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绿色建筑是“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了解共建国家绿色建筑发展程度是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必要条件。通过调研分析“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绿色建筑发展进程,梳理共建国家绿色建筑发展脉络,明确共建国家绿色建筑发展中的典型特征,归结提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绿色建筑发展分为“萌芽—形成—发展—成熟”4个阶段,各阶段特征分别以“引入先发标准开展实践、建立专职机构推广理念、制定标准和激励政策推动发展、丰富内涵外延促进创新”为发展特征。针对共建国家绿色建筑不同发展阶段,提出我国绿色建筑“引导—竞争—合作—融合”的国际化发展策略,为服务我国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加快发展的绿色转型,推动产业绿色低碳的发展,对绿色建筑的高质量低碳化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整个建筑业绿色低碳发展指明了方向。绿色建筑的标准体系建设作为绿色建筑建设发展的规范性文件,具有重要的技术指引作用。根据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对广西现有的绿色建筑标准体系现状进行分析后,认为应尽快更新完善现有标准,补充既有建筑绿色改造等标准,为加快建筑业在广西的低碳绿色发展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3.
建筑信息     
刘骁  张冯娟 《华中建筑》2010,28(2):200-201
<正>深圳启动绿色低碳建筑国际设计大赛12月29日下午,深圳启动了"CUBE180——绿色低碳建筑国际设计大赛",面向国内外的建筑设计师和建筑设计爱好者征集低碳建筑作品。作品征集时间截至2010年4月15日。本次大赛由深圳市委宣传部和深圳市文体旅游局主办,关山月美术馆协办。主题突出了"绿色低碳建筑"的主流概念。大赛共颁布了两个系列主题的奖项,金奖的奖  相似文献   

4.
王红 《住宅产业》2012,(6):53-56
绿色建筑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但目前我国绿色实践中失却了中国古代建筑遵循自然的精髓,缺乏适合本土经济环境及建筑特性的可操作细则、技术及产品,盲目照搬他人技术,经济上浪费大,缺乏现实推广价值。本文结合设计实践,表明了绿色建筑可以低碳、环保、节能并节省建设及运行费用。倡导绿色建筑,必须提倡因地制宜,制定行之有效的低碳、绿色、节能标准、技术措施和细则:须弘扬传统“绿色”文化,求实创新,追求实效;须积极开发绿色建筑新产品、新技术、新体系;须完善绿色建筑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5.
李建平 《建筑节能》2011,39(4):46-48
从节能建筑、绿色建筑在我国的推广实施,分析低碳建筑应制定出相应的国家标准和规范,指导和约束人们的低碳意识和行为,尽早实现低碳建筑在我国的推行.  相似文献   

6.
《重庆建筑》2010,9(5):56-56
刚刚结束的2010年重庆市建筑节能与低碳绿色建筑工作会.布置了新形势下发展低碳节能绿色建筑,大力推进“宜居重庆”建设工作。什么是低碳节能建筑,低碳节能建筑在长寿的发展情况如何?未来的发展趋势怎样?  相似文献   

7.
一、基本情况2013年1月1日.国务院国办1号文件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从国家层面对以绿色、循环、低碳理念指导城乡建设,促进绿色建筑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深圳市迅速贯彻落实并加快推进早已启动的绿色建筑相关综合政策立法进程。同年1月.市长许勤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所有新开工建设项目在全国率先100%推行绿色建筑标准。为落实这一决策要求.在同步推进绿色建筑政府立法的同时.  相似文献   

