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永义 《中华建设》2021,(2):238-239
丽香铁路建设过程中,多条隧道出现了变形破坏,引发塌方等灾害,本文以丽香铁路万拉木隧道变形为例,从地质水文施工角度着手分析隧道变形原因,提出控制隧道变形的技术措施,为今后类似隧道施工提供些许经验供参照。  相似文献   

2.
针对深圳地铁10号线凉帽山车辆基地出入线段暗挖隧道群立体交叉、小净距、埋深浅、小断面、工况不一、地质条件复杂等特点,选择不同开挖方法、不同支护参数,加强爆破振动监测并严格控制爆破参数,爆破振速,实现了在立体交叉段~([1])、接近"零距离"的条件下安全、快速穿越不良地质洞段,按期实现了洞通工程。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以地铁建设为主的地下交通和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得到了大力发展,地铁隧道之间的净距越来越小、断面越来越大。大连地铁河口站站后折返线隧道与高河区间地铁正线隧道三线并行段,因受线路及地形地貌的限制,设计为大断面小净距隧道。为确保大连一期地铁工程按期完工并考虑到隧道群开挖对围岩稳定及周围环境的影响,最后选取CRD法施工。对这种大断面小净距隧道群的开挖提出了四种施工顺序,并采用Soil-works有限元数值分析软件分别对四种施工顺序进行施工过程模拟,以围岩变形、洞周应力、影响范围分布为主要优化指标。模拟结果表明:以第三种施工顺序为最优,其中地表最大沉降量为4.5 mm,地表影响范围为15.461 m,拱顶下沉值为24.96 mm等。该结果为高河区间地铁隧道施工顺序的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并为类似的工程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4.
超大断面小净距隧道方案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超大断面小净距隧道在施工效率和稳定性方面的矛盾,为了实现此类隧道的安全、快速修建,依托济南二环南路东延线浆水泉隧道工程,采用数值分析、现场实测与验证等方法,以特征点沉降、夹岩应力、初支安全度和屈服接近度四个物理量为评判指标,对不同方案的超大断面小净距隧道的施工力学行为进行研究,完成了浆水泉隧道进口段的方案优化工作。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方案的浆水泉隧道后行洞开挖均会对先行洞产生影响,按影响程度由大到小排序为两台阶法三台阶法CD法CRD法双侧壁导坑法,但多指标的影响度显示双侧壁导坑法未显著优于CD法和CRD法;从施工效率方面综合考虑,建议选用CD法进行施工。现场实践表明:CD法施工方案可以满足该段的围岩稳定性要求,从而有效缩短工期、降低成本,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基于多指标分析所形成的优化方法和实践经验可为类似地质条件下的超大断面小净距隧道的设计和施工提供技术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5.
陈双秦 《中华建设》2014,(4):152-153
正一、概况1.工程概况西平铁路宇家河隧道位于泾河南岸宇家河西北侧,海拔高度930~982 m,埋深40~53 m。坡面冲沟发育,属黄土塬区。宇家河隧道起讫里程:I DK1 70+31 6~I DK1 70+839,全线长523 m。全线属于Ⅴ级围岩,隧道进口段为喇叭口,其中大跨段1 1 1m,双连拱段45m,Ⅱ线一次施工至Dyk1 70+522,预留Ⅱ线位置。隧道Ⅰ线除出口端278.61位于R-1200 m的曲线上外,余均位于直线上。洞内纵坡为0.3%的单面上坡,埋深约40~53m。在洞口Ⅴ级围岩段,为保证进洞安全,在  相似文献   

6.
针对甸头隧道下穿大西公路段,采用有限差分法开展隧道施工过程的数值模拟,分析施工过程 中围岩的屈服接近度的演化和转移特征,并和围岩塑性区的发展过程相比较,来开展围岩的稳定性研 究。研究结果表明:隧道施工产生的围岩塑性区主要集中在拱脚处,现有的锚杆加固方案基本涵盖了围 岩重点关注区域(考虑屈服接近度大于0.7的范围),仅在拱脚附近需要加长锚杆的长度,以保证隧道围 岩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杨朝帅    邹罛    潘岳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21,(5):111-117
超浅埋小净距大断面顶管隧道群工程顶推施工的背土效应会加剧周边地层变形,而采用减阻泥浆可有效缓解顶推施工对地层的扰动影响。为了研究超浅埋、小净距大断面矩形顶管隧道群工程顶推施工过程中减阻泥浆对地层土体变形规律的影响,采用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对隧道顶推施工过程中地层变形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将模拟结果与现场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得到如下结论:群洞隧道由于先后施工的影响,背土效应补充前方地层产生地表隆起变形;背土效应和土层应力共同影响下,在隧道高度范围和上覆土层范围,单洞隧道深层水平位移分别呈现偏离隧道和指向隧道的规律;地层位移影响分区决定了群洞隧道深层土体水平位移变形规律,后续开挖的隧道使得先行开挖隧道外边线以外土体全部产生背离隧道方向的水平位移。研究成果可用于帮助大断面矩形顶管等类似工程的设计施工,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8.
小径距隧道是指两相邻隧道最小净距宽度小于隧道开挖断面宽度的1.5倍,小净距隧道双洞的中间夹岩柱,其间距介于连拱隧道和分离式隧道之间。小净距隧道的施工方法与普通分离式隧道相比差别不大。但由于中间夹岩柱体厚度较薄,  相似文献   

