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基于Task Scheduler算法提出了TSU(Task Scheduler based on UUTs model)算法。与前者相比,TSU算法的主要优点是:(1)把UUTs作为固定资源,减少了所需分析资源的数量;(2)生成的任务调度序列可以直接应用于并行自动测试系统的UUTs模型,具有更高的可读性和工程应用价值。经实例验证,TSU算法是一种有效的并行测试任务调度算法。  相似文献   

2.
基于遗传算法的并行测试调度算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并行测试是下一代自动测试系统中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针对并行测试中任务调度算法进行了研究,建立了问题描述的数学模型(工序模型、目标函数模型和算法模型),提出了基于遗传算法的并行任务规划算法,对遗传算法的编码方式、遗传机制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并进行了仿真验证。  相似文献   

3.
为了检验和改进并行测试的任务调度算法,在充分研究多UUT(Unit Under Test,被测单元)并行测试问题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并行测试完成时间的极限定理(Limit Theorem of the over time in Parallel Test)。该定理能够确定并行测试完成时间所能达到的极限最小值,以此为极限时间可以检验任务调度算法生成的测试序列的正确与否和优劣程度,并对算法进行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4.
Petri网结合Dijkstra算法的并行测试任务调度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测试系统中的并行任务调度方法复杂且难以优化的问题,提出并实现了一种利用Petri网并结合Dijkstra算法的并行测试任务调度方法,从而减少了搜索算法的复杂度。该方法通过对Petri网可达数分析工具的充分利用,省去了传统方法在得到任务调度结果过程中的一些步骤。首先建立测试系统的Petri网模型并生成其可达树;然后对可达树模型进行加工和改进,添加状态节点间的联接关系;进而在加工、改进后的可达树模型基础上应用Dijkstra算法得到并行测试任务最佳的任务调度策略。针对一个工程实例应用任务调度方法进行了仿真实验与分析,仿真实验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相似文献   

5.
基于混合遗传算法的并行测试任务调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并行测试任务调度核心是将资源合理地分配给测试任务,合理排列任务的执行顺序,最终使整个系统任务执行时间最短。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的混合遗传算法的并行任务调度算法,并以该算法为基础运用WPF和SQL Server技术实现了一个任务调度工具软件。算法采用一种结合贪婪算法思想的基因编码方式和交叉变异方法;设计了尺度变换的适应度函数,采用确定式采样选择方法,提高了种群质量。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及该工具软件可以有效地解决并行测试任务调度问题。  相似文献   

6.
依托南京国电南自电网自动化有限公司自主开发的自动化测试系统(ATS),介绍了该自动测试系统的部分构成,并对继电保护测控装置中的基本性能测试项——遥测遥信优先级测试进行了自动化测试用例脚本的设计与实现.对整个设计与实现过程进行完整描述,包含了需求分析解读、加量试验过程设计、自动测试脚本具体操作步骤分解设计、测试系统数据采集以及处理算法方案和测试报告模板的设计.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TPS测试现状,对三种操作模式:串行模式、并行模式、自动调度模式的操作时间图进行了分析比较,提出了采并并行机制的多工位自动测试系统的设计方法,介绍了测试系统的系统特点,描述了系统的硬件结构和软件技术.  相似文献   

8.
下一代自动测试系统的核心:合成仪器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传统的自动测试系统进行了简要分析,指出传统自动测试系统的不足.针对传统自动测试系统的不足,从合成仪器的硬件设计思想和软件需求两方面进行了阐述.主要介绍了合成仪器的模块化硬件结构,合成测试系统的软件组件编程思想,合成测试系统的软件算法以及合成测试系统的设计规则.  相似文献   

9.
讨论了MCU芯片测试需求及难点,针对测试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接口板通用性和信号完整性问题给出解决方案。以FPGA为主控器件设计继电器矩阵控制电路,并通过阻抗匹配和等延时设计使多通道信号达到可靠性要求。解决了测试系统接口板的单一性、专用性问题,缩短了开发周期。通过自动测试系统验证,MCU芯片并行测试实验中功能匹配测试、频率测试和参数测试可独立使用测试资源,实现了完全并行测试,与传统串行测试方法相比节约了测试时间,提高了芯片测试效率。  相似文献   

10.
针对自动测试系统(ATS)软件通用程度不高,开发效率低等问题,提出了基于信号的通用自动测试系统软件框架的设计方法,利用统一建模语言(UML)描述系统功能需求、建立系统对象模型和动态模型,设计测试系统软件框架.重点阐述了框架模型元素之间的关系和测试信号接口模型设计.实践证明:以此框架为基础开发通用自动测试系统,速度更快、系统通用程度更好.相对于其它测试框架,此框架面向对象、面向测试信号,具有很好的重用性、可维护性和灵活性.  相似文献   

