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岩心钻探目的是为了获得地质资料——岩矿心,提钻取心是惯用方法,随着金刚石岩心钻探事业的迅速发展,升降钻具成为最花费时间的一项辅助工序。根据钻孔深度和钻进方法的不同,岩心钻探过程中,一般纯钻时间和升降钻具时间各占30~40%左右,尤其是钻孔越深,升降钻具所花费的时间越多;同时,它又是机械化程度差,劳动强度大的辅助工序,所以,减少辅助工序时间,增加纯钻时间,提高钻进效率,最有效的途径是减少升降钻具时间。为此采用了不提钻取心钻进法,它又分为绳索取心和反循环连续取心。所谓绳索取心钻进,就是在钻进过程中,当岩  相似文献   

2.
一、岩心钻机更新换代面临的经济技术现状1.钻探工艺方法当前,国内外开发了多种快速钻探工艺方法。在岩心钻探方面,广泛地采用了绳索取心钻进,冲击回转钻进,反循环取心,多工艺空气钻进及水力输送岩  相似文献   

3.
将液动贯通式冲击器同水力反循环连续取心钻进工艺相结合,较好地解决了岩心卡堵问题,提高了钻进效率及钻头寿命,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无岩心钻进与取心钻进方法相比较,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可提高纯钻时间利用率,从而大幅度提高台效;提钻次数少,有利于孔壁稳定;有利于快速通过复杂地层;能缩短施工周期,降低钻探费用;能减轻工人体力劳动强度等。国外,对无岩心钻进十分重视,应用比较广泛,其中又以无岩心钻进配合气举反循环收集岩屑的方法已成为一种很重要的钻进方法。在我国,无岩心钻进还未得到广泛采用。但在某些老矿区地质情况已基本掌握的情况下,在那些根本不含勘探矿种的地层进行无岩心钻进完全是可行的。因此,应该重视无岩心钻进技术的研究。几年来,我们对φ66口径的无岩心钻进进行了一些研制工作,并在某矿区6级以内的红砂砾岩中(其间夹有7级)进行了2000多米的生产试验,取得了明显的技术经济效果。  相似文献   

5.
通过大量岩心运行实验及现场钻进试验,提出了反循环连续取心水力参数的计算公式,确定了保证岩心顺利输送的液流速度临界值与管路各处的压力损失值,从而进一步探讨了水力输送岩心的机理,为连续取心钻具的优化设计及保证岩心的顺利输送提供了水力参数选择依据。  相似文献   

6.
文章介绍了目前世界上大陆科学深钻项目中采用的典型的取心钻进技术及其应用效果,提出了评价科学深钻取心技术的准则,即施工安全性、取心效果、施工效率和施工成本。根据这些准则对目前世界上主要的科学深钻取心技术进行了评价并得出结论:孔底马达/液动锤/金刚石钻进/提钻取心方法是最好的深孔取心钻进方法。  相似文献   

7.
水力反循环连续取心钻进冲洗液的特殊分布以及在基岩中钻进岩心堵塞等诸因素的影响,往往容易造成钻头的早期损坏。水力反循环钻进,冲洗液的循环如图1所示。正常钻进时冲洗液从内外管间隙到达内管底部后分为两部分:约大于70%的冲洗液从钻头  相似文献   

8.
φ89mm反循环取心钻头是冲击回转取心钻进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钻头,也是最具研究价值的钻头结构。通过对其形成岩心过程进行有限元分析,并进行取心试验,得到了φ89mm反循环取心钻头获得岩心短且带裙边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金刚石小口径绳索取心钻进是一种不提钻获得岩心的先进钻进方法,国外一些工业发达的国家已普遍采用,我国几年来通过对SB56绳索取心钻具的试验研究和生产使用,其优越性已充分显示出来,比普通岩心钻进效率高,岩矿心质量好,钻进成本低,劳动强度小。为了迅速推广这项先进技术,加快地质勘探速  相似文献   

10.
截止 2 0 0 1年 11月 14日 13时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科钻一井”钻达井深 975 .5 6m。该钻井从 10 1m开始取心钻进 ,取心段钻井直径为 15 7mm ,岩心直径为 96~ 97mm。 80 0m以前主要地层为榴辉岩 ,80 0m以后主要为片麻岩。钻遇的岩石坚硬 ,可钻性为 8~ 9级 ,总的来说较完整 ,某些层段劈理发育 ,较易破碎 ,导致岩心堵塞。取心钻进采用了 2种工艺方法 :螺杆马达 /金刚石取心钻进 ;螺杆马达 /液动锤 /金刚石取心钻进。采用单动双管 ,提钻回收岩心。10 1~ 975 .5 6m ,平均机械钻速 0 .82m/h ,平均回次长度 2 .19m ,平均岩心…  相似文献   

11.
煤田地质钻探地层一般分为煤系地层和非煤系地层。普通提钻取心钻探方法,钻进煤系地层时,为防止打丢、打薄煤层,常采取见软就提钻、限制回次进尺等办法,造成煤系地层中频繁提钻,辅助时间显著增加,因而常常是:一个煤田地质浅孔钻进的上、下钻时间几乎相当于非煤田中深钻孔正常提钻钻进上、下钻所用的辅助时间。  相似文献   

12.
“多介质反循环复合钻探新技术”,试验工作总体佞空气反循环连续取样和水力反循环连续取心两部分,就水力连续反循环取心钻进取得的效果,及存在的几个问题发表一孔之见。  相似文献   

