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目的探讨右腋下小切口心脏不停跳修补先天性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的临床疗效。方法58例先天性ASD、VSD患者(试验组,A组)均采用右腋下小切口联合心脏不停跳技术。手术在浅低温体外循环(CPB)下施行,皮肤切口沿右侧腋下、经第4肋间入胸,距右膈神经前2.0cm纵向切开心包,主动脉及上、下腔静脉插管常规建立CPB,心脏不停跳下修补ASD、VSD。57例先天性ASD、VSD患者(对照组,B组)均行正中切口心脏停跳下修补ASD、VSD。观察2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CPB时间、手术时间及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住院时间、胸瓶引流量、死亡、并发症发生等情况。结果A组患者手术切L1长度、CPB时间、手术时间、术后胸瓶引流量、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住院时间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术后病死率及残余分流、肺不张/肺部感染发生率与B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右腋下小切口心脏不停跳技术修补先天性ASD、VSD具有安全、可靠、微创、术后恢复快、切E1美观等优点,适用于简单心内直视手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3岁以内室间隔缺损(VSD)患儿行外科微创封堵术围术期的护理体会.方法 选择42例3岁以内行外科微创封堵手术的VSD患儿,对其进行认真完善术前准备,术后密切观察,预防和处理并发症的临床护理观察.结果 42例患儿手术均成功.术后呼吸机辅助平均时间为(91.02±77.08)min,术后ICU平均时间为(609.40±48.31)min,术后住院平均时间为(4.03±1.53)d,术后引流平均量为(49.98±20.84)mL.术后无心律失常、残余分流、封堵器脱落及移位等并发症发生,无输血及死亡病例,术后复查胸部X线片、心脏彩超,封堵器位置固定无移位,均痊愈出院.结论 认真做好围术期健康指导,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处理并发症,可以使微创封堵手术患儿得到更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25):117-119
目的:总结全胸腔镜下ASD修补术的经验。方法:32例患者均经心脏超声检查明确诊断为CHD ASD,分为A组(全胸腔镜)和B组(常规手术)。均在全麻气管插管下手术,A组经股动、静脉建立CPB;B组按常规方法建立CPB,均在CPB,主动脉阻断下完成ASD修补术。结果:手术时间、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24 h胸腔引流量、气管插管留置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恢复良好。除A组1例术后肺部感染,1例术后室颤,均及时治愈外,无其他严重之并发症发生。两组患者均在门诊随访120个月,心脏超声检查无残余漏、无中度以上的三尖瓣关闭不全。结论:全胸腔镜下ASD修补术可以获得与常规手术一样的疗效,但手术操作技术要求高、难度大,有一定的学习曲线。完全胸腔镜手术切口更小、更隐蔽,符合目前患者对美观的要求,是一种先进的微创心脏外科手术技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老年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行腹腔镜下穿孔修补缝合术的价值.方法 将62例老年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根据术式分为腔镜组(32例)和开腹组(30例).腔镜组采用腹腔镜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缝合术,开腹组采用传统术式,观察记录2组术后并发症、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总时间、镇痛剂使用情况.结果 腔镜组28例手术成功,4例因缝合困难中转开腹完成修补;术后并发症2例,为肺部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7.1%(2/28).开腹组腹腔残余脓肿1例,切口感染2例,粘连性肠梗阻2例,肺部感染4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0.0%(9/30),高于腔镜组(P<0.05).腔镜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总时间均明显少于开腹组,术后镇痛剂使用率明显低于开腹组(均P<0.01).结论 与开腹手术相比,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老年患者行腹腔镜穿孔修补缝合术具有创伤小、痛苦少、术后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吴雨萍  武超 《矿产勘查》2010,(8):75-76,78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胎儿三尖瓣反流的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500例18~37周孕妇进行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检查胎儿三尖瓣是否有反流,并分析其产生原因。结果 500例孕妇中共检测三尖瓣反流患儿60例,检出率为12.0%。其中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先心病组)13例,非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非先心病组)47例。先心病组三尖瓣反流程度以中至重度为主,非先心病组三尖瓣反流程度以轻度为主。先心病组三尖瓣最大反流速度与非先心病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先心病组三尖瓣反流束起始部宽度、三尖瓣反流束最大长度与非先心病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胎儿三尖瓣反流现象对临床早期治疗及降低新生儿病死率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负压吸引(VSD)对老年肢体深烧伤清创植皮区皮片生长愈合的影响。方法观察组选老年肢体深烧伤7例,11个肢体,常规手术清创自体刃厚皮片移植后应用VSD持续吸引,维持负压-0.15~-0.25kPa之间,7~14d,7d更换一次至术后14d拆除VSD装置,对照组选老年肢体深烧伤18例,21个肢体,植皮手术后常规包扎换药,术后48h,7、14d观察2组的创面渗出、愈合时间、植皮片存活率、手术次数。结果观察组的术后创面渗血渗液发生率低,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表明炎症反应轻,植皮片更易完全存活,创面愈合时间短,平均(11±4)d,对照组则愈合时间平均(18±11)d,且所有患者均不需再次手术,肢体功能恢复好,遗留瘢痕少。结论清创植皮术结合持续VSD在老年肢体深烧伤植皮伤口应用,有利于促进植皮存活,促进创面愈合,减少瘢痕形成,恢复肢体功能。  相似文献   

7.
