处理装置;十一、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密封使用水平;十二、加强密封技术情报工作以及编辑出版工作。本刊选登了部分代表在会议上的发言,以期引起密封技术界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10.
1987年6月3日至7日,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流体工程学会流体密封专业委员会,邀请国内密封技术界专家、教授和各方面的知名人士共40多人,在浙江大学举行了“密封科技进步研究会”。研究会就国内外密封技术发展动态、密封技术发展方向、密封技术基础理论研究、密封新产品和新材料的开发、密封技术引进和产品出口、密封件质量管理、密封技术人才的教育培训、密封技术资料的编撰等议题广泛地进行了讨论,提出了许多具体意见,涉及范围非常广泛,大致可分为十二个方面:一、建议设立“密封学”学科;二、加强对密封摩擦工况、液膜形态以及非接触型密封工作机理、结构参数等基础理论研究;三、建立密封产品质量保证体系;四、产品的升级换代;五、开发密封系统;六、加强静密封及往复密封的研究;七、扩大软填料、柔性石墨制品系列;八、加强密封标准化工作,建议成立标准化委员会;九、密封产品的国产化;十、开发密封漏液的后处理装置;十一、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密封使用水平;十二、加强密封技术情报工作以及编辑出版工作。本刊选登了部分代表在会议上的发言,以期引起密封技术界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11.
1987年6月3日至7日,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流体工程学会流体密封专业委员会,邀请国内密封技术界专家、教授和各方面的知名人士共40多人,在浙江大学举行了“密封科技进步研究会”。研究会就国内外密封技术发展动态、密封技术发展方向、密封技术基础理论研究、密封新产品和新材料的开发、密封技术引进和产品出口、密封件质量管理、密封技术人才的教育培训、密封技术资料的编撰等议题广泛地进行了讨论,提出了许多具体意见,涉及范围非常广泛,大致可分为十二个方面:一、建议设立“密封学”学科;二、加强对密封摩擦工况、液膜形态以及非接触型密封工作机理、结构参数等基础理论研究;三、建立密封产品质量保证体系;四、产品的升级换代;五、开发密封系统;六、加强静密封及往复密封的研究;七、扩大软填料、柔性石墨制品系列;八、加强密封标准化工作,建议成立标准化委员会;九、密封产品的国产化;十、开发密封漏液的后处理装置;十一、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密封使用水平;十二、加强密封技术情报工作以及编辑出版工作。本刊选登了部分代表在会议上的发言,以期引起密封技术界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12.
1987年6月3日至7日,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流体工程学会流体密封专业委员会,邀请国内密封技术界专家、教授和各方面的知名人士共40多人,在浙江大学举行了“密封科技进步研究会”。研究会就国内外密封技术发展动态、密封技术发展方向、密封技术基础理论研究、密封新产品和新材料的开发、密封技术引进和产品出口、密封件质量管理、密封技术人才的教育培训、密封技术资料的编撰等议题广泛地进行了讨论,提出了许多具体意见,涉及范围非常广泛,大致可分为十二个方面:一、建议设立“密封学”学科;二、加强对密封摩擦工况、液膜形态以及非接触型密封工作机理、结构参数等基础理论研究;三、建立密封产品质量保证体系;四、产品的升级换代;五、开发密封系统;六、加强静密封及往复密封的研究;七、扩大软填料、柔性石墨制品系列;八、加强密封标准化工作,建议成立标准化委员会;九、密封产品的国产化;十、开发密封漏液的后处理装置;十一、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密封使用水平;十二、加强密封技术情报工作以及编辑出版工作。本刊选登了部分代表在会议上的发言,以期引起密封技术界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13.
