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5,(13)
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为金字塔结构,然而金字塔顶层的终极控制权对公司的审计师选择起着重要的作用。文章以我国2011—2013年沪市和深市的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终极控制权与审计师选择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首先,终极控制权性质会显著影响审计师选择。国有性质的上市公司倾向于选择国际四大;非国有性质的上市公司倾向于选择非国际四大。其次,终极控制权的控制权比例会显著影响审计师选择,表现为倒U型关系。终极控制权性质为国有性质时,控制权比例与审计师选择表现为倒U型关系;为非国有性质时,控制权比例与审计师选择没有显著的关系。再次,终极控制权的现金流权比例会显著影响审计师选择,表现为倒U型关系。终极控制权性质为国有性质时,现金流权比例与审计师选择表现为倒U型关系;为非国有性质时,现金流权比例与审计师选择表现为正U型关系。最后,终极控制权两权偏离度会显著影响审计师选择。无论终极控制权的性质是国有还是非国有,现金流权比例与控制权比例偏离程度越大,上市公司越倾向于选择国际四大。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4)
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自利性业绩归因行为,对业绩的自利性归因已成为上市公司操纵语言信息的常见手段。文章以莲花味精为例进行分析,探讨上市公司自利性业绩归因行为的识别方法以及自利性业绩归因行为与公司财务数据可靠性的关系,帮助投资者规避投资风险,提高投资质量。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3,(7):69-74
以2007-2010年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收购、资产收购以及直接吸收合并等扩张性并购事件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终极控制股东的现金流权以及两权分离对公司并购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的收购公司并购后1-2年内股东财富都遭受了严重的损失;终极控制股东的现金流权对公司并购绩效具有"激励效应",而现金流权与控制权的分离会导致公司并购绩效的恶化。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公司高自由现金流和低成长性会加强两权分离对公司并购绩效的负向影响,并且两权分离对公司并购绩效的负面影响在民营上市公司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8,(2)
以分类改革下的"一般商业性"国有企业为研究对象,选取2008—2015年沪深两市A股相关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国有终极控股的股权安排与控制权私利行为的关系。研究发现:在控制性股权结构(CS)中,国有控股股东现金流权的减少会抑制其掏空行为;在控制性少数股权结构(CMS)中,国有控股股东现金流权的减少对控制权私利行为的影响会因国有终极控股股东攫取控制权私利的方式而产生差异。当采取掏空行为时,国有控股股东现金流权的减少不一定会影响国有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的利益侵占行为;当采取援助行为时,国有控股股东现金流权的减少会加剧国有控股股东的援助行为。研究结论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股权安排和公司治理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8,(1)
文章以2010—2015年沪深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终极所有权的性质和结构与负债水平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终极控股股东的现金流权与负债水平显著负相关,控制权与负债水平呈倒U型关系,两权分离度与负债水平显著正相关,两权分离度与负债水平间的正相关关系会受到成长性的影响而变弱;另外,考虑到终极控股股东的性质,地方所属上市公司的负债水平和两权分离度的正相关关系最显著,非国有上市公司次之,中央直属上市公司最弱。  相似文献   

6.
借鉴公司制企业的经验,定义PPP项目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概念,分析导致某些PPP项目中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的原因,基于避免两权分离的思路,构建以公共部门为控制人的PPP项目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合理配置的概念框架,并提出实现合理配置的注意点,以期为解决剩余控制权配置问题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6,(2)
采用527家非金融类上市公司截面数据,运用普通最小二乘估计法实证检验终极股权结构、法律制度与股权资本成本的关系,以及法律制度和终极股权结构对股权资本成本的交互作用。研究表明:(1)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比非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具有更低的股权资本成本;(2)终极控股股东的现金流量权与公司股权资本成本呈负相关关系;(3)终极控股股东的控制权与公司股权资本成本呈正相关关系;(4)终极控股股东的现金流量权和控制权的分离度与公司股权资本成本呈正相关关系;(5)法律制度越完善的地区,对投资者保护水平越高,公司的股权资本成本越低;(6)完善的法律制度会减弱终极股权结构对股权资本成本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21,(2)
近年来,我国大量优质企业由于国内不允许使用双层股权结构而远赴海外上市。双层股权结构在推动公司发展的同时也对传统公司治理形成挑战。创始人(创始团队)拥有少量股权却具有高级投票权,存在对中小投资者利益进行侵害的潜在可能。文章基于委托代理理论,以中概股为标的,借助托宾Q,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双层股权结构对投资者利益影响的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两权分离度、管理层控制权比例和公司关联方个数对投资者利益具有负向影响,管理层现金流权比例对投资者利益具有正向影响。因此,对采用双层股权结构的上市公司,监管层应充分关注两权分离度、关联交易水平和控制权比例,对现金流权比例提出约束性要求,防止中小投资者利益受到侵害。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4,(16)
企业绩效是企业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创业板上市公司企业创始人与实际控制人通常为同一个人,这一特殊性导致了创始人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更加深远。基于此,文章从企业创始人的学术水平、行业关系、政府关系三个方面,对创业板上市公司企业创始人的社会关系与企业绩效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创始人学历水平、行业关系、政治关系与企业绩效均呈正相关关系,三者均对企业的盈利以及发展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6,(4)
以2003—2012年中国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终极控制权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以及机构投资者持股对这种影响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终极控股股东控制权比例越高,企业的盈余管理幅度越大,机构持股抑制了企业盈余管理并负向调节了终极控制权对盈余管理的促进作用。进一步的分组检验还发现,机构持股对终极控制权的负向调节作用仅体现在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公司和正向盈余管理组中,这说明机构持股能够有效替代外部治理机制的不足,而且机构投资者更倾向于抑制企业的正向盈余管理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