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 毫秒
1.
罗嗅  周红灯 《河南石油》2000,14(2):16-18
文中对小拐油田的储层特征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桥堵规律及处理剂损坏因素,尤其重点研究了单条裂缝岩心桥堵规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小拐油田现场应用的钻井完井液体系配方,并在配方中引用了一种瓣研制的多功能油层保护剂J-QD。  相似文献   

2.
青西油田下白垩统下沟组泥云岩储集层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酒泉盆地青西油田下白垩统泥云岩(包括泥质白云岩,白云质泥岩及白云岩)富含长英质颗粒等特殊的岩石成分,结集层埋藏深于3600m,基质孔隙度小于5%,基质渗透率小于0.5mD,属典型的低孔,特低渗特殊储集层,针对这类低渗透储集层,采用在非常规实验分析,裂缝描述等技术,透过沉积相带,岩石成分,孔隙类型及组合研究,并结合裂缝平面预测成展进行有利储集层预测,取得了良好的勘探效果。图5表3参5  相似文献   

3.
孙星  潘良云  闫群  赵建儒  魏军  方晨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1,(Z1):139-143,163,174
本文从岩心和测井资料出发,研究酒泉盆地青西油田裂缝的类型和微观特征,通过区域构造背景和断裂特征分析,研究裂缝分布规律及与构造的关系,进而应用地震属性分析,结合钻井和测井资料对裂缝进行预测,得出以下认识:①下白垩统下沟组块状砂砾岩和泥质白云岩为典型的特低孔、低渗储层,裂缝为最主要的油气储集空间和运移通道,各种类型构造裂缝均有发育,但高角度裂缝和斜交缝对油气富集最为有效;②断层控制了裂缝的发育方向,裂缝发育带展布方向和断裂发育带展布方向基本一致,主要为北北东向和北西西向;③构造转折部位和断层交会带为构造应力集中的部位,裂缝发育;④裂缝的发育程度控制了油气的富集程度,北北东向调节断层产生的裂缝带是油气富集带。结合裂缝预测结果,在青西油田部署的L104井获得64m3/d的高产工业油流。  相似文献   

4.
对滨南油田滨649块的速敏、水敏、酸敏等储层敏感性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依据该块的敏感性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油层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5.
根据沙南油田的储层特性,依据室内评价结果,沙南油田的完井液体系采用正电佼体系添加油层屏蔽剂或油层保护剂的方法,有效抑制油层井段的粘土水化膨胀,提高屏蔽效果和油层渗透率,实现油层保护。  相似文献   

6.
文中对小拐油田的储层特征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桥堵规律及处理剂损坏因素,尤其重点研究了单条裂缝岩心桥堵规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小拐油田现场应用的钻井完井液体系配方.并在配方中引用了一种新研制的多功能油层保护剂J-QD。  相似文献   

