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2 毫秒
1.
本文详细介绍了一种对钟罩式气体流量标准装置的改造方案,改造后的钟罩式气体流量标准装置能够对具有脉冲输出并由试验确定仪表系数的流量计开展检测工作。  相似文献   

2.
向德华  李宁  朱宁 《计量学报》2015,36(2):162-165
分析了湿度对容积法检定油封钟罩式气体流量标准装置的影响,建立了湿度对标准体积影响的数学模型。提出了容积法检定方法的改进措施,并评定了改进方法的测量不确定度。验证了水温、环境湿度、大气压力对检定结果的影响,表明容积法检定必须严格控制检定条件和对湿度进行修正。建议采用尺寸法检定油封钟罩。  相似文献   

3.
详细介绍了水准仪在钟罩式气体流量标准装置检定中的应用,特别是在钟罩式气体流量标准装置没有挡板和光电发讯器的情况下,这种方法不但提高检定效率,更主要是提高检定的准确度,大大消除了人工标记所带来的误差。  相似文献   

4.
王迎  辜亮波  孟琪 《计测技术》2007,27(4):55-57
为使成飞公司使用多年的钟罩式气体流量标准装置能够继续使用,以较低的成本对其进行了自动化升级改造,使成飞公司四套钟罩式气体流量标准装置全部实现自动测量.本文详细介绍了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及实际使用效果.  相似文献   

5.
钟罩式气体流量标准装置的现状及技术改造的必要性:随着国内外各种新型仪表的不断推出,技术含量高、自动化程度高的仪表越来越多。尤其是IC卡燃气表已成型及燃气用户的大量增加,对气体流量的计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气体流量检测目前许多气体流量标准装置技术比较落后,还停留在人工读数的水平。工作量大、数据多,在检测中需要测得表前、表后和标准装置内部的温度、压力以及时间、体积值等一系列数据,再进行温度压力修正、计算出误差。人为因素对检测质量的影响很大。通过技术改造后,实现自动化控制来适应新技术发展,以满足社会上对…  相似文献   

6.
王池  王东伟  徐英华 《计量学报》2001,22(3):219-222
介绍了钟罩式气体流量标准装置的几种检定方法,比较了各检定方法的区别、特点及要求,并结合检定数据进行了不确定度分析。  相似文献   

7.
简要介绍某2000L钟罩式气体流量标准装置基本工作原理、特点、主要性能参数及存在的缺陷,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造方案。增加恒压供气系统,使装置同时具备进气、排气两种工作方式,提高装置工作压力,扩展计量能力。设计加工全新管路系统,满足正反进气、快速安装、快速准确流量调节等要求。设计自动控制测试系统,实现试验数据的自动采集及处理,装置自动控制,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减小人为误差。  相似文献   

8.
该文以某钟罩式气体流量标准为基础,设计搭建其测控系统硬件系统,包括系统需求分析、结构设计、硬件选择、电路设计等。此控制系统能够满足本装置需要,具有自动控制和手动操作两种选择功能。同时,此系统具有维护简单、可扩展性、在同类装置中具有一定通用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9.
简要介绍钟罩式气体流量标准装置的组成及工作原理,通过构建数学模型对影响钟罩装置计量准确性因素进行分析、归类,旨在对高精度钟罩装置整体设计进行理论研究,试图提供系统、全面的设计方案。该方案从环境技术设计、机械结构设计和测量控制设计3个方面着手,通过理论探索、受力分析、模型搭建、机械加工、软件优化、组装测试等环节的研究,旨在研制一套高精度钟罩式气体流量标准装置。该钟罩装置有效容积达2 000 L,流量测量扩展不确定度为Ur=0.08%,k=2。该装置的研制方案具有条理清晰、系统可靠、可复现性等特点,为高精度钟罩式气体流量标准装置的建立提供范例。  相似文献   

10.
以我站20000L钟罩式气体流量标准装置为基础,简要介绍的其技术参数,基本结构及工作过程。依据相关规程规定对其进行性能检定,钟罩检定采用尺寸测量法,对检定过程及结果进行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11.
喷射器极限工况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喷射器作为热驱动喷射式制冷系统的核心部件,其性能会影响整个制冷系统的运行效率。极限工况是指喷射器从可以工作状态到不能工作状态的极端工况,对该工况下喷射器的特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自行设计并搭建了以R134a为制冷剂的喷射式制冷系统极限工况的实验装置,分别对引射流体质量流量为零的极限工况下不同喷射器工作流体压力及喷射器出口背压对缩放喷嘴出口背压的影响规律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极限工况下,喷嘴出口背压同时受工作流体压力和喷射器出口背压的影响,随工作流体压力升高而降低,随喷射器出口背压升高而升高。同时,得到该喷射器在工作流体压力为1.5~3.2MPa,且喷射器出口背压在0.66~0.96 MPa范围内的最低引射流体压力,为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叙述了LJQ型钟罩式气体流量标准装置使用过程中的体会.  相似文献   