1987年6月3日至7日,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流体工程学会流体密封专业委员会,邀请国内密封技术界专家、教授和各方面的知名人士共40多人,在浙江大学举行了“密封科技进步研究会”。研究会就国内外密封技术发展动态、密封技术发展方向、密封技术基础理论研究、密封新产品和新材料的开发、密封技术引进和产品出口、密封件质量管理、密封技术人才的教育培训、密封技术资料的编撰等议题广泛地进行了讨论,提出了许多具体意见,涉及范围非常广泛,大致可分为十二个方面:一、建议设立“密封学”学科;二、加强对密封摩擦工况、液膜形态以及非接触型密封工作机理、结构参数等基础理论研究;三、建立密封产品质量保证体系;四、产品的升级换代;五、开发密封系统;六、加强静密封及往复密封的研究;七、扩大软填料、柔性石墨制品系列;八、加强密封标准化工作,建议成立标准化委员会;九、密封产品的国产化;十、开发密封漏液的后处理装置;十一、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密封使用水平;十二、加强密封技术情报工作以及编辑出版工作。本刊选登了部分代表在会议上的发言,以期引起密封技术界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14.
1987年6月3日至7日,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流体工程学会流体密封专业委员会,邀请国内密封技术界专家、教授和各方面的知名人士共40多人,在浙江大学举行了“密封科技进步研究会”。研究会就国内外密封技术发展动态、密封技术发展方向、密封技术基础理论研究、密封新产品和新材料的开发、密封技术引进和产品出口、密封件质量管理、密封技术人才的教育培训、密封技术资料的编撰等议题广泛地进行了讨论,提出了许多具体意见,涉及范围非常广泛,大致可分为十二个方面:一、建议设立“密封学”学科;二、加强对密封摩擦工况、液膜形态以及非接触型密封工作机理、结构参数等基础理论研究;三、建立密封产品质量保证体系;四、产品的升级换代;五、开发密封系统;六、加强静密封及往复密封的研究;七、扩大软填料、柔性石墨制品系列;八、加强密封标准化工作,建议成立标准化委员会;九、密封产品的国产化;十、开发密封漏液的后处理装置;十一、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密封使用水平;十二、加强密封技术情报工作以及编辑出版工作。本刊选登了部分代表在会议上的发言,以期引起密封技术界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15.
1987年6月3日至7日,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流体工程学会流体密封专业委员会,邀请国内密封技术界专家、教授和各方面的知名人士共40多人,在浙江大学举行了“密封科技进步研究会”。研究会就国内外密封技术发展动态、密封技术发展方向、密封技术基础理论研究、密封新产品和新材料的开发、密封技术引进和产品出口、密封件质量管理、密封技术人才的教育培训、密封技术资料的编撰等议题广泛地进行了讨论,提出了许多具体意见,涉及范围非常广泛,大致可分为十二个方面:一、建议设立“密封学”学科;二、加强对密封摩擦工况、液膜形态以及非接触型密封工作机理、结构参数等基础理论研究;三、建立密封产品质量保证体系;四、产品的升级换代;五、开发密封系统;六、加强静密封及往复密封的研究;七、扩大软填料、柔性石墨制品系列;八、加强密封标准化工作,建议成立标准化委员会;九、密封产品的国产化;十、开发密封漏液的后处理装置;十一、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密封使用水平;十二、加强密封技术情报工作以及编辑出版工作。本刊选登了部分代表在会议上的发言,以期引起密封技术界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16.
1987年6月3日至7日,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流体工程学会流体密封专业委员会,邀请国内密封技术界专家、教授和各方面的知名人士共40多人,在浙江大学举行了“密封科技进步研究会”。研究会就国内外密封技术发展动态、密封技术发展方向、密封技术基础理论研究、密封新产品和新材料的开发、密封技术引进和产品出口、密封件质量管理、密封技术人才的教育培训、密封技术资料的编撰等议题广泛地进行了讨论,提出了许多具体意见,涉及范围非常广泛,大致可分为十二个方面:一、建议设立“密封学”学科;二、加强对密封摩擦工况、液膜形态以及非接触型密封工作机理、结构参数等基础理论研究;三、建立密封产品质量保证体系;四、产品的升级换代;五、开发密封系统;六、加强静密封及往复密封的研究;七、扩大软填料、柔性石墨制品系列;八、加强密封标准化工作,建议成立标准化委员会;九、密封产品的国产化;十、开发密封漏液的后处理装置;十一、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密封使用水平;十二、加强密封技术情报工作以及编辑出版工作。本刊选登了部分代表在会议上的发言,以期引起密封技术界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17.
