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林 《信息通信》2014,(6):238-239
电话号码是区别电话用户的一种标识,是一种有限的资源。企业通信专网服务于企业的生产、生活,其主要通信对象在企业内部,号码资源相对较丰富。但随着电信业务的迅猛发展,用户号码紧缺问题日益突出,应用人工手动上账的"纸质账本"号码管理方式已无法满足业务需要。文章从用户号码的管理流程入手,研究分析影响用户号码资源利用率的主要因素,开发适用于企业专网的号码资源回收程序,极大提高电话号码回收的工作效率,实现技术与业务的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2.
电信网用户号码资源作为实现电信功能的基本资源,数量是有限的。目前,固网电信号码资源的分类使用导致号码资源利用情况不平衡,部分号码段利用率不高。随着号码收费政策的即将出台.如何做好号码资源的存量运筹工作和充分利用号码资源成为了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3.
号码携带政策作为电信行业的一项重要监管政策,在有效利用号码资源、促进电信市场竞争、提高服务水平、保障用户自主选择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按照固定和移动的区别,号码携带业务分为固定号码携带和移动号码携带。当前,移动号码携带是各国实施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电信网中的用户号码资源和运营企业之间有着一定的对应关系,不同号段的号码归属于不同的运营商。移动号码携带业务的提供,剥离了号码和运营商之间的对应关系,这对原有码号管理和各类码号应用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结合我国当前对码号的管理规定和政策,分析了移动用户号码携带对我国码号管理以及管制政策可能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广西通信技术》2004,(3):45-46
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加强对电信网码号资源的管理 ,充分发挥电信网码号资源分配对电信市场的调控作用 ,促进电信业的健康发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电信网码号资源管理暂行办法》 ,结合广西实际 ,制定本规定。第二条 本规定所指电信网码号资源是指固定电话网号码、移动通信网号码、数据通信网号码、信令点编码等用于实现电信功能的用户编号和网络编号。电信业务经营者为电信用户在电信设备终端提供的拨号方式或其他接入方式 ,是电信网码号资源的组成部分。第三条 广西壮族自治区通信管理局 (以下简称通信管理局 )依据…  相似文献   

6.
陶轶  黄晓岚 《信息通信》2016,(4):237-239
卡号是运营商的珍贵资源,提升放号能力即是提高资源利用率。套卡放号模式因其制卡周期长、库存要求高、管理成本高等,对号码利用率的提升存在很大制约,广东移动通过新型卡体资源电子套卡放号,突破了号段资源和写卡设备的制约,实现大号池选号及快速开户,极大提高号码资源利用率,有效降低管理成本。  相似文献   

7.
混合放号在网络运营中的应用和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PSTN本地网是一种端局制规划网络,号码资源以端局为单位固定分配,号码资源无法实现共享、利用率较低,在用户移机不改号、激活号码资源、新业务提供方面难以实施。江苏电信常州分公司结合网络智能化工程实施,在独立汇接局和SHLR基础上,对号码运营问题、如何实施混合放号以及混合放号对网络、业务和运营支撑系统的影响和要求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提出了可操作实施的混合放号解决方案。混合放号有望解决长期困扰电信网络的号码运营问题,并且为将来新的网络和业务发展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常用的用户移动性分析算法,在新一代算力网络架构下分析用户智能终端的位置数据得到用户移动偏好应用(移动热点、移动位置预测等),充分利用算力网络,提高计算效率,平衡计算资源。同时,本文还分析了不同移动偏好的用户在用户移动偏好应用中的适配度。  相似文献   

9.
张丽 《中国新通信》2011,13(9):48-51
号码携带政策作为电信行业的一项重要监管政策,在有效利用号码资源、促进电信市场竞争、提高服务水平、保障用户自主选择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按照固定和移动的区别,号码携带业务分为固定号码携带和移动号码携带.当前,移动号码携带是各国实施的重点.截至目前,全球已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行了号码携带.  相似文献   

10.
谭炎明 《通信世界》2005,(11):22-23
每个电信用户的脑海里都至少保存着几个号码,比如自己的手机号码,家里的电话号码,有的甚至拥有多个手机号码以便在不同的场合使用,电信用户对号码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这种重视程度体现出了号码资源对于电信运营商开展服务的重要性——几乎所有的电信服务都需要号码的支持,电信运营商通过不同的号码向不同的用户提供服务并收取费用,因此号码可以说是电信服务顺利进行的基础。3G是移动通信与宽带通信的完美结合,它的开展同样离不开号码资源的支持。本文分析我国3G业务正式开展后政府可能采取的号码资源管制措施,并探讨其对3G运营商之间的竞…  相似文献   

