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宇频 《山西建筑》2008,34(6):90-91
从辨析居住区与居住社区在概念内涵上的差异,指出了我国在居住区规划中的问题,探讨了居住社区公共交往空间的重要性,提出了立足于居住社区建设的公共交往空间构建的五个方面,并且在设计相关的组织构建方面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2.
浅议现代城市居住区内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晨 《中外建筑》2010,(4):88-90
居住自古以来是人类的基本活动之一。居住区不仅为居民提供居住场所和空间,也为居民提供公共活动场所和交往空间。因此居住区的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应从宏观着眼,从细节入手,考虑各种居民的不同需求,达到人性化设计。本文立足现代城市的居住区内,结合近几年来国内外居住区建设中公共空间的营造,针对当前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建设普遍存在"缺乏人性关怀"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从设计人员视角探讨我国居住区公共空间人性化环境的营造方法,从设计理念、设计原则和设计细节要素方面对公共空间设计进行探讨,并结合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3.
邻里交往已成为居住生活的重要组成.文章分析了旧居区的公共活动,以旧居住区的现状为切入点,提出了交往空间的创立原则,并探讨了交往空间的产生以及建设途径.为居民交往创造良好的空间场所和环境氛围.  相似文献   

4.
高密度居住区是亚洲许多城市广泛采用的一种居住 模式,但普遍存在诸多社会与环境问题。社区绿道在高密度城 市居住区内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将居民与开放空间、基础设施 相连接,为居民提供日常休闲活动场所,在缓解社会与环境问 题中起着重要作用。首先,辨析高密度居住区背景下社区绿道 的内涵和特点,总结社区绿道在提升邻里聚居环境、完善绿色 基础设施、激活社区文化空间等方面的作用;其次,以上海市 甘泉社区绿道为例,探讨城市高密度居住区中的社区绿道实 践;最后,总结思考未来城市高密度居住区社区绿道建设的实 践方向。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原有的城市居住空间受到冲击并发生了性质和形式上的改变。城市人口规模增长,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公共资源分配不均、社会矛盾激化等衍生问题都对新时期的居住空间构建及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区公共空间是彼此交往并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场所和环境载体,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文章以米德的符号互动思想为立足点,从角色扮演和符号形式两个方面论述了社区公共交往空间的构成特点及营造策略,将外在环境或情境作为一种符号系统,促使人们正确认识并扮演自己的角色并产生社会互动和交往,形成社区和谐氛围,构建社会关系网络。  相似文献   

6.
结合当前我国居住区规划建设的发展,以居民居住生活的邻里交往需求和日常生活行为作为背景,以居住单元为核心,分别从楼层单元交往空间、各楼栋间的交往空间、小区的公共活动空间三个部分进行探讨与设计,分析如何建立家庭单元与居住周边区域良好的邻里关系。  相似文献   

7.
居住区是构成城市居住的基本单元,居住区在为人们提供居住空间的同时也提供了相应的生活活动空间.这些空间被人们所使用,不仅满足其生理需求,同时也满足其心理需求,使居民的身心得以放松.居住区的景观环境便是体现这一作用的重要角色之一.保障性住房亦然如此.本文以重庆保障性住房的实地研究为基础,分析和总结现阶段重庆地区保障性住房的特征及其环境景观存在的问题.通过节约型园林设计理论在保障性住房环境景观中的应用,提出低成本高品质的设计理念,在保障性住房的景观绿化、交通体系、公共空间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设计方法,希望能对以后的保障性住房的景观建设提供更多的参考及思路.  相似文献   

8.
简要回顾了"里坊——街巷——单位制社区——商品房社区"各阶段居住区的空间形态演变特征,认为在城市化、住房与土地制度、交通道路等因素的影响下,现代居住空间更趋封闭性、单一性、破碎化,并直接影响社区场所精神的塑造,从而加速邻里关系淡化,导致居住区社区性不足。通过传统与现代居住空间形态的对比研究,提出应进一步优化居住区空间形态,重构人性化的空间尺度,延续传统的城市肌理,塑造特色的邻里空间,并促进多样化的邻里交往。  相似文献   

