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介绍了提高煤质乙二醇紫外透光率的方法,主要有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河南能源化工集团采用催化加氢和树脂吸附联用的方法提高煤质乙二醇的紫外透光率,使煤质乙二醇产品达到了聚酯级产品标准。  相似文献   

2.
杜芳  李成科  尚军  高鹏伟 《广州化工》2023,(15):107-109
由于煤制乙二醇工艺生成的副产物较多,使得乙二醇产品的品质及紫外透光率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其紫外透光率受不饱和有机化合物影响更为突出,为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陕煤集团榆林化学有限责任公司180 Wt/a煤制乙二醇采用精馏、液相加氢相及乙二醇提纯相结合的工艺流程,在提高乙二醇产品纯度的同时,使其紫外透光率满足国标要求;上述工艺不仅增加了经济效益,还提高了煤制乙二醇工艺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化肥设计》2021,59(3)
总结了河南龙宇煤化工有限公司两套20万t/a乙二醇装置的运行经验,分析了影响煤制乙二醇(SEG)产品品质的因素,发现碳酸乙烯酯和1,2-丁二醇对SEG产品纯度影响较大,而SEG产品中少量的醛、酮和酸类化合物是影响SEG产品的紫外透光率的关键因素,并提出了提高SEG产品品质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5.
活性炭表面化学改性及提高工业级乙二醇紫外透光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活性炭为吸附剂液相吸附可去除工业级乙二醇产品中的微量杂质以提高其紫外透光率。研究了不同改性活性炭的表面化学性质对吸附乙二醇杂质效果的影响,采用静态吸附实验评价改性活性炭吸附性能,并确定最佳的吸附工艺条件。研究表明,经硝酸氧化后,氮气保护高温改性的活性炭吸附效果最佳;在45℃、乙二醇与活性炭质量比为150:1的条件下,经该活性炭处理1h后的乙二醇在220nm、275nm和350nm处的紫外透光率分别为67.7%、96.2%和98.1%,基本达到了聚酯级指标。  相似文献   

6.
紫外透光率(UV值)作为煤制乙二醇的重要参数,决定了乙二醇的品质。通过液相加氢技术,可有效降低乙二醇产品中的不饱和杂质对UV值的影响,缩小煤制乙二醇与石油制乙二醇的品质差距。本文系统介绍了液相加氢技术提高乙二醇产品UV值的原理、工艺操作及工业化运行结果,证实了精馏工段送来的乙二醇经液相加氢技术处理后,产品UV值得到提升,250 nm与275 nm处的UV值均可达到80%以上,这将为煤制乙二醇生产厂家在提高乙二醇品质方面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7.
煤制乙二醇产品含有较多难去除的微量杂质,造成乙二醇产品UV值难以满足聚酯级乙二醇国标要求。为此分析了煤制乙二醇生产中产生杂质的副反应及树脂法提高乙二醇产品UV值的原理,并从工艺流程、树脂装填及活化、系统开停车、树脂再生及置换等方面系统介绍了物理树脂吸附和化学树脂吸附相结合的树脂法精制乙二醇的工艺操作。工业化运行结果表明:乙二醇产品塔侧采后的产品经1#树脂塔与2#树脂塔共同处理后,产品UV均值(220 nm)由57.0%提升至89.0%,提升率56.1%。  相似文献   

8.
黄平 《当代石油石化》2020,(4):18-23,48
介绍了我国乙二醇市场现状,截至2019年底,我国乙二醇总产能为1 159万吨/年,其中,煤制乙二醇产能达491万吨/年,2020年还将有近400万吨/年的产能释放。煤制乙二醇技术逐渐成熟,所以短期内市场存在产能增速较快但产量增速缓慢的不匹配状态。比较了石油制乙二醇和煤制乙二醇生产工艺路线的成本,从生产成本、产品质量和物流方式3个维度分析了煤制乙二醇的市场竞争力,得出了煤制乙二醇的发展具有广阔前景,并根据国内乙二醇市场的远期发展趋势,提出了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9.
采用Pd催化剂开展乙二醇加氢精制提高产品紫外透光率的研究.考察精制过程中反应温度、反应压力、空速和氢醇物质的量比等因素对乙二醇紫外透光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50~80)℃、反应压力(0.5~0.6)MPa、体积空速(3~8)h-1和氢醇物质的量比0.03~0.05条件下,可将原料乙二醇220 nm、275...  相似文献   

10.
煤制乙二醇前景方兴未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伯章 《聚酯工业》2015,28(3):13-14
简介了乙二醇市场需求。指出,虽然煤制乙二醇利润空间缩小,但该技术具有工艺流程短、能耗低、成本低、节约石油资源等各种优势,符合国家政策导向和能源战略。我国煤制乙二醇产业将迎来一个快速成长的发展期,并逐步替代进口。  相似文献   

