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油品泄漏导致循环冷却水中含有大量石油烃类物质,从而影响石油炼制与化工企业生产装置的正常运行。为研究油品泄漏对循环冷却水系统的影响,以柴油作为单一泄漏油品,考察了柴油添加量及添加方式的变化对循环冷却水系统生物黏泥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的柴油对生物黏泥化学组成影响较大,柴油添加浓度增加使生物黏泥易于剥落。随着柴油添加量的增加,生物黏泥湿重有上升的趋势,脂磷质量浓度则呈现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泄漏方式的变化对生物黏泥生长特性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向循环水中加入不同浓度的柴油来培养生物黏泥,以模拟炼油企业中的介质泄漏现象,考察介质泄漏影响下的循环冷却水的水质以及生物黏泥的特性,并利用扫描电镜(SEM)对生物黏泥的微观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表明,随着柴油投加量的增加,循环冷却水的总硬度和总磷含量变化较小,浊度、COD浓度、总铁含量逐渐升高,锌离子含量逐渐降低;生物黏泥的生物量、EPS和脂磷含量随着柴油投加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结合SEM结果可以得出,柴油投加量较低时,柴油对生物黏泥的生成起促进作用,柴油投加量较高时,柴油对生物黏泥的生成起抑制作用,这为炼油企业选取杀菌剂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摘要:采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传统的富集培养过程,直接从土壤中提取细菌总DNA和从培养基富集培养的菌体中提取总DNA,并对基因组总DNA中16S rDNA V3可变区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测定,对油田某区块石油污染土样微生物群落和多样性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年代较久的石油重度污染土壤菌群数量少于轻度污染土壤,经人工堆肥处理的土壤生物多样性明显优于未进行人工处理的污染土壤;经堆肥处理的土壤中微生物多样性在纵向上也存在差异,中层土微生物多样性明显,表层土最不明显;不同污染土壤中存在一定数量相同的优势菌群,但也表现了相当的差异性,经堆肥处理的污染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组成的相似性在纵向上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
石油污染土壤中细菌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与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解析了石油污染土壤中细菌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在总石油烃的含量高于30mg/g(以干土计)的重度污染区域,井距相同的土样中的细菌群落表现出对石油污染胁迫较为一致的响应,某些乳球菌(Lactococcus sp.)和无色细菌(Achromobacter sp.)等细菌相对数量显著增加,可以判断其对石油烃的降解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对细菌群落结构的解析,可以为石油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乙烯循环冷却水系统的泄漏情况及其引发的生物粘泥危害,对此采用舒而果 戊二醛、异噻唑啉酮、季铵盐等非氧化性杀菌剂进行杀菌剥离处理,平均水质合格率达91%,并取得处理循环水系统粘泥情况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炼油废水回用于循环冷却水系统时滋生大量生物黏泥的问题,研究了杀菌剂对不同营养水平下培养的生物黏泥的杀菌效果;从黏泥脱落率和脱氢酶活性(DHA) 2个指标,探讨了杀菌剂和营养底物浓度共同作用于黏泥的效果,并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不同营养水平下培养的生物黏泥的微观结构。结果表明,在相同杀菌剂投加浓度条件下,培养液的营养水平越高,生物黏泥脱落率越大。在各自的常用浓度范围内,季铵盐杀菌剂的作用效果要优于ClO2。营养条件的不同,导致培养的黏泥脱氢酶活性初始值也有差异,富、中、贫营养下培养的黏泥脱氢酶活性初始值分别为7.64、12.97和1.94μgTF/(g h)。不同营养水平下培养的生物黏泥微观结构存在明显差异,从而导致了黏泥脱落率和脱氢酶活性的不同。  相似文献   

7.
于维国 《石化技术》2011,18(2):32-34
精四氯化钛塔冷凝器是聚丙烯催化剂生产装置回收单元的关键设备,因其失效导致回收单元非计划停工.通过对精四氯化钛塔冷凝器换热管束外观形貌、循环冷却水水质及其流速进行分析,找到了精四氯化钛塔冷凝器失效的原因.微生物黏泥腐蚀导致冷凝器换热管束泄漏,换热效率下降.为了避免精四氯化钛塔冷凝器再次失效,采取了提高循环冷却水流速、换热...  相似文献   

8.
通过测定多糖和核酸含量建立了一种新型的黏泥剥离剂评价方法——胞外多聚物法,并对常用的两种黏泥剥离剂二氯异氰尿酸钠(优氯净)和十四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1427)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优氯净投加浓度小于50mg/L时,杀菌作用为主,投加浓度大于50mg/L时,剥离作用为主;剥离剂1427的最佳使用浓度为50mg/L。  相似文献   

