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综述了离子交联无规羧工橡胶(羧基橡胶)的制备方法,硫化方法,硫化胶性能及其用途,指出了羧基橡胶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续上期)3.6全硫化粉末橡胶借鉴硫化天然胶乳、热塑性弹性体开发热塑性动态硫化胶(TPV)的经验,最近人们又将粉末橡胶进一步发展为全硫化粉末橡胶,主要是以辐射等方法,如γ射线、电子束辐照,在胶乳阶段使橡胶粒子交联之后喷雾干燥形成粉末。目前这类橡胶的品种有:全硫化粉末SBR和羧基SBR、全硫化粉末NBR和羧基NBR以及ACM等。全硫化粉末橡胶的粉末度最高可达到50~200nm的纳米级程度。因此,人们又将其称为超细或纳米粉末橡胶。它的特点是同上述一般粉末橡胶完全不同,除已具交联性之外,橡胶内不含任何防粘剂等物质,纯度高,更易分散,同时…  相似文献   

3.
钱文皎  张清红  辛丽红  詹正云 《轮胎工业》2020,40(12):0761-0763
试验研究氢化丁腈橡胶(HNBR)与不饱和非极性橡胶的硫化粘合。结果表明:HNBR与非极性橡胶直接硫化粘合效果差;天然橡胶/羧基丁腈橡胶并用比为40/60的过渡层与极性橡胶HNBR和非极性橡胶的硫化粘合效果均较好。采用该过渡层后,HNBR与轮胎胎面胶未出现界面剥离,解决了HNBR与不饱和非极性橡胶之间的硫化粘合问题,从而为制造HNBR/不饱和非极性橡胶复合制品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选用丙烯酸乙酯和丙烯酸丁酯为主单体,以丙烯酸为交联点单体,采用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法合成出含羧基丙烯酸酯橡胶。研究了丙烯酸的用量对乳液聚合体系单体转化率的影响,利用红外光谱和差示扫描量热仪对含羧基丙烯酸酯橡胶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测试了其硫化胶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丙烯酸的引入有助于提高聚合体系的单体转化率;随着丙烯酸用量的增加,丙烯酸酯橡胶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明显上升;以1#硫化剂和邻二苯胍分别作为硫化剂和促进剂,能够有效硫化含羧基丙烯酸酯橡胶,且当丙烯酸用量为4%时,所制备的硫化胶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分别达到5.8MPa和606%。  相似文献   

5.
在没有任何硫化剂的条件下,氯磺化聚乙烯和羧基丁橡胶的共混物能在185℃*60min下模压硫化。溶胀分析、凝胶测定,硫化曲线及红外谱图分析证实了CSM中的氯磺酰基和XNBR中的羧基之间发生了交联反应。  相似文献   

6.
评价了辐射乳液聚合羧基丙烯酸酯橡胶的加工性能、力学性能、耐热空气老化性能、压缩永久变形以及耐油性能,并与国外牌号的丙烯酸酯橡胶进行性能对比。结果表明,辐射法丙烯酸酯橡胶加工性能优异,焦烧时间合适,硫化速度快,相对分子质量大,交联网络完整,其硫化胶力学性能和耐油性能优异;其热空气老化性能和压缩永久变形能与国外品牌丙烯酸酯橡胶媲美。  相似文献   

7.
关于用盐类硫化液体橡胶的研究不仅在理论方面,而且在实践中具有重大的意义,为此研究了用盐类硫化液体羧基橡胶的问题,而且已开发出用这类橡胶制得的冷固化密封胶。在POH-3衍射仪上使用CuKa(γ=0.154Nm)发出的X射线全息摄影法[1~226页]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防老剂丁、4010NA、4020、445四种不同防老剂对羧基丙烯酸酯橡胶的机械性能、热空气老化性能、耐油性能及压缩永久变形的影响;同时还研究了不同用量的防老剂445对羧基丙烯酸酯橡胶热空气老化及耐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类的防老剂对羧基丙烯酸酯橡胶的初始性能(二段硫化后的机械性能)影响较小,使用防老剂445时热空气老化性能、耐油、压缩永久变形最优;随防老剂445用量的增加,拉断伸长率变化率降低;拉伸强度变化率的绝对值也随之降低。  相似文献   

