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建设海绵城市,就是要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保护和恢复城市海绵体,有效控制雨水径流,由"快排"转为"渗、滞、蓄、净、用、排",由末端治理转为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从而实现修复城市水生态、改善城市水环境、保障城市水安全、提升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复兴城市水文化等多重目的。编好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做好顶层设计是科学有序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基础。通过城市生态本底和现状问题调查、海绵城市建设目标指标确定、海绵城市 相似文献
2.
<正>中兴通讯智慧城市学院执行副院长孙鹏指出,所谓智慧城市,绝不是单行业、孤立的智慧应用简单叠加。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由于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各不相同,智慧城市必须围绕当地的战略定位、具体问题,制定顶层设计规划。在统筹的顶层设计下,协调考虑信息惠民、产业发展、科学管理,实现城市级的智慧式管理和 相似文献
3.
针对海绵城市建设中水力模型输入的设计暴雨问题,分析了源头、过程和末端在不同设计工况条件下的设计暴雨强度公式及设计暴雨过程的建立方法和适用范围,给出了城市雨水管网、防涝设施、排涝河道和低影响开发设施输入设计暴雨的模型应用方法,区分了设计工况与事件模拟工况的差别。 相似文献
4.
<正>1背景城市是人口聚集度高、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的地方,也是资源环境承载力矛盾最为突出的地方。改革开放后,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目前全国城镇建设用地不足国土面积的1%,却承载了54%的人口,产出了84%的GDP。快速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由于城市开发强度过高,大量的硬质铺装,改变了原有的自然生态本底和水文特征。以我国北方为例,城市开发建设前,在自然地势地貌的下垫面条件下,70%~80%的降雨可 相似文献
5.
<正>城市看海的景象不再是个案,面对日益凸显的城市洪涝灾害,海绵城市建设势在必行。我国在旧城改造与新城建设中采取不同的路径,在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等方面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一、海绵城市的定义及内涵"海绵城市"的定义: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从海绵城市的概念可以看出,海绵城市是从城市雨洪管理角度来描述的一种可持 相似文献
6.
<正>一、引言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以及仇保兴发表的《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中对"海绵城市"的概念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即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和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二、海绵城市的定义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7.
针对我国面临的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和洪涝灾害严重等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编制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文章学习理解了海绵城市雨水控制利用的低影响开发理念,并将海绵城市理念与水土保持工作进行了结合,认为海绵城市的提出为水土保持的雨水控制利用方面做出了重要的技术指导,水土保持工作应依据海绵城市理念进一步细化。同时,从城市水土保持角度对海绵城市的建设提出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8.
在国家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及城市防洪排涝形势严峻的大背景下,海绵城市建设需求日益突出。以南沙新区为研究区域,以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为生态基础,结合城市总体规划以及生态控制线的要求,构建海绵城市建设生态安全格局,进而划定海绵城市建设功能分区,力求解决如何从城市空间上建设海绵城市的问题,为城市海绵城市建设的合理实施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9.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在社会治理中,城市的治理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城市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是不断涌入大城市的人口,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交通问题、住房问题等。城市管理在整个城市的运转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同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从未止步,十九大报告中"美好生活"更是出现14次之多,然而只有创建出良好文明的城市,才能为美好生活提供长久发展的环境,城市治理尤为重要。自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 相似文献
10.
<正>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占全球水资源量的6%,居世界第4位,但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源量最贫乏的国家之一。一方面,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化进程对人类生存与发展必不可少的水资源及城市水环境的影响愈来愈显著。另一方面,历年城市内涝等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的严重损失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雨水的控制利用工程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1.
<正>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对于海绵城市建设研究越来越关注,各大城市也开始积极响应国家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号召,并逐步融入了海绵城市建设申报的进程。然而在海绵城市建设当中,依然有很多问题存在,这些问题很多都需要由专业的科研人员进行解决和处理,才能有效提升海绵城市建设的质量。文中针对海绵城市建设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并提出了解决策略,仅供大家参考。一、海绵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究1.国内"绿色海绵城市"数量较少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我国在城市房地产开发方面出现了产能过热的现状,使得城市土地的价值急剧上 相似文献
12.
与南方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相比,北方地区海绵城市建设也需考虑与其他基础设施建设融合,而区别在于北方地区需额外考虑生态补水、冻胀影响等.文章通过设置拦蓄建筑物、地下储水池及提升泵站等相关设施,以水循环方式基本解决生态补水问题;地下储水池采用块石填充、储水池上部整体采用柔性结构,基本解决区域冻胀问题. 相似文献
13.
建设海绵城市,统筹发挥自然生态功能和人工干预功能,有效收集利用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低影响开发城市发展方式,使城市在适应自然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发挥良好调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通过案例系统阐述了将生物滞留池技术应用于市政道路海绵改造工程的系统设计方案,并具体介绍了海绵技术节点设计。综合采用容积法和模型法校核了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分析了生物滞留池的水动力过程,结果表明生物滞留池技术对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有着积极的意义。结合现场实践对施工要点提出了指导要求,以期为海绵施工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典型的城市内涝发现,导致全国各地城市内涝灾害严重的主要原因为各地入汛早、暴雨增多,城市雨洪调蓄能力差、排水设施标准低。叙述了海绵城市内涵和功能,介绍了国内外海绵城市建设发展概况和海绵城市建设优秀案例,重点分析了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在内涵认识和措施建设上存在的主要误区,结合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现状阐述了低影响开发设施体系是一个由源头控制、中途控制、末端控制共同构成的系统,探讨了低影响开发的主要措施,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和透水铺装。并对海绵城市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建议,以期提高对海绵城市的认识,促进海绵城市建设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的进程带来内涝频发、径流污染、雨水资源大量流失、生态环境破坏等诸多城市问题,因此,建设绿色海绵城市迫在眉睫。四川省遂宁市为全国首批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之一,面临着水体污染、内涝频发、水生态功能退化、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结合遂宁市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气象水文条件,提出了源头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城市排蓄系统建设以及水生态体系构建3条建设途径,并就现阶段海绵城市建设存在的技术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建设海绵城市是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城市内涝、雨水径流污染的重要战略举措。本文回顾海绵城市的缘起及通过分析海绵城市概念,提出生态学理论、景观学理论及低影响开发模式是海绵城市建设的理论基础。通过梳理海绵城市的发展脉络,从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文化、规划建设、影响评估和实践探索四个方面阐述了海绵城市建设研究进展。研究发现,我国目前多采用低影响开发技术构建海绵城市;在当前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研究过程中,发现存在技术研究基础不足、建成绩效难以评估、新旧城区改造难度大等问题。对目前海绵城市建设研究情况分析,展望未来海绵城市建设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德州市的资源优势条件进行详细的阐述与分析,旨在为后期海绵城市建设的全面推开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正1海绵城市建设背景城市是人口高度聚集、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的地区,也是资源环境承载力矛盾最为突出的地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了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率从1979年的不到20%,到2017年的58.22%,年均增幅接近1%(见图1)。在传统建设理念的影响下,城市开发建设带来的城市下垫面过度硬化,切断了水的自然循环过程,改变了原有的自然生态本 相似文献
20.
让城市像海绵一样,雨水来临时能够有效蓄水,雨水离开时又能释放储存水,达到自然水的动态循环。如今的海绵城市建设已初见成效,然而在实际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可忽视。既要借鉴国外已有的成功经验,也需结合本国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才能促进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长远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