11.
以透远紫外玻璃UVGM为基础,研究痕量铁对玻璃在远紫外区域透过率的影响。讨论了在相同铁含量基础上,氧化气氛和还原气氛对紫外透过率的影响,研究了还原气氛条件下,不同铁含量对紫外透过率的影响和产生的原因,以此为依据对UVGM玻璃生产过程可能出现的杂质铁污染的允许范围给出了定量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针对乙二醇装置UV值在220nm、275nm处经常出现波动的情况,围绕影响乙二醇UV值的诸因素展开试验,查清了主要影响因素有测定温度、放置时间和微量杂质等。实验结果表明,测定样品的温度一般在较低温度下进行,不适于升温检测;样品需要在放置一小时后进行取样分析;减少杂质乙醛的含量可以使产品质量更加稳定。  相似文献   

13.
以叶腊石和钛白粉为主要原料,采用机械力化学法在叶腊石表面包覆钛白粉,制备一种无机复合型紫外吸收材料。用分光光度计分别在波长为330nm、350nm、370nm、390nm下测定复合材料的紫外光透过性能。结果表明:钛白粉包覆量、煅烧温度、煅烧时间、球磨机转速、球磨时间对叶腊石/TiO:复合粉体材料的紫外光透过率有重要影响,优化条件下制得的复合粉体材料紫外透光度明显低于叶腊石原粉,低于市售ZnO2且在各个波长的紫外透光度均低于5%。SEM表明:叶腊石表面包覆一层二氧化钛粒子。粒子成球状,粒径在200-450nm左右。  相似文献   

14.
黄竞 《纯碱工业》2009,(6):18-19
分析了润滑油进入联碱系统后对纯碱产品溶液透光率的影响,通过增设气浮器除油装置,减少了润滑油的进入量,可保证纯碱溶液的透光率超过90%,提高了纯碱的品质。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光助溶胶—凝胶法制备了掺铝氧化锌(AZO)透明导电薄膜.研究了紫外光照射对薄膜导电性和透光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光照使薄膜的导电性显著提高,且光照后薄膜方阻的降低幅度随薄膜晶粒尺寸的减小而逐渐增加;而随着紫外光照射时间延长,薄膜的紫外吸收边蓝移,近红外区透光率降低.以上实验现象可能与表面吸附氧解吸引起的载流子浓度增加、迁移率升高以及分层退火处理形成的薄膜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16.
与石油制乙二醇(MEG)相比,煤制乙二醇(SEG)在原料路线、反应机制和能耗等方面都具有优势,国内掀起了SEG项目的建设浪潮。草酸酯法合成SEG是普遍采用的路线,但国内外许多研究机构使用的核心技术有别,并相应建设了生产线,目前国内SEG建设呈现出百家争鸣状态。但是,工业化过程表明SEG的关键技术和工艺还有待进一步突破。本文综述了乙二醇(EG)的合成方法及生产路线,着重介绍了SEG浪潮,并对SEG的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思考,以期能对国内SEG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以不同粒径的可膨胀石墨为原料,采用微波法制备蠕虫状膨胀石墨。通过控制可膨胀石墨的颗粒度、单次膨胀质量、膨胀容器大小和膨胀时间等参数,进一步探究微波法制备膨胀石墨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可膨胀石墨粒径越大,膨胀石墨空隙率越大,蠕虫状越明显。当微波时间为30~50 s,单次膨胀质量为0.4~0.7g,容器选用500 m L时,石墨膨胀完全,得到的膨胀石墨体积最大,基本没有烧蚀。50、80、100目的可膨胀石墨最大膨胀体积分别为357 m L/g、234 m L/g、180 m L/g。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高三甘醇脱水的脱水效果,有必要分析各种因素对脱水效果的影响。利用HYSYS软件对处理量为100×10^4Nm^3/d的三甘醇脱水装置进行模拟计算,分析结果显示吸收塔的吸收温度越低、三甘醇贫液浓度越高、三甘醇循环量越大、吸收塔塔板数越多,则脱水效果越好,外输干气水露点越低。‘  相似文献   

19.
采用自由基接枝聚合法,将不同极性的单体修饰在黑色无机颜料颗粒表面,以紫外透光率法为主要表征手段,考察了聚合物包覆层的组成结构对颗粒在电泳体系中分散稳定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聚合物修饰后颗粒稳定时间至少提高5倍,且随所用包覆单体侧链长度增大而增大. 当单体支链的碳原子数大于4时,颗粒能很好地长时间分散在非水体系中. 所制黑白电泳显示器在5 V电压下,响应时间小于1 s,对比度达(4~5):1. 本结果为提高缺乏理论研究的电泳显示体系的分散稳定性和电泳显示效果及使用寿命提供了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20.
结合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水质总氮测定过程中总氮空白值偏高的问题,从实验用水的选择、过硫酸钾试剂的选择和配制储存以及消解过程的问题等方面探讨了其影响因素以及优化建议。对浑浊水样探讨了不同处理方法包括絮凝沉淀法、离心后消解法、0.45μm滤膜过滤后消解法、消解后离心法和消解后0.45μm滤膜过滤法等分别对其总氮结果的准确性影响,通过比对分析得出消解后离心分离法和消解后0.45μm滤膜过滤法都能快速有效地去除浊度干扰,提高总氮测定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