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20,(3)
数字普惠金融在拉动地区经济增长、促进贫困减缓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选取2011-2018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基于面板回归模型对我国数字普惠金融与贫困减缓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能够直接对贫困减缓产生积极影响,同时还可以通过收入分配效应和经济增长效应间接减轻贫困,且经济增长效应远大于收入分配效应;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对贫困减缓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区域异质性,西部地区减贫效应显著且明显大于中东部地区,而中东部地区的减贫效应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8,(2)
普惠金融是促进贫困减缓的主要机制,然而普惠金融到底是通过什么样的形式来实现贫困减缓,即普惠金融与减贫效应的内在逻辑到底是什么。通常来讲,倘若要让贫困者成功脱贫并且达到致富的目的,则需要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只有这些资本产生共同作用,方可促进贫困减缓,从根本上解决贫困者在脱贫路上存在的问题。本文将普惠金融作用于贫困减缓的方式,划分成为物质资本效应、人力资本效益以及社会资本效益,进而对普惠金融的减贫效应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帮助更多贫困者脱贫。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20,(1)
"脱贫攻坚"成为经济新常态下的重要任务,金融减贫在其中扮演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空间视角下分析了普惠金融对农村地区减贫增收的直接影响与空间效应,并基于2005—2017年中国省级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普惠金融的扶贫增收效果。结果发现:我国各地区间的农村扶贫增收绩效具有明显的空间联动与依赖性;普惠金融发展对本地区农村减贫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同时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各地区应该继续加强普惠金融发展,并重视地区间普惠金融减贫合作与政策互通的深化。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21,(1)
采用2011—2018年省际面板数据,建立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测算我国28个省份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基于测算结果分析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收敛性。结果表明: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区域差异,东部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最高,其次是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在全国及区域层面上均呈现收敛性特征,东部地区收敛速度最慢、中部地区最快。同时进一步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并借助条件收敛模型探讨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收敛效应。总体表明:无论是从全国层面还是从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区来看,我国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与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提高了全国及东部、中部、西部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收敛速度,有利于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区域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8,(4):98-99
融资难、成本高是制约小微企业发展的瓶颈。互联网金融开启了融资新模式, P2P互联网借贷平台模式、大数据下电商融资模式、众筹融资模式和互联网金融门户等融资模式有效破解了小微企业融资困境,为小微企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生机。在普惠金融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互联网金融如何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有效化解融资难的问题,还需大力推进金融及相关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21)
在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当前,以众筹为载体的融资模式,已成为新时期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是对传统融资渠道的有益补充。本文分析了新时期中小企业众筹融资的意义,阐述了当前中小企业众筹融资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之上,从优化社会环境、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完善法律法规等方面,具体论述了新时期中小企业众筹融资的构建策略。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7,(3):115-119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众筹融资作为互联网金融创新的代表,以网络平台为媒介,以创新金融为载体,打破了传统融资地域窄、时间长、风险集中的壁垒,为我国初创及中小微企业融资提供了新途径,为投资者开辟了新渠道。然而,由于目前我国相关法律规范严重缺位,众筹融资领域融资者欺诈、平台跑路等现象屡见不鲜。为有效缓解投资人信息不对称状况,规范融资企业经营管理,确保众筹融资项目顺利完成,保护投资者权益,推动众筹平台良性竞争,众筹平台作为众筹融资的核心枢纽,必须加强持续督导制度建设,在项目发起阶段,优化项目筛选机制,落实对融资方信息的基本审核;在项目筹资阶段,强化信息披露,严格项目与平台资金的隔离;在项目筹资成功后的管理阶段,加强融资方信息的持续披露,保障投资者权益。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22,(1)
在依托"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2011—2020)"对中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核密度估计、传统马尔可夫链和空间马尔可夫链方法解析中部六省所辖82个地级市数字普惠金融的时空演进分布特征,嵌入"经济金融共生"理论,构建共生指数,从省域层面刻画中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共生状态。研究发现:近10年来中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整体上呈现出非均衡性跨越发展态势,区域之间、年际之间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传统马尔可夫链分析显示,中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保持稳定的概率至少为56.86%,同时也存在"马太效应";空间马尔可夫链分析表明,中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生转移的概率存在空间依赖性。共生状态测度表明:中部六省数字普惠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共生关系处在正向非对称共生状态,且逐步向正向对称共生状态收敛。为此,应从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协同机制、拓展应用空间、打造良性生态四个方面着力,提升中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整体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22,(2)
文章利用2011—2018年数字普惠金融数据,结合城市商业银行分支数据与城市统计年鉴数据,研究数字普惠金融与银行业竞争之间的关系,并考察金融发展在中间起到的渠道作用。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与银行业竞争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城市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越高,有助于地区形成竞争性的银行市场,降低垄断水平;进一步验证其影响渠道发现,金融发展在数字普惠金融对银行业竞争的影响中,起到了重要的渠道作用,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提高城市金融发展,增强银行业竞争。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6)
数字技术以其成本低、覆盖广等优势推动我国普惠金融迅速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有效缓解了传统普惠金融存在的信用采集难、成本高等困难,降低了普惠金融推广中的部分风险。与此同时,数字技术也为普惠金融带来了新的风险,给普惠金融监管带来困难。目前国内外文献主要集中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对策研究,针对数字技术下产生的风险和监管研究有待加强,实践中数字普惠金融监管框架仍需进一步完善。从数字普惠金融的基本内涵出发,系统梳理了其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目前监管状况,并从数字技术和普惠金融结合的角度详细分析了存在的各种风险。针对这些风险,基于数字普惠金融的历史发展,论证了监管的必要性,探索构建了相应的监管框架,提出了具体的监管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