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9,(14)
初中化学是初中学生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知识的科学教育,是一门以实验为教学基础的学科,包含了自然界中各种化学现象。初中化学教学中,实验操作占了很大一部分,实验教学也自然而然地成为初中化学的关键。文章以提高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质量为目的,阐述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分析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从而探究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策略。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4)
小学科学教学要求学生具有极高的抽象思维能力,需要学生能对各种科学知识进行探究,因此探究性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探究性教学,能够提高小学生的情感认识与价值观,端正小学生的科学学习态度,提升科学教学质量。许多小学科学教师意识到探究性教学的重要性,并在教学中不断应用,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探究探究性教学的实践具有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24)
新课程对小学科学课的要求其中有一条就是科学课教学必须让学生愉快地进行探究,让科学知识吸引学生通过探究认识科学,并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就要求科学课要充满趣味。那么,通过对科学作业设计进行适时的"包装",让学生对科学作业充满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我们学生就能够学好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本领,科学教学就有成效了。  相似文献   

4.
<正>"一个民族是否真正热爱和理解科学决定了这个民族的竞争力和发展前景。"这是英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培根的一句名言。正因为科学对民族竞争力和未来发展的重要性,科普教育才显得格外重要。最近在国内兴起的果壳网和科学松鼠会等趣味科普网站,让人们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对中国的科普教育进行思考。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世界上那些科技发达的国家,又是如何进行科普教育的呢?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24)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得到了很多的便利。人是社会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也是推动科技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努力提高人的素质素养,培育人们的科学意识,培养人们对科学事业的热爱,培养科学技术人才是整个社会最迫切的需求。都说少年强则国强,也就说青少年儿童是一个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他们身上肩负着祖国未来发展的重担。而科学技术的培养也要从少年儿童开始,那么对少年儿童进行科学技术培养科学知识普及的主要场所就是图书馆。因此,本文主要从图书馆引导少儿爱科学的重要性、图书馆现今的科学知识普及现状以及图书馆如何对少儿进行科普等几个方面进行具体的阐述和思考,以此提高少儿的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7,(7)
在长期以来的初中科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对学生科学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对学生科学观念的培养,这就造成学生缺乏在科学观念作用之下而形成的科学学习能力。学生一旦脱离教师和课堂,其科学知识水平就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显然,这对于学生的个人发展非常不利。因此,作为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学习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8,(11)
对幼儿阶段的科学教育是一种科学启蒙,目的是引导幼儿在观察、体验、直观地感受一些科学现象和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幼儿们对于科学的兴趣,并且在此过程中使幼儿们获得一定的科学知识。具体可从激发探知欲、给幼儿创设适宜的环境、培养良好的观察力和表达技能、亲近大自然、提出疑问等方法,来激发学生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4)
唐代统治者需要培养具有科学意识的官员,官员要完成工作就必须掌握相应的科学知识,科学教育应运而生,这种有针对性的官员培养是唐代科学教育的一大特色。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科学教育最为繁荣的时期,这种繁荣体现在统治者根据官员所需掌握的科学知识将科学教育分为算学、医学和天文历法学3门专业学科,并制定了完备的学校教育制度和考试制度。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5,(13)
<正>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基础知识为宗旨的科启蒙课程,它具有的独特的人文价值,为我们在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语教学提供了可能。小学科学教育包括:科学教学知识目标与技能、学习科学的所具备的思维方式、对科学知识的理解、科学认识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方法来解决科学问题的意识和其他能力等方面。在科学课程教学中适时渗透德育是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我们应该在科学教学活动中伺机渗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告和阐述了对城乡统筹规划理论的科学建构。对与理论科学性相关及衍生的重要问题,包括科学知识与科学研究的本质、城市化与农村现代化的中国模式以及现状相关研究的误区、方法论根源与潜在危险,一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