9.
聚酯和三元乙丙胶共硫化的方法采用一种硫化体系,通过共硫化的方法,可在热塑性材料的模制件和橡胶物质之间直接形成化学粘合。该方法简述如下。涂在橡胶件上的胶料组分:以羧基改性的三元乙丙胶100重量份;填料100-200重量份;过氧化物硫化剂1-10重量份;...  相似文献   

10.
美国专利5102489介绍一种在热塑性材料模制品与橡胶材料之间通过共硫化直接进行化学粘合的方法。共硫化粘合体系包括: (1)橡胶材料——由100重量份含羧基的EP(D)M橡胶;100~200重量份填料;1~10重量份过氧化物型硫化剂;0~  相似文献   

11.
柠檬酸和谷氨酸N,N-二乙酸优化处理污泥重金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柠檬酸(CA)和谷氨酸N,N-二乙酸(GLDA)处理污泥重金属,研究了试剂浓度、pH和反应时间对重金属去除效果的影响,并以重金属去除率为表征,通过正交试验获得CA和GLDA处理重金属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增加试剂用量、降低体系pH均有利于重金属的去除,但延长反应时间对重金属的去除效果影响不明显。CA和GLDA处理污泥重金属的最佳条件分别为:CA 0.3 mol·L-1、pH 4、反应时间2 h和GLDA 0.05 mol·L-1、pH 4、反应时间3 h。最佳反应条件下,对于CA和GLDA,重金属Cd、Cu、Pb和Ni的去除率可分别达80.25%、77.75%、64.66%和75.16%,及78.57%、78.48%、64.84%和76.71%。CA和GLDA对重金属的去除效果大小顺序均为:Cd>Cu> Ni>Pb,但GLDA的处理效果优于CA。污泥经CA和GLDA处理后,污泥固相酸溶态重金属含量下降幅度最大,平均达81%,残渣态重金属含量下降52.1%,而污泥液相中重金属含量则增加了17.54倍,说明重金属从污泥固相向液相转移。SEM镜检发现,污泥由处理前表面分散的絮状结构,变成更为明显的团块结构和片层结构,污泥的吸附能力下降,且体积缩小。研究结果表明,CA和GLDA处理污泥能有效降低污泥重金属含量并提高污泥固相重金属的化学稳定性,有利于污泥脱水及脱水后的进一步处理及其资源化。  相似文献   

12.
为揭示混凝土在干湿循环作用下的劣化机理,本文对不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进行干湿循环试验,并在试验过程中测定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超声波速、孔隙率等物理量,探究了干湿循环作用对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并从微观尺度上分析了混凝土强度与孔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混凝土的强度随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干湿循环40次后,C20、C30、C40、C50混凝土的相对抗压强度分别下降了13.33%、12.47%、8.45%、6.58%,相对劈裂抗拉强度分别下降了25.93%、23.06%、20.59%、19.03%,相对劈裂抗拉强度较抗压强度衰减更为显著;超声波速和超声波幅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超声波速先略有增加而后减小,超声波幅则不断增大;在干湿交替的环境中,混凝土试样的孔隙率、孔隙总体积、平均孔径、中值孔径、最可几孔径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多,先减小后增大,最终表现出孔径粗化特征,这也是混凝土强度后期损失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3.
针对木材干燥中的不利工况,提高干燥系统的可靠性,根据两级压缩制冷循环原理,提出了低温热泵和干燥热泵的耦合应用方案。使用能量的(火用)损失模型,分别对干燥系统进行热量、干燥介质的质扩散和除湿过程的(火用)损失进行分析。在低温热泵20、22、24、26、28、30℃以及关闭低温热泵的供热情况下分别测试计算了干燥热泵压缩机的排气温度与能耗、热泵性能系数(COP)以及热力完善度,同时测得木材含水率下降1%,系统的干燥用时和能耗。结果表明:相比于关闭低温热泵,开启低温热泵后干燥热泵的排气温度最多减少了16℃,COP皆有所提高。由于主机室温度升高后,系统循环的不可逆程度增加,热力完善度随着供热温度增加逐渐降低。开启低温热泵后干燥热泵的供热量和用时比关闭低温热泵最大分别增加44%,减少46%。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水质对镜铁矿和绿泥石分离效果的影响,通过单矿物浮选实验、Zeta电位测量、玻尔兹曼理论分析、溶液化学计算和分子动力学模拟,分别在去离子水和自来水浮选环境中,研究了十二胺(DDA)体系中镜铁矿和绿泥石的浮选行为及Ca2+, Mg2+对镜铁矿和绿泥石浮选规律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自来水对镜铁矿和绿泥石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与去离子水浮选环境相比,镜铁矿和绿泥石的回收率分别下降了8.01和8.99个百分点;模拟自来水环境中,Ca2+, Mg2+使镜铁矿回收率分别下降11.91和18.88个百分点,绿泥石回收率分别降低7.44和15.45个百分点。自来水浮选环境中镜铁矿和绿泥石可浮性降低主要由于自来水中Ca2+, Mg2+的抑制作用。Ca2+, Mg2+对镜铁矿的抑制作用比绿泥石强,且Mg2+的抑制效果比Ca2+明显。机理检测结果表明,Ca2+, Mg2+吸附使镜铁矿和绿泥石表面电位升高,减弱了DDA与矿物之间的静电吸附作用,促使镜铁矿和绿泥石接触角减小亲水性增大、界面层内RNH3+浓度降低,使DDA与镜铁矿和绿泥石的吸附间距增大,且DDA分子分布松散度增大,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镜铁矿和绿泥石的上浮。  相似文献   