汪小庭  马云 《矿产勘查》2010,(3):108-109
目的总结小切口胆总管切开取石后一期缝合的临床体会。方法对45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一期缝合病例(治疗组)进行分析,并与同期45例传统T管引流术病例(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治疗组除1例因术后胆漏再次手术,其余均顺利出院,术后住院时间(7.6±1.8)d,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5.8±2.6)d,2组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病例经3个月~3年随访,未发现胆总管残余结石及胆总管狭窄。结论部分胆总管结石患者,行切开取石并术中经排除残余结石后,可以不放置T管引流,采取一期缝合是安全有效的,并且住院时间少,可以减少病人痛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甘利欣预处理对心脏手术后心肌复极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 60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患者,ASAⅡ-Ⅲ级,择期在体外循环下行二尖瓣置换术;按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患者分为甘利欣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麻醉诱导插管后,甘利欣组采用10%葡萄糖100 mL内加甘利欣2.5 mg.kg-1静脉泵泵入,对照组采用10%葡萄糖100 mL静脉泵泵入,均在麻醉诱导后至手术切皮前20 min内泵完。于术前、术后1、3 d记录同步12导联心电图,测定各QT离散度(QTd)和QT离散度校正值(QTcd)。同时观察术后7 d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术后2组QTd和QTcd较术前显著增加(P〈0.01),术后1、3 d甘利欣组QTd和QTcd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2组术后7 d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甘利欣预处理可减轻心脏手术后心肌复极异常,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而对术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张锡山 《矿产勘查》2014,(10):41-43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LC)与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PTGD)序贯微创对老年高危急性胆囊炎(AC)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50例老年高危 AC 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75例患者行 PTGPD 治疗并择期 LC 治疗(PTGPD 组),另75例患者直接行 LC 治疗(Non-PTGPD 组)。结果 PTGPD 组患者治疗后5~8(6.1±2.0)周行 LC,其中8例(10.7%)因胆囊三角粘连较为严重或胆囊暴露困难而中转开腹;术后出现2例胆漏、1例出血及2例切口感染,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7%。Non-PTGPD 组患者17例(22.7%)中转开腹;术后出现4例胆漏、3例出血、2例切口疝、1例呼吸衰竭及3例引流管口感染,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7.3%。PTGPD 组与Non-PTGPD 组患者行 LC 术的中转开腹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LC 手术持续时间[(55.6±17.2)min 比(91.4±15.7)min]、术中失血量[(29.2±11.3)mL 比(61.4±18.2)mL]及住院时间[(3.0±1.7)d 比(7.0±1.9)d]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结论PTGD 与 LC 序贯微创对老年高危 AC 疗效确切、安全,是治疗高危AC 的合理选择,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20):142-143
目的:研究探讨婴幼儿经胸先天性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麻醉处理方法。方法:选取本院近2年内收治的先天性室间隔缺损的婴幼儿60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氯胺酮、芬太尼、咪达唑仑、维库溴铵、阿托品、地塞米松等对患儿进行麻醉诱导,并使用七氟烷进行麻醉维持,对患儿进行麻醉监测(监测指标包括:有创动脉压、中心静脉压、血氧饱和度、呼吸末的二氧化碳分压以及体温、尿量等),严密观察患儿的心电图变化,并对患儿的麻醉时间、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手术总时长、住院时间等等进行统计和分析。患儿在麻醉维持期间,可适当调整七氟烷的体积分数并追加芬太尼、维库溴铵的用量。