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明  王彬 《现代通信》2005,(5):22-23
随着移动通信业务的迅速普及,以及IP电话与即时通信业务的高速发展,通过固定电话实现的话务量占所有话务量的比重逐年下降。如今,固网运营商正在对传统电话终端进行一场新的转型革命,让普通话机在语音通信之外发挥新的应用功能。本文探讨的固网支付业务,正是众多固网终端创新中的一次探索。固网支付终端及业务介绍POS终端一直以来没有在中国市场完全普及开来,主要原因除了终端本身的成本较高,较难快速在中小商场铺开之外,许多百姓本身也缺少POS支付的观念与切身体验。随着国内银联卡与用户数量的快速增长,能否有相应足够的POS支付渠道,…  相似文献   

2.
孙晓光 《通信世界》2008,(21):31-32
固网运营商正在对传统电话终端尝试新的信息化服务,让普通话机在语音通信之外发挥新的应用功能,固网支付业务正是众多固网终端创新中的一次探索。  相似文献   

3.
介绍固网支付的概念和演进过程以及固网支付业务使用的协议,简要分析协议栈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消息层,提出了一种固网支付系统的系统结构。通过对固网支付平台和终端的分析,简要阐述系统结构和业务功能。最后对固网支付业务的前景进行了展望,对业务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随着通信技术和金融业务的融合与发展,ATM机、POS机、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和网上银行成为电子支付的主要渠道。固网支付系统作为电子支付新渠道,具有应用场所广泛、业务灵活、易操作、安全性高等优点,本文分析并论述了固网支付的系统结构、安全特性及业务功能,并给出了固网支付与其他电子支付渠道的比较。  相似文献   

5.
随着通信技术和金融业务的融合与发展,ATM机、POS机、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和网上银行成为电子支付的主要渠道.固网支付系统作为电子支付新渠道,具有应用场所广泛、业务灵活、易操作、安全性高等优点,本文分析并论述了固网支付的系统结构、安全特性及业务功能,并给出了固网支付与其他电子支付渠道的比较.  相似文献   

6.
固网通信的发展速度不断减缓,尤其是在移动通信大力发展的背景下,固网通信的业务空间被不断压缩,市场占比已经越来越低。对固网通信终端进行业务转型,在固网通信终端上开发全新的业务,是实现固网通信重新占据市场的重要手段。支付业务就是固网通信终端业务转型的重点,如何实现固网通信终端支付业务的全面展开,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文章针对固网通信终端及业务做了简单介绍,分析了通信技术实现,探讨了支付业务的推进因素,以期实现固网通信发展进步。  相似文献   

7.
近日,主题为“固网支付开启电子支付新时代”的“2007中国固网支付应用论坛”在北京拉开帷幕,这是国内固网支付产业的首次盛会,来自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中国银联、中国电信等领域的专家及业内人士聚集一堂,共话固网支付发展现状,探讨固网支付前景大势。与会人士纷纷表示,只要能解决接入方式、商业模式等问题,固网支付将是用户、银行、银联以及电信运营商都乐于支持的一种便利的支付方式。  相似文献   

8.
《今日电子》2011,(12):72-72
该低成本交钥匙型电子销售终端(EPOS)解决方案,可将零售交易产品的开发时间缩短长达1年,同时可对知识产权与金融交易进行保护。利用该参考设计,零售电子交易领域的设计人员可方便快捷地开发领先的便携式销售终端应用,这些应用整合了诸如非接触式近场通信(NFC)等安全支付卡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支付市场面临的困境和几种支付卡的比较,简述了发展移动支付的新兴战略意义和现有的支付手段向移动支付过度的必然性及需要解决的问题,并进一步说明移动支付卡在移动互联网中可以起到的安全、支付和身份识别功能以及成为未来终端安全枢纽的可能。通过对现有终端及国际规范的研究,描述了电信卡若要成为终端安全枢纽对手机的要求和手机目前的支持现状。  相似文献   

10.
结合当前移动支付方式的多样性和便捷性特点以及移动过程可能出现的各类安全问题,重点从移动支付终端的安全性、支付过程的安全性以及后台支付端的安全性进行全方位一体化的论述,涉及到终端卡片(各类SIM卡芯片)、服务器、第三方支付平台服务、移动支付应用软件、支付信息加密、支付协议通道安全性甚至用户自身使用安全性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固网支付业务是基于电信级固网通信网络系统、银行卡信息转接交换清算系统,以及双方客户资源和商户资源实现的自助支付和自助金融增值业务。该业务具有交易安全、成本低、操作简便、业务扩展性强等特点,对个人、家庭、企业和行业用户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本文通过成功案例说明了联信永益固网支付系统所特有的结构和功能。  相似文献   

