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基于大庆萨北过渡带的地层参数和流体特点,并在北2-322-E81井取芯(取芯深度1087.05~1090.30m),建立管式物理模型[1-3],开展了试验区不同组分热载体天然岩心和人造岩心注入能力对比的室内模拟实验,由此确定了影响复合热载体吞吐注入能力的因素,研究表明在利用天然岩心进行复合热载体吞吐中,存在水锁和水敏现象,水锁造成注入能力降低14.73%,水敏使注入能力降低10.24%,水锁造成的影响更大一些。  相似文献   

2.
X油田九区齐古组浅层油藏由于原油黏度高、非均质性强、地层能量低,导致油藏投产以来蒸汽吞吐效果一直较差。针对在蒸汽吞吐开发过程中出现的蒸汽超覆及汽窜等现象,采用了CO_2辅助蒸汽吞吐采油技术。通过PVT高压物性试验,研究了CO_2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注入CO_2可以增加原油膨胀能、降低原油黏度、降低油水界面张力、调整注气剖面,因此蒸汽伴注CO_2较单纯的蒸汽吞吐效果好。对该区块进行了CO_2辅助蒸汽吞吐技术矿场试验,试验井组单周期累计增油量为8 792 t,措施井平均含水率降低了20%,生产天数延长90 d。试验结果说明CO_2辅助蒸汽吞吐技术可以提高该区块采收率,增产效果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3.
针对莫尔图克特稠油蒸汽吞吐效果变差、生产成本逐年增加的现状,油田引进了多元热流体热采技术。多元热流体被注入地层后,在氮气、二氧化碳及水相组成的复合热载体的协同作用下,油藏中形成泡沫油,增加了原油膨胀系数,提高了原油流动性,实现增加单井产能,提高稠油油藏最终采收率的目标。现场试验表明,多元热流体吞吐平均单井日产油约为蒸汽吞吐的1.5倍,油汽比约为蒸汽吞吐的3倍,各项指标均好于预期。该技术试验的成功,为莫尔图克特稠油的规模化高效开发奠定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4.
基于萨北开发区过渡带地区储层非均质性强,渗透性差,地下原油粘度大,含蜡和含胶均高,靠单纯注水开采,提高采收率难度大,为有效改善过渡带开发效果,在萨北开发区东部过渡带开展了复合热载体泡沫驱油试验,为粘度较高的过渡带地区特高含水期增储上产探索了一条新的技术途径。通过对现场试验井的见效差异的分析,提出影响复合热载体泡沫吞吐试验效果的各种因素,对今后复合热载体泡沫在类似油藏的试验及推广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低渗透油田是指油层储层渗透率低、丰度低、单井产能低的特殊油田,这种油田的特点是采油及注入剂注入都相对困难,最终采收率低。一般低渗透油田的开采技术瓶颈在于储层物性较差,还有可能存在天然裂缝,导致渗透环境更加复杂(各向异性和非匀质性),大大降低了产能。目前低渗透油田渗流阻力大、产能效率低是世界性难题。因此,研究合理井网井距开采系统对提高低渗透油田开发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针对低渗透复杂油气藏勘探开发难度大,采取常规提高采收率措施无法达到良好效果的问题,为进一步提高低渗透复杂油气藏的采收率,开展了注CO2吞吐提高采收率的技术研究。室内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注气压力的升高、焖井时间的延长以及岩心渗透率的增大,注CO2吞吐提高采收率的效果更加显著,而随着吞吐周期的增加,采收率逐渐降低。室内试验得到的最优施工参数为注气压力25 MPa,焖井时间6 h,吞吐周期3个。岩心渗透率越高,吞吐效果越好。现场应用结果表明,区块内4口油井实施注CO2吞吐提高采收率技术措施后,日产油量由5.1 t/d显著提升至12.6 t/d,含水率由65.0%降低至33.4%。注CO2吞吐措施能够有效提高低渗透复杂油气藏的采收率。  相似文献   

