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二维地震资料处理工作中,控制静校正参数的闭合差可以改善地震剖面的闭合差。 通过建立全塔里木盆地北部探区的地表低速带数据库对二三维低速带数据进行整理。搜索和剔除奇异值。然后输入数据库.建立稳定的可重复使用的近地表低速带模型.再采用统一的计算模式进行平滑、内插.导出生成网格化的低速带数据.为资料处理快速提供可靠的低速带数据既可以缩短处理周期.也可改善剖面的闭合差。  相似文献   

2.
三维地震勘探低速带静校正系统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研究目前三维地震勘探中常用的低速带静校正算法的基础上,根据几年来低速带静校正处理情况,研制了出一种计算三维地震勘探低速带的静校正系统,简述了这种处理系统的原理,并对吉林油田某三维地震工区的低速带资料进行了处理。结果表明,该系统计算速度快,精度高、实用性强,对改善地震剖面质量和提高信噪比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层析成像低速带速度反演和静校正方法   总被引:16,自引:14,他引:16  
在地形起伏剧烈和表层低速带速度横向变化较大的地区,做好野外静校正是取得高质量叠加剖面的重要一步,面确定表层低速带速度是做好静校正的关键。常规的(基于折射波到达时或者微测井等)方法在复杂近地表条件下很难求得正确的低速带速度和静校正量。理论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利用层析成像技术可由初至波的到达时反演表层低速带速度并求得静校正量。正演使用最短路径法射线追踪,反演采用SIR方法。实际资料处理结果可看出明显改善了复杂地区(沙漠、山地等)地震叠加剖面的质量。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研究目前三维地震勘探中常用的低速带静校正算法的基础上,根据几年来低速带静校正处理情况,研制出一种计算三维地震勘探低速带的静校正系统,简述了这种处理系统的原理,并对吉林油田某三维地震工区的低速带资料进行了处理。结果表明,该系统计算速度快、精度高、实用性强,对改善地震剖面质量和提高信噪比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目前,国内各油田保存有大量的旧地震纸剖面或磁带,而没有建立叠后地震资料数据库,因此无法充分发挥以往老地震资料的作用。本文利用图像处理技术,通过对旧的地震纸剖面进行扫描获得光栅图像,经二值化、几何校正、时间轴消除、地震波形的搜索和提取等数字化处理后,转换成矢量数据,然后将这些数据转成标准的SEG—Y格式数据,即可按现代地震数据处理技术做进一步的处理和解释。通过对以往地震纸剖面的数字化处理可以看出,获得的数字化地震记录能够恢复旧地震纸剖面的原貌,效果比较理想,为进一步处理和解释以往未建叠后地震资料数据库的地震资料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途径。由于以往老地震资料均未做振幅保真处理,故经数字化处理后的地震数据一般只适用于地质构造解释。  相似文献   

6.
低速带校正的一种途径──SH波浅层折射勘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胡中平  张山 《石油物探》1995,34(1):52-57
由于横波速度较纵波速度率,在近地表差异更大,因此低速带静校正一直是处理横波(转换波)资料的一个难题,要做好低速带校正,首先要求取低速带的速度和厚度。为此在联合采集纵横波资料前,我们在工区做了SH波浅层折射勘探,利用SH波折射资料可以求出低速带速度和厚度。通过对转换波资料的处理可以起到两个方面的作用:使信号归位,有利于纵波及转换波资料对比,使相位的连续性更好。  相似文献   

7.
在复杂的地表条件的地区,为了作好静校正,需要沿地震剖面采集一些资料.除地形高程及井深数据外,还需用小折射或别的方法采集地表低速带的分布信息.当地表长波长静态时移值大于一个排列,自动剩余静校正模块难于奏效时,可用这类低速带分布信息对波的时间标量场进行有效的分离和校正.这种沿测线方向大于一个排列的低速异常体在复杂地表情况下是常有的.在进一步做短波长与长波长的自动剩余静校正的处理后,就能获得较完全的地表一致性静校正处理结果,所得的时间剖面就能真实地反映出构造形态与岩性变化的情况.  相似文献   

8.
层析静校正技术在永新地区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表层风化带速度横向变化较大的地区,做好静校正是取得高质量叠加剖面的重要一步,而确定表层低降速带速度是做好层析静校正的关键。常规的折射波方法在复杂近地表条件下很难求得正确的低速带速度和静校正量。实验结果表明,利用层析反演技术可由初至波旅行时结合微测井、小折射等野外调查资料,通过射线追踪方法反演表层低速带速度模型并求得静校正量。实际资料处理结果可看出明显改善了复杂近地表地区叠加剖面的质量。  相似文献   

