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国家对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的污染防治越来越重视,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技术是国际上最为通用且行之有效的VOCs控制技术。本文介绍了泄漏检测与修复的概念及工作流程,对国内外LDAR技术的法律法规发展历程做了叙述,对所用检测仪器及信息化的发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探讨,并总结了该技术在我国的VOCs排放控制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2.
冷瀚冰  向修传 《当代化工》2021,50(10):2475-2478
总结了酮苯装置不同类型泄漏的密封点以及针对不同类型泄漏的有效修复方式.应用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技术对酮苯装置泄漏开展了全面检测和维修.酮苯装置密封点修复前泄漏率为0.35%,修复后泄漏率为0.06%;修复后VOCs排放量为0.198 t·a-1,减排率为81.30%.  相似文献   

3.
泄漏检测与修复( LDAR)是化工类行业挥发性有机物( VOCs)无组织排放管控的重要抓手。当前我国出台的众多政策文件及标准规范均对涂料制造行业 LDAR实施提出明确要求。文章选取重点地区 10家典型涂料制造企业,收集其 LDAR实施基础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行业 VOCs泄漏特征,为涂料制造行业 VOCs无组织排放精细管控提供数据参考。结果表明, 10家涂料制造企业中,法兰的数量占比最多,平均为 62. 6%,VOCs泄漏量贡献也最大,占 61. 6%,但法兰的整体泄漏率不高,只有 0. 2%;最易泄漏的密封点类别为开口管线和泵,泄漏率分别为 1. 0%和 0. 7%,但二者的泄漏量贡献并不大,分别为 4. 3%和 0. 6%。10家企业 VOCs年泄漏总量合计为 10. 2 t,平均每家约 1t。通过实施 LDAR,各家企业 VOCs泄漏削减率平均为 11%,LDAR实施效果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4.
采用泄漏检测与修复技术(LDAR)对农药厂进行泄漏检测与修复,其检测点位计8 932个,泄漏点位为243个,泄漏率为2.72%,通过泄漏修复,其VOCs的减排量达到2 756.34kg/a,减排率达到97.5%;另外对排放量与泄漏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泵与搅拌机封类动密封点漏点个数占比仅4.12%,而排放量占比高达46.86%,泄漏浓度大于1 000×10~(-6)的泄漏点虽然不多,但其排放量却占近50%,所以需要重点关注泄漏浓度大于1 000×10~(-6)的泄漏点,及时修复。  相似文献   

5.
本刊讯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规范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泄漏检测与修复工作,近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国家生态环境标准《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泄漏检测与修复技术指南》(HJ 1230-2021)  相似文献   