15.
木质纤维生物质资源是重要的可再生生物质资源,主要包含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半纤维素含量仅次于纤维素,是一种丰富、可再生的植物资源,其可水解制备重要化学品以及改性制备多功能材料。本文综述了生物质半纤维素分子模拟应用研究进展,从半纤维素大分子形态及其与纤维素结合方式的分子模拟研究和半纤维素制备化学品及材料的分子模拟研究2个方面进行阐述,从模拟结果可以看出半纤维素在细胞壁中与纤维素和木质素的相互作用及其本身的大分子形态对木质纤维生物质三大素的提取利用具有显著影响。分子模拟有利于理解过程机理,对反应效率的提高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最后对分子模拟在半纤维素研究的发展应用进行了展望,指出目前半纤维素分子模拟的空白领域,主要包括半纤维素液化生产生物油、木糖异构化生产木酮糖、半纤维素与木质素之间的结合方式以及其他的半纤维素基材料等,这些有待进一步的探索与研究。  相似文献   

16.
毕可鑫  邱彤 《化工进展》2022,41(6):2818-2825
反应网络是化工过程机理在微观分子尺度上的表达方式,但网络的复杂性为深入认识生产过程提出了挑战。本文提出了探索智能算法与反应网络研究融合的思路,基于物质转化的“透明工程”的概念,深入剖析反应网络的结构统计指标、结构拓扑特征、节点性质特征、机理动态演化、建模应用性能等特点。随后阐述了使用“数据结构化、智能优化与分析、智能代理建模”三步结合的机理数值化反应网络研究方法,既实现了在微观层面的局部放大,又实现了在工业应用中的准确预测。文中指出,智能算法融合反应网络后可以对实际工业过程执行可视化、可解释性的建模、分析与优化,为相关工业生产提质增效提供决策依据,并进一步帮助人类突破认知的极限,更深入地理解反应过程,提取关键的反应规律,助力化学工业的智能化。  相似文献   

17.
为了同时分离甘草中有表面活性的甘草酸和黄芩中无表面活性的黄芩苷,开发了甘草配伍黄芩泡沫分离工艺。通过荧光光谱、紫外吸收光谱和红外吸收光谱分析表明,甘草酸与黄芩苷存在相互作用,并且甘草黄芩配伍强化了甘草酸和黄芩苷的提取。以甘草酸和黄芩苷的富集比和回收率为评价指标,当温度为40℃、气体体积流量为100 ml·min-1、甘草酸初始浓度为0.2 g·L-1、甘草黄芩质量比为3:1时,获得甘草酸的富集比和回收率分别为11.0和73.5%,黄芩苷的富集比和回收率分别为5.8和38.5%。通过甘草与黄芩配伍,利用泡沫分离获得黄芩中的黄芩苷。同时,与单独泡沫分离甘草中甘草酸相比,甘草酸的富集比提高了194.9%,回收率提高了23.3%。因此,甘草配伍黄芩能有效泡沫分离甘草酸和黄芩苷。  相似文献   

