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采用通过多次乳化实验筛选的以 Span 、 Tween 系列为 主的复配乳化剂进行柴油 和重油的掺水乳化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采用 S T 系列为主的复配乳化剂可以减少乳化剂的加入量,提高 乳化油的稳定性,降低乳化油的成本,进一步改善了乳化技术。通过对馏分油 和不同掺渣比的油品的乳 化研究得到了大量实验数据,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了温度、助添加剂、乳化方式、贮存温度对乳化油稳定性的影响,并且比较了乳化油与未乳化油的粘度及凝固点,考察了乳化油粘度、凝固点的变化情况以及含水量、温度和乳化剂加入量对它们的影响,为乳化油的工业应用提供了必要的依据。同时,以“微爆”理论为基础,首次将重油乳化技术应用于重油催化裂化,改进了传统的雾化方式,进一步减小了雾化液滴的粒径,取得了良好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L-1防锈乳化油的配方组成,对几种乳化剂的乳化性能做了比较实验.为了使乳化体系稳定,确定了稳定剂的用量.实验证明L-1防锈乳化油具有良好的防锈性和乳化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石蜡稳定乳状液的制备及性能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由高碳醇与非离子、阴离子乳化剂组成复合乳化剂,对石蜡具有良好乳化能力,可制得石蜡微小乳状液。乳化剂复配、用量,蜡配比、乳化温度等对乳液稳定性及应用性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4.
以液体石蜡为原料,采用添加助剂的方法,制备了石蜡乳液。探讨了乳化剂种类及其质量分数、乳化水质量分数、乳化温度、乳化时间等因素对乳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复配乳化剂乳化效果较好,各因素对乳化效果的影响程度依次为乳化水质量分数、乳化剂质量分数、乳化温度、乳化时间,确定最佳实验条件为:m (单甘脂)/m (Twee-80)=3∶4,乳化剂质量分数0.9 %,乳化温度85 ℃,乳化时间50 min,乳化水质量分数62.0 %,转速1 100 r/min。石蜡乳液的稳定性和分散性较好,密度符合要求。  相似文献   

5.
基于亲油-亲水平衡(HLB值)理论和乳化原理,分别配制以单试剂和复合试剂为乳化剂的乳化E10乙醇柴油体系,进行了单试剂乳化剂和复合试剂乳化剂的乳化效能研究,并对乳化E10乙醇柴油体系的稳定性进行考核,开发出了CL-Z复配型乳化剂.研究结果表明,CL-Z复配型乳化剂较好地解决了E10乙醇柴油体系在较宽广温度范围内的物理稳定性问题;CL-Z复配型乳化剂乳化的E10乙醇柴油体系在0℃环境中澄清、透明、均一,能长期保持良好的物理稳定特性.  相似文献   

6.
复配乳化剂制备乳化柴油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具体介绍了以Span,Tween系列的复配乳化剂,以HLB值选择乳化剂,进行柴油的掺水实验,制成乳化柴油.具体分析了影响乳化柴油稳定性的因素及乳化原理.通过适当的乳化工艺及合适的复配乳化剂,显著提高了乳化柴油的稳定性.实验表明:复配体系Span60/Tween80要比其他复配乳化剂的增溶效果好,不仅增溶的水量多,成本也大大减少.在m(Span60):m(Tween80)为81:19(质量比)时,最大增溶水的质量分数将近22%.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了润滑乳化油乳化剂的选择及乳化原理,详细论述了水及带羟基基团的低分子化合物对OP—10乳化基础油的作用机理,同时研究了温度对乳化油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了润滑乳化油乳化剂的选择及乳化原理,详细论述了水及带羟基基团的低分子化合物对OP-10乳化基础油的作用机理,同时研究了温度对乳化油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为了实现辽河油田欢喜岭采油厂稠油的乳化降黏,在乳化剂质量分数为30%、乳化温度为50℃、水浴时间为1 h、搅拌速度为200 r/min、搅拌时间为5 min、剪切速率为16.9 s-1的条件下,考察了单一乳化剂OP-12和复配型乳化剂对乳状液稳定性和降黏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复配型乳化剂的最优复配方式为:OP-12质量分数0.7%,油酸钠质量分数0.8%。最优复配型乳化剂与稠油可形成稳定的乳状液,且黏度可从1 020.9 mPa·s降至72.0mPa·s,降黏率达到92.95%;最优复配型乳化剂与稠油形成的乳状液稳定性优于单一乳化剂OP-12与稠油形成的乳状液。  相似文献   

