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熊红瑾 《云南工业大学学报》1992,(3)
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发掘凝藏于文化及艺术遗产中的中国传统城市设计思想,并根据现代人的生活特点、思想行为、审美要求,寻求历史传统与未来风格的和谐共存与连续性,建立有我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城市. 相似文献
2.
张湘 《湖南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4(4):57-61
章论述了中国“伦理型”传统化是在华夏族独特的民族精神以及殷周到春秋时期发展起来的重人事轻宗教的人思潮的基础上,随着秦汉封建大一统的经济、政治制度的确立而逐渐形成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刘萍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32(1):73-75
词汇化研究是对非词的语言形式发展成词的一项研究。本文通过对"从而"的释义、个体字义演变及其成因机制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语义、语音等因素的变化角度来进一步阐述"从而"的成词过程。 相似文献
4.
李叶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40-42
南京云锦集历代织绵工艺艺术之大成,被称作是中国古代织锦工艺史上最后一座里程碑。作为一种元明清三朝皇家御用的丝织工艺品,龙和云这两种传统文化的形象是南京云锦服饰的典型装饰图案。南京云锦中云和龙图案体现了"王权神授"、"意象造型"、"天人合一"的观念和哲学思想,说明了我国传统文化在云锦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冉晓丽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2(22):14-15,20
在信息爆炸的当代社会,人们每天都在通过不同途径接受各种各样的信息。而这些信息背后的真相,人们从不曾关注,也没有打算深究。这些试图转移人们视线、操纵或者误导人们的信息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扯淡系统。这个系统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并不断滋生蔓延,成了一套话语策略,影响和威胁着人们的文化价值观。 相似文献
6.
7.
1874年,以"立言"为目的《循环日报》的创办,成为近现代以来"文人论政"传统的发轫。纵观世界报刊史,"文人论政"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枝独秀,并形成优良传统。其孕生有着复杂的思想根源,既源于西方,又区别于西方;在宗旨上,它以政论为灵魂;在实践上,则以致用为目的,新闻救国,言论报国。 相似文献
8.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夷夏之争"是佛教传入中国后面临的第一次比较激烈的冲突,起因是佛教发展超过道教,道教为争取信徒扩大势力而打击佛教。参加争论的力量按观点可分为极端排佛派、拥佛派和融通调和派,融通派的文化包容态度有利于佛教的发展及佛教的中国化。"夷夏之争"中的文化包容对国学复兴有重大启示意义:要达到国学真正的复兴,首先应该以开放的胸襟吸收融合外来文化,立足于本民族立场,通过多种渠道争取民众的认同和支持。 相似文献
9.
党史蕴含着丰富的育人元素,将党史文化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是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的重要举措,也是高校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应有之义。在深入分析党史文化融入高校“概论”课程可行逻辑的基础上,从用好党史红色资源、推动思政课“供给侧改革”、调动教师学史主动性等方面提出创新性融入机制。 相似文献
10.
边虹霞 《鞍山钢铁学院学报》2010,(2):222-224
以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小说《所罗门之歌》为文本,分析小说主人公奶娃(Milkman)的家族姓氏戴德"的象征寓意及文化意义,通过研究戴德家族祖孙三代四个主要人物的性格、命运以及他们与黑人文化之间的联系,揭示该小说的回归黑人文化的主题。阐明在白人主流文化的压迫下,黑人只有坚持、弘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与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