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信世界》2005,(32):38-39
2005年6月27日,TCL手机在广州隆重举行第三季度国内新品战略发布会,共发布30多款手机新品,并对外公布了以多媒体为主的产品战略方向,打破了2005年国产手机的沉寂。据悉,这是历年来国产手机品牌发布新品款数最多的一次。业内人士称,经过了半年多的重组和内部变革之后,TCL手机厚积薄发,有望引领国产手机再度崛起。  相似文献   

2.
周斌 《移动信息》2003,(3):79-79
从1995年开始,以厦华为首的国内厂商开始进军手机领域,历经“七年之痒”,在2002年终于取得辉煌成绩。国产手机的崛起不仅改变了市场的格局,也迫使洋品牌不得不拿出更多最新的产品投放中国市场,而在此之前,国内的消费者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国际手机巨头在榨干一款手机的全部利润之后,才肯推出其它新机。因此2002年对国产手机和手机消费者来说都是值得庆祝的一年,在逆境中起步的国产手机在这一年中所施展的各种出奇制胜的市场攻略更是令人津津乐道。  相似文献   

3.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手机生产大国,几乎全球所有的名手机品牌都在中国设厂,在中国也可以买到世界上几乎所有品牌的手机,但是中国自已品牌的手机却一直未能很好地成长起来。从1999年开始,我国十多家厂商开始致力于国产手机产品的开发和生产,今天消费可以选择国外名的品牌手机,也可以选择“波导”、“科健”这样的国产手机。在国产手机的压力下,国外名牌手机也降低了价格,尤其是低端产品的价格。但是经过两年的发展,国产手机距根本性的突破还有较大距离,国内市场上国产手机的市场占有份额不过10%左右,这只是诺基亚的1/3。要在短时间内实现国产手机的高速发展,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相似文献   

4.
陈光明 《移动通信》2000,24(4):46-48
就在国外手机为争夺中国市场打得难分难解之际 ,几十家国产手机纷纷登场 ,这些手机企业大有当年国产彩电、冰箱企业那样 ,期望在较短时间内“收复失地”。关注民族工业的人们 ,在为国产手机摇旗呐喊的同时 ,也由衷地提醒 :国产手机 ,一路走好。1 生存环境竞争激烈 ,切不可掉以 轻心  手机市场是世纪末中国市场中绽放的最大亮点之一 ,可以说是一枝独秀。据有关部门的保守预测 ,我国手机市场今后将以每年 130 0万户到 150 0万户的规模增长 ,若按每部手机 150 0元计算 ,每年将创造 2 0 0亿元的市场。如果能拥有 5%的市场占有率 ,意味着至少…  相似文献   

5.
《新潮电子》2006,(12M):92-93
作为一个以网络设备设计制造而闻名世界的中国企业,中兴生产手机终端似乎就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但在国产手机当中,中兴所扮演的角色,从来都是不温不火,现在距离中兴上一款备受市场关注的手机e3的发布日子已经过去了1年半,但相信很多人依然记得其时e3在电视广告上悠雅扭身的魅影。随着2006年第三季度国产手机回暖,中兴也步入了第二次孵化,而且这次也是高调行事,推出了面向高端市场的智能手机——e700,作为自己第二次孵化的力作。[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在度过了无限风光的2003年之后.一贯高调的国产手机突然在2004年集体“刹车”,不约而同地放慢了新品的上市速度,或仅在部分市场投放新品,这与竞争激烈的手机市场显然有些不甚协调。而国产手机也是有苦难言,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情况下,手机零部件尤其是核心部件的供不应求令国产手机厂商陷入“等米下锅”的尴尬境地。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手机市场无疑是全球竞争最激烈的市场。50多个品牌,上千个型号争夺每年6000~7000万部的手机市场。而国内的手机产能已经达到了22亿部,占全球的1/5,全球的手机巨头都已经在中国建立生产基地,中国作为全球手机生产基地的趋势将不可逆转。本文试图从产业价值链利润迁移的角度,分析手机产业未来的利润变化趋势,国产手机是否还有机会,行业增长的潜力究竟在什幺地方。  相似文献   

8.
经过3年的血战,2002年中国手机市场终于出现了转折点,国产手机从星星之火正走向燎原之势。可以肯定的是,2003年中国手机市场上将会爆发国产手机和洋手机的总决战。国产手机在一开始进入手机市场时,很难找准自己的定位,也很难确定自已的长处所在,十余个手机产商,贴牌者有之,把研发作为重点的有之,还有的企业打算从核心芯片做起,最初的国产手机制造商没有一家不亏损的。通过3年的发展,大部分产手机制造商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以及在市场上战胜对手的方法和思路。走在最前面的波导,在国内手机销量上已经位列三甲。波导差不多是国产手机…  相似文献   