9.
刘洋 《石油学报》2006,27(1):53-57
对比分析了低速近地表和高速近地表对反射波传播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近地表速度为低速时,可以将垂直检波器记录的地震记录近似等同于反射纵波记录,这就是常规地震勘探在低速带区勘探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当近地表速度为高速时,随着界面倾角和入射角的增加,垂直检波器记录的地震记录等效为反射纵波记录的误差增大,这就是存在高速近地表区地震勘探的难点之一.用三分量检波器替换垂直检波器,进而来完整地记录矢量地震波场,这是解决这一困难的根本办法.提出了对高速近地表区进行三分量地震资料处理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针对中国西部地区复杂多变的近地表静校正问题,以精细的近地表建模为目标,制订了野外低降速带测量成果的标准化SPS/SPS+数据格式,在此基础上建立静校正数据库及应用软件系统,实现了地震基础数据及静校正相关数据的电子化存储、监控、提取、建模、静校正量计算,解决了由静校正引起的闭合差、构造成像失真等问题,在中国西部地区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1.
对地震资料处理中几个问题的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狄桂生  石星 《新疆石油地质》2003,24(4):306-307,315
当合成记录或VSP资料与地震资料部分同相匹配不好时,并不一定是资料出了问题,而应当从极性上去考虑;正确地判定极性,才能提高地震解释成果的可靠性。对低速带的静校正中,在地形复杂而低速带厚度又相当大时,用垂向深度计算静校正量将可能出现不允许接受的误差;这时应该考虑用倾斜面的法线深度计算静校正量。在低信噪比和低倾角条件下(或地下构造复杂的褶皱区),应该充分利用速度资料,注意速度的反转现象;在与地震剖面对应的速度谱上,速度反转点往往就是断层的断点,系统地处理这些断点,就可能得到真正的断层位置。  相似文献   

12.
利用Geoeast数字化解释对条湖凹陷二维地震测线解释,通过生成合成记录、解决闭合差等问题,显示了其精度高、速度快、成图快捷、修改方便等一系列优点,降低了勘探成本,提高了勘探效率。  相似文献   

13.
在地震资料处理过程中,由于地形和低速带、降速带起伏变化,以及野外采集施工方法等因素的影响,应用初至波静校正方法计算静校正量,对炮点以外的检波点无法获取有效延迟时间及近地表模型,这就意味着不能得到准确的静校正量,在地震资料处理中产生边界效应。提出了在无炮点覆盖的检波点区域内,按照一定间隔的炮点距(需要参考表层厚度)增加激发点,弥补初至波静校正对边界延迟时间计算中的缺陷,提高复杂近地表结构模型的准确性,消除边界效应在地震资料处理中所产生的中、长波静校正量不准的现象,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精细勘探需求。  相似文献   

14.
准噶尔盆地南缘山地静校正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噶尔盆地南缘地形、低降速带速度和厚度变化剧烈,高速层顶界面起伏不平,做好表层调查和静校正工作是地震勘探资料处理的关键。分析了常用的几种调查表层结构方法的基本原理、适用条件和优缺点,考虑到工区内地形和低降速带厚度变化特别巨大,提出南缘工区采用联合调查的方法调查表层地质结构,以绿山折射静校正初至折射法(以下简称EGRM)为基础,综合小折射、微测井和τ值等资料,综合建立近地表结构模型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巴彦浩特盆地沙漠区的二维地震资料原始信噪比低、静校正量大,针对该区资料特点,在资料处理中采用了低降速带模型与交互迭代静校正,F-K速度滤波,区域异常振幅衰减,地表一致性补偿,人工交互拾取叠加速度,保护浅层信息,衰减随机噪声等技术为主的处理流程和手段,获得了较好的处理效果,为地质解释人员提供了较高信噪比的地震剖面。  相似文献   

16.
随着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技术的提高,地震勘探的精度也越来越高。在大庆探区内,地震资料处理在高保真的情况下,中浅层资料的主频已达到50Hz以上,视频在70Hz以上,分辨率较常规二维地震资料提高一倍多。  相似文献   

17.
在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针对不同的地质目标采集了多块三维地震资料,对于该地区进一步的油气勘探开发,需要整体认识该区域的地质特征和沉积相,为此在该区开展了三维地震资料连片处理研究。柴西南地区近地表结构复杂,岩性多变,地表高差达600 m,低、降速层厚度变化大(4~200 m),连片处理中静校正问题突出。在对各种静校正方法适应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先验信息约束层析成像静校正技术,阐述了该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步骤。在方法实现时,区块之间的初至时差采用相关法予以消除,初始速度模型采用相控处理的小折射和微测井资料来建立,并将该模型作为初至波非线性层析反演的约束条件,建立了准确的近地表速度模型,计算全区的静校正量。应用效果分析表明,先验信息约束层析成像静校正技术可以较好地解决复杂地区三维地震资料连片处理中的静校正问题。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全三维地震解释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全三维地震解释是指对三维地震资料的三度空间的立体解释,简言之,名为“数据体”解释。换句话说,就是从三维可视化的立体显示出发,以地质体为单元,采用点、线、面结合的三度空间的立体可视化解释。目前在工作站上常见的三维解释仍然是三维资料的二维平面解释,即使采用面块切片方法解释也不能称作全三维解释。文中提供了全三维解释流程和应该采用的技术。目前,已具备了全三维地震解释的基本条件。大力推广和发展全三线解释技术,对寻找大油气田将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