12.
全球领先电子支付终端及解决方案提供商百富计算机技术(深圳)有限公司(股票代号:00327.HK),与全球领先的实时电子支付和银行解决方案供应商ACI Worldwide(纳斯达克股票代号:ACIW)已签订全球合作协议,为全球商户提供更多的支付终端解决方案。百富的支付终端将会是第一个与ACI UP商户支付解决方案获得nexo认证。Nexo认证通过标准化商户、收单机构、支付服务供应商和其他支付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支付数据互换,实现快速、可共同操作及无边界支付。  相似文献   

13.
苗杰 《世界电信》2004,17(6):20-23
目前,移动通信正式成为电信运营市场的主体,固网传统通信业务正被移动通信业务所替代与分流。固网运营商如果要保持传统语音业务收入的持续增长,就需要不断地结合市场需求进行创新。由于固网短信(如家加E)业务推出后未能获得市场广泛的认同,导致该业务的发展不理想。因此固网终端创新应能够将网络平台上的多种通信业务终端化,并体现出智能化、“傻瓜”化特征,方便用户使用,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同时,将固网终端向支付、娱乐等方向转移,也将成为今后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周桦  王超  李杰  卜爱国 《电子器件》2004,27(3):518-521
通过网络进行交易和电子支付,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要。SSL协议现已成为加密通讯的全球化标准。嵌入式的电子商务终端在SSL协议的保护下,安全问题得到了保证。本文在嵌入式LINUX系统平台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嵌入式SSL安全协议的实现方案,并开发出基于INTERNET的安全电子支付终端。该终端的安全性在实验中得到了验证。  相似文献   

15.
吴义震 《电子世界》2014,(12):63-63
EBPP是公共事业单位(自来水、燃气、电力、电信、移动、联通)和相关的支付机构进行统一"电子帐单"联合处理的系统,是"帐单数据"呈递、交换和支付的平台,也是实现各类"帐单信息"的集中呈递和与各代收机构(包括银行、邮政)之间的"帐单数据"交换,使个人与企业用户能利用各种支付终端缴纳公用事业费的信息系统。通过与公用事业出账单位、银行和其他支付机构、公用事业费代收机构的业务系统进行技术连接,实现批量代扣、代收业务。使广大用户可以通过互连网、呼叫中心、付费POS以及自助终端设备进行费用查询及联线缴费、合帐、帐单打印业务及其它增值服务。  相似文献   

16.
陈君岳 《通信世界》2014,(29):26-26
截至2014年一季度末,全国"闪付"终端已接近300万台,该终端可支持金融IC卡和NFC手机支付。在国内NFC的发展进程中,银行与运营商之间的合作模式逐渐明晰,移动支付产业链也正在逐步成型。  相似文献   

17.
热点新闻     
《通信世界》2012,(45):12-14
本周热点新闻主要关注中国联通发力移动支付的最新进展。中国联通推SWP-USIM卡方案发力移动支付本刊讯中国联通和招商银行日前联合推出国内第一个正式商用的基于NFC手机SWP协议的移动支付解决方案,并首次发行NFC移动支付SWP-USIM卡,预计年底有大约150万台非接金融POS终端商用。中国联通用户可将招行信用卡账户内  相似文献   

18.
于光媚 《通信世界》2014,(12):24-24
移动支付领域最近动作频频,中国移动支付公司副总经理贺新初近期透露,为普及NFC终端,每卖一台NFC手机将给予30元的补贴。支付宝不甘示弱,正式发布8.1版钱包,为用户新推出NFC交车卡充值功能,并与华数传媒宣布展开互联网电视支付合作。  相似文献   

19.
热词     
《世界电信》2014,(9):8-8
指纹支付是利用用户指纹特征作为电子支付交易凭证的一种电子支付模式。它利用指纹的唯一性,结合一些辅助的安全措施来达到安全交易的目的,是电子支付技术的一种有益补充。对于消费者来说,使用指纹系统可以摆脱记忆各种密码的烦恼和繁琐的输入过程,大大简化了消费程序。目前,指纹支付主要定位于小额支付,在手机上或一些特约商户使用。手机应用需要用户先通过手机上的指纹传感器完成指纹的采集和注册,当用户使用手机上的软件进行交易时,不必再输入字符密码,而是通过“刷指纹”的方式完成支付。而商户现场使用指纹支付则需要用户事先申请,将指纹与指定的银行账户进行绑定,并将绑定账户作为付款账户。绑定后,消费者在合作商户结账时,只需按压自己的指纹并通过身份识别,即可完成消费。  相似文献   

20.
安全管理系统广泛应用各行各业,提出将生物特征数据存储在便携卡上,对用户(人)、便携卡、识别终端和资源主机的多方且互相验证的安全管理系统,利用该安全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对用户(人)的识别验证,不需要对用户的生物特征数据进行集中式存储,可以实现资源与用户、资源与识别终端的多方识别验证,提高安全性,避免非法用户绕过识别终端直接对资源进行访问,还可以实现资源与用户、用户与识别终端、资源与识别终端的多方相互识别验证,避免“哄骗”技术产生的非法侵入,提高安全管理系统的安全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