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用电子显微镜考察了丙烯腈共聚物颗粒的结构,探讨了颗粒的形成机理,研究了混合,单体进料浓度对共聚物颗粒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共聚物内部存在着3种微粒:即P_1粒子,粒径为10~(-3)~10~(-2)μm;P_2粒子,粒径为0.1~0.5μm;P_3粒子,粒径为1~3μm,这3种微粒相互凝聚形成了粒径为10~50μm的共聚物粒子,提出了用平均粒径、方差、沉降值、比表面积和悬浮液流变特性来表征共聚物的颗粒形态,发现提高单体进料浓度和混合强度能显著地改善颗粒形态,而对产品的其他性能影响较小,认为单体进料浓度和混合强度是控制颗粒形态的关键因素。提高单体进料浓度,满足足够的混合强度,是改善颗粒形态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以微粒多孔空心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塑料板为研究对象,从PMMA材料的形貌与结构特征、声学特性以及隔声效果等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粒径的微粒PMMA材料的声学性能是存在差异的,材料的吸收系数与微粒粒径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随着微粒粒径的减小,材料的吸收系数明显增大。在三种不同粒径(11、7和0.3μm)的微粒多孔空心PMMA材料中,0.3μm微粒的PMMA材料表现出最优异的隔声性能;PMMA材料隔声屏障的厚度也会影响隔声效果,相比于厚度为10 mm的PMMA隔声屏障,20 mm厚度的PMMA隔声屏障具有更优异的隔声效果。  相似文献   

3.
SAS-A技术制备聚乙二醇微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超临界流体抗溶剂-雾化(SAS-A)技术研究用聚乙二醇(PEG6000)/乙醇/水体系制备聚乙二醇(PEG)微粒。探讨预膨胀压力、溶液浓度和溶液流量等工艺参数对微粒形貌及粒径的影响;重点探讨SAS-A技术中使用不同溶剂对颗粒形态和粒径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以丙酮和乙醇为溶剂的SAS-A技术可以制得形态基本上为球形的PEG微粒,粒径分布分别可以控制在1~5μm和2~15μm之间;增大预膨胀压力容易得到分散的球形微粒,并能减小微粒粒径,微粒粒径分布也随之变窄。对应PEG/丙酮体系,溶液浓度升高,所得到的微粒粒径增大;对应PEG/乙醇体系,溶液浓度对粒径大小影响不大,但溶液浓度增大会使粒径分布变宽。采用乙醇水溶液为溶剂时,初始乙醇浓度越低,移出水的效果越差,易形成结块的不规则微粒。  相似文献   

4.
以不饱和聚酯树脂(UP)为原料,采用悬浮成型方法制备了粒径为120~250μm的UP球形微粒,从工艺控制的角度考察了搅拌速度、搅拌器形式及反应嚣形式对UP微粒平均粒径及粒径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将搅拌速度控制在500~1000r/min,以4口圆柱形烧瓶为反应器,采用双层平桨、且桨叶间距为4.5cm时,所制UP微粒的粒径最小、且粒径分布最窄。  相似文献   

5.
钱景茹  李琛  杨成 《应用化工》2015,(4):685-688,691
通过酸降解蜡性玉米淀粉制备了淀粉纳米晶。利用淀粉纳米晶乳化稳定乙烯基硅油和含氢硅油混合物形成Pickering乳液,然后通过硅氢加成制备了淀粉纳米晶涂覆的有机硅弹性微球。当淀粉纳米晶浓度为0.1%以上,就可以获得稳定乳液。随淀粉纳米晶浓度从0.1%增加到5.0%,乳液的粒径从70μm减小至17μm。有机硅微球的粒径同乳液粒径相比没有明显变化,涂覆在有机硅微球表面的淀粉纳米晶由聚集的微粒变成连续的层状物。  相似文献   

6.
通过酸降解蜡性玉米淀粉制备了淀粉纳米晶。利用淀粉纳米晶乳化稳定乙烯基硅油和含氢硅油混合物形成Pickering乳液,然后通过硅氢加成制备了淀粉纳米晶涂覆的有机硅弹性微球。当淀粉纳米晶浓度为0.1%以上,就可以获得稳定乳液。随淀粉纳米晶浓度从0.1%增加到5.0%,乳液的粒径从70μm减小至17μm。有机硅微球的粒径同乳液粒径相比没有明显变化,涂覆在有机硅微球表面的淀粉纳米晶由聚集的微粒变成连续的层状物。  相似文献   