7.
辽河油田稠油主力区块均已进入开发中后期,随着吞吐轮次的增加,地层压力下降很快,油井含水上升,吞吐效果差,高渗透层反复吞吐,渗透率明显增加,一方面造成纵向上动用程度不均,另一方面形成蒸汽突进,两井和多井间汽窜现象增多,严重影响邻井的正常生产。为此CO2复合吞吐采油技术在油田生产中得到了普遍的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阐述了微生物采油技术的原理、进展及在文留油田的单井吞吐试验 ,通过现状分析和现场试验表明 ,微生物对试验井的正常生产有较好的维护作用及较明显的增产效果 ,同时延长了检泵周期。文留油田的成功做法对类似油田今后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油田进入到开发中后期的时候,注入井的效果就会对油田的开发效果产生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在低渗透的油田里更是如此,这是因为低渗透会导致低注入状况,而这样一种状况就很难用单一简单的测试手段和方法来进行。本文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针对现如今大庆油田的持续开发给注水剖面测井带来的问题展开了讨论,并制造出了适用于低注入量井的注入剖面测井,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了五参数组合测井仪,也就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流动井温、静态井温和管内流量来对进行综合的考虑和解释,这样一种方式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0.
复合离子调剖是改善聚合物驱开发效果的一项有效技术措施,已在一类油层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随着油田开发的不断进展,二类油层已经成为油田稳产的重要接替层。针对北XXX块二类油层油层非均质性强,部分注入井注入压力低,视吸水指数高,吸入剖面极度不均匀,井组含水高,为了控制低效无效循环,保证注聚后形成有效聚合物段塞,动用水淹程度较低的中低渗透层,选择油层厚度大、注入压力低、平面、层内矛盾突出的17口注入井进行空白水驱阶段复合离子深度调剖。调剖后吸入剖面得到有效改善,采油井增油降水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1.
陈赛  贾明生  郭明高  刘高珍 《化工进展》2020,39(10):4290-4296
为了检验选择性非催化还原(SNCR)脱硝技术在高效低NOx液态排渣煤粉工业锅炉中的应用效果,本文在一台8.4MW有机热载体锅炉炉膛内开展了SNCR脱硝技术工业化试验研究。选用尿素作为还原剂,搭建了工业化SNCR脱硝试验平台。在10%、15%、20%三种浓度尿素溶液下进行了不同尿素溶液喷射量、不同氧含量、不同锅炉负荷下的SNCR脱硝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提出的“低NOx燃烧+SNCR脱硝”耦合技术方案是可行的,SNCR脱硝效率在80%以上,完全能够达到烟气中NOx低于50mg/m3的超低排放要求。  相似文献   

12.
参照客户提供的样品性能配制了不饱和聚酯模塑料,通过DSC、TG等手段对比研究了2种材料的各种性能。结果发现:2种模塑料的物理和电气性能相近,固化起始温度相似,0~410℃的耐热行为相近,410~700℃自制模塑料的耐热性优于客户样品。现场注塑试验表明,2种材料注塑工艺调整不明显。因此,自制的不饱和聚酯模塑料完全可以替代客户样品。  相似文献   

