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世界合成氧化铁颜料工业概况(Ⅱ)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叙述了氧化铁颜料多品种,例如浅色铁红、针铁矿型结晶铁黄、高着色铁黑、针状磁性铁黑、Mapico铁棕、微细易分散铁、透明氧化铁(红、黄橙、黑)耐热铁红、耐热包核铁黄、抗絮凝氧化铁、低吸油量铁黄、复配氧化铁,以及食品级特种氧化铁。预测了氧化铁的消费前景。  相似文献   

2.
MnSO4生产中除铁杂质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由氢醌含锰废渣制MnSO_4工艺,介绍了反中和沉淀法除铁的工艺条件。以的MnO_2作氧化剂,NH_3·H_2O作中和剂,控制一定的pH值和Fe ̄(3+)浓度,过程中温度为80~90℃,反应时间为0.5h,采用反沉淀法可使矿石中的铁变为针状铁。该方法分离效果好,既除去了铁杂质,又得到了针状铁。  相似文献   

3.
钼广泛分布于天然矿山中,且主要以钼酸盐[Mo(Ⅵ)]的形式存在。钼资源的快速消耗,可能会增加含钼工业废水的排放并引起严重的环境问题。采用水热法合成黄钾铁矾矿物并用于去除模拟废水中的Mo(Ⅵ),利用XRD表征了矿物材料的理化性质,基于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吸附时间、Mo(Ⅵ)初始浓度、初始pH、吸附剂投加量和不同共存离子对黄钾铁矾吸附Mo(Ⅵ)行为的影响,并结合黄钾铁矾吸附Mo(Ⅵ)前后FT-IR官能团变化结果,揭示黄钾铁矾对Mo(Ⅵ)的吸附动力学特征和吸附机理。结果表明:黄钾铁矾对Mo(Ⅵ)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模型,吸附速率受化学过程主导且为单分子层吸附;随着pH的上升,黄钾铁矾去质子化能力增强,对Mo(Ⅵ)的吸附量减小;吸附剂投加量在0.8 g/L时达到吸附饱和,继续增加黄钾铁矾投加量并不能增加Mo(Ⅵ)的去除率;共存阴离子的加入会与Mo(Ⅵ)竞争矿物表面的吸附位点,对吸附起抑制作用;黄钾铁矾对Mo(Ⅵ)的吸附过程中—OH起了关键作用,吸附机制主要为静电吸附和外圈络合吸附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纺锤形磁粉的碳酸盐法合成工艺及磁粉特点,讨论了纺锤形铁黄微晶的生长机制。  相似文献   

5.
<正> 一、前言羟基氧化铁(FeOOH)是制备针状γ-Fe_2O_3磁粉的初始原料。1950年姆·卡姆拉斯发明针状γ-Fe_2O_3磁粉,目前它仍在磁记录材料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制备γ-Fe_2O_3磁粉,概括为制备铁黄(FeOOH)、铁黄脱水、还原和氧化四个步骤。铁黄脱水是其关键的一步。还原之前首先  相似文献   

6.
针状羟基氧化铁的成核与生长过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亭杰  金涌 《化工学报》1998,49(2):201-207
研究了在碱法制备过程中针状羟基氧化铁晶体颗粒的生长过程.在试验基础上,对反应过程中晶体颗粒的成核与生长过程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初期氧化速率对最终晶体产物指标的影响,并研究了不同熟化工艺对晶体产物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7.
采用激光散射法测定了含有不同铁离子含量的磷酸二氢钾水溶液介稳区宽度,在介稳区宽度内测得不同铁离子含量对磷酸二氢钾结晶生长速率的影响。并采用间歇冷却结晶法在未加晶种条件下测定了铁离子对磷酸二氢钾结晶形态、晶体堆积密度及晶体铁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掺入铁离子含量的增大,结晶介稳区宽度变宽,生长速率下降; 晶体由规则棱柱状变为针状,晶体出现开裂,光泽不均匀;晶体堆积密度逐渐减小,包裹铁含量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8.
宁艾维 《燃料与化工》1995,26(4):201-203
本文介绍了用普通铁屑代替铁刨花生产黄血盐的情况,生产实践表明,用普通铁屑代替铁刨花后,既缓解了铁刨花供应紧张的问题,又可提高黄血盐的生成速率和降低碱耗。  相似文献   

9.
实验考察了针状FeOOH铁黄前驱体粒度及形貌的影响因素,确定了其优化制备工艺条件为:FeCl3×6H2O与CO(NH2)2摩尔比1:(1.5~4.5),水热反应温度90℃,反应时间24 h. 在550℃下CO还原1 h后再用H2还原4 h,可得针状海绵态铁粉,其比表面积(15.8 m2/g)是普通铁粉的6倍以上,因而点火灵敏度高,燃烧充分,发热量大、持续时间长,使热电池的寿命增加近20%,是适用于长寿命热电池的高性能发热材料.  相似文献   

10.
用反应溅射法在Ar+N2混合气氛中制备了软磁性铁氮膜,并对样品进行了真空退火热处理。考察了制备条件和热处理对铁氮膜的微结构和软磁性能的影响。发现氮气的加入导致了晶粒尺寸减小和软磁性能改善,还能抑制热处理过程中的晶粒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