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Planning》2013,(2)
目的: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的手术方法与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37例(45只眼)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37例45眼,术后视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术后3d内,视力达到0.5者达42眼,脱盲率达100%。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操作简单,疗效显著,费用低廉,特别适合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8,(1)
目的探讨巩膜隧道与透明角膜2种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治疗白内障疗效。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治疗的104例白内障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52例行透明角膜切口,研究组52例行巩膜隧道切口。比较2组术后角膜表面不对称指数(SAI)、散光度、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央凹处视网膜厚度(CMI)。结果术后,研究组BCVA显著高于对照组,散光度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研究组SAI分别为0.34±0.09、0.14±0.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CMI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巩膜隧道与透明角膜2种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治疗白内障均能有效改善患者视觉质量;与透明角膜切口相比,巩膜隧道切口对角膜内皮损伤更小,且BCVA、散光度更优。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7,(12):48-54
目的:研究超声乳化术角巩膜缘切口与超声乳化术角膜切口两种不同切口对治疗白内障患者术后的切口修复时间、上皮修复时间及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2015年10月-2016年9月本院眼科收治的40例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超声乳化术切口不同方式将患者分为角巩膜缘切口组(A组)和角膜切口组(B组),各20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视力改善状况、切口修复时间及术后散光度。结果:A组的上皮以及切口的修复时间均短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2、4周的裸眼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均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2、4周手术源性角膜散光度及平均角膜散光度均小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乳化术角巩膜缘切口的应用价值较超声乳化术角膜切口更高,其不仅能减轻手术对白内障患者切口的创伤、减少患者术后散光度,还能够促进患者术后视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22):77-78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78例(102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行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视力、眼压、角膜散光情况和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术后观察组视力、眼压和角膜散光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1.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3.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可有效控制眼压,提高患者视力,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34):40-43
目的:观察探讨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超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的效果及并发症,总结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5月来本院就诊的超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抽取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行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组行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对比两组术后眼压,术后第1、3、9、12周的裸眼视力,比较两组有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12、24、48 h眼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第1、3、9、12周裸眼视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有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效果确切,安全性高,具有快速恢复术后裸眼视力、有效控制术后眼压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3,(4)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术对高度近视白内障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从2009年2月至2012年5月所收治的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120例(147眼)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采用超声乳化术进行治疗。参考尹泳红等的相关指标,分别记录眼轴在26~30mm和>30mm患者在术后1d、1周和1个月后的视力状况,以判断超声乳化术对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不论在哪个时期,眼轴在26~30mm组视力≥0.5的比例均高于眼轴>30mm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可认为当眼轴越长,病变情况越严重,手术之后的视力恢复情况也更差。结论:超声乳化术应用于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的治疗效果确切,预后较佳,因此我们认为值得在临床当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8)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术治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青光眼术后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取超声乳化术进行治疗,对照组采取白内障摘除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矫正视力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术后房水混浊,前房出血或积血方面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术后第1、2天的术后平均眼压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乳化术治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疗效较好,能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几率、降低眼压及矫正视力的恢复,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5,(9)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白内障合并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白内障合并APACG患者25例(42只眼)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行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房角分离术。结果:除两眼因视神经萎缩导致视力无改善外,其他所有患眼的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果显示,术后所有患眼的前房角深度比术前有明显的增加,术后眼压比术前有明显下降。结论: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比传统治疗方法具有切口小、散光小、提高视力、降低眼压、并发症少等优越性,是治疗白内障合并APACG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4,(16):16-18