7.
青西油田下白垩统下沟组储集层特征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青西油田下白垩统下沟组(K1g)为深层裂缝-孔隙型砾岩储集层,油藏埋深4200~4600m,基质孔隙度小于8%,基质渗透率小于1×10-3μm2.由于砾岩储集层内高角度裂缝发育,改善了它的渗流性能。针对这类低孔、低渗透储集层,通过岩石成分、孔隙类型及组合、孔隙结构、核磁共振、测井评价及测试等技术,并结合裂缝平面预测结果,进行储集层预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吴丰  黄丹  袁龙  司马立强 《特种油气藏》2012,19(5):42-45,153
青西油田窿六区块下沟组为裂缝型油气藏,裂缝为主要渗流通道,同时提供部分储集空间。岩心观察得到的裂缝发育岩性与倾角结论不能完全反映其地下状态。通过微电阻率成像-常规测井裂缝评价,得到的结论与岩心裂缝观察存在一定差异:有效裂缝主要发育于砂砾岩、泥质白云岩中,且以高角度为主,其次是低角度;白云质泥岩主要发育水平裂缝,有效性差。微电阻率成像-常规测井较岩心观察更适合评价裂缝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通过青西油田深层裂缝性油藏试井曲线分类分析,有效地认识了储层的储渗空间,确定了储层的性质;解释的参数以及单井措施作业都对产能评价提供了有效的依据。试井解释为同类新井的投产,以及工作制度的确定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11.
从储层基本特征入手 ,对胜坨油田胜二区沙河街组沙二段岩石矿物特征、储层物性特征、孔隙结构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此基础上 ,对储层的五项敏感性进行了评价 ,得出了敏感性伤害程度及分布 ,并结合储层岩矿等性质分析了产生敏感性的原因。最后 ,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油层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2.
源储品质及其空间匹配组合类型是致密油充注成藏与富集的关键因素,然而目前对其认识不足,尤其对不同类型源储组合致密油充注成藏与富集的差异性及其形成机制缺少深入研究,制约了致密油成藏理论的形成与勘探开发进展。以酒泉盆地青西凹陷为例,通过野外观察、岩心描述、钻井分析,总结出下源上储、上源下储、三明治型3种基本类型,源储一体、源储(薄)互层2种特殊类型,下源上储Ⅱ型、上源下储Ⅱ型、三明治Ⅱ型3种复合类型共8种类型的致密油源储组合,其中前5种为常见的源储组合类型。钻探成果统计与核磁共振实验相互验证了源储组合类型与致密油富集的对应关系,即源储一体型致密油富集程度最高,其次是三明治型,上源下储型要好于下源上储型,薄互层型不利于致密油的成藏与富集。揭示了下源上储、上源下储、三明治、源储一体、薄互层5种常见源储组合类型的致密油充注成藏与富集机制及其差异,总结了这5种源储组合致密油充注成藏与富集模式,指出致密油成藏动力、充注方式、保存条件是控制致密油充注成藏机制与富集差异的主控因素,而这些主控因素又与致密油源储组合类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鄂尔多斯盆地新安边油田长7致密油储层具有较好的开发潜力,由于微观孔隙结构研究的薄弱制约了致密油勘探开发进程,对后期开采具有较大影响。该文采用扫描电镜、铸体薄片、高压压汞、微纳米CT扫描等技术,对新安边油田长7致密油储层的储集空间特征及微观孔隙结构参数进行定量表征。结果表明,长7致密油储层孔隙类型主要分为三类:粒间孔、溶孔、微裂缝。研究区发育大量纳米级孔喉,其对储层的储集及渗流能力具有较大贡献。依据不同样品的排驱压力划分:排驱压力小于1 MPa时,微米尺度孔隙丰富且连通性好,孔喉形态多为粗大管状、条带状,喉道半径主要集中在100~380 nm;排驱压力介于1~3 MPa之间,局部孔隙连通性好,纳米尺度孔喉多发育于粒内溶孔,孔喉形态表现为管束状、球状,喉道半径主要分布于75~250 nm;排驱压力大于3 MPa时,大量孤立的小球状孔喉聚集,垂向连通性差,仅局部微裂缝发育区提供储集空间,喉道半径主要集中为15~75 nm。  相似文献   

14.
致密油孔隙结构表征是该类储层评价的核心,直接制约其规模开发。由于传统方法的局限性,文中运用医用CT、场发射扫描电镜、微米CT和纳米CT 4种技术相结合的方法,从毫米级、微米级和纳米级3个尺度综合描述致密油孔隙结构。以川中致密油岩心为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川中致密油储层具有多尺度多类型孔隙连续分布的特征。基于医用CT扫描分析,储层连通性较差,孔隙空间分布也极度分散,其孔隙度主要分布范围在0.5%以下;在SEM图像上,观察到大量的微米级粒间残余孔道和纳米级粒内溶蚀孔道,但孔隙网络重建表明,基质孔道在微纳尺度的连通性都很差;除基质孔道外,在渗透率较高的岩心SEM图像中观察到粒间缝和方解石颗粒解理缝2类微裂缝,其存在能较好地改善储层连通性。实验分析认为,在孔隙结构表征中,开展微米级孔道和微裂缝的基础研究是致密油规模勘探开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在系统分析油基钻井液对致密储层损害机理后,以西北A区致密低渗透砂岩为研究对象,确定了固相颗粒堵塞和水锁是油基钻井液对储层主要的损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储层保护钻井液的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16.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红河油田长8致密油成藏条件异常复杂,地质“甜点”小而分散,油藏非均质性极强。以红河36井区为例,从影响油藏富集高产的主控因素出发,重点开展“储层质量、裂缝、含油性”三大强非均质性表征,再结合产能评价建立油藏非均质性综合表征模型,更客观地呈现油藏地质特征。从微观和宏观角度建立基质储层分类标准,探索沉积成岩共控储层发育机理,形成“沉积要素控制成岩相,成岩相控制储层质量”的储层非均质性表征方法,从而明确分类储层平面分布;基于不同级别断缝带对油气富集的控制作用,建立多尺度裂缝带分级方案,井震结合开展分级预测,定量表征米级到千米级裂缝带分布;以井点含油性分析为基础,结合油水分布模式,建立含油饱和度场,定量表征含油非均质性;在此基础上,叠加三大强非均质性表征结果,建立致密油藏非均质性综合评价模型,明确分类储量及开发目标分布。  相似文献   