结果:所有患儿的经食管超声室间隔封堵手术的手术总时长为62118 min,平均(82.4±16.4)min;患儿的麻醉时间为43118 min,平均(82.4±16.4)min;患儿的麻醉时间为4373 min,平均(56.3±8.3)min;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为5073 min,平均(56.3±8.3)min;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为50214 min,平均(100.5±10.7)min;住院时长为3214 min,平均(100.5±10.7)min;住院时长为35 d,平均(3.2±0.8)d。60例患儿中,58例患儿手术成功,1例患儿在封堵伞释放的过程中脱落,封堵手术失败,行体外循环修补手术;1例患儿的室间隔缺损为4 mm左右,引导钢丝无法通过室间隔缺损,改行体外循环修补手术;上述2例患儿二次手术修补成功,且均在7 d内出院。结论:使用芬太尼、咪达唑仑、维库溴铵、阿托品、地塞米松等对患儿进行麻醉诱导,并使用七氟烷进行麻醉维持的方法安全有效,但需要注意加强患儿的循环与呼吸功能监控,保证围手术期患儿的生理状态稳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手术患者应用抑肽酶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以中国食品及药品监督局下令暂停抑肽酶在心脏外科临床使用的日期(2007年12月19日)为分界点,回顾性分析停药前后1年的患者临床资料。选择2006年12月19日至2007年12月18日行体外循环手术患者为抑肽酶组(n=360),在术中均应用抑肽酶;2007年12月19日至2008年12月18日行体外循环手术患者为对照组(n=360),在术中均未使用抑肽酶。对2组患者体外循环、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出血量、输血量、呼吸机使用时间、术后24 h氧分压指数,二次开胸、术后肾功能不全、术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延迟拔管、术后严重肺部感染等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进行比较。结果 2组患者手术种类、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肾功能不全、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发生率,住院病死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抑肽酶组术后出血量、输血量、呼吸机使用时间,二次开胸、延迟拔管、严重肺部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24 h氧分压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体外循环手术应用抑肽酶是安全有效的,可明显减少术后出血量及输血量,且对肺功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并没有增加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所以,在中国是否应该停用抑肽酶还需要国内做一些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研究来验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阿扎司琼与昂丹司琼预防白血病患者化疗后恶心呕吐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选择经MICM确诊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 A、B、C 3组,每组30例。A组化疗前给予盐酸阿扎司琼氯化钠注射液10 mg,B组化疗前给予昂丹司琼8 mg,C组给予胃复安10 mg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A、B 2组恶心、呕吐有效控制率明显高于C组(均P<0.01),A、B 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 A组(P<0.05)。结论阿扎司琼与昂丹司琼均可有效减少白血病化疗后出现的恶心、呕吐胃肠道反应,但阿扎司琼的不良反应明显少于昂丹司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术前单次股神经阻滞对老年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择期拟在全身麻醉下行单侧膝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C组)和股神经阻滞组(F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均选择气管插管全身麻醉。F组于麻醉诱导前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行患侧股神经阻滞,单次给予0.5%罗哌卡因20mL,C组不给予任何处理。术毕均使用舒芬太尼自控静脉镇痛,维持VAS评分≤3分,当VAS评分>3分时,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分别于术后2、4、8、12、24和48h时行BCS舒适度评分,记录患者术后24h舒芬太尼用量、自控镇痛次数、氟比洛芬酯使用率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F组患者术后各时点BCS舒适度评分均显著升高,术后24h舒芬太尼用量、自控镇痛次数及氟比洛芬酯使用率均显著减少(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单次股神经阻滞可提高全身麻醉下老年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减少术后阿片类镇痛药的用量。  相似文献   

14.