7.
多效旋风分离器性能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多效旋风分离器通过采用2级螺旋管预分离含尘气体、螺旋形顶盖板导流、筒体中心稳流锥稳流和吸气回流系统防止粉尘返混等措施,解决了在旋风流场中分离微米及亚微米级颗粒的难题。文中通过实验研究了直径为0.25 m的多效旋风分离器的压降、分离效率和进口风速的关系,实验物料粒径范围为0.1—23μm,平均粒径为7.59μm。结果表明:在10—14 m/s入口风速时,对0.1—3μm颗粒的分离效率大于90%,对大于5μm颗粒的分离效率接近100%,压降在500—1 000 Pa。风速大于16 m/s时,对0.1—2μm颗粒的分离效率大于75%。  相似文献   

8.
文摘选录     
<正> 随着电子工业的发展,电视机、录音机、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对化学品不但纯度要求高,而且配套性也很强,要控制对电子有害的杂质,于是出现“电子纯”的化学试剂,单项杂质的含量控制0.1—10ppm,到了七十年代随着集成电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MOS)的出现。微型电子计算机及电子手表都用MOS 专用配套化学品,这就是MOS 级试剂,要控制30项有害杂质,单项杂质要求控制在ppb 级(ppb 二十亿分率)、即0.001—0.1ppb 范围。甚至于对冲洗用的蒸馏水、房间、洁净  相似文献   

9.
分别以硅酸钠和正硅酸乙酯为硅源,通过化学沉淀法和溶胶-凝胶法制备了微米级SiO_2,采用SEM、XRD、FTIR等对产物进行了分析和表征。结果表明:以Na_2SiO_3为硅源,通过化学沉淀法制备的微粒为不规整的颗粒状结构,平均粒径14.70μm,比表面积239 m2/kg;以TEO_S为硅源,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平均粒径为15.95μm的圆球,比表面积239 m2/kg、比表面积213 m2/kg;FTIR结果显示两种微粒的吸收峰基本一致,XRD分析的衍射峰也一致,两种硅源对产物的组成和晶形没有影响,产物纯度高。  相似文献   

10.
大气有害颗粒物(PM)对人体有极大的危害,紧闭门窗可使颗粒物自沉降,从而实现空气洁净。为研究室内有害颗粒物自然沉降的净化效果,该研究采用激光离散式颗粒物传感器与数据采集系统,对自然条件下室内大气有害颗粒物自然沉降进行实验研究。通过实验发现:室内大气有害颗粒物在重度污染(粒径小于2.5μm的PM150μg/m~3)浓度下,有较明显的自然沉降速率,PM粒径2.5μm~10μm、1.0μm~2.5μm、0.3μm~1.0μm自然沉降速率分别为:1.76μg/(m~3·min)、0.67μg/(m~3·min)和0.51μg/(m~3·min),当颗粒物为中度与轻度污染浓度时(150μg/m~3),自然沉降速率随浓度降低逐渐放缓;当密闭室内存在人员时,会加快室内大气有害颗粒物下降速率;此外,不同粒径的大气有害颗粒在空气中的分布均匀状态不同,粒径越大在空气中分布越不均匀,粒径越小越均匀,其在空气中自然沉降的速率越低。  相似文献   

11.
赵磊  陈辉  薛茹  苏玉忠  王宏涛  李军 《化工进展》2006,25(Z1):123-127
以超临界流体增强溶液分散技术为基础,用N2取代C02以实现该过程更好的雾化效果.实验研究以聚乙二醇(PEG6000)/丙酮溶液制备PEG微颗粒,探讨预膨胀压力和溶液流量对粒径及粒径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超临界N2增强的溶液雾化技术可以制得形态基本上为球形的PEG微粒,并且粒径分布可以方便地控制在1~5μm.PEG微粒随预膨胀压力增大而减少,粒径分布变窄;低PEG/丙酮溶液流量下制备的微粒粒径分布较窄.  相似文献   

12.
吸入式给药既要求药物微粒有合适的平均粒径,又要求粒径分布在较小的范围内。利用近两年提出的超临界流体膨胀减压过程,以四环素-水+乙醇-二氧化碳系统为研究对象,成功制备了适于吸入式给药的四环素超细微粒,系统分析了混合器压力和温度、溶液浓度及进液速率对微粒形态,粒径和粒径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超临界膨胀减压过程,以水和乙醇的混合溶液为溶剂,可制备出粒径在1~3μm的四环素超细微粒,且大部分微粒形态呈完好的球形;各影响因素对微粒粒径及其分布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混合器压力和溶液浓度对微粒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最明显,进液速率和混合器温度的影响较小。在研究操作范围内,较为理想的操作条件为混合器压力12MPa、温度60℃,溶液浓度15mg·mL-1,进液速度5mL·min-1。  相似文献   

