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Planning》2019,(14):29-31
目的:研究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与过伸复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100例。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A组和B组,各50例。A组行PKP手术治疗,B组行过伸复位联合PVP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水泥渗漏风险、住院费用及时间、疼痛评分、病椎Cobb角、病椎高度、椎体高度压缩率和恢复率。结果:两组骨水泥渗漏率、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费用多于B组、手术时间长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前后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后3 d、2个月的VAS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术后,A组病椎高度、病椎Cobb角、椎体压缩率、椎体高度恢复率均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采取过伸复位联合PVP手术治疗,操作简便,术后疼痛可得到有效缓解,且治疗费用低,整体疗效确切;采用PKP手术治疗同样可快速缓解疼痛,虽治疗费用较高,却可明显恢复病椎高度、纠正后凸畸形;两种手术方法治疗效果均理想,安全性均较高。在临床中可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将PKP术和过伸复位联合PVP术灵活应用,更好地造福广大患者。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6,(9):67-68
目的:观察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使用过伸复位垫枕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8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干预组和常规组各49例。常规组采用单纯垫枕法进行治疗,干预组使用过伸复位联合垫枕法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的脊柱质凸Cobb角、伤椎矢状位指数、椎体前缘高度的压缩率以及临床疗效等。结果:两组治疗后的脊柱质凸Cobb角、伤椎矢状位指数、椎体前缘高度的压缩率均较治疗前的显著改善,干预组患者治疗后的脊柱质凸Cobb角、伤椎矢状位指数、椎体前缘高度的压缩率较常规组改善更为显著(P<0.05);干预组的治疗有效率较常规组显著提高,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中使用过伸复位垫枕法进行治疗后,患者的受伤椎体可恢复到一定的高度,脊柱的稳定性得以维持,临床效果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7,(10):1890-1894
目的:观察补肾壮骨汤联合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术后血清瘦素(Leptin)水平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03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1例和观察组52例。对照组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补肾壮骨汤治疗,药物组成:牡蛎15 g,丹参15 g,生地黄10 g,巴戟天10 g,山药15 g,黄芪10 g,白术6 g,龙骨6 g,刺五加6 g,淫羊藿5 g,紫河车3 g。以上药物以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2次,每次200 m L,1个疗程30 d,共治疗3个疗程。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椎体前缘丢失高度、伤椎Cobb角、血清Leptin水平及生活质量(gene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74,GQOL-74)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6个月疼痛程度(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swestry dability index,ODI)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6.15%高于对照组80.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椎体前缘丢失高度、伤椎Cobb角、血清Leptin水平及GQOL-74评分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椎体前缘丢失高度、伤椎Cobb角、血清Leptin水平均低于对照组,GQOL-74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及治疗后6个月VAS及ODI评分均明显改善,且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VAS及O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予以补肾壮骨汤联合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可明显降低血清Leptin水平,改善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32):133-136
目的:总结球囊扩张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在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的临床效果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2014年5月应用经皮后凸成形术治疗的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65例(78个椎体)的临床资料,包括手术前后VAS评分、手术前后凸Cobb氏角。结果:术后所有患者腰背疼痛完全消失或明显减轻,VAS评分由术前平均(8.2±l.2)分降为术后(1.9±1.3)分,终末随访为(2.4±1.2)分;术前Cobb角(23.8±3.5)°,术后恢复为(16.9±4.3)°,终末随访为(18.5±3.8)°。无感染,无循环及呼吸系统等严重并发症,2例术中发生少量骨水泥渗漏至椎体旁,其中1例出现胸肋部刺激性疼痛加重,其余经术中及术后长期观察,未造成任何神经及血管并发症。结论:球囊扩张经皮后凸成形术在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中有确切缓解疼痛及恢复椎体高度和形态的作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6,(18):19-22