13.
通过热处理温度、热处理气氛和防潮涂层对石英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介电性能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在800℃或500℃通氧条件下进行热处理,才可以较彻底的排除石英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中残余的游离碳。经高温处理后介电性能较好,进行防潮处理后能达到更好的效果,更好的应用于航天领域。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利用分流管结构强化碳钢-水热虹吸管内部传热的试验研究,不同充钠量下,高温钠热管中钠-水反应的试验研究和低合金钢-碱金属热虹吸管相容性及寿命的研究。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又相继开发了一系列热管设备,如高含尘气体下的大型热管蒸汽发生器、燃煤高温热管热风炉以及高温高热流密度下的分离式热管取热器,从而反映了近年来热管技术研究开发的一些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15.
耐温抗盐驱油表面活性剂的现场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次采油技术中研究和应用较多的是包含表面活性剂的各种化学驱油技术,包括三元复合驱、二元复合驱以及表面活性剂驱等。表面活性剂在这些驱油技术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主要是通过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和提高毛细管数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对于普通油藏,表面活性剂驱油剂的研究比较成功,应用效果也比较理想,如石油磺酸盐、烷基苯磺酸盐可与地层流体配伍,形成超低界面张力,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王新东  刘义  黄世平 《化工进展》2018,37(8):3260-3270
针对焦化能耗高、能效低的产业现状,基于冶金流程工程学理论,研发了一系列焦化余热余能回收关键技术。其中,自主研发的高压高温干熄焦余热回收技术,实现吨焦产540℃、9.81MPa的高品质蒸汽550kg,降低焦炭烧损率0.2%;研发的纳米多层复合结构温度可控的上升管一体化余热回收技术,实现了上升管出口的荒煤气温度由804℃降至552℃,实现吨焦产蒸汽119kg;研发的煤调湿技术降低了配合煤水分4%,降低工序能耗250.8MJ/吨煤;研发的导热油作热载体的能源高效利用技术,实现了脱苯能耗降低30.6%和蒸氨能耗降低21.4%,脱苯效率提高0.15%,过程无废水产生;研发的多塔连续粗苯萃取精制和高效复合萃取剂技术,实现了苯纯度达99.95%,甲苯纯度达99.8%以上,二甲苯流程控制在5℃以内,噻吩纯度达99.0%,还实现了全过程不消耗蒸汽。这些关键共性技术在河钢大型焦炉上的成功实施引领了我国焦化行业向能源利用高效化、资源利用深度化的可持续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根据金属基复合材料结构特点和性能要求,设计了相应的实验方案,并进行压制成型实验,在压制成型过程中采用不同的压力、温度、时间进行实验,制备了结合强度高的金属基复合材料。通过拉伸试验,研究了压力、温度以及时间3个工艺参数与复合材料结合性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当复合材料模压成型压力为8~9 MPa,成型温度为320~330℃,成型时间为30~35 min时,复合材料的结合强度最佳。  相似文献   

18.
以靖安油田长6油藏的地质特征和流体性质为基础,通过对其裂缝性储层特征和非均质性研究,开展室内聚合物调剖剂配方优选实验。优选出以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为聚合物,再配以交联剂和促进剂的最佳配方。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对靖安油田长6油藏进行了现场试验,其结果表明该调剖剂可以较大幅度的提高注水井的注水压力,调整储层的吸水剖面。  相似文献   

19.
为解决大情字井油田水驱控制程度低,注水压力高,开采效果差以及长岭气田天然气的脱碳埋存难问题,决定大情字井油田开展小井距CO_2混相驱替试验。为研究CO_2驱油机理,提高注气开发效果,通过数值模拟技术并结合矿场试验,对开发层系划分、井网部署、注入方式、注气速度、气水段塞比以及油井流压等参数进行了优化,确定优化方案如下:确定青一段7、11、12和14小层为注气试验层;采用五点法井网,注采井距为225 m,采用气水交替的方式注入,年注气速度为0.07 HCPV,气水比为1:1,油井流压为12 MPa。经矿场实施结果表明,小井距注CO_2驱替,增油效果明显,并且试验周期短,能有效解决地层压力亏空、水驱见效慢以及砂体控制程度低等问题,并且选择物性相近,具有良好隔层的油层注气,采用气水交替的注入方式可有效抑制小井距易气窜问题,更大程度提高油田采收率。  相似文献   

20.
针对未来空间站后续运营与维护发展中对无人自主非金属增材制造技术的应用需求,对空间舱内环境下增材制造过程中的热环境进行了分析,对增材制造装置建模,多热源空间分布与产热特性分析,局部保温及整体强化对流设计热扩散效应与温度场仿真,并对增材制造装置的热控措施开展了试验验证。分析表明:密闭装置功耗72~96 W,在初始温度为20℃条件下装置壁面温度维持在29℃左右,与环境之间的散热效率可达21.6 W·m-2,满足空间增材制造的温度要求,满足装置的温度稳定性与可靠性,为我国空间在轨试验验证给予了一定的理论指导,也为未来舱外环境下的热控设计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