9.
随着徕卡隧道软件不断的更新,操作使用更简便。全新测量模式,取代CASIO工程计算器现场计算和传统测量模式,即测即得,现场出图出数据,提高工作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正我国在推进交通建设的力度与广度的过程中,其中隧道建设也是我国交通建设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而大断面隧道作为隧道建设中的主要部分之一,面对不同的隧道类型,针对性的施工技术也存在不同。本文在分析大断面隧道施工常用技术的基础上,提出几点保证施工进度、施工质量的措施,另外重点剖析大断面隧道的突水防治、锚杆支护、混凝土喷射,希望能够为大断面隧道施工质量保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正现阶段,在我国交通业快速发展的推动下,软弱围岩隧道建设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因此,在隧道工程施工中,应结合施工实情采取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养,引进先进的施工技术,以防止铁路软弱围岩出现变形现象,增强隧道工程施工效果,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2.
13.
海底隧道不同于山岭隧道,不仅承受围岩的压力,还要承受孔隙水压力的长期作用。以青岛地铁1号线瓦屋庄站-贵州路站过海区间为例,选取3种隧道断面形式,利用FLAC3D和MIDAS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分别从渗流场、应力场、围岩塑性区、衬砌内力等方面对3种断面形式进行结构分析,然后再从经济方面进行进一步论证得到断面3为最优断面。最后将实际工程监测数据与数值模拟数据相对比,得到数值模拟与实际工程存在较小误差,证明断面3为最优断面。  相似文献   

14.
15.
目前,国内各大城市尤其北京的地铁建设工程中,大量采用了浅埋暗挖法施工软土隧道。城市地铁埋深浅,地质条件差,施工难度大,为保证施工安全,减少地铁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应尽量减少暗挖结构的跨度。但在特殊情况下,为满足地铁使用功能的要求,暗挖区间跨度必须加大,如折返线区间、站端安全线等。如何对大跨暗挖区间进行合理的设计与施工,以确保结构安全,成为越来越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以某铁路双线隧道在初期支护完成后发生37 m长大型塌方事故的处理为例,介绍了隧道产生塌方的原因、处理方案的确定、实施及其保障措施等。本着安全、高质、高效且适用的原则,进行快速、分段施工,安全、顺利地完成了塌方处理,为类似隧道及特殊地质条件下的大型塌方处理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7.
正我国目前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道路多趋于高标准建设,双向六车道成为基本配置,由此形成隧道断面跨度较大,特别是对于浅埋或地质状况较差的隧道,主洞贯通尤为重要,针对隧道贯通施工进行专项探讨和研究,为今后类似项目施工提供可参考的经验。一、工程概况及地质1.设计概况凤凰山隧道位于景德镇市珠山区为宇路,里程桩号K0+615~K1+050,全长435米,双洞、双连拱设计,城市次干道标准,双向四车道,行车时速40km/h。隧道横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地铁建设的高度重视,地铁的施工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区间隧道施工过程中由于地质环境的影响,尤其在不同断面形式和不同级别围岩下的施工环境下,给区间隧道施工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避免围岩在不同断面形式及围岩类别下施工过程中的较大变形情况的发生,施工人员必须针对不同地质情况,不同断面形式及围岩类别分析变形产生的原因,有效采取加固措施,防止大变形发生,从而确保区间隧道安全快速的通过。本文以青岛地铁青岛火车站—人民会堂站区间为例,阐述了区间隧道在不同断面形式、不同地质情况下采取相应控制变形技术措施,有效防止大变形发生,为提高区间隧道施工技术水平提供一些借鉴。青岛地铁青岛火车站—人民会堂站区间工程,左线全长1258.313m,右线全长1252.291m,设施工竖井一处,横通道转入正洞后大小、里程分别为三线单洞大断面及双  相似文献   

19.
介绍采用三维坐标法配合CASIO-FX 5800P计算器即可快速测设出开挖轮廓线的方法。这种三维坐标断面测量法在隧道施工测量中,不需要专用的软件,且更为方便、快捷、准确、实用。及时正确的指导施工,为隧道的提前贯通和节约成本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20.
隧洞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目的或者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经常并不是都以直线施工,而转弯段的放样过程也比直线段更要准确无误。一般情况下转弯段的转弯角度都是很小,一次两次的开挖并不能检测出放样过程中是不是出错,这就需要我们有较为精确的放样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