目的:对比经皮椎体成形术和保守疗法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9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92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保守疗法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VAS评分情况,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椎体前后缘高度、Cobb角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及治疗后1、2个月,两组患者VAS评分均基本相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研究组患者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椎体前后缘高度均基本相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椎体前缘高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椎体后缘高度基本相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Cobb角基本相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Cobb角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效果显著,预后效果良好,安全可靠,适合临床长期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6,(5)
目的观察手法复位联合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2例OVCF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6例(病变椎体32个)采取手法复位联合PKP治疗,对照组26例(病变椎体30个)单纯采取PKP治疗,比较2组的骨水泥渗漏率、后凸畸形矫正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椎体高度压缩率及Cobb’s角。结果术后3 d治疗组骨水泥渗漏率为11.5%,对照组为26.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治疗组后凸畸形矫正率显著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术后2周、6月,2组VAS评分及椎体高度压缩率均较同组术前显著降低,Cobb’s角较同组术前显著减小,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术后2周、6月,治疗组椎体高度压缩率、Cobb’s角明显小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手法复位联合PKP在恢复OVCF患者椎体高度、矫正后凸畸形和减少骨水泥渗漏方面疗效满意,优于单纯PKP。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14):5-6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联合术后脉冲电治疗在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7年12月于本院行PKP的148例老年OVCF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患者分为高黏度PKP组(A组)、低黏度PKP组(B组)、高黏度PKP联合脉冲电治疗组(C组)和低黏度PKP联合脉冲电治疗组(D组),各37例。观察并对比四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治疗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骨折椎体后凸Cobb角、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腰椎骨密度,统计四组术后骨水泥渗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1、3、12个月,四组患者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C组治疗后1、3、12个月的VAS评分均低于A组(P<0.05),D组治疗后1、3、12个月的VAS评分均低于B组(P<0.05)。治疗后1、12个月,四组患者的ODI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C组治疗后1、12个月的ODI评分均低于A组(P<0.05),D组治疗后1、12个月的ODI均低于B组(P<0.05)。四组患者于治疗后1、12个月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A、B组患者治疗后3、12个月的腰椎骨密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D组患者治疗后3、12个月的腰椎骨密度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C组治疗后3、12个月的骨密度均高于A组(P<0.05),D组治疗后3、12个月的骨密度均高于B组(P<0.05)。A组的骨水泥静脉渗漏率、椎间渗漏率、椎旁渗漏率均明显低于B组,C组的骨水泥静脉渗漏率、椎间渗漏率、椎旁渗漏率均明显低于D组(P<0.05)。结论: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具有良好的效果,使用高黏度骨水泥进行PKP治疗术后渗漏率更低,同时联合术后脉冲电治疗可更有效缓解疼痛,提高骨密度,改善患者腰背部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6,(1)
目的探讨椎体成形术及椎体后凸成形术对骨质疏松性压缩椎体骨折患者椎体几何学畸形的影响。方法将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经皮椎体成形术(PVP)组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组各60例,观察两组患者椎体高度恢复和止疼状况及椎体几何学形态变化情况。结果PVP组手术正常形态及矫正率为18.3%,明显低于PKP组36.7%(P<0.05);同时两组患者手术后椎体压缩后凸成角畸形方面均比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其中PKP组明显优于PVP组(P<0.05)。PVP组手术后VAS评分(2.33±0.92)明显低于术前(7.76±0.99)(P<0.05);PKP组术后VAS评分(2.35±0.91)明显低于术前(8.01±0.89)(P<0.05)。同时两组患者术后椎体几何学畸形完全恢复正常态患者VAS评分为2.59±0.91,未完全恢复患者VAS评分为2.30±0.92,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骨质疏松性压缩椎体骨折患者采用PVP、PKP手术治疗,均能达到较好的止疼效果,促使患者部分伤椎体恢复正常;在椎体几何学畸形矫正方面,PKP明显优于PVP,针对椎体严重畸形的患者,建议运用PKP来治疗。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4,(21):36-38
目的: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7月-2012年3月本院胸腰椎骨折患者87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1例和对照组46例,分别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对伤椎及相邻上下椎体用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及传统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椎体前缘高度丢失量为(5.5±1.9)%,伤椎后凸畸形Cobb角丢失量为(3.5±1.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疼痛程度评分(VA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固定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30):96-98