9.
近日,笔者从信息产业部最新发布的“2005年上半年我国GSM、GPRS手机产销存完成情况”的报告中了解到,今年1至6月,国内手机市场GSM、GPRS手机累计销售6281.17万部,其中国产品牌手机共销售2893.4部,相比去年市场份额的下滑,整体市场占有率增长到了46.1%,呈现出复苏回暖迹象。其中,波导、TCL和海尔在国内销量总和为1045.28万台,成为带动整个国产手机阵营复苏的重要力量。而此前仅凭调研公司抽样数据自我宣称跃居国产品牌第二的联想手机,国内销量仅为173万部。  相似文献   

10.
目前中国拥有全球手机近三分之一的产量和大约五分之一的销售市场,是全球最重要的手机生产销售中心。2003年中国的手机产量达到1.72亿部,比2002年增长了43.3%,手机大幅增产的主要原因是国产手机实现了重大突破,国产手机市场份额迅速增加,其国内市场份额由2002年的30%左右飚升到2003年的60%以上,在满足日益增长的国内需求的同时,他们的目标是进入国际市场。  相似文献   

11.
据信息产业部的统计数据,2002年1-6月国产手机市场占有率达到了17.7%,比一年前增加了约五个百分点。以TCL、波导、厦新等为代表的国产手机成为了市场上新的亮点,国产手机厂商们的豪言壮语也成为手机市场上最响亮的声音。  相似文献   

12.
手机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中的亮点。加强对手机市场的有效监管和服务,扶持国产手机的发展,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13.
《数字通信》2008,(1):20-21
长久以来,我们对国产手机总持以怀疑的态度。盖因其外形设计,大都采用“拿来主义”。而自主设计、外形有亮点的产品,却少得可怜。联想手机算是给国产手机争光了。其S9等机型,成了国外公司模仿的对象。不信?接着往下看![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进入2003年,国产手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可谓战绩辉煌。据信息产业部今年7月底公布的数字表明,国产手机以55.28%的市场份额占据了手机市场的半壁江山,波导更坐上了市场占有率的第一把交椅,而TCL和康佳也进入了占有率前5名。然而,我们也需要清醒地看到,在国产手机市场占有率急速飙升之际,在市场开放力度逐渐加大的情况下,国产手机制造业发展过程中的隐患随之显现,国产手机过剩的产能和忽视产品功能开发的问题也浮出水面。  相似文献   

15.
《移动信息》2002,(3):28
国外的手机品牌竞争强烈,国产手机也在拼命地杀出重围,寻找着自己的道路。特别是CDMA的到来,更是为国产手机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6.
国产手机的质量不高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在手机市场走向品牌化、精细化的今天,质量问题就好像国产手机口袋里的“定时炸弹”,时时提醒着国产手机为抢占市场而麻木的神经,也拷问着手机厂商的危机公关能力。  相似文献   

17.
根据IDC的统计,在今年第二季度联想智能手机已经成为全球第四大手机厂商,在中国品牌中名列榜首。联想不仅稳居中国市场份额第二,而且在销量上创下了历史新高。而在十年前,也就是在上一轮国产手机辉煌时期,国产手机厂商在全球排名最高的是波导,排名第八。而如今,全球前十大手机厂商中,中国企业就占据了四席,足以说明国产手机十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数字通信》2005,(10):12-13
时值五月,经历了短暂平静的手机市场又进入了销售的黄金旺季。在经历了去年国产手机销量的全面惨败之后。今年的国产手机手机厂商似乎已经下定决心与洋品牌决一死战。随着信产部“审批制”转“核准制”,奥克斯、华为、江苏高通.海信和大显成为了首批新获得手机牌照的厂商,国产手机行业竞争也因此愈演愈烈。在洋品牌的危险依然存在。国产品牌的新军又汹涌而入的情况下.中国的手机市场逐渐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才能真正吸引消费者购买手机?本刊记者于近日对奥克斯通讯事业部全国市场总监李晓龙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19.
唐伟德 《数字通信》2004,(11):72-72
对国产手机负面问题的过度关注,分散了人们对国外品牌手机质量纠纷的注意,应该看到,不仅是国产手机厂商,国外不少厂商也同样以缩短产品开发周期来抢占市场,这自然也是以牺牲质量为代价的。因此,不要因紧盯国产手机的软肋,而忽视了对国外品牌手机的审视,更不能一味认定国外厂商手机质量一定好的说法。  相似文献   

20.
《新潮电子》2007,(12):121
在2007年,所有在中国经营的手机厂商都一致发出“生意不好做”的呼声。从国家11月发布的物价数据来看,在全国各类产品涨价声一片的行列里,通信工具以18.4%的价格下降幅度成为跌幅最大的一类产品。而从各大手机厂商2007年的预计业绩来看,国产手机几乎都没有什么好日子过。就连领头羊联想也被一些评论扣上了“预亏”的帽子。而亏损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