6.
论述了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LDAR检测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智能技术在LDAR技术中的应用。分别从作业现场、作业过程、作业人员管理三个方面提出解决方案。首次提出了二维码识别、智能工卡、视频记录等作业方式在LDAR检测过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油气管道泄漏检测技术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油气管道泄漏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环境污染,因此,研究并选择合适的油气管道泄漏检测技术尤为重要。总结了国内外油气管道泄漏检测与定位的一些技术,以及各种方法的原理与优缺点,并对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8.
郑琬郁 《广州化工》2013,41(6):43-45
音波泄漏检测法是现代检测技术中的一个热点,是很有发展潜力的新型泄漏检测技术,论文研究分析了音波泄漏检测的基本原理、定位方法、系统组成,提出了实现其工程广泛应用的核心技术,介绍了国内外工程应用情况,为音波检测技术在国内油气管道泄漏检测中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宋源 《当代化工》2013,(3):297-299
管道已经成为快速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运输工具,因此,对于油气管道泄漏的检测就显得尤为重要。总结了目前国内外关于油气管道基于硬件和软件的泄漏检测技术,对其中主要的管道泄漏检测技术进行对比、分析,并对管道泄漏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0.
张钢锋 《应用化工》2023,(8):2495-2500
设备泄漏是石化行业挥发性有机物(VOCs)无组织排放的重要来源。以6家典型石化企业为例,对其VOCs泄漏特征及控制效果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法兰及其他连接、阀门对石化企业VOCs泄漏的贡献最大,分别占73.31%和23.74%;(2)各类密封点平均泄漏率为0.29%,平均单点泄漏量为0.13 kg/a; 99.4%的密封点VOCs检测浓度低于100μmol/mol, 0.02%的密封点检测浓度值大于10 000μmol/mol;(3)开口阀或开口管线、泵的泄漏率最高,分别为2.22%和1.14%,其他类型密封点的泄漏率均低于1%;(4)泄漏点延迟修复率平均为26.06%,比例严重偏高;实施LDAR后VOCs平均减排率仅为14.49%,低于美国63%的减排水平。建议今后一方面要持续加强对泄漏检测技术的探索和创新,引入更加智慧高效的手段提高检漏效率;另一方面应特别重视LDAR全过程质量控制,通过严控不可达点比例和延迟修复率等措施,切实保障VOCs泄漏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为了识别终端处理厂生产工艺的危险有害因素,提高终端处理厂的本质安全和安全运行水平,完善管理机制,采用危险与可操作性(HAZOP)分析对终端处理厂开展了工艺风险分析,并针对终端处理厂生产装置与工艺的安全设计提出了83项建议,有效的识别出终端处理厂存在的安全隐患,终端处理厂按照分析提出的建议初步整改落实后,明显降低了生产工艺及装置的安全风险,优化了部分关键设备的操作流程,为终端处理厂安全生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12.
油气管道运输是目前我国运输石油和天然气的主要方式,基于人们对油气的需求越来越大,我国也在不断完善油气管道建设的工作。其中最常见的问题就是管道泄漏,因此,我国正在积极研究泄漏检测技术,为油气管道运输工作提供安全保障。本文就根据油气管道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泄漏检测技术的发展现状,研究泄漏检测技术在油气管道建设中的实际运用方式以及相关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3.
设备和管线泄漏是石化企业主要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无组织排放源之一,其最佳实用技术是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文章简要概述了以自主实施为主的中国石化第一代LDAR技术开发和应用历程,系统分析了限制LDAR质量和效率提升的主要因素,进一步结合中国石化LDAR技术与质量升级工作,介绍中国石化第二代LDAR技术管理创新和应用进展,相关技术开发和应用经验可为石化企业LDAR提质增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是炼化设备密封点泄漏VOCs排放控制最佳实用技术,中国石化在国内较早开展LDAR研究,探索并开发了符合国情的中国石化LDAR成套技术。从LDAR工作模式、工作流程、建点建库、泄漏检测等方面介绍了中国石化LDAR成套技术及其应用进展,结合发达国家LDAR发展情况,提出了中国LDAR未来发展趋势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随着石油工业技术的发展,油气田开采的力度不断加大,在此过程中,输油管道的使用越来越频繁。随着输油管道铺设量以及管道运行时间的增加,由多种因素引起的管道泄漏而导致环境污染的问题日趋严重。因此,根据管道泄漏检测系统及时准确地找到泄漏点并对其进行修复,可以最大程度减少损失。因此综述了管道泄漏检测和定位的主要方法,以及各种修复技术的工艺方法和特点。  相似文献   

16.
LDAR是国际上通用的减少石化、化工等行业VOCs无组织排放的技术方法,密封点建档是实施LDAR的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工作,通过核查评估发现密封点建档的错误造成检测困难、泄漏参数选择错误、标准适用性、修复与排放量核算等一系列问题,阐述了石化化工行业泄漏检测与修复评估过程中不同建档方式下经常出现的典型问题,总结这些问题造成的影响,给出了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7.
许旺松 《广州化工》2011,39(20):111-113
管道输送因其经济方便,正在石油天然气等输送领域迅速发展,但泄漏问题已经成为危害管道安全运行、造成各种事故的主要因素。借助管道泄漏检测技术防止泄漏发生(或在泄漏发生后及时发现)是管道管理采取的重要技术手段。因此,研究管道泄漏检测技术对管道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油气管道泄露技术进行了系统性介绍、分类和比较,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8.
提出在氯碱行业全面开展泄漏检测与修复工作,并介绍了泄漏检测与修复的技术方案,以逐步减少设备、工艺管线泄漏点,从而达到控制无组织有机挥发物排放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段纯华 《山东化工》2012,41(8):21-23
论述了目前我国管道泄漏的四种检测技术:负压波的检测技术、分布式光纤传感器技术、软硬结合技术、音波管道检测技术。在实际的管道泄漏检测工作中,还可结合应用一些其他的方法来对油气管道进行泄漏检测。  相似文献   

20.
在国民经济发展中,长输油气管道发挥了无可取代的经济作用。但是,泄漏问题的存在却严重制约了长输油气管道运输行业的健康发展。针对长输油气管道的泄漏问题,本文探究了如何予以科学检测和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