9.
在华北宝力格油田水处理系统的三相分离器与反应池之间加入激活剂,采用16S r DNA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三相分离器、反应池、过滤器和喂水泵4个水处理节点水样中微生物(细菌和古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并分析不同水处理节点水样中驱油功能菌含量。研究结果表明,各水处理节点水样的细菌和古菌群落结构存在差异。三相分离器、反应池、过滤器和喂水泵处水样中细菌群落中的优势菌分别为弯曲菌科、红长命菌属、红长命菌属和固氮弧菌属、地衣芽孢杆菌属;三相分离器和喂水泵处水样中古菌群落中的优势菌均为甲烷食甲基菌属。喂水泵处细菌和古菌多样性较前一个水处理节点减小,说明微生物群落结构由复杂向简单发展。喂水泵处驱油功能菌含量最大,这些驱油功能菌注入地下后可发挥驱油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油品泄漏情况下,循环水水质发生变化,常规的杀菌剂投加模式将不能满足循环水系统生物黏泥控制要求。利用现场循环冷却水中的微生物,在挂片上培养出稳定附着期的生物黏泥后,以柴油为泄漏介质,考察了不同质量浓度泄漏柴油对氧化型杀菌剂ClO2和非氧化型杀菌剂1427生物黏泥控制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柴油添加质量浓度从100 mg/L增大到900 mg/L,无论是在ClO2还是在1427作用下,溶液COD均呈现上升趋势,生物黏泥脂磷浓度和细菌数量呈现先快速下降后平稳趋势,杀菌率呈现先快速上升后平稳趋势。相对于1427来说,柴油质量浓度的变化对ClO2的杀菌作用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1.
超声波对循环水水质稳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超声波对循环水系统腐蚀、结垢和微生物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声波对碳钢的腐蚀速率没有明显影响。随着超声波处理时间的延长,溶液中残余的钙硬和总碱逐渐降低,而溶液的pH值略有增大;不同频率的超声波对溶液中析出的CaCO3晶体的形貌有一定影响;20kHz的超声波不能达到灭菌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13.
王建国 《石化技术》2009,16(1):12-14
对以聚环氧琥珀酸为主要组分的低磷水处理剂SW31的阻垢和缓蚀特性进行了研究。动态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当循环水中的Ca^2+浓度与碱度之和在1000mg/L以上,总磷含量控制在2.0~3.0mg/L时,试管腐蚀速率为0.022mm/a,黏附速率为1.9mcm,能够满足循环水系统在自然pH值条件下运行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循环水现状分析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水的水质直接影响装置水冷器及管路的安全运行,水质超标,对换热器形成腐蚀,造成泄漏,泄漏进一步使水质恶化,恶化的水质再对冷换设备加重腐蚀,形成恶性循环,严重时造成装置停产。建议对回用补充水的水质指标和回用量应加强监控,与此同时定期加大冷却水气对冷却器管束进行冲洗以及对碳钢水冷器采取涂层防护等措施,可减轻循水的危害。  相似文献   

15.
臭氧杀菌在工业循环冷却水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介绍了用臭氧法进行工业循环冷却水杀菌灭藻的试验情况,证明杀菌率可达99%以上。  相似文献   

16.
测定冷却器管束平均年腐蚀速率的方法有静态挂片质量损失法、旋转挂片质量损失法和动态模拟质量损失法等许多种,但是无论哪种方法都是以一段时间内的管束腐蚀速率数据为基础,从而推算出冷却器管束平均年腐蚀速率。由于钢铁在水中短时间内腐蚀速率较高而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则逐渐趋于平缓,导致推算出来的平均年腐蚀速率产生较大误差。介绍一种循环冷却水系统钢材平均年腐蚀速率的测定方法,通过几年的现场放置挂片试验,并与实验室内旋转腐蚀测试仪测试结果对比证明,此方法简单可行,适合现场测试。  相似文献   

17.
辽阳石化分公司聚酯厂芳烃装置循环水系统自开工以来每次大修均发现设备腐蚀与结垢严重,文章从设备、工艺及管理等多方面因素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王成  闫岩  李祥舟  常磊  肖东  张志海 《石化技术》2003,10(2):49-52,56
将电絮凝技术、斜板沉淀过滤技术及电渗析脱盐技术有机结合,成功地开发了循环水系统排污水回用成套工业化技术,并建成了工业试验装置。该装置出水水质稳定,处理后各项出水可以作为循环水系统的补水。回用水打入循环水系统后,可以使循环水浓缩倍数从3倍提高到5倍左右,且水处理效果满足循环水标准。  相似文献   

19.
循环冷却水系统腐蚀情况分析及药剂控制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循环冷却水系统是天然气处理厂的重要组成部分,循环水量占厂内工业用水的60%以上。但循环冷却水系统在运行过程中通常会产生腐蚀、结垢、细菌滋生等问题,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通过对天然气处理厂循环冷却水系统常见腐蚀的类型和腐蚀因素的分析,结合现行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针对性总结了各种防腐控制方式的应用以及对主要控制指标和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