谢平  沈珊艺 《矿产勘查》2011,(7):70-72,75
目的探讨右旋美托咪啶在甲状腺切除术后自控镇痛中的安全性与效能。方法选择60例行甲状腺切除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右旋美托咪啶组(D组)和芬太尼组(F组),每组30例。观察D、F组患者术前,术后1、3、6、12、24、364、8 h的SBP、DBP、心率(HR)、呼吸频率(RR)、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记录D、F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的VAS评分及镇静评分及术后镇痛期间患者自控镇痛(PCA)按键次数和不良反应。结果 D、F 2组患者术前,术后1、3、6、12、24、36、48 h的SBP、DBP、RR、SpO2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HR值较术前及F组明显降低(P〈0.05)。F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镇静评分值与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术后镇痛期间心动过缓发生率较F组高(P〈0.01)。结论右旋美托咪啶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甲状腺切除术后自控镇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高血压患者全身麻醉拔管期的影响。方法将60例ASAⅠ-Ⅱ级、行择期盆腹腔开放性手术的高血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右美托咪定组(A组)和对照组(B组),每组30例。术毕前30 min A、B 2组患者分别采用静脉微量注射泵泵注0.5μg.kg-1右美托咪定和等量的生理盐水。观察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用药前、拔管前、拔管时,拔管后51、0 min的HR、SBP、DBP、SpO2及术后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有无躁动等情况。结果手术时间:A组为(123.0±15.2)min,B组为(125.0±12.1)min,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拔管前、拔管时,拔管后5、10 min A组患者的SBP、DBP、HR值均明显低于B组(P〈0.05或P〈0.01);用药前、拔管前、拔管时,拔管后51、0 min 2组患者的SpO2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患者术后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躁动(1-3级)发生率均明显低于B组(P〈0.05或P〈0.01)。结论术毕前30 min静脉微量注射泵泵注0.5μg.kg-1右美托咪定,能有效地减轻高血压患者拔管期的心血管反应及稳定血流动力学,降低术后躁动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谷氨酰胺(Gln)对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直视手术患儿的血清特异性神经元烯醇化酶(NSE)的影响和可能脑保护机制。方法将择期行体外循环(CPB)下先天性心脏病(VSD/ASD)心内直视手术患儿20例随机分为2组,小儿氨基酸+Gln组(G组)和小儿氨基酸+生理盐水组(P组),每组10例。2组患儿统一进行术前用药、麻醉诱导、麻醉维持、CPB以及术后管理。于术前30 min(T0)、主动脉开放后10 min(T1)以及CPB结束后1 h(T2)、6 h(T3)、24 h(T4)分别采集颈内静脉球部静脉血检测一氧化氮合酶(NOS)、乳酸(LD)和NSE水平变化。结果 2组血清学指标在T0时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T2-T4时间点NOS活性G组与P组比较有所上升、LD有所下降(P〈0.05或P〈0.01);NSE值G组在T3时点与P组比较在有所下降(P〈0.05)。结论外源性补充Gln能够安全有效地调节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心内直视手术患儿血清NOS活性,降低LD和NSE水平,具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围术期综合呼吸功能训练对肺癌患者术后恢复的效果。方法将82例择期手术治疗的肺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1例术前术后按胸部手术护理常规给予护理;观察组41例在常规胸部手术护理基础上给予围手术期综合呼吸功能训练。观察2组呼吸系统并发症(肺不张、肺部感染、呼吸衰竭)发生情况;比较2组术前与术后1个月肺功能[最大肺活量(VCmax)、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比用力肺活量(FEV1/FVC)及呼吸频率]的变化;记录2组胸导管留置时间及手术至出院的时间。结果观察组术后肺不张、肺部感染、呼吸衰竭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肺功能(VCmax、FEV1、FEV1/FVC及呼吸频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胸导管留置时间与手术至出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通过对肺癌患者实施围术期综合呼吸功能训练可减少患者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术后身体机能恢复,提高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用于单侧大隐静脉曲张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择期行大隐静脉曲张手术的患者80例,ASA分级Ⅰ—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组(N组,40例)和腰硬联合麻醉组(SE组,40例)。N组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行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腰丛阻滞时先注射1%利多卡因10~15 mL,再注射0.5%罗哌卡因10~15 mL,坐骨神经阻滞时先注射1%利多卡因15~20 mL,再注射0.5%罗哌卡因15~20 mL;SE组蛛网膜下腔注入0.75%罗哌卡因1.5~2.0 mL。分别于麻醉前(T0)、手术开始时(T1)、手术开始30 min时(T2)和手术结束时(T3)记录患者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脉搏氧饱和度(Sp O2),并记录2组患者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麻醉效果、麻黄素使用情况及术后不良事件(恶心、呕吐、低血压、头痛及尿潴留)发生情况。结果与SE组比较,N组患者T1—T2时MAP升高,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延长,麻黄素使用率减少,术后恶心、头痛及尿潴留发生率降低(P〈0.05),HR、Sp O2、麻醉效果、术后呕吐及低血压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用于单侧大隐静脉曲张手术可达到与腰硬联合麻醉相同的麻醉效果,且血流动力学更平稳,不良反应更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