11.
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的不同电源对环境影响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工业固体废弃物焚烧发电、生物质气化发电、风力发电、天然气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等几种电源型式对环境的影响,进行了编目分析,计算了其污染物排放量,并且都与燃煤发电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决DSP嵌入式系统某些特殊应用场合升级不方便、维护困难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串口通信向片内Flash在线烧写程序的方法.描述了该在线烧写方法的基本思想和实现步骤,并结合工程实际需要,优化了接收升级指令的时机,并在片内Flash设置应用程序备份区,进一步提高了烧写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增强了系统的容错性和自愈恢复能力.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可行,方便可靠,相比于传统基于JTAG烧写,可摆脱仿真器进行程序升级,提高了嵌入式系统的可维护性.  相似文献   

13.
该文将办公室天然采光与光生物效应相结合,通过分析在不同光气候、季节时段、采光口朝向、亮度水平的天然采光条件下,人眼瞳孔大小、主观感受等变化规律,研究在光生物效应作用下,天然光的光色(光谱分布)、光照强度(亮度)与人的视觉心理生理变化之间的关系,整理在不同光色下瞳孔变化与亮度水平函数关系式,以期能提出符合节能要求、有利于办公人员身心健康及提高工作效率的办公空间采光环境方案,完善办公空间天然采光的健康模式,从而进一步促进绿色照明和健康照明。  相似文献   

14.
基于Linux的SCADA系统后台服务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微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以Linux为代表的自由软件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各个领域。针对自由软件Linux应用到电力SCADA系统后台服务器中这一课题进行了可行性研究。通过与传统的Unix工作站后台服务器相比较,提出了基于PC/Linux的SCADA后台服务器。  相似文献   

15.
研究一种开放式全数字舵机控制器。控制器采用了全数字三闭环控制,实现了舵机位置伺服控制功能,其中位置环采用PID参数模糊自整定的算法,电流环、速度环作为内环采用PI调节的算法,并对采用PID参数模糊自整定的算法和传统PID算法所得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系统有较好的鲁棒性和动、静态性能,可达到位置跟踪效果。  相似文献   

16.
CCD图像传感器广泛用于图像采集,受其内部结构和外部条件的影响,采集到的图像质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通过硬件改进提高图像质量面临经济与技术两方面的难题。为此本文利用多幅微位移图像间的冗余信息重建出高分辨率图像,既低成本又易实现。针对CCD与目标物间有相对微位移来获取序列低分辨率图像的情况,采用一种解线性方程组的方法对采集到的4幅微位移图像进行重建,并对这种算法进行优化。实验结果图可清晰地看到重建图像可分辨更多线对,高频信息量增加,算法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状态估计是基于单相纯正弦模型的,但实际电力系统的三相并不是完全对称,这就导致了传统的状态估计存在着固有的误差.随着基于GPS同步相量测量单元(PMU)的应用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该文提出了一种以PMU为基础的三相状态估计和谐波状态估计算法以消除这种固有误差.利用PMU的电压幅值测量值和相角测量值与SCADA原有的测量值构成的混和量测系统一起用于状态估计,从而提高网络的可观测性及状态估计的精度,来弥补传统状态估计的不足.所以这种算法可根本解决系统三相不平衡和状态向量非纯正弦带来的误差问题.最后讨论了对该算法的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18.
空间矢量脉宽调制(Space Vector Pulse Width Modulation)是逆变系统设计的是重要方法之一,本文详细介绍了SVPWM方法,探究了使用数字信号处理器TMS320C6747生成SVPWM波的方法和实现过程。对SVPWM实现的软件和硬件均进行了设计,并在此基础进行了实验,实验表明该逆变系统的具有良好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9.
通过频率试验和阻断电压试验,研究了过电应力对IGBT模块的影响;利用扫描电镜(SEM)和液液晶(LC)技术,对失效模块的失效机理进行了分析;报道了试验结果及失效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20.
OPC(过程控制中的对象链接与嵌入技术)是工业控制和生产自动化领域中硬件和软件之间的接口标准,近年来在电力系统广泛应用。它是一种基于DCOM(分布式组件对象模型)的技术。由于DCOM的平台相关性,不利于OPC技术的进一步应用。而代表分布对象技术主流的CORBA(通用对象请求代理体系结构)技术具有跨平台、语言无关等突出优点,本文尝试采用CORBA技术实现OPC技术。探讨了基于CORBA实现OPC技术的解决方案,通过具体的实现过程展示了方案的可行性,并通过测试用例和应用实例验证了方案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基于CORBA实现OPC技术,将大大提高OPC技术跨平台、跨语言应用的能力,使其成为一种更广泛适用的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