8.
控制建筑业碳排放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为探究我国绿色低碳建筑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绿色低碳建筑相关研究文献为样本数据,采用文献计量软件对样本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和知识图谱分析。结果表明:绿色低碳建筑领域研究与国家政策颁布息息相关;研究成果主要发表在建筑类期刊上,涉及学科较多;虽然已形成一批具有学术影响力的作者和研究机构,但尚未形成关系紧密的作者、机构合作网络;研究热点和前沿主要包括碳核算、低碳技术研发、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绿色低碳改造和建筑碳排放权交易5个方面;绿色低碳建筑领域后续研究应从界定统一的建筑碳排放核算边界、关注使用者行为习惯、推动传统建筑绿色低碳改造等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9.
重点阐述了日本CASBEE、日本低碳建筑物认定标准、英国BREEAM、美国LEED和德国DGNB指标体系的构成细则、评分细则和特点。简要介绍了国内低碳标准和指标体系的发展现状。这对制定低碳及绿色建筑指标体系起到了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0.
随着"低碳经济"的热议, "低碳城市"和"低碳建筑"等一系列新概念接踵而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通过实地调研,对如何理解和发展低碳建筑进行了研究与思考. 一、几个概念 在"低碳建筑"出现以前,国内外已经有了许多类似的概念,如节能建筑,就是指遵循气候设计和节能的基本方法,设计出的低能耗建筑.以北京地区节能50%的普通住宅为例,每年可节约采暖能耗约每平方米12.5公斤标准煤.事实上,许多国家和组织都在节能、环境、生态和绿色建筑等方面制定了相关政策和评价方法,有的已研究编制可持续建筑标准.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和能源资源条件不同,对这方面的研究与理解存在较大差异.大多数国家所注重研究的绿色建筑、生态建筑和可持续建筑的基本定义可概括为:  相似文献   

11.
本刊李东彬 《建筑》2021,(23):38-42
日前,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将重点实施节能降碳增效行动、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等“碳达峰十大行动”,加快推进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杜绝大拆大建,建设绿色城镇和绿色社区。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都要落实绿色低碳要求。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了“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连续三年把“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全面推进城市更新与既有建筑改造,是我国在新阶段面对新形势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我国城市更新和既有建筑改造工作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行稳致远?北京市既有建筑改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将如何肩负重托,继续引领行业创新发展?带着这些问题,日前,记者采访了北京市既有建筑改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李东彬。  相似文献   

12.
杜杰 《江苏建材》2010,(4):57-58
介绍了绿色低碳建筑的概念与特征,从中国现阶段的低碳建筑及其问题展开,分析国内低碳建筑的发展现状,提出建筑"长寿风",让建筑真正做到绿色低碳。  相似文献   

13.
通过解读标准文件中提出的绿色建筑、超低能耗建筑、低碳建筑的技术要点,梳理了标准中限定的能耗范围以及绿色、节能和低碳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对应的减排效果,总结了零碳建筑设计要点,以期为后续建筑领域的降碳工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重庆建筑》2010,(1):56-57
今年(2010年)无锡市将实施绿色建筑“4610”计划,以推动低碳城市建设。 “4610”计划,即实施4项扶持政策: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政策奖励、获国家绿色建筑星级标准的政策支持、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政策支持、绿色节能公共建筑的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15.
集装箱建筑     
《家饰》2012,(12):102-102
当“绿色环保”成为世界性的主题后.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思考”集装箱”是否能成为一个很好的绿色建筑代替品。在国外,无论是商业建筑还是民宅建筑,“移动式集装箱”已经被广泛运用起来.这已成为一种新的建筑和室内建筑学。  相似文献   

16.
《硅酸盐建筑制品》2014,(1):104-104
在党的十八大提出“推动绿色低碳,促进节能减排,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之后,今年初,国务院办公厅1号文件真正让绿色建筑从业者感到动力与压力并存。这份由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由国家发改委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共同制定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f以下简称《方案》),特别指出开展绿色行动,推进建筑节能,  相似文献   

17.
普映钟 《云南建筑》2014,(4):99-102
绿色建筑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国策,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发展,政府倡导“建设节约型社会,提倡低碳生活”。为推进绿色建筑的发展,相关的国标、地标及政策法规不断推出,发展绿色建筑势在必行。主要对云南省绿色建筑标准评价体系的建筑电气设计及实施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建筑给排水工程设计的好坏为衡量建筑质量高低的主要因素。在国家积极倡导“低碳”生活的背景下.绿色建筑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节能节水也成为人们判断建筑质量高低的主要条件。因此,我们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在此就对建筑给排水的发展以及存在的问题做以探析,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绿色高质量发展是近年来党和政府提出的重要决策,是国家“十四五”发展的重中之重。本文从完善标准体系、建立技术支撑,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全面提升建筑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等方面阐述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在推进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方面做出的成就,并就如何推动建筑业碳达峰、碳中和进行探讨,以期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0.
近日.山东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印发了《关于积极促进绿色建筑发展的意见》。《意见》提出.“十二五”期间.建立完善绿色建筑建设及评价的监管体系、政策法规体系、技术标准体系和咨询服务体系.形成完备有效的绿色建筑发展推广机制:政府投资的项目全部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规划、设计、建设、使用,城市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