17.
致密油储层矿物成分的复杂性和分布的随机性决定了岩石孔隙表面的润湿性是不均匀的。将致密油藏物理模拟实验方法和核磁共振技术相结合,提出了致密油藏混合润湿性测试新方法。在此基础上,确定出混合润湿指数的分类界限,探讨了致密油藏岩心原始润湿性测量方法。研究表明:致密油岩心经过洗油后,所测试的混合润湿指数大多数位于0~0.4,处于弱亲水;而未洗油的新鲜岩样,同一块致密油岩心所测试初始状态下的混合润湿指数要大于原始状态下的混合润湿指数;所测试的致密油岩心在原始地层条件下大部分呈弱亲油,少部分呈弱亲水。这种测试新方法可以对致密油藏有效开发提供可靠的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18.
多条件约束地质建模技术在青西油田裂缝性油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西油田储层岩性复杂,岩相多变,裂缝发育,不同岩性、不同储集空间具有不同的储层属性特征,采用常规建模技术所建立的地质模型与油藏实际特征差别较大.采用多条件相互约束建模方法,将确定性模拟和随机模拟相结合,可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多条件约束地质建模的约束条件包括:地震资料、岩心分析资料、测井资料、动态数据以及油田勘探开发综合研究成果;裂缝性油藏多条件约束地质建模技术包括断层封挡技术、多边界技术、复杂岩性岩相建模技术、DFN离散裂缝网格建模技术、在裂缝和岩相约束下的双重介质储层属性建模技术;构造建模主要利用GOCAD建模软件,裂缝建模利用FRACA建模软件,岩相和储层属性利用PETREL建模软件完成.根据建模结果,将青西油田划分出一类裂缝发育区、二类裂缝发育区和裂缝欠发育区,查明了剩余油富集区域和油气富集规律,明确了下一步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9.
针对段/簇间裂缝渗流场差异,基于线性流分区模型,考虑致密储层低速非达西流动和裂缝渗透率应力敏感特征,建立了致密油藏分段多簇压裂水平井非稳态产能模型。矿场实例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模型计算分析显示:启动压力梯度主要影响油井的中后期产能,储层改造形成的复杂裂缝网络可有效降低非达西流动对油井前期产能的影响;裂缝渗透率应力敏感性对油井产油量影响较大,应力敏感系数越大,油井的产油量和累积产油量越低;裂缝总数较小时,裂缝的段簇比对累积产油量影响较大,相同裂缝条数下,段簇比越大,累积产油量越大;随储层改造体积增大,油井累积产油量增幅逐渐变缓。该研究结果可对致密油藏分段多簇压裂水平井产能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红河油田川口地区长6致密油藏油气富集程度及产能差异较大,通过油藏主控因素分析、储层四性关系研究对储层重新评价;结合探明区块开发情况,分析认为沉积相带、砂体厚度、储层物性、风化壳淋滤作用是影响油气富集程度的重要因素;基于试油结果及测井资料的研究,确定了该地区长6油藏储层的岩性与含油性下限、物性下限、电性下限,并分层位建立了吻合率较高的二次解释模型,对储层的综合评价和该区开发部署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