18.
采用COSMO-SAC模型研究了不同离子液体存在下氨水溶液的汽液相平衡,探讨了离子液体的亲水性、酸碱性、阴阳离子种类以及功能基团修饰等对氨的相对挥发度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性质的离子液体均会影响氨水系统的汽液相平衡。一般地,如果水与离子液体相互作用能高于氨与水的相互作用能,离子液体将有利于氨的逸出。当阴离子亲水性和形成氢键的能力越强,或者水与阴离子相互作用能越强,或者氨与阳离子相互作用能越弱,则离子液体越能促进氨水分离。水/离子液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能与氨/水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差值越大,离子液体越能提高氨的相对挥发度。当水与离子液体相互作用能低于氨与水的相互作用能时,离子液体也能促进低浓度下的氨水分离。阴离子要比阳离子更能影响氨的相对挥发度,其中氯离子([Cl]-)、醋酸根离子([Ac]-)型离子液体对促进氨水分离的效果更佳。对于甲基咪唑类阳离子([C n mim]+,n=2、4、6、8),烷基链越长,越不利于氨的分离,但在[C2mim]+上嫁接胺基(—NH2)将会改善低浓度下氨水的分离效果。  相似文献   

19.
以中低温煤焦油轻油和重油为实验原料,采用常压蒸馏获得170~200℃、200~240℃、240~270℃、270~300℃、300~320℃、320~340℃、340~360℃和360~390℃煤焦油馏分油;利用配有油品加氧制冷进样系统的ICP-OES测定了21种微量元素在馏分油中的含量,考察了不同馏分油中元素的分布情况。研究表明:在原煤焦油中,未发现Ag、Mg、Mo、Na、Ni、Fe、Mn、Cr及Ti元素,含量较高的元素有Sn、P、Al、Pb、Si,其中Sn元素在轻油和重油中的含量分别为11.78μg/g和14.04μg/g;在所有馏分油中,未发现Al、Mo、Fe、Mn、Cr及Ti元素,含量比较高的元素有Si、Sn、Na、Zn、Pb,特别是Si、Na、Sn、Zn、Ni、Pb及B元素可以有效富集于馏分油中。可能的原因是Ca、Fe、Mg、Al等金属以不同的盐类形态存在,在煤焦油脱水及<170℃蒸馏过程中,这些金属盐类会被部分带出,导致其在馏分油中的含量未富集或未检出;通过关联金属元素在馏分油中的分布与其组成的关系,馏分油中元素的分布可能与酚类化合物、杂环化合物和蒸馏温度等相关。酚类化合物及杂环化合物可能与Ag、B、Cu、Mo、Sn、Na、Zn、Ca、Pb等金属形成络合物或卟啉配合物,蒸馏温度一方面可以破坏Sn、Cd、Pb、Zn、Cu、Ca、Pb等元素在馏分油中的结合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这些元素与馏分油中的含氧、含氮等化合物更好地发生化合反应,进而影响金属元素在馏分油中的含量分布。  相似文献   

20.
周立坤  葛庆峰  滕厚开 《化工进展》2020,39(7):2612-2623
生物质作为工业填料在制备化学品的过程中具有可再生性、碳元素利用平衡等优点,但大部分能源植物存在来源于粮食必需品、与农作物争夺优质土地的问题。天然生物质菊芋因具有优良的生长特性、糖类组分含量高、单体官能团多样等特点,被认为是未来最重要的非粮能源植物之一。本文介绍了通过物理过程、生物过程及化学过程等不同途径高附加值化菊芋的研究进展,总结不同方式制备生物基化合物的特点。基于菊芋主要因其根茎中含有丰富的不易被人体消化的菊糖、果糖基多糖聚合度低、组成多糖和还原糖的碳源单体高度单一等优点,着重介绍目前菊芋根茎作为底物制备生物基化合物的过程,分析了通过化学催化法或发酵法制备多元醇、5-羟甲基糠醛、乳酸酯等产品的反应条件、催化剂或生物酶的类型等。基于菊芋秸秆中富含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等木质纤维素的优势,简述了以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类碳水化合物和木质素的主要研究现状,以及对菊芋秸秆直接催化转化的效果,突出菊芋秸秆转化的优势,提出菊芋秸秆作为底物高效制备目标产物的改进措施。对菊芋根茎和菊芋秸秆的高附加值化过程和效果的分析表明,加强对非粮能源植物菊芋的深加工与生物、化学转化技术的研究,配合生物法与化学法相结合的手段,能加快菊芋工业化应用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