目的:对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技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并对其安全性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11年7月-2013年1月本院眼科收治的136例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8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与手术后6个月患者的视力、前房深度与眼压的情况,并观察患者手术后的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经过6个月的随访,两组手术后的视力、眼压、前方深度均明显优于手术前,且观察组术后的视力、前房深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眼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手术后没有出现大出血、虹膜损伤、继发恶性青光眼及角膜失代偿等并发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具有临床效果好、术后并发症少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6,(9):54-55
目的:研究不同厚度即1.8 mm与3.0 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对眼表和泪膜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共108例(108眼)白内障患者,所有患者均满足并实施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与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按照入院时间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4例(54眼)。观察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选择1.8 mm透明角膜切口,对照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选择3.0 mm透明角膜切口。两组患者于术前1 d,术后2、5、10 d比较Schirmer试验、主观干燥异物感(DES)、泪膜破裂时间及角膜荧光染色检查得分的不同。结果:两组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与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2 d、5 d、10 d的Schirmer’s试验长度数值、DES积分及角膜荧光染色得分均明显高于术前1 d,但泪膜破裂时间明显短于术前1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30 d的Schirmer’s试验长度数值、DES评分、角膜荧光染色检查得分均明显高于术前1 d及观察组术后30 d,泪膜破裂时间明显短于术前1 d及观察组术后30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术后30 d以上各观察指标均与术前1 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8 mm厚度切口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联合人工晶状体置入术对患者术后泪膜与眼表稳定性影响较小,且较少引起干眼症表现,有助于术后视力尽早恢复,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白内障防盲治盲术中2种不同手术效果。方法将白内障手术患者130例130眼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普通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术65例(Ⅰ组);小切口碎核术或核翻转术65例(Ⅱ组),比较2种方法的疗效。结果术后3 dⅠ组视力低于0.5 D者25眼(38.46%),高于0.5 D者40眼(61.54%),Ⅱ组术后视力低于0.5 D者13眼(20%),高于0.5 D者52眼(80%)。小切口手术碎核、小切口软核翻转术与普通小切口囊外摘出术的术后视力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手术碎核、小切口软核翻转术可以减轻术后散光,提高视力,在防盲工作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梁红涛 《矿产勘查》2014,(10):44-47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与舒芬太尼联合用于全身麻醉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120例行全身麻醉手术的患者术后根据镇痛药物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研究组给予盐酸右美托咪定+枸橼酸舒芬太尼+高乌甲素+雷莫司琼进行静脉自控镇痛(PCIA),对照组给予枸橼酸舒芬太尼+高乌甲素+雷莫司琼进行 PCIA。观察2组患者 T0(术后30 min)、T1(术后2 h)、T2(术后4 h)、T3(术后12 h)、T4(术后24 h)、T5(术后48 h)的 Ramsay 镇静评分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对患者各时间点的疼痛情况进行评定;住院期间观察2组患者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呼吸抑制以及寒战等)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在 T0、T1、T2、T3及 T4时VAS 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 P <0.05)。T5时2组患者 V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组T0、T1、T2、T3、T4及 T5各时间点 Ramsay 镇静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3%,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67%,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右美托咪定与舒芬太尼联合用于全身麻醉患者,术后镇痛效果良好,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甘利欣预处理对心脏手术后心肌复极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 60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患者,ASAⅡ-Ⅲ级,择期在体外循环下行二尖瓣置换术;按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患者分为甘利欣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麻醉诱导插管后,甘利欣组采用10%葡萄糖100 mL内加甘利欣2.5 mg.kg-1静脉泵泵入,对照组采用10%葡萄糖100 mL静脉泵泵入,均在麻醉诱导后至手术切皮前20 min内泵完。于术前、术后1、3 d记录同步12导联心电图,测定各QT离散度(QTd)和QT离散度校正值(QTcd)。同时观察术后7 d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术后2组QTd和QTcd较术前显著增加(P〈0.01),术后1、3 d甘利欣组QTd和QTcd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2组术后7 d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甘利欣预处理可减轻心脏手术后心肌复极异常,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而对术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肌间沟、改良锁骨上和肌间沟联合改良锁骨上3种臂丛阻滞法在上臂、前臂、手部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90例上臂、前臂、手部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A、B、C 3组,每组30例。A组于肌间沟C6横突水平与皮肤垂直进针,出现异感或触及横突时注入1.0%利多卡因+0.5%罗哌卡因混合液20 mL;B组于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外侧缘与锁骨交界处,进针点垂直于手术台刺入,找异感时,针尖可向外向上移动,找到异感后注入上述麻药20 mL;C组同A、B组方法分别注入上述麻药各10 mL。根据患者主诉和主刀医师评定阻滞效果。结果 A组中Ⅰ级的百分率高于B组(P〈0.05),而Ⅲ级的百分率低于B组(P〈0.05);C组中Ⅰ级的百分率高于A、B组(P〈0.01),而Ⅲ级的百分率低于A、B组(P〈0.01)。