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提高W/O/W多重乳状液的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W/O/W多重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实验表明,W/O/W多重乳状液制备的较佳工艺操作条件为乳化温度40℃,pH值2.5,W/O/W搅拌时间25min,第一相体积比0.48,第二相体积比0.66。  相似文献   

2.
采用LiCl/DMAc和LiCl/DMF极性溶剂溶解间位芳纶浆粕以制备芳纶溶液,考察了几种因素对LiCl/DMAc溶剂体系中浆粕溶解性能及溶液临界含水率的影响,并对芳纶浆粕结构进行FTIR与×RD表征。结果表明:LiCl/DMAc较LiCl/DMF溶剂体系更适合溶解芳纶浆粕。浆粕溶解性能随着水分含量降低、LiCl浓度增大、溶解温度提高、浆粕浓度降低而增强。其中浆粕在5%LiCl/DMAc中溶解性能较好,溶液稳定性较强。溶解迫使芳纶浆粕分子链间氢键断裂,结晶被破坏。  相似文献   

3.
王琳  曹秋玲 《江苏纺织》2007,(1A):43-44
本文通过测试PTT/毛织物起毛起球性能,比较了它与PET/毛织物性能。阐述了PTT纤维品种开发方向。  相似文献   

4.
芥末油、青芥辣、冲菜的挥发性风味成分的SPME/GC/MS测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SPME/GC/MS)联用技术对芥末油、青芥辣、冲菜的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了研究。本试验条件下,这三种样品分别鉴定出6、12、17种挥发性风味成分,主要风味物质均为具有辛辣风味的异硫氰酸烯丙酯(AITC),相对丰度分别为73.45%、64.25%、32.74%,二硫化碳的相对丰度也较高,分别为14.37%、25.40%、51.67%。  相似文献   

5.
黄玲 《江苏纺织》2003,(10):48-51
本文介绍了马来酸/丙烯酸/丙烯酸丁酯共聚物MAA-1高分子聚羧酸无甲醛免烫整理剂的合成方法,并通过正交试验分析探讨了其用于棉织物免烫整理的最佳配方和工艺。  相似文献   

6.
计算机CAD/CAM技术的应用,使皮革制品的设计、制作完全自动化成为现实。本文详细介绍了皮革箱包CAD/CAM系统的构成及功能。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意大利奥本(OBEM)公司生产的VFV350/VP/175型蒸纱机的主要技术特征、工作原理,通过生产实践总结出常见纱线的蒸纱工艺,以及生产使用中的故障和排除方法。  相似文献   

8.
铝/不锈钢复合板--绿色炊具材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建忠 《五金科技》2003,31(1):33-36
本介绍了一代新型绿色炊具材料一铝/不锈钢的特点,国内外市场,国内外的生产技术。重点介绍了液/固相轧制法生产该类材料的基本工艺和特点。  相似文献   

9.
锦纶及锦/棉织物的染色加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王鹏飞  曹骏  朱建强 《印染》2000,26(4):14-18
对锦纶及锦/棉织物进行退浆,精练,漂白,苛化,预定形等前处理加工工艺,染料的选择;锦/棉染色工艺中的各个要点作了分析和探讨,认为锦/棉染色使用兰纳洒脱-沙拉菲尼-浴法,能节省能源,缩短工时,且染色重现性良好。  相似文献   

10.
对普通涤/锦、阳离子涤/锦复合纤维进行了各种不同条件下的碱解性能研究,包括碱浓度、浴比、处理时间等,得出两者染色前较佳的碱解处理配方。  相似文献   

11.
章步天  刘丽 《上海纺织科技》2007,35(9):41-41,46
介绍了天丝、亚麻及其混纺纱的特性,并介绍了在棉纺设备上生产天丝/亚麻65/3518.4tex混纺纱的纺纱工艺流程及纺纱各工序的工艺及措施。  相似文献   