11.
主要研究了资源预留策略(RR)和接纳控制策略(CAC),提出了一种适合于公网集群环境下基于预测的资源预留和接纳控制策略PRR-CAC。主要目标是减少呼叫掉话率和呼叫阻塞率,同时最大化带宽利用率。通过分析用户移动的历史信息进行数据挖掘,生成该用户的本地配置文件和全局配置文件,通过配置文件来反应用户的真实移动习惯,去预测他们将来的移动路径。通过与FR-CAT2和PR-CAT4的仿真比较,结果表明提出的策略明显优于其他的2种策略。  相似文献   

12.
提出了基于信任力矩的网格资源选择模型,将网格资源按类型划分为多个可信资源域,每个域的网格资源由其域代理负责组织管理,通过对资源节点进行信任评估,依靠历史交易经验、当前资源属性和个人偏好综合判断,实现了既注重用户资源选择的服务质量,又能满足用户需求偏好的资源选择算法.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论述了在全国无线电管理工作信息化逐步发展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已建成数据资源和业务系统的利用率.提供安全.商效,方便的办公环境.保障用户工作对网络的依赖性.解决随时随地使用业务应用系统和数据资源的新问题.介绍了实现移动办公的方法,通过实例说明了选择CDMA 1X VPDN方式实现移动办公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4.
1 引言 中国电信的"号码百事通"以其自身品牌优势,积累了大量的广告商、用户资源,作为中国电信重要转型业务的IPTV业务正努力成为中国电信新的盈利增长点.  相似文献   

15.
尚斌 《移动通信》2009,33(19):42-43
携号转网又称号码携带,是指用户从一家运营商转到另外一家运营商时,不更换号码就能享受各种业务和服务。携号转网被视为实现移动通信领域有效竞争、优化市场结构的杀手锏,能使消费者、国家和电信行业三者都受益。对消费者来说,携号转网大大减少了转网成本,便于客户选择中意的运营商。单向的携号转网还可削弱主导运营商的优势地位,有利于优化市场结构,实现有效竞争。同时,实施携号转网后,号码资源通常由第三方集中管理,这对节约码号资源有很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按照美国政府的规定,移动电话用户在更换电话运营商时可以保留原有的号码,然而具有革命意义的是,可以将固定电话的号码转为移动电话号码,使得移动电话与固定电话的差别在日益减小。虽然传统的固话运营商认为这种措施会导致移动电话运营商掠夺他们的用户,是不公平的,但他们还是做一些准备来满足用户对固话号码转为移动的需求。原则上讲,移动电话用户也可以将移动号码转为固定电话号码,但在当前的市场形势下,移动、无线的需求量很大,采取移动转固话方式的消费者是非常少的。美国固定电话号码 可以用作移动号码  相似文献   

17.
随着电信业务和用户的不断发展,如何为新业务预留号码资源,3G用户将采用何种编号方式。固定移动号码在结构上容量比例不协调如何处理,这些问题都对我国原有的编号框架提出了挑战。本文结合国外编号现状及长远规划,对我国编号计划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论证,提出了我国未采编号计划框架的建议,即打开首位为“0”的应用,作为移动号码或将来开展业务使用;移动网仍采用网号、固定网仍采用局号方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大唐移动TD-MBMS解决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用户希望通过移动网络随时随地使用多媒体业务的需求日益明显。目前的移动蜂窝网络通常提供的是点对点单播模式的多媒体业务,这种方式的资源利用率低、成本高、资费昂贵,不利于业务的推广;而点对多点的多播业务目前只能开展文本格式的小区短信,不能满足音视频和数据等多样化服务的需求。  相似文献   

19.
日本将于今年11月1日引入蜂窝电话移动号码可携带业务,允许用户在即使更换蜂窝电话运营商时,仍然可以使用原来的电话号码。2006年4月,日本蜂窝电话的用户数已超过9227万,普及率约达全日本1.2776亿人口的78%,该普及率已接近饱和。据调查分析,日本用户都期望移动号码可携带业务,除了用户可随时选择移动运营商外,其中另一个原因是可识别个人身份等用途。  相似文献   

20.
主叫号码显示,即来电显示是通信网络的一项基本功能,它的广泛应用为广大用户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近期社会上出现了利用虚假移动主叫号码进行通话的行为,甚至被一些不法分子用于实施诈骗、电话骚扰、恶意窃取用户信息等非法活动。这些虚假主叫通话行为严重侵犯了合法用户的正当利益,不仅引发客户投诉,更造成用户对移动通信业的信任危机,因此通信网络迫切需要有效的技术手段实现对虚假移动主叫号码的监控和拦截,遏制虚假呼叫的蔓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