13.
一、绳索取心的特点绳索取心又叫不提钻取心。它的最大特点是取心时不需要提升孔内钻杆,而在钻杆内借助专用打捞工具(打捞器)把装满岩心的内管捞取上来获得岩心。绳索取心钻杆除了和普通钻杆一样,在钻进过程中传递和承受拉、压、扭等应力外,还具有如下特点:1.内外平。保证取心钻具在钻杆内顺利通过。2.壁薄。增大内管和钻杆的间隙,减小取心钻具在钻杆内的升降阻力,并且增大岩心直径,减小钻头壁厚。3.绳索取心钻头壁厚(10.5毫米),所需钻进压力较大,因此,应能承受和传递比普通小口径钻杆  相似文献   

14.
建材地质勘探技术,随着钻探技术的不断发展,结合矿床地质特点,由比较单一的钻进方式逐步发展成多种钻进方式,以配合不同矿区地层岩性,对岩矿心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钻头类型来完成矿区地质勘探任务。当前,我系统在应用新技术、新方法,如绳索取心、冲击回转、空气洗井、水力连续取心以及新型切削材料、特殊矿种取心等方面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与特色。人们一般认为绳索取心技术用于深孔效果较好,而用于浅孔则意义不大。然而,我们却利用钻具级配间隙小、提钻少或不提钻、对井壁破坏少的特点,以快速一钻终孔来钻探那些易于坍塌掉块、破碎漏失地层的浅孔,这不仅减少、甚至杜绝了孔内事故,节省了大量的护孔堵漏材料,提高了钻进效率,大大降低了钻探成本。  相似文献   

15.
绳索取心技术的优点就是能够借助打捞钢丝绳从钻具内把每个回次所钻岩心提取到地面上来,从而大幅度地提高纯钻时间利用率和台月效率,减轻工人劳动强度,尤其在深孔钻进时上述优越性更为明显;但在坚硬、“打滑”地层、破碎易堵塞地层钻进效率较低、岩心易堵塞影响其优越性的更好发挥。采用液动冲击器回转冲击钻进(或冲击回转钻进)技术是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一项钻探新工艺,受到了钻探工作者的重视。这种新的钻探方法机械钻速及回次进尺均高于回转钻进,钻探成本也有所降低。尤其在钻进坚硬、“打滑”、破碎地层时效果更为突出。这种新的钻探工艺仍用一般提钻取心方法,台月效率的提高受到限制。SZG-59型钻具,是把绳索取心技术与回转冲击钻进技术综合为一体发挥其所长,对提高钻探进尺,加快勘探速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不久前,中国地质调查局探矿工艺研究所承担的"套管钻进技术在西部地区找矿中的应用示范"项目研究的一种套管取心钻具和套管钻进技术方法,荣获国家发明专利(ZL 201310650334.9)。该发明采用套管代替钻杆传递钻进载荷并作为输送泥浆的通道,采用套管取心钻具进行不提钻换钻头取心钻进,实现随钻下套管护壁;钻具采用张敛式扩孔翼和具备自净能力的机构,在复杂工况条件下实现稳定的不提钻换钻头取心钻进功能;钻至预定复杂地层  相似文献   

17.
水力反循环钻探用钻头有两大类型,—种是输送岩屑的全面钻进钻头(如牙轮钻头),另一种是输送柱状岩心的取心钻头.对于输送柱状岩心的钻头又分  相似文献   

18.
绳索取心钻进是一种不提钻取心的钻进方法。金刚石绳索取心钻进具有钻探效率高,地质效果好,经济效果显著,劳动强度低等特点,已成为我国大量推广的钻探新技术之一。钻头寿命越长,钻孔越深,配套技术越完善,就越能显示出其优越性。正常钻进工作是:钻进,取心加钻杆。这是一个循环过程,后者是正常钻进时最主要的辅助工作。  相似文献   

19.
气举反循环钻进技术是钻井工程中一种比较成熟的钻进手段,凭借钻进效率高、钻头寿命长、成井质量好等特点,目前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及推广。气举反循环连续取心技术仍处在探索研究阶段,前人针对这一技术做了原理性的探究试验,但尚未进行连续的取心试验,而且现有的双壁钻具也存在无法满足由于上返岩心质量和直径大对其密封性和耐用性的要求。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开展理论研究、参数计算、优化钻具设计、进行连续取心试验来探究这一工艺的发展前景。通过试验证明大通径双壁钻具具有可靠的耐用性,并能连续取得岩心。所取岩心及时,无污染,代表性强,能较真实地反映地层层位、深度、颗粒级配,不存在对岩心的反复冲刷及重复破碎情况。  相似文献   

20.
《地质装备》2016,(3):9-10
2016年4月15日,“松科二井”四开工程实现单回次(第244回次)进尺31.28m,获取φ124mm岩心31.28m,岩心采取率100%。
  “松科二井”四开工程于3月30日开钻,设计完井深度5800m,井眼直径216mm。主要采用井底动力回转驱动中国地质调查局勘探技术研究所研制的KT194提钻取心钻具进行取心钻进,沿袭三开长钻程取心钻进工艺。开钻后通过单筒、双筒取心定型井眼轨迹后,采用三筒联装,螺杆加转盘复合回转的钻进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