12.
张玉  谢春萍  陆如 《纺织学报》2014,35(12):52-0
为研究全聚纺混纺纱中纤维的径向分布情况,采用环锭纺、网格圈型集聚纺和全聚纺3种方法纺制28.1tex涤棉混纺纱线,运用哈氏切片器切取三种混纺纱线样本,借助MOTTC B1型显微镜观察并采集样本中两种纤维的分布状况图,结合汉密尔顿(Hamilton)指数的方法分析,得到全聚纺混纺纱内涤纶纤维和棉纤维在纱截面内的内外转移趋势及分布规律。结果指出:利用传统环锭纺纺制的涤棉混纺纱,涤纶纤维有明显向纱芯转移的趋势,而网格圈型集聚纺,涤纶纤维向纱芯转移的趋势较传统环锭纺弱,全聚纺相对于网格圈型集聚纺而言,涤纶纤维分布更加随机,并且涤纶纤维有向纱外转移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以58.3 tex亚麻/棉65/35转杯纺混纺纱为例,根据原料的性能特点,分析纺纱工艺配置情况,合理调节前纺工艺,控制好车间温湿度,制备出合乎要求的熟条;确定转杯纺关键纺机器材的纺杯速度、分梳辊速度、工艺风压等合理的工艺参数.实践表明,这些工艺参数对亚麻/棉混纺纱的性能有较大的影响,在生产中应重点控制.  相似文献   

14.
为扩展环锭纺纱产品种类,通过对环锭纺细纱机后罗拉机械结构的创新设计,并借助程序控制的伺服电动机驱动,使后罗拉控制纤维喂入由单一钳口变为多个钳口,且各钳口的喂入速度单独可调,从而实现多根粗纱以不同速度的异步喂入,纺成的细纱具有线密度和纤维混纺比例可以沿长度方向变化的特点(这种纺纱方法称为数码纺纱)。在构建三通道粗纱数码纺纱系统的基础上,以色纺为例,给出了数码纱品种的分类方法,并就混色纱、渐变纱、段彩纱、竹节纱、彩节纱和双变纱6 类产品的变化特征作了分析。数码纺纱方法在加工柔性和品种多样化方面显示出特有优势和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5.
This article presents the use of quadratic general rotary unitized design method in optimization of spinning parameters of T-400/cotton core spun yarn on a ring frame. T-400 is a bicomponent filament based on sorona 3GT polymer form DuPont. An experimental design was generated using MINITAB© 15 which included three factors and five levels. Three factors were the twist, filament draw ratio, and the spindle speed with respect to the yarn properties tested by Uster tester. The research draws clear application of quadratic general rotary unitized method on optimization, with step by step analysis of the variable factors in relation to responses. The optimum spinning parameters for hairiness, evenness, and tenacity while holding other yarn qualities as limiting factors were the following: twist value 430 TPM, filament draw ratio of 0.945, and the spindle speed of 7494 rpm.  相似文献   

16.
环锭纺竹节纱的工艺探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环锭纺竹节纱技术日趋成熟,目前有前、后罗拉变速两种不同的装置,工艺设计有很大不同,选择合理的细纱工艺是成功纺纱的关键,因此,研究纺竹节纱时不同工艺有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环锭细纱机纺纯棉色纺棉/氨包芯纱的纺纱工艺,通过正交试验得到最佳工艺组合,当外包纤维的捻系数为360、芯纱预牵伸倍数为3.56时,包芯纱的各项性能指标达到最佳。  相似文献   

18.
紧密纺在精纺羊绒纺纱中的应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紧密纺纱在精纺羊绒中应用后对纱线各项测试指标的改善效果,讨论了其在减少精纺羊绒纱的毛羽、改善纱线条干、提高纱线强力并最终降低针织纱捻度的可行性。最后得出了在普通精纺羊绒工艺上可采用紧密纺的结论,同时对解决精纺羊绒行业长期存在的羊绒衫鸡爪痕问题找到了新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9.
减少环锭纺纱毛羽的新思路——错位纺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述了减少环锭纺纱线毛羽的方法,介绍了采用错位纺纱减少成纱毛羽的试验结果.结果表明,采用右错位纺纱可以减少Z捻纱的毛羽,而成纱强力、条于和常发性纱疵略有恶化.  相似文献   

20.
针对环锭普通纺和环锭紧密纺2种不同类型的纺纱技术作了对比分析。首先从设备构造上分析2种类型的纺机存在的差异,其次针对这2种类型的纺机,在保持各批次试验原料相同,工艺参数相对一致的条件下,纺制不同的纱线品种,对比各纱线品种的条干不匀率、强度、伸长率、粗细节、毛羽等主要性能,进一步分析2种纺纱技术特点,紧密纺与普通纺的纱线相比,强力增大,条干均匀度提高,粗细节明显减少。同时根据生产实际情况提出了紧密纺纱技术存在的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