目的:比较不同椎体成形手术方式治老年骨质疏松脊柱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收集老年骨质疏松脊柱骨折67例,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经皮椎体成形术组(PVP组)37例和后凸成形术组(PKP组)30例。比较手术前后两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病变椎体高度及脊柱后凸畸形角(Cobb角)的差异。结果:术后第7天及3、6个月,两组VAS评分与术前相比均显著下降,Cobb角与术前相比均显著缩小(P<0.05);PKP组椎体高度与术前相比均显著上升(P<0.05);且PKP组椎体高度显著高于PVP组,Cobb角显著小于PVP组(P<0.05)。术后6个月,PKP组VAS评分显著小于PVP组(P<0.05)。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和后凸成形术均能有效缓解老年骨质疏松脊柱骨折疼痛,纠正后凸畸形,但后凸成形术更利于椎体高度恢复和后凸畸形的纠正。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2月至2010年5月对19例共22个骨质疏松性压缩性椎体采用PKP手术治疗,随访观察患者术前、术后3 d、术后1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评分,椎体高度和Cobb角。结果 VAS评分由术前平均(8.54±2.12)分改善到术后3 d(2.42±1.75)分,术后1个月(2.56±1.69)分;Oswestry评分由术前(42.42±9.53)分改善到术后3 d(20.65±4.62)分,术后1个月(21.63±6.83)分;椎体前、中、后高度由术前(1.76±0.57、1.98±0.69、2.57±0.54)cm改善到术后3 d(2.42±0.32、2.53±0.42、2.69±0.35)cm,术后1个月(2.41±0.33、2.53±0.43、2.70±0.31)cm;Cobb角由术前的(28.52±8.45)°改善到术后3 d(20.35±6.76)°,术后1个月(21.42±7.11)°。VAS评分、Oswestry功能评分、椎体高度(前缘、中部及后缘)和Cobb角在术前与术后3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术后1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与术后1个月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疗效显著,能在短期内明显缓解疼痛症状,减少腰背部功能障碍提高生活治疗,有效提高椎体高度,适度恢复脊柱生理曲度,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percutaneous balloon mitral valvuloplasty,PBMV)治疗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合并二尖瓣中重度关闭不全的临床效果.方法 56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中,单纯二尖瓣重度狭窄(A组)30例,二尖瓣中度反流(B组)10例,二尖瓣重度反流(C组)16例.均用改进的inoue球囊技术通过逐步扩张法进行PBMV治疗.结果 3组二尖瓣口面积较术前均明显增加(均P=0.000),术前与术后差值B、C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二尖瓣反流面积较术前明显增加(P=0.005),但不影响疗效;B、C组二尖瓣反流面积较术前明显下降(P=0.014,P=0.010),且C组下降较B组明显(P<0.05).3组术后左心房较术前均明显减小(P=0.001,P=0.009,P=0.024),3组左心房大小术前与术后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BMV治疗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合并中、重度反流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锁定钢板与改良股骨近端加锁髓内钉(PFNA)2种内固定方式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不同年龄段和骨折分型,对13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分别采用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解剖型锁定钢板组,n=63)及PFNA(PFNA组,n=75)进行内固定。对2组围术期指标和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程度进行比较。结果 2组患者均获随访7~36个月。2组切口大小、出血量、颈干角减少、平均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骨折手术时间、术后髋关节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种内固定方法临床效果相当,但与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比较,PFNA创伤小、出血量少、卧床时间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潜伏期实施硬膜外分娩镇痛的最佳时机以及对产程、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选择初产妇240例,将80例不愿行分娩镇痛者为对照组(A组),160例自愿要求分娩镇痛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 B、C 2组,每组80例。A组按产科常规处理,B组在宫口开大1 cm时实施镇痛,C组在宫口开大2 cm时实施镇痛。均选 L2-3为穿刺点,镇痛液配方为0.085%罗哌卡因和0.5μg·mL-1舒芬太尼混合液,背景输注10 mL·h-1,单次 PCA量5 mL,锁定时间30 min,宫口开大8 cm时停用镇痛泵。观察记录各组产妇各时段VAS评分、产程时间、分娩方式、新生儿 Apgar评分、产后出血量、缩宫素使用情况及产妇满意度等。结果与A组比较,B、C 2组在宫口开大3、8、10 cm时 VAS评分均明显降低,第一产程时间明显缩短、剖宫产率明显下降(均P<0.05)。B、C 2组产妇满意度评分均明显高于 A组,B组高于C组(均P<0.05)。3组新生儿出生5 min时 Apgar评分、产钳助产率、产后出血量及缩宫素使用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第一产程潜伏期宫口开大1 cm和2 cm时实施硬膜外镇痛对产程和分娩方式无明显的影响,能明显缩短第一产程时间和降低剖宫产率,但宫口开大1 cm时实施镇痛产妇满意度更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住院2型糖尿病(2-DM)患者甲状腺功能状态。方法检测247例住院的2-DM患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素(TS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胆固醇、三酰甘油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247例2-DM患者中甲状腺功能正常210例(A组)占85.1%(210/247),37例甲状腺功能异常占14.9%(37/247)中:亚临床甲减27例(B组)占10.9%(27/247);亚临床甲亢10例(C组)占4.1%(10/247)。甲状腺功能异常发生率女性高于男性(P〈0.05)。