10.
乳化重油的稳定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使用乳化油燃料,可以使重油燃烧得更加充分,节省能源并减少烟尘排放对环境的污染。乳化重油应用中最关键的问题是稳定乳液的制备。文献介绍多是使用表面活性剂及其组合物。采用均匀设计与调优软件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验结果的优化,考察了乳化剂中阴离子、非离子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间的协同作用。所得到的最佳配方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质量为10mg,非离子表面活性剂1质量为30mg,非离子表面活性剂2质量为9mg,非离子表面活性剂3质量为30mg乳化剂(共占乳化油总量约8.0×10-4),可使油水比为70∶30的油包水型乳化重油在80℃下稳定3d以上,常温下稳定1a以上。通过对不同重油乳化稳定性的研究,表明其乳液稳定性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11.
为改善催化裂化原料油雾化状况,降低结焦和干气收率,将原料重油进行乳化.对乳化剂进行了选择和复配,并考察了温度对乳化重油催化裂化反应产品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乳化剂Span(S-1)、S-1与聚氧乙烯醚乳化剂(O-3)的二元复配剂以及S-1/O-3与Tween(T-2)三元复配乳化剂具有较好的乳化性能;与重油相比,乳化重油催化裂化反应温度可降低10 ℃,轻油收率提高1.2%~5.6%,而焦炭产率则较低.研究认为,对原料进行乳化可提高催化裂化反应的轻油收率,降低结焦,具有一定的工业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以低或中等粘度的矿物油为主体原料,采用石油磺酸盐等多种乳化剂复配,在水中乳化制备出O/W型乳状液,同时加入防锈剂和助溶剂得到高效防锈切削液,并讨论了矿物油、防锈剂、石油磺酸盐等所起的作用以及乳化剂、乳化方法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和检测结果。  相似文献   

13.
通过实验确定出了乳化艾蒿油的最佳HLB值、最适合的乳化剂、最优乳化方法及最佳乳化条件。以Span80与Tween80复配成不同HLB值的乳液乳化艾蒿油时最佳HLB值为7.5;Span80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制备的艾蒿油乳液最稳定;界面复合物生成法最适宜艾蒿油乳化;由正交实验确定出的最佳乳化条件为:乳化温度60℃,乳化转速4000r/min,乳化时间10min,上述条件下制备的乳液离心均未出现分层现象。  相似文献   

14.
辽河油田曙一区超稠油属于劣质石油资源.用超稠油乳化制备乳化燃料油,是一条有效的利用途径.本研究制备了适合曙一区超稠油乳化的复合乳化剂,考察了温度,含水,乳化剂加入量,搅拌强度对乳化油性能的影响,并与其它的乳化剂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乳化剂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15.
辽河油田曙一区超稠油乳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辽河油田曙一区超稠油属于劣质石油资源。用超稠油乳化制备乳化燃料油 ,是一条有效的利用途径。本研究制备了适合曙一区超稠油乳化的复合乳化剂 ,考察了温度 ,含水 ,乳化剂加入量 ,搅拌强度对乳化油性能的影响 ,并与其它的乳化剂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 ,该乳化剂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16.
绘制了柴油、水、助乳化剂与乳化剂的三元相图,利用三元相图中相区面积的变化研究了HLB值(亲水亲油平衡值)、助乳化剂与乳化剂的质量比等参数对乳化柴油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复配乳化剂的HLB值、弱碱添加剂、助乳化剂与乳化剂的质量比对乳化柴油有很大的影响。在碱性环境下,Span80与Tween60复配乳化剂的HLB值为5.8、助乳化剂与乳化剂的质量比为0.3时,其三元相图的乳液面积最大,复配乳化剂的用量最少,此时乳化柴油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表面活性剂在乳化柴油过程中的应用,分析了乳化剂种类、用量、乳化效果、温度等因素对柴油-水乳化燃料稳定性的影响,并且对柴油-水乳化燃料的节能原理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实验证明,最终制成的乳化燃料具有乳化剂用量少,稳定性好的特点,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8.
采用自制氧化蜡研制氧化蜡乳液,考察了乳化剂的质量分数、乳化温度、搅拌速率、乳化时间等因素对乳液性能的影响,确定了制备氧化蜡乳液的复合乳化剂质量分数以及乳化工艺。实验结果表明,当氧化蜡质量分数15%、乳化剂质量分数3%、乳化剂的亲水亲油平衡值约为12.0、乳化温度85℃、搅拌速率800r/min、乳化时间35min时,可得到稳定性好、分散性为一级的乳白色的氧化蜡乳液。  相似文献   

19.
选用合适溶剂将蒽醌溶解,再用转相法对油相进行乳化,制备出O/W型蒽醌乳液,以提高其在蒸煮液中的分散性,同时研究了溶剂种类、HLB值、乳化剂配比、乳化温度及时间、转相温度、搅拌速度等因素对乳液性能的影响,得出了最佳乳化条件,即以苯乙酮为溶剂,以Span和Tween系列复配乳化剂,体系HLB值为13~13.5,转相温度为90~100 ℃,乳化时间为50 min.此条件下制备的蒽醌乳液分散均匀,具有一定的稀释稳定性,贮存稳定性可达36 d以上.  相似文献   

20.
在薄板冷轧过程中,轧制油的润滑性、稳定性是影响薄板质量的重要因素.辽河油田减侧线油与合成酯以质量比为7∶3的比例调合作为基础油,按一定比例加入不同种类的非离子复配乳化剂、极压抗磨剂、防锈剂、消泡剂和防腐剂,并加入体积分数为95%的水进行乳化,制备冷轧油乳化液.以我国现行乳化液使用行业标准为依据,着重考察非离子乳化剂中的酯类与醚类复配的乳化剂对冷轧油乳化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同一种基础油,酯类和醚类的非离子复配乳化剂的乳化稳定性比单一种类的酯类或醚类复配体系要好;最终产品符合乳化液行业使用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