13.
以氯化钴和碳酸钠为原料,采用湿法通过控制反应物的摩尔比、pH值、反应温度得到碳酸钴前驱体,前驱体经过二段烧结得到纯相的四氧化三钴微粉。用XRD、SEM等分析测试技术对氧化钴微粉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四氧化三钴的粒径在2~11μm,平均粒径为8μm,粒径分布均匀,呈类球形颗粒,杂质元素含量低,满足了电池级四氧化三钴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先介绍了离心分级的基础理论,各种分级器的结构,本及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情况及效果。在需要将微粒分成多种粒径多级分级时,可采用多级串连离心分级法,并介绍了采用多级串连离心分级法,将粉煤灰分成:>80μm,80~45μm,45~25μm,25~10μm,<10μm等五种粒径范围的多级分级中型试验情况,包括分级工艺流程,各分级的串级率,回收率,电耗等具体数据;以及分级效果和经济效益。证明多级串连离心分级是可行的。具有工艺流程和设备简单、能耗低,操作管理方便、投资少、占地少、分级精度高等优点。且能适应各种物料任何粒径微粒的分级,分级精度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可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针对活塞杆高温、高压、高速运动的服役环境,提出对其表面进行Ni–SiC复合电镀,以提高活塞杆的耐磨损和耐腐蚀性能。研究了粉末粒径及其预处理方法对Ni–SiC复合镀层表面粗糙度、微观形貌和SiC微粒复合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得Ni–SiC复合镀层的外观均良好,微观组织均匀且SiC微粒弥散分布于其中,与45钢基体间结合良好、无缝隙。在SiC粉末预处理方法相同的情况下,随着SiC粒径由2μm增大到10μm,SiC的复合量呈现先缓慢后快速再缓慢增大的变化趋势。而在SiC粒径相同的情况下,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磺酸钠处理的SiC微粒在镀层中的复合量最高,无水乙醇处理的次之,盐酸处理的最低。  相似文献   

16.
<正> 在粉体材料加工中,超微一词,国内目前并无严格的界限和定义。一般是指粒径≤1μm,甚至≤0.1~0.02μm的微粒。将一些无机产品加工成超微状态,会得到许多非微粒产品无法得到的特殊功能。如提高其在化学反应中的反应速率,改善其着色率、遮盖力、色度,增强其分散、流变性、补强性等。因此,超微产品已广泛的用于化工、医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EDTA,NaKC4H4O6以及两者复配后,对Al2O3陶瓷表面化学镀铜沉积速率、微观形貌、表面粗糙度和镀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EDTA为配位剂时,化学镀铜镀速为3.86μm/h,镀层表面粗糙度为0.39μm,镀层铜微粒形成团聚,均匀性较差;NaKC4H4O6为配位剂时,镀速为4.55μm/h,表面粗糙度为0.46μm,镀层表面有直径达2~5μm的杂质微粒;EDTA和NaKC4H4O6复配使用时,镀速为4.17μm/h,表面粗糙度为0.35μm,铜镀层微观组织致密,铜微粒大小分布均匀,排列紧密,表面平滑、洁净。  相似文献   

18.
采用超增溶自组装法合成纳米级AlPO4-5分子筛,考察了焙烧温度、乳化剂质量分数对分子筛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超增溶纳米自组装的条件下能够合成出类球形的纳米磷铝分子筛,并且通过调节乳化剂的质量分数可以控制纳米分子筛的粒径大小,纳米磷铝分子筛直径为10~80 nm,长度为0.1~0.2μm。  相似文献   

19.
权变利  谢鲜梅  赵强  白华 《应用化工》2006,35(8):628-631
介绍了共沉淀法、成核/晶化隔离法、溶胶-凝胶法、微波照射法、超声波共沉淀法及分散剂介入法等制备超细水滑石类化合物的方法,其中,成核/晶化隔离法、溶胶-凝胶法、微波照射法合成的水滑石化合物粒径都可以达到纳米级。超声波共沉淀法对水滑石粒径的减小较为显著,中值粒径从普通共沉淀的8.06μm减小到超声辐射下的0.53μm;分散剂的分散作用也很大程度上阻止了颗粒的凝聚,中值粒径从0.53μm减小到0.32μm。  相似文献   

20.
聚氨酯胶粘剂讲座 连载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7.1 水性聚氨酯胶粘剂特点 水性聚氨酯胶粘剂是指聚氨酯溶于水或分散于水中而形成的胶粘剂,有人又称之为水系聚氨酯胶或水基聚氨酯胶。依其外观及粒径,水性聚氨酯可分为三类:聚氨酯水溶液(粒径<0.001μm,外观透明)、聚氨酯分散液(粒径0.001~0.1μm,外观半透明)、聚氨酯乳液(粒径>0.1μm,外观白浊)。但习惯上后两类在有关文献资料中又统称为聚氨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