13.
金听祥  时子超 《制冷学报》2018,39(1):115-120
通过改变室外干球温度和相对湿度,分别对家用空调器进行制冷和制热性能实验。同时引入相对制冷量比率(RRCP)、相对制热量比率(RHCP)、相对功率比率(RPP)和相对能源消耗比率(RECP)性能指标,分析实测性能与铭牌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室外侧相对湿度的变化对家用空调器性能影响较小。在制冷工况下,室外干球温度由24℃升高到43℃,RRCP由16.5%减小到-13.2%,RPP由-4.8%增大到24%,RECP由22.2%减小到-30%,因此当室外干球温度低于铭牌参数对应的设计温度时,RECP为正偏差,空调器性能优良;当室外干球温度高于铭牌参数对应的设计温度时,RECP为负偏差,空调器性能低劣,不利于空调器节能。在制热工况下,室外干球温度由-6℃升高到16℃,RHCP由-34%增大到14%,RRP由-24%增大到-2%,RECP由-13%增大到16.9%,因此当室外干球温度低于铭牌参数对应的设计温度时,RECP为负偏差,空调器性能低劣;当室外干球温度高于铭牌参数对应的设计温度时,RECP为正偏差,空调器性能优良,有利于空调器节能。  相似文献   

14.
冷凝器是汽车空调系统中的重要部件之一,传统冷凝器设计基于进风风量分布均匀的前提,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由于防撞梁的存在造成冷凝器进风并不均匀,使换热性能迅速下降。本文设计研究了一种新型冷凝器,中部为过热区,上部和中下部为两相区,下部为过冷区,尽可能发挥冷凝器本身的散热潜力。经实验研究,该冷凝器的换热量、COP、系统流量等综合性能较传统的冷凝器提升约10%~15%,且在有汽车防撞梁时提升效果更为显著,冷凝器单体比原机多降温4℃,大幅降低了由汽车防撞梁引起的风速分布不均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能较好的匹配汽车空调系统。  相似文献   

15.
在钟罩装置标准容积实测数据的基础上,通过描点图定性分析了钟罩罩体高度和半径的关系特性,提出采用傅里叶级数建立数学模型,借助Matlab获得理想的函数方程,并分析了其拟合标准差。实际应用中采用光栅尺测量钟罩下降的高度,运用定积分原理对函数进行积分获得钟罩下降任意高度时排出的气体容积值,在瞬时流量下限标准容积的相对扩展不确定度达到4×10-4(k=2),相对以半径平均值为估计值的方法,降低了66.7%,同时可实现钟罩在检测过程中任意点的启停。  相似文献   

16.
吴琦琦  郭宪民  丁明青 《制冷学报》2020,41(5):124-129+152
空气源热泵-冷柜双联机将热泵系统部分制冷剂用于对冷柜制冷系统进行机械过冷,可提高系统整体性能。本文将空气源热泵室外机与冷柜冷凝器设计成一体式换热器,在冬季工况下可利用冷柜制冷系统的冷凝热延缓空气源热泵室外机结霜。实验研究了结霜工况下空气源热泵-冷柜双联机性能,将热泵-冷柜联合运行工况下的性能与热泵单独运行工况下的性能进行了对比,并分析了不同冷流比条件下热泵系统、冷柜系统性能及热泵室外换热器表面结霜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在室外换热器严重结霜工况下,相比于空气源热泵单独运行,双联机联合运行使结霜周期延长为原来的2.17倍,热泵系统平均制热量及平均COP分别提高了约5%及4.8%。随着冷流比增大,冷柜系统平均制冷量和平均COP均增大。而空气源热泵在冷流比为0~12%范围内,结霜周期、平均制热量及平均COP均变化较小,当冷流比大于12%时,随着冷流比增大,结霜周期缩短,平均制热量及平均COP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7.
基于尺寸法的标定钟罩式气体流量标准装置的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传统的尺寸法标定钟罩容积的基础上,提出并应用新的方法和高准确度的测量仪器实现了对钟罩容积的标定,给出了测量结果,并进行了不确定度分析。  相似文献   

18.
刘夷平  宋进  许尧  全晓军 《计量学报》2016,37(6):615-618
基于尺寸测量法,测量了1000L钟罩内部的分阶容积。2个接触式长度计和旋转测量臂构成弦长测量机构。将罩体沿轴向划分为若干等间距截面,以15°采样间隔测量长度计与罩体内壁的接触点到测量臂旋转中心的距离,由接触点空间坐标确定各截面的轮廓。提出一种新的面积扫描法计算各层截面面积。经与圆度误差法的测量数据对比,当采样间隔密集时(5°或15°)2种方法的测量结果比较吻合。由各层截面面积及其轴向间距,计算得到分阶容积数据表作为罩体内部容积的标定结果。  相似文献   

19.
热舒适条件下环境风速和温度最佳组合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人体与热环境的基础理论出发,着重对影响人体与环境之间对流换热的主要因素———温度和气流速度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得出相应结论,给出了热舒适条件下二者的最佳组合数学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