1987年6月3日至7日,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流体工程学会流体密封专业委员会,邀请国内密封技术界专家、教授和各方面的知名人士共40多人,在浙江大学举行了“密封科技进步研究会”。研究会就国内外密封技术发展动态、密封技术发展方向、密封技术基础理论研究、密封新产品和新材料的开发、密封技术引进和产品出口、密封件质量管理、密封技术人才的教育培训、密封技术资料的编撰等议题广泛地进行了讨论,提出了许多具体意见,涉及范围非常广泛,大致可分为十二个方面:一、建议设立“密封学”学科;二、加强对密封摩擦工况、液膜形态以及非接触型密封工作机理、结构参数等基础理论研究;三、建立密封产品质量保证体系;四、产品的升级换代;五、开发密封系统;六、加强静密封及往复密封的研究;七、扩大软填料、柔性石墨制品系列;八、加强密封标准化工作,建议成立标准化委员会;九、密封产品的国产化;十、开发密封漏液的后处理装置;十一、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密封使用水平;十二、加强密封技术情报工作以及编辑出版工作。本刊选登了部分代表在会议上的发言,以期引起密封技术界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18.
1987年6月3日至7日,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流体工程学会流体密封专业委员会,邀请国内密封技术界专家、教授和各方面的知名人士共40多人,在浙江大学举行了“密封科技进步研究会”。研究会就国内外密封技术发展动态、密封技术发展方向、密封技术基础理论研究、密封新产品和新材料的开发、密封技术引进和产品出口、密封件质量管理、密封技术人才的教育培训、密封技术资料的编撰等议题广泛地进行了讨论,提出了许多具体意见,涉及范围非常广泛,大致可分为十二个方面:一、建议设立“密封学”学科;二、加强对密封摩擦工况、液膜形态以及非接触型密封工作机理、结构参数等基础理论研究;三、建立密封产品质量保证体系;四、产品的升级换代;五、开发密封系统;六、加强静密封及往复密封的研究;七、扩大软填料、柔性石墨制品系列;八、加强密封标准化工作,建议成立标准化委员会;九、密封产品的国产化;十、开发密封漏液的后处理装置;十一、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密封使用水平;十二、加强密封技术情报工作以及编辑出版工作。本刊选登了部分代表在会议上的发言,以期引起密封技术界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19.
1987年6月3日至7日,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流体工程学会流体密封专业委员会,邀请国内密封技术界专家、教授和各方面的知名人士共40多人,在浙江大学举行了“密封科技进步研究会”。研究会就国内外密封技术发展动态、密封技术发展方向、密封技术基础理论研究、密封新产品和新材料的开发、密封技术引进和产品出口、密封件质量管理、密封技术人才的教育培训、密封技术资料的编撰等议题广泛地进行了讨论,提出了许多具体意见,涉及范围非常广泛,大致可分为十二个方面:一、建议设立“密封学”学科;二、加强对密封摩擦工况、液膜形态以及非接触型密封工作机理、结构参数等基础理论研究;三、建立密封产品质量保证体系;四、产品的升级换代;五、开发密封系统;六、加强静密封及往复密封的研究;七、扩大软填料、柔性石墨制品系列;八、加强密封标准化工作,建议成立标准化委员会;九、密封产品的国产化;十、开发密封漏液的后处理装置;十一、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密封使用水平;十二、加强密封技术情报工作以及编辑出版工作。本刊选登了部分代表在会议上的发言,以期引起密封技术界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20.
滑动密封技术是斯特林发动机的关键技术之一,其关键功能承担件密封套的材质及结构设计尤为重要。运用滑动密封理论结合密封套结构分析并研究了滑动密封的技术原理,优化了密封结构。结合密封套的材料性能、结构特点及精度要求,对密封套的相关技术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