3组间年龄、病程、HbA1c、餐后2h血糖、三酰甘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空腹血糖:A组高于C组(P〈0.05),B组与A、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胆固醇:B组高于C组(P〈0.05),A组与B、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住院2-DM患者的甲状腺功能异常发生率较高,以亚临床甲减为主,且女性居多。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川芎嗪对病毒性心肌炎(VM)小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5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A、B、C、D、E 5组,每组10只。A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5 mL;B、C、D、E组均腹腔注射柯萨奇病毒B组(CVB3)0.5 mL诱导小鼠,建立VM模型。1 d后,A、B组给予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0 mg·kg^-1,1次·d^-1,连用7 d;C、D、E组分别腹腔注射盐酸川芎嗪注射液5 mg·kg^-1、10 mg·kg^-1、15 mg·kg^-1,1次·d^-1,均连用7 d;9 d后处死小鼠。采用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光镜下观察心肌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各组小鼠心肌细胞中Fas/FasL蛋白的表达。结果心肌病理变化:A组无病变;心肌病变积分B组明显高于C、D、E组(均P〈0.01);细胞凋亡:与A组比较,B、C、D、E组细胞凋亡指数明显升高(P〈0.01或P〈0.05),与B组比较C、D、E组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降低(P〈0.01);Fas/FasL蛋白阳性染色指数:B、C、D、E组均显著高于A组(P〈0.01或P〈0.05),C、D、E组显著低于B组(P〈0.01)。结论川芎嗪可通过下调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肌细胞Fas/FasL蛋白表达,减少心肌细胞凋亡和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纳美芬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呼吸抑制的拮抗作用。方法将110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根据术后使用拮抗药物的不同分为 A 组和 B 组,每组55例。A 组在手术结束后5 min 静脉推注盐酸纳美芬注射液0.25μg·kg-1,B 组在手术结束后5 min 静脉推注纳洛酮1μg·kg-1。观察2组给予拮抗药前,给予拮抗药后2、10 min,拔管后5 min 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和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以及给予拮抗药后10 min 呼吸恢复率、拔管时间和不良反应(包括躁动、高血压、心动过速、过敏反应和肺水肿)的情况,并对2组拔管后5 min 意识状况及拔管后30 min 镇痛情况进行评分(分别采用 Ramsay 和VAS 评分)。结果A 组拔管时间为(5.4±0.3)min,B 组拔管时间为(6.1±0.4)min,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组给予拮抗药后2、10 min 和拔管后5 min 时 SBP、DBP、Sp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0.05),A 组给予拮抗药后10 min 呼吸恢复率明显高于 B 组(P <0.05),2组拔管后30 min VAS 和拔管后5 min Ramsay 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0.05)。A 组恶心、躁动、转氨酶升高1例(1.8%),B 组恶心、躁动、转氨酶升高2例(3.6%),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纳美芬可安全、有效地拮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引起的呼吸抑制,且患者呼吸恢复率优于纳洛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SD大鼠创伤及牙周炎的实验性动物模型,分析创伤在大鼠实验性牙周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将72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A组),牙周炎组(B组),创伤与牙周炎复合组(C组)。各组分别于1、4、8周和12周随机各处死6只,光镜下观察左侧下颌第一磨牙的牙周组织变化,计算破骨细胞数。结果各时段,B、C组破骨细胞数均明显高于A组(P〈0.05),C组均显著高于B组(P〈0.01),随着时间段的推移,A组破骨细胞数无明显变化(P〉0.05),B、C组均明显增高(P〈0.01)。典型的牙周炎病理的表现,C组4周时出现,而B组在8周时才呈现。结论 创伤作为局部因素能加快、加重牙周炎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巩膜池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60眼)原发性青光眼患者按不同的手术方法分为3组:A组、B组和C组,每组20例(20眼)。A组行巩膜池小梁切除术,B组行丝裂霉素C(MMC)+小梁切除术,C组行常规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1周,3、6、12、24个月;观察3组患者术后眼压、滤过道大小、视野的变化及有无并发症发生等情况。结果 A、B 2组术后3、6、12、24个月眼压均明显低于C组(均P〈0.05)。术后24个月,A、B 2组功能性滤过泡所占比例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以Ⅱ型滤过泡为主,B组以I型滤过泡为主,C组Ⅲ型滤过泡为主;B、C 2组滤过道(减压室)值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C 2组角膜上皮损伤、前房积血、滤过泡漏、前葡萄膜炎发生率均明显低于B组(P〈0.05或P〈0.01),B、C 2组浅前房发生率均明显低于A组(均P〈0.05)。结论巩膜池小梁切除术能有效增加滤过道的大小,充分发挥减压功效,并能长期、有效控制眼压,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舌侧集中总义齿患者的满意度。方法将10例拟做总义齿的无牙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A组和B组,每组5例。2组患者均先后接受两副义齿(一副是舌侧集中总义齿,另一副是解剖式双侧平衡总义齿)干预。A组在第1阶段接受舌侧集中干预,第2阶段接受解剖式双侧平衡干预;B组在第1阶段接受解剖式双侧平衡干预,第2阶段接受舌侧集中干预。采用全口义齿满意度问卷调查表对10例患者分别戴用舌侧集中和解剖式双侧平衡总义齿8周后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全口义齿满意度问卷调查表中的每项内容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量化。结果舌侧集中的咀嚼能力、稳固性VAS评分值均明显高于解剖式双侧平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舌侧集中的美观性、语音功能、舒适性VAS评分值与解剖式双侧平衡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舌侧集中总义齿患者具有较高咀嚼能力和稳固性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