9.
浅谈居住区景观环境中的人性化设计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孟聪龄  沈涛 《山西建筑》2007,33(6):11-13
从社区的自然环境、交往空间的创造、环境设施的配置、人文景观、居住区等方面阐述了居住区环境设计的特点,指出在现代居住区景观规划与设计中,强调以人为本的规划设计原则,充分满足人自身的需要,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公共空间环境规划设计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王海若 《安徽建筑》2010,(2):28-28,46
文章阐述了居住空间分异现象,分析了居住空间分异的动力机制以及居住分异造成的影响,提出了通过规划多中心城市结构,合理配置居住区用地资源;推行廉租房、经济适用房政策;完善社区保障体制,提倡多样交往空间等措施合理引导居住空间分异,促进我国城市居住空间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居住空间有限、绿化环境有限、邻里交 往淡漠的现实使许多城市居民对“归园田居”式 的、充满人情味的乡村生活十分向往。新冠肺炎 疫情的出现和蔓延,使人们在抗击疫情的过程 中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善意与互助是共克时艰 的重要支撑。城市居民对充裕的生活空间与紧密 的邻里关系的渴望进一步提升。探索鼓励邻里 交往活动发生的空间因素,促进社区社交网络 的构建,是新的居住社区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重 要问题。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策略的大背景下, 功能复合、特色鲜明的郊区社区建设逐渐开展, 这是一种实现城乡一体化、推动农村产业升级 的居住模式实践。生活在这类新型郊区社区的 居民,在没有亲缘联系与宗族文化凝聚的情况 下,自发形成了紧密的邻里社交网络。探索这类新型郊区社区居民社交网络形成的原因与相关的空 间因素,有助于在新社区规划与设计的过程中更为主动地引导良性邻里社交网络的建构。文章以 坐落于广西南宁市郊的南国乡村为分析案例,通过现场调查与居民访谈探讨以城市中产阶级居民 为主体的新型郊区社区的邻里关系构建,分析邻里交往空间是如何参与并影响这一构建过程,总 结促进邻里交往的公共空间建设原则为构建复合型社区功能空间、强调社区特色与归属感、营造 自然和谐的空间环境、建设多层级的邻里社交空间体系。  相似文献   

12.
针对当代北京四合院居住区内居民之间的交往问题,分析了交往活动发生的内在原因以及影响交往活动发生的相关因素,并指出公共交流空间作为交往活动发生的载体,对其形成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北京四合院区域内公共交流空间进行分类研究,分析公共交流空间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出四合院改造过程中的设计方法和建议,重构北京四合院建筑的公共交流空间,来满足当代的邻里交往活动,促进四合院生活区域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延续和传承四合院居住区的历史文脉。  相似文献   

13.
周微 《建筑与文化》2014,(9):164-165
在生活方式不断进步的过程中,人们对人居环境也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居住区的公共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居住环境的品质。随着居住建筑的集约化发展,功能建设成为影响公共空间品质的重要因素。本文从基础设施的协调性和全面性、功能建设的适应性、无障碍设施以及多功能空间四个方面提出了人性化设计的原则,旨在营造舒适、宜人的生活空间。  相似文献   

14.
社区公共空间作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中心场所,能有效增进居民的社会交往。文章基于建成环境的主动式干预思路,梳理了社区公共空间增进居民交往的理论逻辑,尝试建立增进居民社会交往的公共空间环境研究框架,并提出研究重点:(1)探索居民交往行为规律及社区公共空间特征;(2)识别社区公共空间环境导控要素;(3)研判适宜交往的社区公共空间环境特征;(4)构建促进人群交往的社区公共空间环境。增进居民社会交往的社区公共空间环境理论逻辑与实施框架可为建设社区健康支持性环境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5.
强烈的社区归属感是建设和谐社区的关键,它是一种感受,是一个地区,彼此熟悉、共享场所、共享道路的惬意生活。公共交往空间领域的营造是城市居住社区整体营造的核心内容。良好的公共交往空间有利于社区归属感的产生。广场、街道、公私域的渗透、景观环境的共享,可提高居住者对社区的认同.强化社区意识。居民能以社区为家,拥有强烈的社区归属感.才能建设好和谐的社区,实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城市集合居住模式的重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杨军 《建筑学报》2002,(12):29-31
针对当代中国城市居住建设的现状,本文尝试从集合居住的角度来认识城市的地域结构构成方式,并建构起集合居住社区的概念,分析了其内涵的两个方面,提出以多层次的公共空间网络起到促进社区整合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对以重建邻里关系为中心的的新小区模式进行了重构。  相似文献   

17.
上海清东新区生态居住区规划与设计的准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易 《住宅科技》2001,(3):15-18
生态居住社是当代住宅建设的重要趋势之一。简要分析了生态居住区的概念,阐述了浦东新区建设生态居住社区的必要性,并从选址、规划、布局、绿化规划、基础设施和建筑设计等方面提出了建设生态居住社区的规划与设计准则。  相似文献   

18.
居住空间分异初探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叶迎君 《规划师》2001,17(3):94-97
阐述居住空间分异现象,分析居住空间分异的动力机制和我国居住空间分异的特征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加强居住区的规划管理、房地产的引导控制、社区的建设服务等措施,对居住空间分异加以引导,从而保证我国居住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邹颖  郑欣 《华中建筑》2007,25(7):103-104
居民参与社区建设和营造是解决我国当代居住社区邻里交往缺失的途径之一.该文探讨了居民参与社区建设应始于何处,建筑师应如何通过设计手段引导和启发居民进行参与活动,在参与的同时促使居住区社会网络的形成与成熟,达到改善居住区人际关系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20.
刘丹  贺金红 《住宅科技》2007,27(10):32-35
公共交往空间领域的营造是城市居住社区整体营造的核心内容,良好的公共交往空间有利于社区归属感的产生。广场、街道、公私领域的渗透、景观环境的共享,可提高居住者对社区的认同,强化社区意识。居民能以社区为家,拥有强烈的社区归属感,才能建设好社会和谐发展的社区,才能实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