3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上臂、前臂、手部手术,肌间沟联合改良锁骨上两点臂丛阻滞的效果明显优于各自的单点阻滞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结构式团体心理治疗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整体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20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按简单随机方法分成2组,每组60例。研究组在原有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基础上实施结构式团体心理治疗,每周1次,每次1 h,共10次;对照组则维持原有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分别在治疗前后及随访12周时,使用住院慢性精神病患者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SI)、自尊量表(SES)、自我和谐量表(SCCS)进行评估。结果研究组治疗后 SES 总分高于治疗前,SSSI、SCCS 总分低于治疗前(均 P <0.05)。对照组治疗后 SES 总分低于治疗前(P <0.05),而治疗前后 SSSI 和 SCCS 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 >0.05)。2组治疗后 SSSI、SES、SCCS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研究组12周随访时与治疗后 SSSI、SES、SCCS 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0.05)。结论结构式团体心理治疗可以明显改善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且治疗效果相对稳定、持久。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复方中草药牙粉治疗慢性龈缘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慢性龈缘炎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试验组(n=20)给予复方中草药牙粉配制的漱口水含漱,对照组(n=20)给予生理盐水含漱,2组受试者使用含漱液前和使用10d后分别测定牙龈指数、菌斑指数和口臭指数。结果用药前2组各观察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用药后各指标较用药前均有明显降低(均P〈0.01);对照组用药前后各项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用药后试验组与对照组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复方中草药牙粉可以抑制牙菌斑的形成,可减轻牙龈的症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早期营养支持治疗和护理干预对食管癌术后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80例行食管癌根治术后的患者按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2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禁食、补液、胃肠减压治疗及常规护理,治疗组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及护理干预.观察2组术后胃肠功能(进食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肛门排便时间和肠鸣音)恢复时间及不良反应(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发生的情况,以及2组术前、术后第8天血清前白蛋白(PAB)、白蛋白(ALB)及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TLC)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术后进食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肛门排便时间和肠鸣音恢复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2组术前血清PAB、ALB、TLC水平及体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术后第8天血清PAB、TLC水平及体质量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均P<0.05),治疗组术后第8天血清PAB、TLC水平及体质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和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机体营养状况,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增强机体抵抗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初学表面麻醉下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效果。方法初学者采用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对前100例(100眼)白内障患者的手术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手术顺序比较100例中前50例(A组)和后50例(B组)患者的表面麻醉效果、术后并发症、术后视力和手术时间。结果全部患者均在表面麻醉下完成手术,100%植入人工晶体。A组、B组术后第1天裸眼视力分别为0.27±0.18,0.28±0.2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9,P=0.77);术中并发症A组9眼(18%,9/50)、B组3眼(6%,3/5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P=0.15);手术时间A组(28.00±4.01)min、B组(18.00±3.65)min,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7,P=0.00)。结论在老师指导下、经过100眼手术,不断总结经验,初学者能顺利地独立开展批量表面麻醉下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Rood技术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软瘫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48例脑卒中软瘫期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4例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关节活动度(ROM)训练和低频电刺激;治疗组24例在接受常规药物治疗、ROM训练、低频电刺激的同时再加上Rood技术和运动想象疗法.治疗前和治疗后的第2周以及第4周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NIHSS)和Fugl-Meyer评分(FMA),并在4周后进行改良Ashworth评级(ASS).结果 治疗2周后,2组患者的NIHSS评分都有所下降,但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的NIH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的FMA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Ashworth评级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Rood技术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可以促进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抑制软瘫期肢体痉挛,有效改善其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连续性血液滤过治疗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2例SAP患者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2组:对照组(15例)和治疗组(17例)。2组均采用常规治疗,包括禁食禁水、胃肠减压、抗感染、抑制胃酸分泌(质子泵抑制剂)、生长抑素(醋酸奥曲肽注射液)及改善微循环(丹参注射液)等。在此基础上,治疗组采用连续性血液滤过治疗。2组在治疗前及治疗6、12和24h后检测血清二胺氧化酶(DAO)、血浆内毒素及D-乳酸的水平。结果 2组治疗6、12和24h后血清DAO、血浆内毒素和D-乳酸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2组治疗6、12h后血清DAO、血浆内毒素和D-乳酸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治疗24h后血清DAO、血浆内毒素和D-乳酸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均P〈0.05)。结论SAP患者采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连续性血液滤过治疗较常规治疗更能改善SAP患者早期肠道通透性,减少内毒素的易位,对SAP患者肠道屏障功能有保护作用,是一项重要的辅助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