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9,(4)
<正>著名教育家吕型伟说过:"教育需要爱,也要培养爱。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教师的爱是对学生成长全方位、全过程殷切的关爱和呵护。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爱的教育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25)
<正>小学生正处于天真、善良的年龄阶段,学习过程也是他们逐渐成长和成熟的过程。在教育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促使学生牢固全面地掌握基础知识之外,还要注重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保持自己善良天真的天性,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轻松快乐的茁壮成长。正所谓,教育是一种爱的传递,如果在教学中没有爱,教育本身也就失去了意义。教育教学中,教师伟大无私的爱能够在师生之间筑建一座坚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12)
爱是人类心灵交流的桥梁,而热爱学生是每个教师应具有基本的素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用爱浇灌花朵,用真情播撒希望,对学生要有真诚的爱、平等的爱、严格的爱,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我们要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遇到的各种问题,使他们在老师的爱心中健康、快乐、阳光地成长。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6,(20):76-79
德育教育是学校的灵魂,如果一所学校缺失德育教学,那么这所学校就不称其为合格的学校。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德育教育,尤其是语文教师,要利用本科的特点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因此,在实际的语文教学日常活动中,我们要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育人优势,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在获取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让他们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2)
在国内教育水平与教育力量蓬勃发展的今天,语文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各项能力符合新时期的教育要求。教师应当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分析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落实与渗透素质教育,推进学生全面成长。作为学生人生成长的重要时期,是非对错的辨别教育是教师必须要重视的教学话题,可以以此为中心展开初中语文教育探讨。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10)
我国教育家夏丏尊先生曾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于一名教师来说,那如何才能得到学生的爱戴,被学生尊重呢?就此问题给出建议,希望教师用无私的爱去暖化每一位学生,关心他们的成长,宽容他们的不足,用言传身教感染他们。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9)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行为和方法都要以"爱"为依托,以"情"为先锋,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是爱他们的,教师可以是他们心灵的依靠,即使是批评也要让他们感受到浓浓的情和深深的爱。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1)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的语文课堂越来越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小学语文课作为一门基础的人文学科,是学生思想启蒙和情感形成的重要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也是培养学生初步形成友好人格和良好行为生活习惯的重要阵地,但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一直是教师难以把控的难题,教师怎样才能结合新课标教学改革,真正做到寓爱于教,让学生在一个感情丰富真挚而又充满善良美丽的教学环境中和谐平稳地成长。基于此,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重难点,探讨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有效策略,以期为广大教师提供参考,提升小学语文在情感教育层面的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4,(5)
班主任直接担负着学生管理工作,对于学生的成长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技工学校的学生文化水平低、行为习惯较差,班主任面临的管理难度很大。班主任要巧用智慧,管理学生要讲究方法、技巧、艺术,以富有爱的教育开启学生的心灵之门,引导学生自觉反省,激励学生主动成长。让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思想才是有效的教育。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8,(8)
作为小学教育基础性课程,小学语文教育不仅承担着对学生语文知识的传授,还担负着塑造学生品德素养的重任。德育教学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部分,是每个语文教育工作者不容忽视的问题。作为重要交际工具的语文,在识字教学方面、指导阅读方面、情境创设方面要做到德育教学的渗透,使学生在日常课堂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接受这些德育教育,在无形中影响和改变学生成长过程中人格品行的塑造,让每个学生都拥有良好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水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